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辛酉政变,肃顺会不会篡位呢?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是怎么被处死的他与皇太后之间有什么恩怨_咸丰_大臣_皇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肃顺 咸丰 大臣 皇帝

本文目录

  • 如果没有辛酉政变,肃顺会不会篡位呢
  • 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是怎么被处死的他与皇太后之间有什么恩怨
  • 咸丰朝重臣肃顺为什么“轻满员”而喜欢重用汉族人呢
  • 户部尚书肃顺为了给清朝“省钱”,都用了哪些办法
  • “咸丰朝第一臣”肃顺,为何对“重用汉人”一事那么重视
  • 辛酉政变,肃顺为什么会输给恭亲王奕䜣
  • 恭亲王奕忻和肃顺到底有什么过节
  • 肃顺是奸臣吗该怎么评价他
  • 大清咸丰朝的肃顺是振兴朝纲的能臣,还是十恶不赦的罪臣
  • 肃顺等八辅臣,有兵权有人脉,为何会输给两个先皇嫔妃

如果没有辛酉政变,肃顺会不会篡位呢

辛酉政变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权利斗争,斗争的最终结果以两宫垂帘、亲王辅政胜利,八大臣失败告终,八大臣中肃顺被问斩,载垣、端华命自尽,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被贬官,政变的结果彻底打破了咸丰帝苦心构造的政治格局,清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政治模式:即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醇亲王辅政。清朝也从此进入了慈禧太后掌权的近48年。

有人不禁会问:如果辛酉政变没有胜利,或者说辛酉政变没有发生,肃顺会不会篡位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两点:

一、咸丰帝留下的政治格局有效预防了大臣专权或篡位:咸丰帝临终前对日后的政治布局是进行了深思熟虑的,他唯一活下来继承皇位的儿子实在太弱小了。首先他既要预防出现多尔衮、鳌拜那样欺凌幼主的权臣专权的情况,其次他还要预防出现吕后临朝,废立幼主的现象,所以他制定了八大臣辅政、两宫太后裁决政治格局,让其相互斗争、相互制衡,从而达到政治上的平衡,确保皇帝的最大利益化。但他确实失算了,因为斗争的结果一定不会是和平共处,而注定是你死我活。而不论哪一方胜利,皇帝的权利都会受影响。

二、咸丰帝对顾命八大臣的人选安排颇为巧妙:当年顺治帝即位后,肃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不久多尔衮就排挤掉了济尔哈朗,独自专权。而康熙即位后,辅政的四大臣在资历最高的索尼去世后,鳌拜处理了苏克沙哈,拉拢了遏必隆,从而专权秉政。咸丰帝对此是深有考虑的,他既让他宠信的肃顺进去辅政八大臣中,但为了防止肃顺一人独大,又选择了近枝宗室亲王载垣和远枝宗室端华,同时还有额驸景寿,让八大臣内部既有合作又盘枝错节,相互斗争,互不统属,从而都效忠皇帝。这样就杜绝了肃顺的不臣之心。

以上的两点可以有效的杜绝了肃顺企图架空皇帝、独裁专权的可能,但是事情的最终发展却实是咸丰皇帝始料不及的,皇权没有落在权臣的手里,反而落到了母后手中,清朝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女主临朝,垂帘听政的情况。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是怎么被处死的他与皇太后之间有什么恩怨

1861年9月,刚刚就任顾命大臣之首的肃顺被处斩于北京菜市口,北京政变(祺祥政变)胜利的一方是慈安、慈禧、恭亲王奕䜣等人。(肃顺画像)

咸丰皇帝的帝王之术。

咸丰皇帝即位之初就碰上了天平天国运动,弄得焦头烂额,不得不重用和自己争夺帝位的恭亲王奕䜣等人。

1855年,也即是咸丰五年,咸丰皇帝将恭亲王奕䜣闲置起来,让他远离政治中心,为何?此时咸丰帝一直没有子嗣诞生,如果让恭亲王奕䜣一直在政治的核心恐怕尾大不掉,一旦自己去世奕䜣就可能取而代之。

幸好,咸丰遇到了慈禧,这个女人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同治皇帝。宠爱慈禧的咸丰帝让她经常处理一些政务,其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制衡外朝的官员,以及自己的那帮兄弟们对帝位的觊觎。

1861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咸丰帝逃跑到热河行宫避难,内外交困的咸丰帝处于病危状态。7月16日,咸丰皇帝任命了顾命八大臣,分别是:

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同时立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这八个顾命大臣的称呼为“赞襄政务八大臣”,也就是辅佐载淳的主要是这八个人。

咸丰病重期间,恭亲王奕䜣来热河行宫觐见,咸丰帝果断的拒绝了召见,而且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也都搁置一边了,咸丰帝担心后宫干政!(参与辛酉政变的恭亲王和醇郡王照,其中醇郡王担任九门提督)

肃顺和慈禧等人的博弈。

顾明八大臣中以肃顺为代表,他严格遵照大清的祖制,不让后宫人员干。如此以来,后宫代表慈禧和外廷代表肃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了,双方展开了权力的博弈。

