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是如何掌握北洋六镇新军的?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_慈禧_光绪_东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铁良 如何 慈禧 光绪 东南

本文目录

  • 袁世凯是如何掌握北洋六镇新军的
  • 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
  • 为什么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 北洋军是清朝的王牌部队,为何感觉清朝却指挥不动这支军队
  • 清朝为什么没有篡位成功的
  •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战争结束后,慈禧怎么对待这些督抚的
  • 《人生若如初见》良乡历史原型良弼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袁世凯是如何掌握北洋六镇新军的

庚子战败,清廷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改革。1903年11月,练兵处成立,庆亲王奕劻任总理,直隶总督袁世凯任会办,兵部侍郎铁良为襄办。练兵处成立以后,奕劻以自己老迈多病,所有练兵处各项公务请袁世凯和铁良悉心经营,实际掌控者则是袁世凯,练兵处的官员也都是袁世凯的心腹部属。

1905年,北洋六镇新军正式成立,其中第一镇为京旗常备军,第二、三、四、五、六镇由原来的北洋常备军改编而来。在这六镇里,第一镇为旗兵营,第五镇在山东,所以只有第二、三、四、六镇与袁世凯关系紧密,这四镇都是由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改编而来。但是这六镇的营官大多来自小站集团,所以袁世凯对六镇的影响力。

新军练成之后,铁良就开始与袁世凯争夺军权。1906年清廷进行新政改革,成立陆军部,在慈禧的支持下铁良担任陆军部尚书,兵权转入铁良手中。但是袁世凯的亲信仍旧在北洋新军中担任着重要职务,仍以袁世凯马首是瞻。所以当辛亥革命起,清廷无人难以调动北洋新军,唯有重新起用袁世凯。

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

“东南互保”的叫法跟“清君侧”一样,其实是一块遮羞布,扯下它的面纱,本质上是东南各省的大佬们,把慈禧的圣旨当马粪纸,公开宣布不跟清廷玩了!

在中央集权和君主独裁达到顶峰的清王朝,怎么会出现“藩镇割据”?事态平息后,老佛爷又怎么会对签订《东南保护约款》的南方督抚们没有任何处罚呢?

东南互保事件始末

戊戌变法后,慈禧立溥儁为大阿哥,准备废掉光绪帝。让慈禧颇感意外的是,列强对此提出异议,表示只认同光绪。在列强枪炮的压力下,慈禧被迫终止废帝计划。

这件事让慈禧很恼火,我们大清国家里的事,谁当老大本是我老太婆做主,你们一群强盗偏要横插一杠子,愣谁都憋不住窝火。

碰巧那几年义和团闹得热火朝天,以载漪、刚毅、毓贤为首的激进派,给慈禧提了个建议:义和团是民间组织,这群人刀枪不入,何不利用他们跟洋人干?

帝国最高决策者慈禧,头脑早已不清醒,居然接受了建议,纵容和支持义和团,大肆截杀包括外交官、商人、传教士在内的众多洋人,铁路、教堂、使馆被大量破坏和焚毁。

列强哪受过这个气,他们组成八国联军,以保护侨民安全为由,炮轰大沽口,从天津一直打到北京。慈禧这个低能儿,做出了她后悔终生的决定:对英、法、德等十一国宣战,号令全国人民杀洋人。

当慈禧的圣旨到达东南诸省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发生了。两广总督李鸿章回电:“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更是大骂,这老寡妇要骇她一下,回电:“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除了李张二人,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邮政大臣盛宣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都发表声明:乱民不可用、 邪术不可信, 兵衅不可开!

意思很清晰,朝廷勾连义和团对抗洋人,是“乱命”,是奸臣“矫诏”,是“乱国”的行径,我们东南诸省不承认,拒不执行!

