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回忆录(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要比李云龙的部队多两千人)_日军_冀中_八路

本文目录

  • 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要比李云龙的部队多两千人
  • 你读过的印象最深的是哪部长篇小说
  • 如果你能活到一百岁你都会做些什么自己想做的事
  • 少帅里的储世新确有其人吗
  • 《亮剑》丁伟出身于四方面军,为什么称呼副总指挥为“老首长”
  • 辛庄之战,李云龙为何能用六十人突围日军一个团
  • 杨勇将军回忆录名称是什么
  • 有哪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书
  • 《亮剑》中如果孙德胜是骑兵营长,那么在后来的战斗中他能否战胜日军骑兵部队
  • 抗战剧中八路军子弹打完了就和鬼子拼刺刀,但是鬼子子弹没有打完,为什么要和八路军拼刺刀

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要比李云龙的部队多两千人

《亮剑》作品是有一定军史素材的,给丁伟的角色设定也不是空穴来风。八路军冀中军区(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的二级军区)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壮大,到1942年初已经下辖五个军分区,新建了第22团、第23团、第26团、第27团、第28团、第31团、第32团、第33团等八个团级建制,赫然就有丁伟率领的第28团,尽管所属分区的番号不那么准确。

李云龙独立团有1000多号人是他在大练兵时提到的,并且在李家坡战斗前,也特别指示张大彪,他的一营360个人要甩在二分钟内甩出3600颗手榴弹,按“三三制”的基本编成原则,《亮剑》里独立团、新一团和新二团在部队规模设置上是比较合理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团级部队,也就这么1000多人。

军事爱好者不要走进一个误区,认为部队的单位编制人数越多越好,其实那是错误的,部队的编制人数要和指挥层级、指挥能力互相匹配才成,才也能把战斗力发挥到最佳状态,否则就是在战场上徒增无谓伤亡而已。

以八路军当时比较低劣的装备、快速扩军造成的单兵素质下降、优秀中级指挥员的不足,团级建制确实不应编制人员过多。二战初期德军一个步兵连有180多人,到了战争后期大多数连队都已不足百人,一方面是兵员补充的能力下降,一方面就是有经验的步兵连长几乎打光了,连队兵员过多反而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丁伟的出场身份是八路军冀中军区三分区第28团团长,咱也不知道四方面军的干部怎么就去了冀中,唯一的可能是跟随120师前往的,不去深究它。不过冀中地区倒是华北交通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地区,当时的情况较为特殊

华北平原在抗战初期爆发了大规模的会战,日寇集结了第一和第二军的重兵,刘峙的中央军和东北军、西北军都进行过抵抗,国民党县级政权以及地方保安团队全部被摧毁,因此在八路军正规部队到来之前,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

这就形成一个特殊的局面,散兵游勇遍地都是,游杂武装多如牛毛,扩军确实相对容易。吕正操将军率领东北军一个团起义,不过千余人马,然而到1938年底在晋察冀军区的帮助下,冀中抗日根据地已经发展到几十个县、人口约700万,军区部队所属发展到约10万人,这几乎是几十倍的增长。

所以丁伟的28团按他的说法已经发展到3000多人,倒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这个数量又不足以扩建成旅(八路军新建了若干旅级番号),所以只能以团级番号继续存在,那个年代的编制远不正规,各地区同级建制有较大兵力差也属正常。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兵贵精而不在于多”,28团这3000多人,虽然比李云龙的部队貌似多了近2000人,但整体战斗力却未必高于独立团。八路军129师和386旅活动的太行山区,人口当然没有冀中稠密,日伪顽势力盘踞地区错综复杂,扩军速度也肯定赶不上冀中,但是新建部队都是从老红军部队中抽出一定骨干扩编的。

比如新一团、独立团这样的第二批团队,军政素质并不低,战斗力也仅次于771、772团。然而冀中军区的部队却是以河北的“人民自卫军、河北游击军”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人数虽众,在抗战初期战斗力却很一般。

1942年春,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日酋冈村宁次,纠集50000多兵力对冀中地区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八路军冀中部队损失非常惨重。这就是扩军迅速但质量下降造成的,尤其是在没有山地依托的冀中平原地区,侵华日军的机械化优势更为明显。因此从1942年以后,冀中军区下决心开始“精兵简政”,所以说,单位建制人多未必就是优势,战斗力才是王道。

你读过的印象最深的是哪部长篇小说

我读过的印象很深的长篇小说很多。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其中之一。

这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表达了作者反对科举,轻视功名富贵的基本思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形形色色的“无行文人″,剖析了科举制度下,各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对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至整个社会风尚都做了无情揭露和讽刺。