咸丰皇帝去世之时,将两枚皇帝的大印分别交付给慈安和慈禧,慈安掌握“御赏”,慈禧掌握“同道堂”,两个大印同时盖章才能有效,算是权力的制衡吧。

慈禧热衷于权力,不甘心居于后宫,咸丰帝刚刚去世,她就安排御史董元醇建议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辅政的八大臣对于“垂帘听政”这一建议直接拒绝,堵死了慈禧干预朝政的企图。为了干政这事,两宫太后和八大臣的协商会议上争夺的不可开交,肃顺在商议时性格大爆发,怼死了慈禧的提议,当时吓得同治皇帝尿了裤子,双方的矛盾激化了。

没能够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心中不满,随即展开了政变的行动。首先联系了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譞等人,让他们联系朝中反对肃顺等人的大臣,主要有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等人。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棋是两宫太后对权力的争夺,慈安和慈禧认为郑亲王端华兼任的职位太多,让他把步兵统领(俗称九门提督)这一职务让出来,让醇郡王奕譞担任。肃顺等人愚蠢就愚蠢在这里,居然将九门提督这一职务让给了醇郡王奕譞,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妹夫。这是顾命八大臣等于把自己的性命交付在对手手中,慈禧和慈安可以名正言顺的调动首都的军队和防御。

慈禧和慈安还耍了一个小花招,以同治皇帝年幼,不耐劳顿的缘故,不跟随咸丰皇帝的棺椁行动,自己紧急赶回了北京,并同等待在哪里的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譞等人密谋发动政变。慈禧比肃顺等人早到北京4天,足以联络好人员和部队,做好政变的准备了。

9月30日,等肃顺等人抬着咸丰皇帝的棺椁到达北京附近之时,就已经将他们的罪过定好了,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罪过全是他们的罪过。抓捕八大臣正是醇郡王奕譞调动的军队。

10月6日,肃顺被处斩于北京菜市口,载垣、端华关押在宗人府,并诏令他们自尽,一场政变落下了大幕。

肃顺等人为什么这么多反对者?

肃顺是咸丰皇帝的一把利刃,为咸丰帝的执政立下了汗马功劳。肃顺主持掀起的戊午科场案是清朝三大科考弊案之一,其中一位考生的考卷中有错别字300多个,居然中了举人!主考官一品大员柏葰被处斩,惩处官员91人。

肃顺担任户部尚书时,全力惩处贪污腐败行为。由于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发行了很多钞票,很多官员上下其手贪污的不亦乐乎。肃顺从户部的账目入手,一查到底,共查出涉案的官员、商人几百人,查抄了满汉大臣和商家几十个,有利的压制了清朝的腐败。

肃顺在位时还重用了很多汉人,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人,让他们训练军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很多汉人走上了权力的高位,这也触动了一批满族官员的利益。(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汉人都得到肃顺的支持)

此外,肃顺在咸丰皇帝病危的时候也犯了大忌,顾命大臣的范围过于狭小,排挤了不少重要的朝臣,譬如,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等,也使得反对者迅速增加。

不知不觉中肃顺等人树立了众多的反对者,被慈禧太后利用了这一弱点,迅速组成了镇压的政治、军事集团。

肃顺死后也没有几个为他喊冤的,不过他是真正为了清朝的江山社稷考虑的人。

咸丰朝重臣肃顺为什么“轻满员”而喜欢重用汉族人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肃顺是何许人也。

肃顺:满洲镶蓝旗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兄弟中排行老六,人称“肃老六”。 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儿济尔哈朗的后人,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

祖先“郑亲王”这个“铁帽子王”爵位只能传给一个儿子,肃顺是妾室所生,王位自然轮不到他而是给了肃顺的三哥端华,自己只得了个三等辅国将军的职位。

直到咸丰四年,怡亲王载垣与哥哥郑亲王端华向咸丰皇帝推荐了肃顺,经过咸丰皇帝的考察,发现肃顺确为可用之才。 咸丰六年以后,肃顺为官之路飞黄腾达,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要职,逐渐成长为咸丰王朝权倾朝野、一言九鼎的能臣干吏。最终还做了咸丰皇帝的托孤重臣,“顾命八大臣”之一。

为何满洲人出身的肃顺会轻视满人,重用汉人呢?

原因一:

咸丰王朝中后期,太平天国运动风生水起,占领区域不断扩大,国家税收损失大半,军费成倍增加;国内灾荒不断;外国列强挑衅连连,不断发动侵略战争,要求巨额赔款。国家财政形势万分严峻。户部尚书肃顺看到国家情势危急,于是向咸丰建议削减八旗钱粮。 八旗子弟自然不满肃顺的建议,骂声一片,肃顺成了全满族的声讨对象。 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传到了肃顺耳朵里,肃顺也恨透了这些满族人。

他有两句口头禅: 咱们旗人混蛋多。—《奴才小史》 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唯知要钱耳。—《清代野史》 足见肃顺对满人全无好感。

原因二:

清王朝到了咸丰当政的时候,江河日下,百弊丛生。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来,八旗军队连战连败,肃顺认识到要挽救国家的颓势不能再依靠满人。再加上他“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识量、胡文忠公之才略”,于是决心提拔汉士,放权汉族官僚,暗助曾国藩、胡林翼自己组织团练,抗击太平军。