不光如此,这些大佬们还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等多项协议,核心内容有三条:

一是拒绝承认朝廷决议的合法性;

二是东南各省实行督抚保护,各省形成联盟;

三是在东南各省严厉打击义和团,洋人兵舰不得进入东南诸省,阻止武装冲突向南蔓延;

张之洞甚至还发出一项倡议:假如北京不保,由李鸿章出任“总统”,重整国政。据某些史料曝光,李鸿章还曾经派幕僚,悄悄地与孙中山联络,为两广正式独立做准备。

东南互保形成后,大清帝国事实上南北分治了,南方离宣布独立仅一步之遥。不久北京沦陷,慈禧裹挟着光绪帝“西狩”,逃往西安避难,留下一个破碎的山河。

慈禧为何不追究“首恶”

对东南互保事件,历史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一种声音认为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卖国行为,东南各省的大佬,为了地方利益抛弃了国家利益。另一种观点认为,东南互保拯救了危局,保护了南方不受列强武装侵略,是一种政治大格局。

其实这两种观点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是立场不同而已。第一种观点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上,以维护满清统治为出发点。第二种观点是站在历史发展的趋势,力图与世界接轨,以牺牲局部利益,换取国家新生的思路。

问题是,代表满清统治立场的慈禧,在“庚子事变”和平解决后,居然一字不提东南互保,仿佛就没发生过一样。她为什么没有对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追责呢?

  • 一,权力从中央向地方的转移,让慈禧力不从心

以慈禧霸道的作风,在心里早就把张之洞、李鸿章们活剐了好几遍,之所以没有付诸行动,实在是大清帝国早已经是强枝弱干,慈禧玩不动实力强劲的东南各省大佬们了!

历经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清廷迫于八旗和绿营的不堪一击,鼓励地方办团练,包括湘军、淮军在内的地方势力迅速崛起。天津、北京保卫战中,中央军最后一点家底,也基本上被列强消灭干净了,军事上慈禧几乎就是个乞丐。

洋务运动开展之后,为了弥补中央财政的不足,地方督抚被授予更大的财政大权,他们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独立征收赋税,对外借贷,发行地方货币和债券,独立经营官办实业。这些权力的下放,让督抚们掌握了相当的财政大权。

军权和财政大权两大权柄的旁落,会导致什么?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无一不是从它开始。更可怕的是,这两大权柄一旦旁落,再想收回几乎不可能。

晚清,东南诸省既是国家的税赋中心,更因为洋务派与列强的合作关系,清廷对这些督抚根本就没有强制执行力。慈禧假如想清算东南督抚,我估计东南各省分分钟独立,爱新觉罗家族只有坐在紫禁城干嚎的份。

  • 二,东南互保政策,在中央也得到了支持力量

清廷孱弱到这个地步吗?至少在东南互保问题上,站在东南诸省督抚一边的,还包括了四川、陕西等地的督抚,甚至包括中央政权的大佬们,如荣禄、辜鸿铭等人。

荣禄在战与和的问题上,明确反对对列强宣战,对慈禧听信载漪等人不负责任的言论,也表达了强烈不满。荣禄一边无奈地高呼老佛爷万岁,一边给李鸿章去了一封信,明确告知:以后朝廷的懿旨,你就拿它当屁放吧!

辜鸿铭更激进,他主张江南独立,大清直接分裂算了!他认为,支持义和团与列强开战,大清必亡,北方肯定守不住了。与其如此,江南独立可保南方不落入洋人手中,保存下了火种,将来可以从南边发动北伐,再力图拯救河山。

由此可见,勾结义和团对列强开战,只是载漪、刚毅和毓贤等少数派的立场,其背后还掺杂着大量的个人私利。比如载漪“一心杀洋”,其实就是为了让他的儿子溥儁上位。慈禧站在激进派一边,是个人“雌威”被洋人压制之下,拿国家利益满足个人欲望而已。

所以,东南互保其实有相当广泛的政治认同,慈禧想否认东南互保,就意味着与主要政治力量为敌。

  • 三,东南互保联盟,充当了慈禧的“救命稻草”

东南互保联盟其实并未完全抛弃慈禧,事实上,他们还充当了替她擦屁股,收拾烂摊子的作用。

慈禧西逃后,东南诸省虽然军事上没有施以援手,可是在政治和经济上,依然承认大清帝国,依旧为善后事宜积极奔走。比如各省税赋“西输”,保证老太婆摆谱挥霍。

让慈禧最心惊肉跳的是,列强坚持拿她当战犯,要求必须拿她开刀!亏得张之洞等人出面协调斡旋,列强才同意仅处罚载漪等人,保住了慈禧一条命,甚至还争取到了慈禧依然可以执帝国牛耳的政治地位。