《儒林外史》最突出的成就是其成功的讽刺艺术;还善于用准确、精炼而又富于形象性的语言来刻划人物。

中学语文课本中《范进中举》就出自《儒林外史》。

如果你能活到一百岁你都会做些什么自己想做的事

我能有一百岁,请头条开通绿色通道,当个头条红粉非常感谢

少帅里的储世新确有其人吗

少帅里的储世新确有其人吗?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相信看过少帅这部电视剧的朋友,都非常喜欢储世新这个角色,其实我也很喜欢,因为储世新对张学良忠心耿耿,他一路辅佐张学良成为东北军,并且成为了张学良的至交,堪称是心腹朋友。

但是可惜的是,储世新在奉军和冯玉祥的北方革命军作战的时候,却牺牲掉了,这也使得当时的张学良非常低落,开始抽起了大烟。

当然这些是少帅这部电视剧所表达的内容,而真正的历史,和电视剧所表达的还是有差异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历史上奉军里面根本就没有储世新这个人物,不过储世新这个角色也是有原型的,这便是东北军出身的,日后共和国的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

而在电视剧里面,基本上吕正操将军和储世新的经历都是一样,都是东北讲武堂毕业,而吕正操将军在毕业之后,一直在奉军中服役,后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被软禁,东北军遭到瓦解,而吕正操将军正是在那个时候,参加了八路军。此后,吕正操将军就脱离了东北军,正式成为了我八路军的一员,后来历经抗战、解放,他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而在张学良将军晚年的时候,吕正操将军也专门去往美国看望过张学良,他们二人在一起说了很多,并且有视频流传下来。所以少帅里面的老储,其实原型就是吕正操将军。值得庆幸的是,吕正操将军和张学良将军都很长寿,一个活了101岁,一个活了106岁。

《亮剑》丁伟出身于四方面军,为什么称呼副总指挥为“老首长”

抗战剧《亮剑》中并未透露那位副总指挥的具体姓名,但熟悉我军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年国共两党达成协议一致抗抗日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由朱德担任总指挥,彭德怀担任副总指挥。

随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又将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改为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尽管八路军这个番号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二十余天,但由于八路军的称号彼时已在各级部队中广泛传播,且八路军内部对此叫法也已形成习惯,因此,我军在非正式场合一直沿用这个番号,包括人民群众都一直称第十八集团军为八路军,很长时间干脆就叫“八路”。

剧中未透露姓名的我八路军副总指挥,根据演员的音容笑貌、体形特征,以及言语的表达方式,活脱脱就是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无疑,前方总部参谋长就是左权,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率部东渡黄河在山西、在太行山根据地坚持抗日的我军高级指挥官。

丁伟,剧中的我八路军第28团团长,原本要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深造,中途却被总部通讯员拦下来,接替在苍云岭战斗中违抗军令而被撤职的李云龙担任新1团团长。

红四方面军的丁伟,原本和彭德怀并没有多大的交集,彭德怀是湘军出身,担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时,参加了平江起义,任工农红军第5军军长,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兼红3军团军团长。

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川西北会合以后,彭德怀担任了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率部西征宁夏、陇东,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指挥了山城堡战役,歼灭了胡宗南部1个旅又2个团。

彭德怀有过短暂的指挥红四方面军的历史,丁伟此时就成了彭德怀的部下;此后,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统一整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丁伟等原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也都成了彭德怀的麾下。

因此,当丁伟被八路军前线总指挥部通讯兵在中途拦下,到总部报道面见彭德怀时,有称呼副总指挥为“老首长”的剧情。

在军中历来讲资历,上下级关系非常明确,绝对来不得半点含糊,毕竟彭德怀是我军高级指挥官,在军中的地位历来远高于丁伟,丁伟只我军中级指挥员,级别、资历和地位等,要相差很多。

1955年授衔时,彭德怀是我军十大元帅之一,剧中的丁伟仅是我军798名少将中的一员,中间相差了中将、上将、大将等级别;因此丁伟称彭德怀为“老首长”,既有历史的成因,也有对彭德怀的尊重和尊敬,才会直呼副总指挥为“老首长”。

辛庄之战,李云龙为何能用六十人突围日军一个团

辛庄之战的原型是宋庄之战。日军不叫团,叫联队,参战的为日军第十二联队,该联队隶属于第二十六师团,共有两个步兵大队。1942年6月8日,联队长坂本吉太郎大佐得到情报,说西固罗附近有八路军大部队,便急令联队部和所属的两个大队分路向西固罗围击,但当他们赶到西固罗时,却扑了个空。

即便扑空也没影响坂本的好兴致,第二天上午他就带上由三个日本人组成的“战地参观团”,由骑步兵保护,到西固罗一带进行参观。这些家伙一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走向了距西固罗南面十里的宋庄。