户部尚书肃顺为了给清朝“省钱”,都用了哪些办法

肃顺于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出任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八年迁户部尚书,一直供职至十一年十月被杀。这期间,由于国内农民起义和对外战争失利的巨额赔款,使政府开支剧增,入不敷出,财政窘迫,肃顺可谓临危受命,责重山岳。

一、曾主张在京郊种植鸦片,开放鸦片烟禁

针对几近崩溃的财政情况,肃顺提出了一些开源的措施,曾“创议开烟禁收税”。肃顺建议在京郊清查顺天府所属黑地,在京师一带种植鸦片,同时开放鸦片烟禁,征收洋药税,以聚敛钱财解决财政急需。

这一主张虽得到不少朝臣的支持,但管理户部事务的大学士翁心存、军机大臣祁寯藻、彭蕴章等坚决反对,并上奏称:如果如此,“何以见先皇于地下”?使得开禁一事最终罢议。通过此事,汉族旧贵更加视肃顺为“奸邪之臣”,双方结怨已深。辛酉政变时,这些颇有影响的汉族旧贵自然而然站到了肃顺的对立面,成为其掘墓人之一。

二、让咸丰帝削减满人的皇粮

清王朝一直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管理体制。不仅政治上给予旗人很大特权,在经济上也给予旗人优于民人的待遇和特权,表现在八旗恩养制度、圈地、占房、食粮饷等各个方面。

旗人生计主要依赖于皇帝的特别恩赐,有丰厚的定量俸米俸银。晚清由于财政拮据,不断降低“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八旗兵丁的费用,咸丰朝甚至规定驻防旗人要节约纸墨费用。肃顺提出的削减满人皇粮的措施适应了当时筹饷之需和旗人败落已成定势两种趋势,但由于肃顺对待满人“不如其待汉人之厚,满人深恶之”。后来咸丰帝北逃热河并迟延回銮,多数旗人都认为是肃顺从中怂恿或作梗所成,对他深为嫉恨。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肃顺就成了宗室以及旗人中的孤家寡人。

三、滥发钞票,“五宇号官钱案”

肃顺主持户部工作期间,最受人瞩目的就是“五宇号官钱案”(也称户部宝钞案)。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仅仅铸造大钱、制钱已不足用,遂决定大量印行纸币,包括户部官票和宝钞等纸币,此外还有商人代为发行的京钱票。虽然“自古行钞未有借资于商力”者,但清政府穷极生变,已顾不得祖宗家法,遂借助于商人的经济力量。

据载,“咸丰四年,商人白亮、刘宏振呈请捐助钞本,承办钞务。惟欲遂其牟利之私,既无报效之实心,且亦并无资本。经管理铁钱局王、大臣奏请设立宇大通,分设宇升、宇恒、宇谦、宇丰、宇泰官钱铺,以铁大钱为钞本,另募商人承办,准其开出本票,照民铺一律交易”。

钱商遂用“架空腾挪”的办法发行银钱,并大量发行私钱票,“钱铺遂得以数寸之纸易百千万之银”。而官钱局的一些主管又勾结商人“侵挪纸币为自己谋利”,贪赃枉法,中饱私囊。

当时官吏往往用“拒收买抵”的方法从中获利,且不在少数。这些问题并非无人察觉,只是姑息养奸,不肯痛下杀手加以厘清。咸丰八年十二月底肃顺改任户部尚书,接办户部事务,首先对“五宇”官钱铺的亏空问题予以清理。咸丰九年十一月肃顺接管三库事务,年底即查出“五宇官号”欠款与官钱总局存档不符,“五宇官号”司员做假账将官款化为私钱,以致亏至数千万两以上。

肃顺奏请咸丰帝严治,并请求对户部职员进行调查。咸丰准其所奏。通过对户部职员的升迁黜陟,肃顺加强了对户部的控制,从而加快了整顿官号进而整顿财政的步伐。到咸丰十年此案审理已一年有余,加之英法联军再度北犯,咸丰帝不愿再兴大狱,迅速结案。

通过“五宇号官钱案”的处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过对户部司员贪污行径的处置,使他们在行为上有所收敛,对整治吏治也有裨益。但整个案件前后共抄没官吏、商人数十家,株连数百人,“京师自缙绅至商店,被其株累破家者甚多”,“皆怨肃顺入骨”,甚至间接得罪了恭亲王奕䜣。这些人在辛酉政变中都成了肃顺的对立面。

“咸丰朝第一臣”肃顺,为何对“重用汉人”一事那么重视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肃顺作为咸丰朝第一臣的施政风格的话,那么“能吏重典”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作为一位官吏,他是有能力的、有抱负的,也是有办法的。面对一个危世,他也是有魄力、有想法的,并能付诸实践的。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之后,为确保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但进入近代以后,尤其是太平天国这个满清朝廷的心腹大患出现以后,时局的艰难、统治的危机已越来越清楚地显示着这样一个事实:满人不足倚,满军不足恃。

