晚清慈禧为什么要和奕訢结盟,发动辛酉政变?如何评价清朝恭亲王奕訢_咸丰_大臣_慈禧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奕忻 咸丰 大臣 慈禧

本文目录

  • 晚清慈禧为什么要和奕訢结盟,发动辛酉政变
  • 如何评价清朝恭亲王奕訢
  • 咸丰皇帝去世前为什么不任命奕訢为摄政王辅佐同治来避免慈禧专权
  • 为什么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没有奕訢
  • 咸丰帝死后,大权在握的恭亲王,为何不顺势夺权篡位
  • 要是道光不把皇位传给咸丰,而是传给奕訢,中国近代史会改写吗
  • 大清第一辅政王爱新觉罗·奕訢,为何逆袭成功却做不了多尔衮第二
  • 恭亲王奕訢权力有多大

晚清慈禧为什么要和奕訢结盟,发动辛酉政变

1861年,慈禧联合慈安与奕忻发动政变,驱散了载垣、肃顺等八名顾命大臣,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垂帘统治。慈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一,慈禧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女人。咸丰驾崩后,慈禧一直想独揽大权。这样就与肃顺等被咸丰确认的辅襄大臣产生了矛盾,在经过激烈争吵之后,慈禧决心发动政变,除掉这些人;

第二,慈禧之所以与奕忻联手,一方面是因为奕忻对自己的边缘化地位不满,与肃顺等人有矛盾,这一点被慈禧看中;另一方面奕忻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参与谈判,与入侵各国签订的《北京条约》,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认可;与胜保等实力派关系密切等等;

第三,慈禧最终能笑到最后,除了与奕忻等人的联手之外,她与慈安掌握着两枚颂布圣旨的印章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也是咸丰牵制八位大臣留下的一手。在斗争的最后关头,慈禧通过把外国人进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外跑等事件栽赃给八大臣而赢取了民意。当然,肃顺等人的失败也与其过于自信轻敌有关。

如何评价清朝恭亲王奕訢

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訢,乃是道光皇帝第六子。

他虽与天子之位擦肩而过,但却实际执掌政权数十年,自咸丰至光绪年间,三朝期间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和这位恭王爷有关。

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初露锋芒,临危受命与洋人谈判。在敌兵枪炮威胁之下,奕欣代表清朝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

作为谈判者和签约者,奕訢对侵略者的骄横傲慢忍气吞声而无可奈何。这次屈辱,使年轻的恭亲王大受刺激,他立志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的道路。

咸丰帝去世后,出于维护共同利益的目的,奕訢联手慈禧,发动辛酉政变,铲除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对朝廷的把控,成功夺回了皇权。

辛酉政变后,奕訢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兼领神机营,并享受亲王双俸,在此后的五年间,内外大权集于一身的奕訢,以其议政王的高贵地位,达到了一生政治生涯的顶峰。

之后,他顺应历史,开始兴办洋务。首次设立由军机大臣兼管总理各国事务总理衙门,并因此被顽固旧势力骂为卖国的“鬼子六”。

奕訢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三十年,使我国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因此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开拓者。

他还主张开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技术;开办近代企业、走自强之路,收回失去的国权。之后洋务运动就是以其为总方针,开始大规模兴建近代军事工业的。

1862年,他又主张成立了第一个不同于封建八股教育的西式学堂——同文馆,培养了一批批专门人才,有力促进了洋务运动中军用、民用工业的发展。

晚清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现实赋予了恭亲王奕訢施展政治抱负的动力和舞台。而作为曾与皇位失之交臂的优秀皇子,奕訢的个人价值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示。

按中国人的哲学观,“物极必反”。鲜花开到最鲜艳时开始衰败,人的运气达到鼎盛时,就预示着要走下坡路了。

恭亲王奕訢的结局也就是从这时起拉开了序幕~

一、甲申易枢,叔嫂失和。

和慈禧关系的破裂,是奕訢命运十分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咸丰时期,虽然他一直在宦海中起起伏伏,但由于“恭亲王”这把保护伞的作用,他始终未曾丧失斗志。这一次,情形却大不相同了。