经此一劫,慈禧恐怕也认识到,自己再顽固下去,大清帝国不会给她第二次机会了,东南诸省的大佬们,或许是拯救帝国最可靠的力量吧。

  • 四,东南互保联盟巧妙的运作,给慈禧留住了面子

客观讲,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人并不想背叛清廷,为了东南互保联盟的“合法性”,他们煞费苦心,大玩文字游戏。

比如,他们始终宣称所谓的谕旨是载漪“矫诏”,不是慈禧太后的本意,硬把他们与慈禧划归“统一战线”。

再比如,他们抓住懿旨中,“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这句话,强调东南互保就是“联络一气”,就是“共挽危局”,他们是遵照懿旨行事,不存在抗旨行为。

慈禧一辈子要面子,打个比方,假如你扶着她走路,她一不小心踩你脚上,很可能她就“雌威”大发,说你要谋害她。可是如果你故意伸脚绊她一跟头,然后赶紧辩解说:奴才发现前面有个雷,想替您趟雷不小心冒犯您了,她肯定会不顾一脸血,反倒夸你忠心。

东南互保联盟这种强词夺理,掩耳盗铃的说辞,给足了老太婆面子,虽然被摔得鼻青脸肿,她自我感觉光辉形象得到保全了,别人即使想嘲笑,不也得憋在心里偷偷笑嘛?

后续——“铁良”牌吸尘器

其实东南互保联盟,已经具备了革清王朝命的条件,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或许等不到辛亥革命,腐朽的清王朝提前十年就完蛋了。那么,东南互保联盟的结局如何呢?

随着庚子事变的和平解决,东南互保联盟自然解体。慈禧虽然没有追究大佬们的责任,可是她清醒地认识到,地方势力的强大,对中央集权的危害。

从那以后,慈禧一心想削弱地方势力,重振皇权和中央集权,继续沿着没落的体制一条路走到黑。三个因素,让东南互保联盟没有成为晚清革命的领路人。

一是李鸿章、刘坤一等大佬的离世,让联盟的核心领导力塌方。东南互保联盟只是各省督抚之间的协议联盟,起决定作用的是几位核心人物的个人威信,精神领袖的离世,往往是联盟倒塌的客观因素。

二是东南互保联盟的政治目标,注定它不会长久。东南互保由朝廷勾结义和团,对列强宣战引起,从一开始它就不是以推翻清廷为目标,而是希望以另一种方式维护满清统治。所以当目标达成后,它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三是铁良推行的针对东南督抚的削权改革,让地方大佬们折了双翼。1904年,铁良以总理练兵处襄办大臣的身份,南下处理“江南制造局移厂”事宜。以这件事为开端,铁良行程东南八省,解散或收编了大量地方武装,收回了“土膏捐税”等地方最重要的财政大权。

从那以后,东南诸省督抚的大权,受到严重削弱,唯剩下一个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失去众多掣肘势力后,得到蓬勃发展,“意外”地成长为满清的掘墓人!

为什么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1908年11月14日晚6点,光绪突然死亡,终年38岁。20小时后,慈禧暴毙,享年74岁。光绪一生被慈禧囚禁,就连死亡时间都由慈禧掌控,可人算不如天算,慈禧却没有算到自己的死亡时间,她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人所害呢?答案马上揭晓。

光绪中毒身亡,达成慈禧心愿

1875年1月12日,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早逝于养心殿。慈禧和慈安召集20位王公大臣“商量”立嗣事宜,慈禧直接宣布: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心,汝等静听”。

慈禧以“教育方便”的名义选中4岁的光绪登基,最主要原因在于光绪母亲是慈禧胞妹,父亲是咸丰同父异母醇亲王,也就是说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的外甥,可谓双重血缘,让光绪登基方便慈禧独掌大权。可光绪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脱离慈禧的掌控,形成了帝党和后党之争,这显然是慈禧无法接受的。

(瀛台)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逃往了西安,签订完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慈禧和光绪于1901年11月28日重返北京,此后,光绪便被囚禁在三面环水的中南海瀛台。瀛台只有北面有一座木板桥,为了防止光绪逃跑,板桥只有送饭时才会被架起。

光绪虽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并无实权,更无人身自由,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1908年11月 10日,光绪突然腹部剧痛,大汗淋漓,捂着肚子在地上打滚,太监将此情况禀告给慈禧,可有趣的是太医却隔了一天才被宣进宫,并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药方”,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三天病情记载如下:

11日: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

12日: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

13日:眼皮微睁,口水外流,嘴角颤抖。入夜,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进入了昏迷状态

14日:中午,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傍晚,六脉断绝。

光绪皇帝“挺了整整四天”,最后“不幸去世”。他为何死得如此蹊跷?这一难题时隔百年有了答案。

(光绪)

光绪皇帝怎么死的?