太平军的北伐,更使肃顺目睹了八旗、绿营的腐败和京师官吏闻风丧胆的现状,对满人的愚昧无能更有了清醒的了解,认为“满人暮气深,非重用汉人,不能已乱”,对满人动辄口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等不逊之言。

肃顺“轻满员”,而“雅重汉人名流”。他“待汉员颇极谦恭”,自称“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笔厉害得很”。他对汉人名士的器重不仅形诸言表,而且付诸行动,常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并极喜结交汉人,手下有所谓“肃门七子”,都是名噪一时的汉族文人。

在官吏的任用上,肃顺实行重用汉人的政策,对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倾心推服”,信而不疑。并向咸丰帝屡次进言重用汉臣,使其逐渐认识到重用汉人对维系清王朝安危的重要性。

曾国藩终得两江总督之位,左宗棠免于牢狱之灾而骤获大用,肃顺都起了关键的作用。《春冰室野乘》中说:

“其才识,在一时满大臣中,实无其比。发逆荡平之由,全在重用汉臣,使曾胡诸公得尽其才。人第知其谋之出于文文端庆(文庆),而不知帷幄之谋,皆由肃顺主持之。”

肃顺提出的重用汉臣、以汉制汉的方针,在用人上不分满汉,唯贤是尚的建议,不断被咸丰帝所接受。咸丰帝对湘军从最初的利用、限制转向大力使用,肃顺襄办之功最大。

辛酉政变后,肃顺虽亡,但重用汉臣的遗策犹在,并不断被发展。

王闿运评论说:“肃顺之学术经济,迥非时人之伦,军书旁午时,庙謨广运时,皆肃顺一人之策,故能成中兴之功。”

从打破满族之见,重用曾、胡、左,强固清王朝的统治方面看,肃顺确属有远见之人。但汉族地主阶级势力的上升,毕竟触犯了满人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并在军政各界对满人形成了一定的威胁。而肃顺非但不因自己起用汉人而注意抚慰颇有失落感的同族,反而十分鄙视他们,这就招致了同族对他的不满和反对,人称“满人深恶之”。这种不满日积月累,渐酿成一股反对肃顺集团的潜流,这股潜流后来被奕䜣与慈禧太后利用,成为埋葬肃顺集团的祸水。

辛酉政变,肃顺为什么会输给恭亲王奕䜣

辛酉政变,奕䜣之所以取胜,肃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来自集团内部各势力的影响

相对于肃顺集团的不成熟和内部的不和谐,奕䜣集团能够步调一致;相对于肃顺集团的党同伐异,四面树敌,奕䜣集团能够笼络人心,争取舆论;相对于肃顺的刚愎自用,粗鄙无识,奕䜣是谦和有度,颇有见识的。在这一推一拉之间,双方的势力产生了变化。早在辛酉政变前,反对肃顺倾向奕䜣的势力已占多数,虽然迫于肃顺得势的形势隐忍未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站在奕䜣一方的事实。一旦时机成熟,这种事实便明朗化。

这次政变,地方督抚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倾向。手握兵权的官吏中,最明显的就是胜保与僧格林沁倾向恭亲王奕䜣和慈禧太后。而这正是肃顺一方所欠缺的。

其次,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 ,自然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列强的影响

在对外关系上肃顺一直是强硬派代表,这自然得不到西方列强的好感,被其视为干扰侵华利益的眼中钉。

而反观奕䜣集团则不然。奕䜣集团的主要人物大多是与洋人接触比较多,甚至一直以来以妥协为宗旨的官吏。奕䜣作为集团首领在留京和谈的过程中,也慢慢转变了对洋人的看法和态度。认为洋人“不利我土地人民”,大可不必视其如水火,草木皆兵,甚至可以引为同调,“外敦信睦”,互相联合,借助他们的力量扑灭国内农民起义的烈火,保证清王朝统治的长久。

对奕䜣的这种态度,西方侵略者除赞赏之外,还努力的笼络培植。英国驻广州的领事罗伯逊称赞奕䜣等人“开明”,说“他们已开始重视外国同盟的价值,已看到中国利益如何深深地和别国利益缠在一起了。”这与他们对肃顺集团的厌恶及排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辛酉政变中,西方侵略者表面上没有明显的干涉,但这种不干涉的态度恰恰为政变提供了有利的外界环境

如果列强在此时发难,那会是相当棘手的。光绪朝慈禧太后欲立大阿哥,潜行废立一事不成便是很好的例证。

咸丰驾崩,奕䜣祭奠梓宫之时,西太后曾对若有政变列强态度一事质疑,奕䜣承诺“若有难,唯奴才是问”,奕䜣何以如此有把握?