有人曾评价慈禧“但知权力,绝无政见”。因此,恭亲王最初得以主政,全赖慈禧缺乏政见,事事依靠。

虽然彼此并不欣赏,但恭亲王与慈禧太后之间至少还保持着表面的和谐。可是慈安太后的猝死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一直以来,两位太后间的“嫡庶之分”像“天堑”一般不可逾越。而奕訢,也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他故意突出两人之间的差别,给予慈安太后充分的尊重,以换取慈安的信任与支持。

虽然慈禧小心翼翼地维护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有所争执也必是多处下风。

同治八年,奕訢联手慈安太后处死了“违制”的安德海;同治十一年,他们又为同治帝选择了慈禧很不喜欢的皇后;光绪七年,咸丰帝陵寝前的排位,恭亲王再次联手慈安占了上风。

“名分”差别,使得慈禧一直忍气吞声。如今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就说了,奕訢乃是道光皇帝钦命的恭亲王,就是跟慈禧闹掰了,慈禧又能把这小叔子怎么样?

呵呵,您可别以为这是叔嫂的家务事。这对叔嫂关系的破裂可是直接决定着恭亲王的最终命运呢,因为他这位皇嫂,手里握的是皇权啊!

二、官场遭谪,政途暗淡

手握皇权而又不懂政务的慈禧,自此开始了对奕訢的排挤。

当时,正逢中法关系紧张。面对清王室日渐衰微,奕訢主张避战求和,向法妥协。这一主张得到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多数要员的支持。

与此同时,以慈禧新提拔的亲信醇亲王为首的亲贵大臣则主张与法交战,双方相持不下。

边关告急,翰林左庶子盛昱上奏,要求严议军机大臣的过失,将矛头指向军机大臣李鸿章。慈禧接到奏折后,次日临朝颁谕旨严斥奕訢委蛇保荣,酌令罢免其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褫夺双俸,回家去养病。

从此,奕欣闲居长达十年,从政治的顶峰跌入了波谷。

盛昱奏折矛头所指,乃是李鸿章,而结果处置最重的却是奕訢。这明摆着就是慈禧对于恭亲王势力的毫不留情。

三、一蹶不振,郁郁终老。

甲午战败之后,清朝廷愈加萧条。在大臣们一再荐举下,慈禧不得不勉强再起用奕訢为领军机的重臣。

但此时的奕訢,一则由于年事已高,再则也是已洞悉慈禧的揽权私心,所以态度模棱圆滑,凡事委蛇因循,早已难寻年轻时代的锐气。

以致于朝野上下都对他失望之极。

然而面对慈禧已根深蒂固的专制权威,腐朽难化的思想格局,除顺从外,奕訢也别无他法。

在戊戌变法时,奕訢极力反对立宪改革,和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站到了同一阵营中。同年四月,这位清朝亲王,结束了光辉的一生,因病去世了,终年67岁。

综上所述,恭亲王奕訢空有一腔抱负,满腹壮志未酬,却苦于没有稳定施展的舞台。身为亲王,他一生起起落落,其经历充满了戏剧性。

他于清帝国大厦将倾之际,力挽危局,励精图治,是清朝皇族子弟中非常出色的实干家。

虽最终难逃皇权争夺牺牲品的命运,但他为国家家奋发图强所做的努力在中国近代史上永远无法抹去!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咸丰皇帝去世前为什么不任命奕訢为摄政王辅佐同治来避免慈禧专权

在做皇子的时候,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訢竞争过皇位继承权。

咸丰是四阿哥,奕訢是六阿哥,两人只相差一岁,小时候关系亲密,长大后有了竞争关系就有了心结。

咸丰不信任奕訢。

病死前,咸丰亲自选了八位辅政大臣把恭亲王排除在外。

为什么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没有奕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这一点上,所有的君王都是无法回避的。应该说,当年道光帝的太子之争,让咸丰和弈忻芥蒂颇深。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道光让咸丰当皇帝真是瞎眼了。对比弈忻的精明强干,目光如炬咸丰不仅能力欠缺。而且好色,身体也差。三十岁的年纪死了。留下二十七岁的慈禧和六岁的同治。这才有了以后的辛酉政变。慈禧秉政四十七。彻底地改变了晚清政治格局。