由于医学手段匮乏,上世纪80年代,史学专家、医学家对光绪之死进行鉴定后没有发现他杀迹象,给出了正常死亡的结论。但在2008年,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相关专家重新对光绪死因进行鉴定,历时五年,用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对光绪的头发、衣物表面附着物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反复的检验和研究,最终得出光绪系死于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最大的嫌疑对象便是慈禧。

光绪身体并不好,他在37岁时亲笔写过自己的病源“遗精已有20年,前期每月10多次,今年每月两三次,腰腿肩背酸疼,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也有10年的光景”。

(慈禧光绪剧照)

其实,从光绪15岁时,他便已经弱不禁风,主要表现为感冒和脾胃虚弱,身体抵抗力差很差,每天都需要吃很多药,28岁之后,病情不断加重。

可即使这样,在38岁的壮年也不见得会突然死去,在皇宫之中只有慈禧有能力将光绪置之于死地,可慈禧身体同样不好,她能掌控别人的生死,到了她这里却全无办法了。

光绪去世前后,慈禧的表现

光绪“得怪病”第三天,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一则消息“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住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

光绪去世的第二天(11月15日)早6点,慈禧召集众大臣商量同治皇帝立嗣一事。以庆亲王为首大臣主张立溥伦或溥伟,可慈禧太后力排众议,依旧搞了一言堂“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并没有给任何人反驳的机会。

这场会议从早上6点一直开到了中午,由此看出慈禧脑子十分清醒,身体能够坚持开会证明还行,如果是暴病而亡,不可能有如此的精力来处理朝政。

慈禧一直从1901年便多次想要立嗣,可是却被大臣们一次次劝阻,当光绪去世后,她的精神得到了缓解,但由于太想继续把持朝政,所以强打精神,将2岁的溥仪立为皇帝,依然希望自己继续当“太上皇”,可没想到她的身体机能出现了问题!

慈禧暴毙原因:患痢疾腹泻严重

慈禧身体一直不好,慈禧74岁寿宴那天,她邀请了京城中最好的厨师,准备了100多道菜肴,由于非常高兴,她先喝了几两酒,又吃了很多菜,结果第二天就感觉到腹部胀痛,大便次数增多,每天达到几十次,而且带有脓血。

数位太医诊断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与痢疾病症相吻合。自从那次“暴饮暴食”后,慈禧的身体每况愈下,病情反复发作,没有良方对症。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慈禧太后年龄不小,肠胃功能减弱,长期腹泻又导致身体虚弱。

当她得知光绪“得病”后,三天坐立不安,晚上睡觉极少,饮食不规律且吃得极少,腹泻更为严重,精神高度焦虑,她始终在为自己之后的“继续执政”殚精竭虑。

据《慈禧外记》显示:“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于6点起床,处理朝政。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其根则由于夏间病痢太久,体气大伤也。”

慈禧昏倒其实是因为痢疾所致,而且病情逐渐加重,但并没有暴病而亡的迹象。此时,她的精神一下子放松了,离自己再次执掌大权仅差一步,而当临门一脚踢完之后,慈禧彻底解脱了,只要不出意外,她将继续自己的“千秋大梦”。

可人老了就要注意休息和饮食,慈禧睡不足、吃不好、腹泻严重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她知道自己不行了,她下了最后懿旨:

“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具有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光绪的皇后隆裕)懿旨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

在下完懿旨后,慈禧崩于仪鸾殿,结束了她47年的统治,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只比光绪多活了20小时,她只高兴了不到一天!