原来其驰往行在之前,曾拜会几国公使。英国公使普鲁斯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我们应以温和协调的态度获致恭亲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消除他们的惊恐,希望迟早总会发生变动,使最高权力落到他们手里去。……他(指奕䜣)向太后(那拉氏)保证我们在此并无可怕之处,这方面他对太后之回京负完全责任。为了顺从恭亲王的意思,并证明我们是准备帮他把皇帝从那群险恶党徒手里解放出来的,我和我的同僚们曾注意防止外国人冒犯皇帝一行入京的行列。”

辛酉政变后,外国侵略者对政变的成功相当的满意,英国公使普鲁斯说:

“恭亲王及其同僚之操权,乃是对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使然。这个令人感觉满意的结果,全是几个月来私人交际所造成的。”

他毫不掩饰地承认这次政变是在他们支持下搞成的。对外国侵略者的这种“帮助”,上台后的慈禧太后与奕䜣也不是没有表示的。在判决“八大臣”的上谕中把“不尽心和议,失信于各国”列为重大罪责,从而明显地表明了清政府今后的立场。

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里,政治集团与殖民势力的关系非同寻常,西方势力的支持与否,是一个集团、派系能否执掌权力至关重要的条件。西方列强对肃顺集团及奕䜣集团态度的一冷一热,对政变的结局影响颇大。

恭亲王奕忻和肃顺到底有什么过节

提到肃顺和恭亲王,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辛酉政变”,确实,那是两人之间最后一场较量,以肃顺失败而告终,从此,再也没有肃顺这个人。其实,两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而最出名的莫过于“户部钞票作弊案”和“耆英之死”

肃顺的才华以前并没有得到重视,后来在载垣、端华等人的推荐下,才得到咸丰的赏识,一路加官进爵,随着职位的高升,肃顺身边很快围了一大帮人,被统称为“肃党”,而肃顺也成为咸丰时期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咸丰时期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让国库变得十分空虚,为了应对这个危机,清廷采取了不少“歪门邪道”,滥发纸币、鼓铸大钱等等,这就让不少户部官员看到了发财的机会。

时任户部尚书的肃顺下令严查,结果查出多桩大案,包括恭亲王奕忻在内的多位要员都牵涉其中,可就在肃顺准备深挖之时,户部发生火灾,一些很重要的证据都被烧毁,这场大火更是殃及了隔壁的礼部。大火没有吓到肃顺,反而促使他加快了对案件的审理,最终查出违规官员100余人,查出的赃款更是有千万两之多。和恭亲王有牵连的证据都被大火烧完,再加上咸丰帝有意袒护,恭亲王才得以置身事外,但是双方的梁子就此结下,而肃顺因此更是得罪了不少官员

转眼到了英法战争,由于清廷是战败国,咸丰派耆英为议和大臣去和英法代表谈判,但是,英法代表因为攻破总督府时,在一些文件中发现耆英对英法向来敌视,所以,对待耆英的态度相当冷淡和傲慢,耆英一怒之下就离开广州、回了北京。这让咸丰大为不满,“不侯旨擅自回京,实属自速其死”!命僧格林沁缉捕耆英,交恭亲王和六部审理。恭亲王想定性为“绞监候”,但是肃顺极力反对,认为恭亲王有意包庇,“耆英不杀不足以震百官”,在肃顺的坚持下,耆英被斩,恭亲王也因此受到咸丰的指责,双方矛盾再次升级

直到咸丰去世,肃顺等人意图掌控朝局,致使慈禧和恭亲王联手扳倒肃顺,双方的恩怨才到此结束

肃顺是奸臣吗该怎么评价他

肃顺不是奸臣。

对清廷而言,肃顺不仅不是奸臣,反而是一位功臣。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肃顺就没有曾国藩的湘军,就没有后来的平定洪杨,就没有后来的同治中兴。夸张点说,没有肃顺,大清国很可能提前五十年寿终正寝。

肃顺出身于一个钟鸣鼎食的王侯世家。

肃顺的先祖是努尔哈赤的亲侄子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开国功臣八大贝勒之一,肃顺就是他的七世孙。肃顺的父亲是乾嘉朝的郑亲王乌尔恭阿,到他这一辈,他的同父异母的三哥端华袭爵为郑亲王。肃顺在家中排行老六,与咸丰皇帝奕詝、恭亲王奕訢是远房堂兄弟,但肃顺的年龄比他们大很多。

肃顺年轻时是京城有名的纨绔子弟,晚清名士薛福成曾形容他“惟酒食鹰犬事务”。由于玩的太出色,以至于他的差事都于此有关。肃顺在哥哥端华袭爵后被授三等辅国将军,然后尚虞备用处侍卫、銮仪卫使,一路升到奉宸苑卿,一帆风顺当到二品大员,但没有获得重用。他的这些职位名义上是御前当差的侍卫,实际上是闲差,在寻常百姓眼中,是斗鸡走狗捉蛐蛐,陪皇帝玩的。

到咸丰皇帝登基,肃顺算是时来运转了。先是他三哥郑亲王端华成了咸丰皇帝身边的红人,端华又向咸丰皇帝推荐了亲弟弟肃顺。咸丰皇帝与肃顺只见了一面,就相见恨晚。

咸丰皇帝绝不是个庸碌的昏君。他继位的时候,正赶上洪杨起事,而清廷与洪杨军作战的绿营腐朽不堪,一触即溃。短短的两年,眼看着东南半壁河山就糜烂了,而此时的清廷经历嘉道两朝的无所作为,吏治早已败坏了,皇帝正束手无策,正好肃顺横空出世。咸丰皇帝马上将他擢为内阁学士。这在当时令许多人不解,觉得咸丰皇帝被一个纨绔蒙蔽了,但事实很快证明咸丰皇帝是非常有识人之明的。