道光在临终前有两道遗诏。第一道是加封弈忻为亲王。第二道才是咸丰为太子。这样就使得弈忻这个亲王不同寻常。因为这是老主晏家的时候御笔亲封。这就意味着弈忻这个亲王除了道光死而复生可以罢黜之外。任何人都无权罢免弈忻的亲王。这也是日后慈禧即便那么强势也不敢免了弈忻的王位。这也是咸丰弈忻保持警惕的原因。

而咸丰驾崩前在设立的顾命八大臣里,宗室里有载垣,皇亲里有景寿,朝臣里有杜翰。但唯独少了帝胤集团里最有实力,最近亲,最有代表性的弈忻,这绝对是咸丰刻意为之,原因只有一个,怕这个有能力的弟弟成为第二个多尔衮。因此在设立八大臣的时候,就必然要把弈忻排除在外。

但咸丰的作为引发以留守北京政治集团的强烈不满。以及以弈忻为首的帝胤集团的不满,咸丰另外一个意料不到的是,他会有一个能干的媳妇慈禧,是吕后再世。后宫与弈忻政治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他设立的政治班底。而且取得了成功。这也说明了咸丰识人不明。八大臣具是无能之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咸丰帝死后,大权在握的恭亲王,为何不顺势夺权篡位

无论是咸丰帝去世前还是去世后,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并未大权在握,在公元1855(咸丰五年)还曾被其兄咸丰帝罢免了一切职务,所以并不存在咸丰帝死后,所谓大权在握的恭亲王奕訢顺势篡位的情况。咸丰帝与恭亲王奕訢有着颇为复杂的关系和纠葛:咸丰帝奕詝是道光皇帝的四子,奕訢是道光皇帝的六子,但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却很早就去世了,在其去世前把奕詝交给了奕訢的生母静贵妃扶养。两人虽是同父异母,但是在感情上却胜似亲兄弟。皇六子奕訢天资聪颖,成年后在道光皇帝的九个儿子中文才武功最是出类拔萃,奕訢也最为道光帝所喜爱,而皇四子奕詝相比较而言要逊色一些。

清朝选皇位继承人并不注重嫡庶,而是注重才德。道光皇帝在立储时在这两人之间犹豫不决,这时皇子的老师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皇六子奕訢的老师是状元翁心存,皇四子奕詝(咸丰帝)的老师是杜受田,杜老师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做一番认真分析,认为无论是在才智上和习武上,皇四子奕詝都敌不过皇六子奕訢,不能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必须另辟蹊径,于是确定了打感情牌的方针。奕詝对杜老师的分针与计策也是言听计从。一日,道光帝领几个儿子去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上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道光帝)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道光皇帝晚年身体欠佳,奕詝也是对父亲十分关切,常常因此痛苦流涕。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秘密写下遗照立皇四子奕詝为储君。雍正皇帝继位后,鉴于其父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兄弟多人在争夺储君上争的血雨腥风,于是弄出了一个秘密立储制度,立储遗诏一式两份,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由皇帝自己亲自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清朝通过秘密立储制度产生的皇帝一共有四位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

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咸丰帝(奕詝)继位。聪明的奕訢对于咸丰帝用了“计谋”而取得了皇位是颇为不服气的,并且因为争储这件事两人在心里也“结下了梁子”,早就面和心不和。但是咸丰帝在继位后,还是对奕訢表面上还是很客气和优待,毕竟咸丰帝从小是奕訢的生母静贵妃扶养长大的,并且从小兄弟两人还是感情不错的,在皇室中奕訢也颇有能力。1853年(咸丰三年),奕訢被任命为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后又奉旨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虽然咸丰帝对恭亲王奕訢“用”,但是更多的恐怕是猜忌和防范,一直到1860年(咸丰十年),恭亲王奕訢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

那咸丰帝信任那些人呢?说这个之前,先说一个清朝的铁帽子王。清朝吸取了明朝宗室人口巨大的教训,在清朝的皇族后裔中,90%以上的清朝皇族后裔都是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清朝亲王以下除一子能够袭父封爵外,其余诸子受封前都要经过考试,内容包括步箭、马箭、翻译,以上皆优者才能封爵,所以清朝的皇族要想取得爵位也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不仅如此,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一代中继承爵位者都是要降爵,到辅国将军这一级便不再降了。但是有一类不用降爵,那就是铁帽子王,他们的王位由继承者世袭罔替。这八位是在清朝初期靠战功获得了此待遇的铁帽子王爷: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这四位是在清朝中后期立下大功而获此待遇的铁帽子王爷: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恭亲王奕訢后来也铁帽子王之一。