结语:

慈禧操控了光绪的一生,她无法决定自己的死亡时间,但她可以决定光绪的死亡事件。她最后死于痢疾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精神高度紧张后得到放松,再加上休息吃饭不好,便离开了人世,她和光绪先后离去是历史的巧合,也是一种情感的羁绊。

北洋军是清朝的王牌部队,为何感觉清朝却指挥不动这支军队

一个牧羊人有一群羊,为了牧羊方便,他养了一只牧羊犬,为了将牧羊犬训练的足够优秀,牧羊人将这只牧羊犬交给了训狼高手,并且让他一直带领。后来,羊群受到了其他狼群的袭击,这只牧羊犬却没有果断出击,直到羊群之中的公羊开始躁动,直接开始攻击其他羊。

牧羊犬一边维持着羊群几经奔溃的秩序,另一面却哑巴巴的瞅着牧羊人,要求获得羊肉做补偿。牧羊人又气又恨,却无可奈何。最终,牧羊犬用学来的狼性杀害羊若干,还活生生咬死了牧羊人。

这就是晚清军事精锐部队“北洋军”与晚清政府的关系,而那只贪得无厌的狼性牧羊犬就是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

既然北洋军是晚清政府直属的战斗部队,为什么晚清政府却不能指挥这只部队呢?北洋军队与袁世凯的密切关系究竟是怎么建立的呢?

袁世凯的飞黄腾达直接来源于李鸿章。袁世凯在没有出道之前为李鸿章的手下,在朝鲜镇守,后来有机会回京述职,在李鸿章出一片献媚,被李鸿章委任了小站练兵的重要差事。

李鸿章与晚清政府投资了新军,聘请了德国教官,训练了最新式的陆军。但是李鸿章与晚清政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观念难以转变,对陆军的重视程度不够。

北洋新军的基础为李鸿章的旧部,外加早年外出留学的军事人才,袁世凯出任之后,恩威并济,收复李鸿章旧部,并在留洋人才之中确立了威信。李鸿章辞任之后,荣禄继承了李鸿章的位置。荣禄一上任,对袁世凯的提防就被提上了议程,他亲自前往小站阅军。此时的袁世凯面临了最后而且最重要的挑战。

袁世凯利用阴谋阳谋,成功的骗过了荣禄,让他成为了袁世凯的第二个靠山。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个人,那就是徐世昌。作为袁世凯的第一谋士,在应用阴谋阳谋之时,为袁世凯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袁世凯将新军创造成为了“袁家军”,在荣禄视察之时,新军会高喊“吃朝廷的饭,穿朝廷的衣”。但是,在荣禄离开之后,新军便会高声呼叫“吃袁家的饭,穿袁家的衣”。新式陆军俨然成为了袁世凯的私军。

为了强化对军队的控制,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之时选择了倒戈,帮助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篡夺政权。袁世凯成功的成为了慈禧的心腹,升任为总理大臣。

慈禧死后,隆裕皇后掌握朝政,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背叛光绪耿耿于怀,上任之后就罢免了袁世凯,理由是袁世凯有足疾。辛亥革命爆发后,绿营军完全不是革命军的对手。此时为了平反,只能动用朝廷大杀器北洋新军。但是,没有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完全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最后载沣只能重新任命袁世凯。

袁世凯成了主动方,他要挟朝廷罢免载沣,否则就不出山。隆裕太后迫不得已罢免了摄政王载沣,此时此刻,朝廷之中能够干预袁世凯的政治势力全部消失。

袁世凯出任之后阳奉阴违,一边猛攻武昌革命军,一面像朝廷施压。结果大家都已经明白,袁世凯篡夺政权,成为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

朝廷之所以调动不了新军,是因为袁世凯早已经将新军转变成为了私军。

首先,新军已经成为了“袁家军”,新军中的大小将领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包括冯国璋、段祺瑞、王世珍等。

其次,袁世凯虽然有一段时期远离“袁家军”,但是却并没有断绝与新军的联系,这就是得“袁家军”的行动基本上都是袁世凯在暗自操作。

结束语:袁世凯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一生投靠了李鸿章、荣禄、慈禧,表面上看他是一步步被提拔起来,但是袁世凯依赖他们,却并没有隶属于他们,袁世凯骗了他们所有人。到最后,王朝落幕,一个被用来维护统治的暴力工具,却成为了王朝覆灭的推动力,这就是历史的匪夷所思与独特滋味。

【文 / 楚南青史君】

清朝为什么没有篡位成功的

最核心的原因就一个:最接近皇帝的心腹都变成了临时工——没有一个时间特别长的!也就是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机构,用几年后,皇帝就把他换掉。你想想,用一个人不超过五年十年,他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配置自己的势力呀!皇帝的秘密,他不可能掌握太多呀;如果皇帝见不得人的事情知道的太多,肯定对皇帝不利呀。

最简单一句话概括:用一段时间就换人!就这么简单!