肃顺虽然纨绔,但绝不糊涂,反而心中雪亮。肃顺的过人之处是智商和超乎常人的执行力,时人说他“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终年能举其辞”。他是天生的政治家和领导者,鸦片战争以来的朝局和弊端他都了然于胸,他用纨绔行径掩盖其志向,一朝得用即大放光芒。

肃顺做事一向大刀阔斧、简洁明快。他以雷霆之力整顿清廷当时腐朽和颟顸的官场作风,令人耳目一新。咸丰皇帝重用他,基本上那个衙门问题严重,就派他到哪个衙门去。短短的几年,肃顺从护军统领,一路工部、礼部、户部,左都御史,内务府。别人迁转各部是为当大学士熬资历,肃顺不是,他是真的负有使命而去的。所以,整个咸丰朝,有困难找肃顺,肃顺成了皇帝须臾不可离的要人。他不是军机大臣,但却比哪一个军机大臣都重要。

肃顺的一大功绩是重拳反腐。清廷吏治的败坏始于乾隆中晚期,嘉道两朝虽然声色俱厉地整顿过,但效果不好,以至腐败益甚。到咸丰朝时,基本上已经治无可治了。肃顺主张用重典,他给皇帝的九字方针“严禁令,重法纪,除奸宄”就是以重手反腐为前提。

第一个撞到枪口的是戊午科场案。

戊午科场案起于旗人平龄高中一甲第七名进士。平龄是个伶人,没有什么学问。他的高中立即引起周围熟人的怀疑,一时物议沸腾,有御史将此上奏皇帝。恰巧另一御史孟传金上奏,新科进士罗鸿祀考卷文理不通,错别字达三百个。

皇帝命肃顺彻查,查出此事是大学士柏俊的家人靳祥所为,于是将柏俊下狱。按清律,柏俊之罪当斩。但柏俊是满洲亲贵中的文曲星,道光六年的进士,到咸丰朝时已是朝中大佬了。他常年掌文衡,门生故旧遍及朝野,是个动不得的人。咸丰皇帝也念及登基以来,颇得柏俊之力,于心不忍。但肃顺极力主张用重典,大辟柏俊。最后咸丰皇帝采纳了肃顺的意见,判柏俊斩立决。

杀柏俊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清朝开国以来,除非谋反大罪,很少杀一品大员,更何况柏俊是满洲的俊杰,晚清时八旗人才凋敝,真正是杀一个少一个。雍正朝年羹尧跋扈,也只是赐令自尽。柏俊是自雍正朝以降明正典刑在菜市口杀的第一个大学士,因此触目惊心。

肃顺则不管不顾,趁热打铁,很快又揪出户部官银票舞弊案。户部官银票案涉案的多是王公勋戚、官员和财大气粗的土豪,肃顺以雷霆之力查抄了京中一百多户人家,罚没赃银一千多万两,给早就枯竭的朝廷国库筹集了一大笔银两,等于解了咸丰的燃眉之急。肃顺重拳反腐,也令清廷官场数十年诸弊净绝。为同治中兴打下了良好的吏治基础。

肃顺的另一个功绩是用人,尤其是启用以曾国藩和胡林翼为首的汉大臣,包括袁甲三、吴棠、丁宝桢、左宗棠、彭玉麟、杨岳斌、郭嵩焘等。

咸丰朝以前,清廷掌军权的绝对得是满洲亲贵大员,汉大臣只能做副手。因此,道光朝以前,能打仗的汉大臣,除了年羹尧和岳中琪外,几乎就没什么人了。是肃顺敏锐地觉察到,要想取得对太平天国的胜利,必须仰仗汉大臣。他十分瞧不起当时只会提笼架鸟的旗下大爷,直言他们是一群蛀蠹。为此,肃顺力排众议,说服咸丰皇帝让曾国藩、胡林翼他们自行编练地方武装以御太平军。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给他们当后台,为他们挡下朝野上下射来的明枪暗箭。肃顺那时候简直就是个汉人控,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咱们旗人混蛋多,汉人都是惹不得的,你们不知道他们那只笔有多厉害云云,令京中的亲贵们侧目而视。

左宗棠在骆秉章幕府,不小心得罪了樊燮,咸丰皇帝命湖广总督官文一经查实就地正法。是肃顺与上书房师傅潘祖荫一起救了左宗棠,那一句天下无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无一日不可无左宗棠,何尝不是肃顺的心里话。

肃顺当个纨绔的时候,非常懂得礼贤下士,聚天下英才而结交之。他家里常年高朋满座,谈笑皆鸿儒。细数咸丰初年肃顺的朋友圈,差不多涵盖了整个同光年间的朝中俊杰和军中名将。除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以外,还有著名的肃门六子,有郭嵩焘、王闿运、尹耕云、高心夔、李寿蓉、盛康(令一说为王闿运、高心夔、李寿蓉、陈浮恩、黄锡焘、龙汝霖)。这些人都是咸丰初年的人杰,堪称人中龙凤,一时之选。