接着说,咸丰帝信任那些人呢?首推爱新觉罗·肃顺。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肃顺是清朝皇族爱新觉罗家族的,没错,他是清朝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其兄为郑亲王端华。他这一支虽然属于铁帽子王,但是在血缘上已经和咸丰帝这一支十分疏远了,济尔哈朗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尽管出身于铁帽子王世家,但是肃顺是一步一步拼能力打拼上来的,1836年(道光十六年)就考封了一个三等辅国将军,1857年(咸丰七年),时年仅四十一岁肃顺被擢升为左都御史。肃顺这个人是颇有能力的,在任左都御史后,他大力整顿吏治肃贪反腐,在“戊午科场案”,将一品大员柏葰处斩,肃顺这个人虽然飞扬跋扈,但是颇为重用曾国藩等清朝的汉臣,在对沙俄等外国列强的态度上也是颇为强硬。“文宗最喜肃顺,言无不尽”,肃顺可谓咸丰帝的心腹大臣。那咸丰帝还信任那些人呢?从1861年咸丰帝病重时任命的“顾命八大臣”名单来看:他们分别是肃顺、铁帽子王郑亲王端华(肃顺之兄)、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首)、景寿(道光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的丈夫)、穆荫(满洲正白旗,军机大臣)、匡源(清朝汉臣,书画家和教育家,军机大臣)、杜翰(清朝汉臣,咸丰帝老师杜受田长子,军机大臣)、焦佑瀛(清朝军机大臣,曾受肃顺推荐)。从以上名单可以看出,咸丰帝信任的是清朝皇族中远支宗室和一些能力较强的清朝汉臣,而对近支宗室和一些手握重权的大臣则颇为猜忌,比如其六弟奕訢、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都被排斥在了顾命大臣之外。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死后的顾命大臣,颇有战功,也颇得咸丰帝重用,对于自己被排除了在顾命八大臣之外也是颇为不满,咸丰帝时军机大臣有五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文祥,而其他四人都被咸丰帝任命为了顾命大臣,而独独文祥被排除了在外,他对此也是颇为不满。

1860年,清朝发生一件大事,那就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英法洗劫一空后被烧毁。此时的清朝可谓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咸丰帝逃往热河承德行宫,奕訢在留在了北京担任议和大臣主持与英法的议和事宜,在此期间,他不仅获得了英法的好感,还趁此良机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笼络了文祥(军机大臣)、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桂良(文华殿大学士)、胜保(副都统)等人,1860年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訢在与英法俄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后,英法联军撤出北京。1861年,清朝又发生一件大事,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逝于热河承德行宫,年仅31岁。咸丰帝在其20岁的时候继位后便勤于政事,重用汉臣,但是没能挽救清朝的颓势,并且还英年早逝。他去世时只有一个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生母为慈禧)和一个正牌皇后孝贞显皇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虽然钮祜禄氏没有子女,但人品醇厚,颇有理政之才,深受咸丰帝的宠爱。而对唯一儿子载淳的生母慈禧,后来咸丰帝发现慈禧野心勃勃后对其很是防范和排斥。临死前,咸丰帝对于这个时年仅六岁的儿子载淳做了周密的安排: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肃顺等人为顾命八大臣处理一切政务,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载淳生母懿贵妃慈禧代为掌管)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从这样的安排来看,咸丰帝可谓用心良苦,希望顾命大臣集团与两宫相互制约,以确保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够顺利亲政。另外从这个安排来看,咸丰帝对慈禧有着深深的防范,“同道堂”印章只是由慈禧代为掌管,对近支皇族也有防范。