朱元璋废黜丞相,把丞相的权力分给好几个人。清朝皇帝先用议政王,再用内阁,再用军机处,再用总理衙门;有时候用张三、有时候用李四、有时候用文臣,有时候用武将、有时候用宗室、有时候用外戚、有时候用太监,等等等等!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雍正皇帝发明的秘密立储法,使得清朝皇帝没有特别劳弱病残的;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越来越禁锢人们的思想——多少人劝其造反的曾国藩多么遵守纪律呀!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战争结束后,慈禧怎么对待这些督抚的

八国联军侵华的期间,慈禧向全国下诏,对十一国开战。随后有九位督抚级别的官员拒不奉诏,参与了东南互保事件。事后慈禧对这九个人的任免结果如下:

李鸿章:被慈禧寄予厚望,由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担任与八国联军谈判的全权代表。签署《辛丑条约》后不久,因胃血管破裂,于1901年病死在北京。

刘坤一:被委以重任,因东南互保有功,加封为太子太保,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902年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

许应骙:起初被委以重任,继续担任闽浙总督一职。但很快就遭到御史的弹劾,说他在任期间碌碌无为,搞得福建积弊甚深。慈禧让张之洞查复,张之洞调查后,认为御史是在胡说八道,主张不对其进行惩治。但清廷仍然死揪着不放,罢免了许的职务,将其开缺回原籍。最后许应骙于1903年病死在了老家广州番禺。

德寿:唯一参加东南互保的满族官员,时任广东巡抚。李鸿章奉诏北调直隶后,他代理两广总督,病逝于1903年。

王之春:时任安徽巡抚,事后被平调,担任广西巡抚。在广西期间因为卖国,将广西的出路权和矿权低价转让给法国,引起诸多国人的愤恨,掀起了倒王运动。清政府被迫将王之春革职。1906年,王之春在老家衡州府病逝。死后朝廷追授其为光禄大夫和建威将军。(均为正一品)。

张之洞: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张之洞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袁世凯: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袁世凯官至军机大臣兼任外务部尚书。

盛宣怀:因保护东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赏加太子少保衔。慈禧临终前,盛宣怀被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

刘树棠:时任浙江巡抚(署理),其后事迹不详。

综上所述,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当年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大员,慈禧基本上都没有对他们进行惩治。不过,慈禧没有惩治,不是她不想惩治,而是她不能惩治。具体原因有四点:

第一、慈禧手上无兵可用

戊戌变法被镇压后,清政府组建了一支武卫亲军,一共分为五部。这五支部队的领导人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其中荣禄的部队被八国联军全歼;聂士成战死在天津前线,其部被宋庆收编;甘军董福祥部因为得罪了洋人,被联军列为黑名单,强制要求将甘军解散。

而北洋新军的统帅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之一,毅军的扛把子宋庆跟袁世凯又穿一条裤子。慈禧拿他也是没办法。(毅军和北洋新军有很多军官都是拜把子兄弟)

如此一来,慈禧辛辛苦苦组建的武卫军,就这么“全军覆没”了。

并且这还没完。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沙俄以十九万大军突袭中国东北,将清军驻守在东北老家的九万主力军队全歼。这一事件称为沙俄入侵东北之战,也叫“庚子俄难”。

因此,清政府与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时,慈禧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可以以皇太后的名义继续号令东南督抚,但要是敢治东南督抚的罪责,她已经没资本了。

第二、东南互保在名义上无罪

慈禧向八国宣战后,李鸿章不想奉诏。但又不能明说,于是他想出一个绝佳的借口:朝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的“矫诏”,是奸臣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此借口一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立即响应。

过了两个月,八国联军杀入北京,逼得慈禧不得不逃往陕西,并请东南互保的牵头人李鸿章北上替自己擦屁股。

这实际上,就等于是慈禧承认朝廷错了,自己下的是“乱命”,东南互保是对的。(否则干嘛要请李鸿章呢?)