平心而论,肃顺延揽人才,不见得全是为了国家。比如肃门六子中的个别人就很可疑,陈浮恩是奸诈之徒,帮着他做了不少脏事。王闿运倡帝王之学,老想当刘伯温,谨饬的君子都躲着他,但肃顺却延揽为幕僚,对其言听计从。肃顺不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他一旦认准了什么目标,就大刀阔斧勇往直前。

肃顺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和恭亲王奕訢联手拿下,不得不说是个特别令人遗憾的事。这其中,咸丰皇帝当然脱不了干系,肃顺自己也要负上很大责任。

咸丰皇帝登基时,自觉用了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在恭亲王奕訢面前总有些不自在,加上奕訢太能干,咸丰多少有些嫉妒。而肃顺则是压根瞧不起自己人,对所有满洲亲贵不屑一顾。恭王虽然能干,但年龄比他小17岁,小屁孩一个,他没放在眼里,时间长了两人成了政敌,恭亲王奕訢逐渐与被肃顺整肃的汉大臣周祖培、祁雋藻等大佬走到一起,加上他的老丈人两江总督桂良帮着他,令咸丰皇帝愈发不满。肃顺一直都不是军机大臣,不是咸丰皇帝不让他当,而是他自恃身份比奕訢高,不想进了军机屈反而居恭王之下,因为恭亲王奕訢在咸丰初年一直是军机领班。

咸丰临终时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很成问题,它实际上是由肃顺自做主张安排的。里面的重臣看似很吓人,比如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但谁都知道这两人是废物,惟肃顺马首是瞻,摆设而已。还有一个亲贵代表六额驸景寿,咸丰皇帝放着小皇帝那么多亲叔叔不用,找一个姑父来充数,怎么都说不过去。唯一的一个恭亲王奕訢的班底是在军机上学习行走的穆荫,是个没有什么主张的人,明显是凑数。下面办事的杜瀚和焦佑瀛倒是两个汉大臣,可又太年轻,难以服众。

从逻辑和情理来说,咸丰皇帝都应该把恭王列在顾命八大臣里,那样的话,辛酉政变肯定不会发生。恭亲王是小皇帝的亲叔叔,又是军机领班,更何况他身后还代表着留守京师的一众朝臣。当初英法联军打到北京,皇帝自顾自跑了,带在身边的都是宠臣,剩下的一干人虽说皇帝看不上,可那是大清国的多半个朝廷,他们在京城里担惊受怕,是恭亲王充当了他们的主心骨,所以很自然地成了恭亲王的拥趸。

肃顺当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他得罪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这个错误是从他担任内务府大臣开始的。肃顺是咸丰九年当内务府大臣的,他一上任就一如既往地兴利除弊,凡是他认为没有必要的开支一律蠲免,对皇后和懿贵妃也不例外。

逃难热河的途中,供应不足,吃饭的时候嫔妃们只能一荤一素,甚至拿豆豉下饭。肃顺对皇帝忠心耿耿,但其他人他就不甚在意了。据说皇后和懿贵妃的待遇也与嫔妃们一样,豆豉吃了半个月。而他和皇帝那边大鱼大肉,让整个后宫都恨上了他。至于咸丰驾崩以后的事就是尽人皆知了。御史董原醇上折子恭请两宫太后垂帘,肃顺和一班顾命大臣撂挑子,其实就是往死路上走了。

肃顺这个人,从小钟鸣鼎食,没吃过苦,也没有受过什么挫折,所以他当政以后过于跋扈,做事不计后果,得罪的人太多。尤其是,过于抑满扬汉,把整个既得利益集团都推到了他的对立面。

但他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没有他,咸丰皇帝肯定撑不过去,很有可能清廷会在咸丰朝就垮掉。他铁腕反腐的成果,他的治理整顿,他的抑满扬汉,都成为咸丰一朝的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后世恭亲王奕訢的施政,是对肃顺政策的模仿和延续。广义地说,同治中兴,洋务运动,都是肃顺治国理政的成果。

终肃顺一生,实在当得“人才”两个字。他为官谈不上谨慎清廉,但不贪不占,为人谈不上谦谦君子,但大气恢宏。肃顺最后被杀是朝堂政治斗争的结果,不是他个人的失败。正因为如此,辛酉政胜利的一方恭亲王奕訢和瓜尔佳文祥对肃顺的家人非常善待,一点也没有株连。

肃顺和奕訢,是满洲亲贵中最杰出的人才。他们变成你死我活的仇敌是一件特别悲催的事,否则晚清一定是另外一番局面。其实从结果来看,两个人的政见没有任何分歧,只是奕訢比肃顺手段更温和一些,眼界更开阔一些。他们联手的话,正好会短长互补,承上启下。奕訢后来的施政,完全是对肃顺政策的延续和模仿,他几乎无条件接收了肃顺的班底,就连大家公认的小人陈浮恩也没有严办,只是让他告老还乡。

可惜了肃顺,他是生不逢时,运气也不太好。

大清咸丰朝的肃顺是振兴朝纲的能臣,还是十恶不赦的罪臣

肃顺是振兴朝纲的能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咸丰皇帝临终之际,托付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小皇帝同治,从这一点上看,就能看出肃顺在皇帝咸丰心中的位置是如何的重要。咸丰时期的肃顺是一步一个脚印上升到如此重要的权臣位置,这与他痛恨贪污腐败伸张正义的官场风格是分不开的。