在1861年,清朝朝廷大约三股较大的势力:一是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势力,二是慈禧慈安两宫的势力,三是被排斥在八大顾命大臣之外的近支皇族和大臣的势力,如奕訢、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在咸丰帝去世之前,奕訢等人想去热河直接面见咸丰帝,却被肃顺阻扰,因此奕訢等人与肃顺矛盾加剧。咸丰帝死后,慈禧母以子贵成了西宫太后,钮祜禄为东宫太后。对于咸丰帝的这样的安排,最为不满意的恐怕就是权力欲极强的慈禧了,很快慈禧就与试图专权的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发生了严重矛盾。此时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慈安太后了,在声望、资历等方面,慈安太后都是最正牌的皇太后,如果她坚持咸丰帝的遗诏,恐怕谁也掀不起大风浪来,正统有时会有绝对的权威,慈安太后就是当时清朝朝廷最正统的权力的代表和象征。肃顺等人也是深知这点,对慈安太后是采取的拉拢态度,而对慈禧则是贬抑,试图离间两宫太后。而慈禧也深知这点,对慈安太后哭哭啼啼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慈安太后加入到了自己的阵营,而奕訢等人很自然地也站到了慈禧一边,恭亲王奕訢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政变。而后醇郡王奕譞(咸丰帝七弟,其大福晋为慈禧胞妹,光绪帝生父)被任命为正黄旗汉军都统,而两宫太后此时则对肃顺等八大臣表面上客客气气以麻痹对方,在兵部侍郎胜保、僧格林沁以及醇郡王奕譞等人的支持下,回到北京后,慈禧、奕訢等人拟定圣旨,在朝堂上宣布解除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职务,当场逮捕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在从承德回京的路上被醇郡王奕譞派兵逮捕,而后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五人革职。两宫垂帘听政,奕訢被封为议政王,是为清朝历史上著名的1861年辛酉政变,而当时的西方列强对于这个辛酉政变很是满意。

从此,慈禧开始了47年的实际统治的生涯,而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也开始了几起几落的宦海生涯,在此期间他也是极力支持曾国藩等汉臣兴办洋务运动。1881年年仅四十五岁的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这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的一件疑案。在1861年到1881年慈安太后在世的这20年中,奕訢还算颇有作为,在慈安太后的配合下,洋务运动也是如火如荼。但在1881年慈禧成为了唯一的皇太后之后,奕訢基本上是心灰意冷没有大的作为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咸丰帝死后,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并没有所谓的大权在握,即使大权在握也很难篡位,当年权倾一时的多尔衮都没能篡位,封建社会的皇位“正统”具有相当大的力量,在辛酉政变中之所以慈禧一派能够获得成功,除了周密的安排和计策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相比,两宫皇太后握有清朝皇位的“正统”,而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在其父道光皇帝在世时在争储中已经败了其四哥咸丰帝,早已失去了清朝皇位的“正统”。

欢迎关注

要是道光不把皇位传给咸丰,而是传给奕訢,中国近代史会改写吗

道光帝把皇位传给第六子奕訢,而不是第二子奕詝,那么中国的近代史走向会有所改变吗?

潜夫认为道光帝无论将皇位传给谁,也不会影响中国近代史的走向进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伟大英雄人物是历史造就的,而不是英雄人物去创造历史,他们仅仅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辅助作用。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是道光帝第四子(嫡子),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是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被称为“鬼子六”。

奕訢能成为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因为清政府面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清醒过来,而这次清醒是自下而上的,越是基层士大夫睁眼看世界的越早。

恭亲王奕訢作为大臣能够比咸丰帝奕詝更、更多了解西方列强的先进。假如此时皇帝为奕訢,那么他就失去了最先了解世界的机会,由于立场的不同,首先就会想到的是如何巩固皇权,加强自己的统治。

因此说,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事。

大清第一辅政王爱新觉罗·奕訢,为何逆袭成功却做不了多尔衮第二

文章导读:同样一手遮天的摄政王,多尔衮敢欺辱皇帝娶太后,而奕訢则悲凉落幕,难道是因为慈禧?