因此,倘若慈禧事后还去追究东南互保的各位督抚的“抗命”,那仿佛是说当初自己对外宣战还是对的。这对于当时已经沦为洋人的走狗的慈禧而言,这不是打脸么?洋人也不会放过她。

事后,慈禧以“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为由,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赏太子少保衔。这实际上,就是清政府给东南互保定了性。

不过,李鸿章就倒霉了。他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还要替慈禧背锅。

第三、互保十省的盘根错节,势力太大

互保十省督抚,基本上穿一条裤子:两广总督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两江总督刘坤一是湘军江忠源的旧将;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湘军和淮军的关系都很好;铁路大臣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湘军胡林翼的军需官,盛宣怀自己与李鸿章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山东巡抚袁世凯是淮军吴长庆的旧部;闽浙总督许应骙的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江忠源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

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关系牵连,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如果慈禧动一个,怕是互保十省分分钟要造反。

事实上,东南互保十省当时也确实有联合造反的想法。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提出让李鸿章当大总统。即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而李鸿章幕僚刘学询也写信给孙中山,希望其回国帮忙。(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这种分分钟要散的节奏,慈禧心知肚明。所以她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先稳住再说。

事后,除了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安徽巡抚王之春被免职外,其余都没有被罢官。而许应骙和王之春被罢官,也不是因为他们曾经参与东南互保一事。

▼夭折的“两广共和国”▼

第四,还有利用价值

辛丑之后,清廷已经风雨飘渺,不得不同意改革(清末新政)。而恰好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都偏向于改革,是推动慈禧改革的中坚力量,需要加以拉拢。

李鸿章就不用说了;张之洞、刘坤一于辛丑之后上了《江楚三折》,请求改革;袁世凯编练过新军,是改革派;盛宣怀办过铁路邮政,也是有改革经验之人。

反倒是朝廷里面怂恿利用义和团、怂恿对外宣战的几位,如载漪、刚毅等人,都是极端保守派,完全不懂改革。

因此清廷要搞“新政”,就不得不继续倚重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否则,慈禧连帮她推行改革的人都没有。

类似于岑春煊那种既忠于清廷(主动带兵勤王救驾),同又偏向改革的人,当时压根就没几个。慈禧能用的人,只有东南互保的那几个老油条。

不过,慈禧在事后没有作为,不代表她不想有所作为。

李鸿章、刘坤一、许应骙三人病死后。慈禧在1904年以江南制造总局迁移为契机,委派铁杆心腹铁良南下,完成了“划一营制”与筹措军饷的任务,打破了东南督抚对东南地区财权和军权的垄断。互保局面至此瓦解。

其实这也说明在慈禧的心里,她对东南互保还是很忌惮的。并非不想报复,只是报复的时机没到。

《人生若如初见》良乡历史原型良弼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通古斯研究想让我这个“清国史学大师”说说良弼。

因为这个问题是我问的,但通古斯老兄显然不屑一答,也不知道等我填坑等了多久。

之所以一直没填坑,是因为我在写这个问答的过程中萌生了做一个满人五虎系列的视频,所以就去做视频了。

视频里自然也提到了良弼。

所以,@通古斯研究如果真是对良弼感兴趣,可以去看我这个视频。

那良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简单说几点吧。

第一,良弼是觉罗红带子,但他父亲早逝,小小年纪就与母亲相依为命,是过过苦日子的人,不是好吃懒做的八旗子弟。

第二,良弼所在的19世纪末,科举制已经饱和,而且也选不出什么真正实干的人才了。他看到这个趋势,决定到京师同文馆学日语,然后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

第三,良弼回国后直接进入练兵处协助编练新军,后来又执掌清廷的禁卫军,是个狠角色。

第四,良弼一直谋求在中国建立总参谋部,这一构想在1909年成为现实,那一年清廷将军咨处从陆军部独立了出来,号称中国最早的总参谋部。

第五,良弼差不多是满洲亲贵中最早剪辫子的人。事实上,1900年以后剪辫子的人很多,像各省的新军、警察很多都剪了辫子,朝廷不会追究。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人照样会剪辫子。

第六,良弼为人锋芒毕露,自己出国留学,对本土派有根深蒂固的成见,认为他们是土包子,比如良弼就瞧不上铁良。他比较亲近那些跟他一样有留学背景的宗室人物,如载沣、载涛、载洵、荫昌等,这是他一个缺陷。

第七,实话实说,良弼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是读军校读出来的理论家,一回国就进衙门,没怎么在基层带过兵,有点类似于蒋百里。但那个时代,真正懂西方军事的人也不多,良弼自然属于万里挑一的。

第八,良弼是宗社党创始人,最后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

就这些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