肃顺整顿朝纲以来,向来以无私的铁腕手段著称。当年的戊午科场案以及户部宝钞案都显示出肃顺坚决打击朝廷腐败势力的坚定决心。

下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位咸丰皇帝时期的朝廷权臣。

卫士出身的肃顺在咸丰皇帝登基之初,官职并不是很大。他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以及取得的诸多政绩逐渐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而一路高升的。肃顺执掌大权之后,先后重拳打击“戊午科场案”以及“户部宝钞案”

戊午科场案是咸丰时期发生的一起重大科举舞弊大案。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用金钱贿赂一品主考官柏葰的家人,试图以假乱真蒙混过关。最后遭人举报,东窗事发。此案由肃顺主持审理。他秉公执法,主张按照大清法律对一品大员柏葰处以极刑。面对咸丰皇帝的求情,肃顺仍然坚持原则。最后,咸丰不得已对柏葰实施极刑。

此案发生后,大清官场上下受到极大震撼,科举舞弊事件从此再无发生。此事件对广大莘莘学子也是一次极大的鼓舞。

另外肃顺针对户部宝钞案的破获也是一次对当朝贪污腐败的重拳出击。在这次案件中,肃顺深挖腐败分子,涉案人员百余人,查抄户部人员,商户以及满族宗室数十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朝廷内部贪腐的风气。

肃顺大权在握时期,能够重用汉人为官。曾国蕃,左宗棠,胡林翼都是肃顺时期向朝廷大力推荐的汉人官员。这些人在后来平定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作战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肃顺时期发起的反贪腐工作是当时清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肃顺等八辅臣,有兵权有人脉,为何会输给两个先皇嫔妃

咸丰皇帝病重之时,皇子载淳年仅六岁。为保清朝社稷,咸丰托孤于肃顺等八位国之重臣,史称“顾命八大臣”。这八人位极人臣,不仅手握兵权,而且人脉甚广,其地位难以动摇。但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这八位大臣最终输给了深居后宫的两位太后,这是何故呢?

顾命八大臣仰仗手中权势和自身地位,轻视后宫女人。肃顺本身是历经风雨的老臣,极有手腕。他认定慈禧慈安两太后对政事知之甚少,翻不起风浪,也就对她们极为轻视。慈禧虽为女流之辈,却颇有执政手段。咸丰病重,而当时满清又有内忧外患,他便允许慈禧代为批阅奏章。咸丰本是看重慈禧习得一手好字,并无让她干预朝政之意。时间一久,慈禧在国家大事上颇有见地,咸丰也就听之任之,采纳过不少她的建议。慈禧本就聪慧,加之在帝王身边耳濡目染,绝非一般女子可比。肃顺等人轻视于她,以致没有早下手为强,最终被反噬。

慈禧慈安两位太后虽然处于劣势,但她们却深谙借力打力之道。朝堂之上,除顾命八大臣外,还有亲王派。咸丰去世后,托孤重臣大权在握,宗族亲王却被排斥在外,这本就令他们心生不满。两太后深知恭亲王奕䜣与顾命大臣矛盾重重,便暗中同他商议,结成联盟。奕䜣身居高位,又在京城中人脉甚广,不容小觑。慈禧与奕䜣联合,无疑让政变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

慈禧慈安手中握有代表皇权的印章,又是皇室正统,不少坚持正统的老臣都会维护两位太后。慈禧回京后,曾向文武百官哭诉,指责肃顺等人嚣张跋扈、欺君罔上。慈禧与皇帝载淳本就孤儿寡母,惹人同情,加之她又是太后之尊。此言一出,让不少保皇派大臣义愤填膺。大学士周祖培更是直言,应当治罪于肃顺等人。既然已经有人出头,其余臣子也就见风使舵,纷纷附议,加速了辛酉政变的到来。

除此之外,两位太后的办事效率也值得惊叹,让八位大臣来不及防备。慈禧慈安回京的第二日,便发动辛酉政变,先解除掉八人的官职,让他们无所凭借。然后将已在北京的载垣等人逮捕,使他们无法与尚在归京途中的肃顺通风报信。如此一来,毫无防备的肃顺果然成为慈禧的彀中之物。兵贵神速,仅仅六日之内,慈禧就将顾命八大臣处理妥当,让他们几乎无还手之力,不禁惊人惊叹!

当然,顾命八大臣的迅速倒台也有其自身原因,他们行事肆无忌惮,树敌太多。譬如肃顺,他曾被指派整肃官场政风。朝堂之上官官相护,盘根错节,肃顺虽然借此而备受嘉奖,但也得罪了不少人。肃顺炙手可热之时,他们不敢下手,却能在两宫太后有意推翻顾命大臣时顺水推舟。

说到底,辛酉政变只是一场权力之争,对于国家无甚好处,毕竟顾命八大臣多可用之才。曾国藩甚至还感叹,此为冤狱,是满清自坏长城之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