《一》:天资聪颖,错失大宝

道光皇帝其实最喜爱的儿子是奕訢,此人文韬武略,处理事情能力非常出众,是标准的皇位继任者。但在皇位争夺中,咸丰帝作为四皇子,知道自己能力一般,开始主打亲情牌,得到道光的欣赏认可,再加上奕訢是六皇子,按照长幼之分,最终道光皇帝选择了咸丰继承大统。

老龙:原本是皇位潜在继承人,结果阴沟翻船出局。

《二》:权利起伏,被逼辞职

由于道光采取的,册封奕訢为亲王,辅佐咸丰管理朝政。咸丰帝刚开始也是按照父亲道光的安排,让奕訢领班军机处,他是大清历史中第一个以亲王身份入军机处。不过太优秀的人,在哪都挡不住他的光辉,奕訢出众的领导能力,很快就把咸丰帝逼到墙角。

老龙:咸丰也不是吃醋的,采取了简单有效措施,免去奕訢领班军机处职务,让他在一边凉快去。

《三》:搭上慈禧的政变车,实现权力大翻身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跑到热河避难,结果忧劳成疾,身体很快垮掉,在考虑接班人及朝廷人员安排时。咸丰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儿子老婆都是幼小年轻,奕訢能力又出众。他感觉这就和当年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局面太像了。在安排身后事时,首先就把奕訢踢出局。

老龙:可以他没想到的委以重任的顾命八大臣开始反水,把持朝政,奕訢在慈禧的拉拢下,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成为了议政王,等上清末权力巅峰。

《四》:清末局势动荡,没有控场的资本

虽然奕訢位极人臣,但此时清政府面对的局面是外国势力入侵中国,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诸侯势力崛起,这和多尔衮所面对的形势不一样。多尔衮是跟着皇太极一起打下的江山,个人威信在八旗中极高,手中还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以此来支撑他地位。

老龙:而奕訢手中没有军队,慈禧也是处处辖制他,在这种情况下,奕訢更本成为不了第二个多尔衮。

恭亲王奕訢权力有多大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爱新觉罗·奕䜣(1833~1898年)是道光皇帝的第6个儿子,咸丰帝(奕詝1831~1861年)是道光皇帝的第4个儿子。这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年龄相差不到2岁。奕䜣从小聪明伶俐,奕詝(咸丰帝)相对来说,资质会差很多,道光皇帝也非常喜欢奕䜣。兄弟俩在皇位之争上有点间隙,奕詝在高人的指点下,表现出了忠厚和仁德,奕䜣在自己的聪明影响下,流露出了狂和傲,道光最后把皇位传给了奕詝,为了平衡关系,遗诏赐奕䜣为‘’恭亲王‘’。

奕䜣在清末那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也是清朝12个铁帽子王之一。奕䜣在咸丰时期(1853~1855年)任领班军机大臣。在风雨交加的清末,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奕䜣被咸丰帝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同英、法、俄等侵略国谈判,因此也代表清政府同侵略者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此举引起国人的愤恨。1861年,咸丰帝病死热河后,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联合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剿杀了八大顾命大臣,奕䜣因此被封为议政王。

奕䜣历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20多年,虽说中途因慈禧的猜忌和中法战争的失利被贬,但奕䜣始终处在权力的中心。奕䜣在咸丰时期,基本上游离于各国之间,他出色的外交才能,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赞许和认可,可以说奕䜣是个优秀的外交家。通过议和,奕䜣笼络了不少人,也攒到了极高的人气。

咸丰帝去世后,奕䜣作为议政王,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实际掌控了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内政外交大权独揽。奕䜣对外议和,对内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派遣优秀人才出国留学。曾国藩能得到重用,与奕䜣的提拔和推荐有很大的关系。奕䜣同列强保持和谈,对内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同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局面,史称‘’同治中兴‘’。

奕䜣权力过大,引起了慈禧的不满,1865年,奕䜣遭到弹劾,被免除议政王等一切职务,这是慈禧同奕䜣的首次翻脸。1869年奕䜣因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再次同慈禧结怨。后又因阻止同治修建圆明园,让同治不满。1884年,慈禧免除了奕䜣的一切职务,至此奕䜣集团彻底倒台。1898年奕䜣4月奕䜣去世。享年67岁,光绪帝赐奕䜣谥号“忠”,加恩进贤良祠,并配享太庙。

奕䜣历经咸丰、同治和光绪三朝,他作为权力极大的王爷,总理衙门大臣,权倾朝野。在政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很多政策直接影响清朝的走向,外交上主张同列强议和,内政上提倡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军事上提倡科技强国,在他的支持下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工业,推行洋务运动。对内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等叛乱,稳定了国内局势,设计外交机构,开办新式学校。他的贡献都载入史册。奕䜣作为特定的历史人物,权力曾经大到最高峰,后因慈禧的介入,他才退出了政治舞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