坂本还不知道,情报上的“八路军大部队”其时就集结在宋庄。这些部队来自于四个不同的战斗单位,6月9日凌晨3点多,他们才刚刚到达宋庄。

在宋庄的四个战斗单位里,七分区二十二团的两个连相对较为突出。二十二团是七分区的基干团,也是冀中军事素质最好的部队之一,原为大团,后改编为五个连队的小团。团长左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是师级干部,曾经历过湘江战役、西征战役等令许多老红军都刻骨铭心的突围战,又在冀中对日军打过多次漂亮的伏击,这让他自然而然地成了各战斗单位的灵魂。

发现“战地参观团”后,左叶决定展开先发制人式的攻击。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看到在五六个日军尖兵后面,有个戴值勤带子的军官,这名值勤官边走边跟一名军官说话,还不时向周围指指划划。左叶当即断定值勤官所陪同的不是一个小人物,遂让一名特等射手进行瞄准,事后证实,此人正是坂本。

保护“战地参观团”的日军,居前的是骑兵,团作战参谋数了一下马,共有三十匹。骑兵后面尾随着大队步兵,大概有两百多人。眼见得日军骑兵离宋庄越来越近,透过飞扬的尘土,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马的颜色以及人的穿戴。就在他们距宋庄仅三十米时,左叶一挥手,一挺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和一个掷弹筒同时开火,顿时将对方打得人仰马翻。坂本和“战地参观团”成员本在道沟里行进,但因为骑着马,身体暴露在沟外,在特等射手开枪后,他应声落马,虽没有当场身亡,但已经受了重伤。

日军骑兵几乎全部在这场急袭中被打死,步兵见此情景,慌忙七手八脚地将受伤的坂本等人给抬了下去。几分钟后,回过神来的日军步兵才开始组织反击,他们端着刺刀,嘴里发出“呀呀”的叫声,成群地向村口冲来。

宋庄约有四百户人家,在冀中平原上算是一个中等村庄,它分成南北两部,北大南小,称为南北宋庄。村庄的南北两部相距不过五十米,村里的每座院落都有土坯墙围着,并且挖有地道,左叶等人一到宋庄,就认定这是个适于打村落防御战的地方。

“反扫荡”期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人们,战斗随时都可能发生,绝不能存有任何麻痹侥幸心理。好就好在,左叶和他的临时搭档、团总支书记贺明之间,没有像常德善、王远音那样,在关键时刻出现分歧,他们当时就共同决定,不管敌人来不来,也不管来得多,还是来得少,都要做好最充分的战斗准备。

其后,左叶负责制定作战方案和布置兵力,贺明负责政治动员,两人又一道组织军民抢筑工事,为此提出口号的是“工事宁可做了用不上,也不能用时没有做”、“多挖一锄头,少挨一弹片”。至拂晓前,宋庄的街口已被堵死,院落已被打通,村外到村内,屋下至屋上,三道工事及其火力配备体系都已就绪,这对尔后的战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军发动反击后,以分队为单位,向村口实施小集团式冲锋,但他们一到村口前沿,就被手榴弹给打了回来。在被连续击退五次之后,日军不得不暂停进攻,一边用火力对村庄进行严密封锁,一边从东、北、西三面对宋家庄实施包围。

日军暂停进攻,似乎给八路军提供了一个从南面突围的良机,但左叶却果断放弃突围,选择了继续固守。

八路军在遭到合围时,一般有三种策略,上策当然是率先跳出合围圈,但如果先机已失,就必须坚决进行村落防御战,在坚持一天后到夜间突围,此为中策。下策是在白天向外突围。八分区雪村突围选择的恰恰是下策,这或许是因为部队的防御部署还没做好,日军就已冲到了村边,也可能是常德善、王远音看到包围上来的敌人太多,担心顶不到晚上的不得已之举,总之是战术没有用对,违背了孙子兵法中“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的基本军事原则。

敌人将宋庄围住三面,单单空出一面,也很难说不是有意为之。八路军即使能够突出去,也要在碉堡林立、公路如网、大兵尾随的野外与敌作战,打起仗来非常吃亏,两相比较,孰若以村庄为依托,利用工事和地道阻敌,拖到天黑再突围。这其实也是左叶、贺明刚进宋庄时就产生的共识,即要么不发现敌情,发现敌情就坚持打到天黑。

上午九点多,左叶接到报告,村东二三百米处的坟地里出现日军的电台天线和大炮。赶过去一看,原来是敌人的通讯站和炮兵阵地,而且还有不少敌人正在抢挖工事和架炮,他立即命令重机枪和迫击炮进行猛射,只一会儿,坟地上就不见了敌人的踪影。

日军实际是在用电台召唤援兵。十点多,周围的敌人先后增援上来,除第十二联队外,还有附近据点和正在进行“扫荡”的其他日军。随着援兵的到来,敌人开始逐次对北宋庄展开攻击。

北宋庄由二十二团和蒿无县大队驻守,县大队严格说来只是地方武装,并非八路军正规部队,所以防守任务主要由二十二团的一、二连承担。日军先攻一连阵地,后攻二连阵地,到十一点左右,又对一、二连阵地同时发起猛攻。每次进攻前,日军都先集中火炮和重机枪进行定点射击,以便扩大八路军阵地前沿的射孔并摧毁围墙,之后,他们才向村口发起冲锋。

二十二团在宋庄临时构筑的防御工事有一个创新,就是把第一道工事的掩体挖在了村边土墙的墙下——掩体的大部分都在墙里面,同时用砖垒边,用盖板覆土,敌人炮击时,战士就到墙里面躲避;掩体的小部分在墙外面,敌人冲锋时,战士就到墙外面进行阻击。

这种取命为“壁里藏身”的构筑法应陋就简,却很有实用价值,八路军当时能够顶住日军的炮火攻击,“壁里藏身”应记一大功。直到后来的解放战争,原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指挥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时,据说运用的就是二十二团在宋庄构筑工事的经验。

在依靠“壁里藏身”加强防护的同时,左叶还下达了“三不”命令。“三不”命令的第一条,是敌人不到五十米以内不开枪,重点在于打得准,而不是打得多。二十二团有一批特等射手,在交火中发挥了很大威力,一连班长李清泽弹无虚发,七枪撂倒了七个日本兵,二连副连长庚治国发现敌人有一挺轻机枪在不停地扫射,便抓住敌机枪射手和弹药手换梭子、运子弹的机会,连开两枪,把这两个敌人全给打死了。战后清点下来,如此长时间的激烈战斗,步枪子弹也仅消耗了千余发。

“三不”命令的另外两条分别是:敌人不发动集团冲锋不使用机枪;不是成群的敌人不扔手榴弹。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敌人分散着上,便用特等射手招呼,如果一阵阵一群群地来,则轻重机枪、手榴弹“伺候”。八路军子弹不多,手榴弹多,尤其当敌人成群结队地冲到墙根处时,战士们就从工事里跳出来,把一排排的手榴弹投向敌群,很快就能把他们的冲锋给打下去。整个宋庄战斗,一共用掉手榴弹两千一百三十余枚,整整是步枪子弹的两倍多。

至下午两点,一连打退了敌人七次冲锋,二连也打退了五次冲锋。眼看对北宋庄的进攻受挫,日军遂将进攻重点移至南宋庄。

驻守南宋庄的是七分区警备旅的一个混合连和晋深极县大队,人数少,弹药也不足,但打得一样顽强。在村边围墙被敌人炮火摧毁后,他们就转移到院落和房上继续同敌人拼杀,此后又接连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下午四点,日军迂回部队终于冲进了南宋庄,八路军正面和侧翼处处受敌,无法再守,于是晋深极县大队向南突围而去,混合连则在二连的掩护下突进了北宋庄。

南宋庄失守使得日军的包围圈进一步缩小,北宋庄的西面虽然已很吃紧,但左叶仍不得不从那一面抽调兵力,用以加强南部的防御。此时战斗已打了八个小时,经过敌人炮火的连续轰击,北宋庄村沿的工事大多已残破倒塌,二连只得撤进村边房屋,三连也移至第三道工事坚守。天气炎热,可是很多人自战斗打响起就没有喝过一口水,一个个嘴唇都裂开了血口子,更使人担心的是,弹药越来越少,但村外的敌人却还在不断增加。

离天黑还有足足四个小时。只有坚持到天黑才有办法,左叶、贺明传令下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阵地。敌人从哪里打进来,就从哪里把他打回去!”

左、贺的命令下达不到半个小时,敌人就发动了全天以来最猛烈的进攻——眨眼之间,整个村庄似乎都在随着炮弹的巨响而频频颤动,村内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炮击之后,轻重机枪又像狂风扫过一样啸叫起来。

在二连阵地,日军以苇塘为掩护,从被火炮炸开的缺口冲进了村内,有十多个敌人还带着一挺机枪登上了屋顶。左叶闻报,一边命二连副连长庚治国予以驱逐,一边对贺明说:“这一定是敌人准备总攻,我们快到最激烈的地方去掌握部队。无论如何要顶住,丢了阵地要坚决地夺回来!”

话音刚落,两人便分别向一、二连的阵地跑去。当贺明跑到二连指挥所时,庚治国已率一部分人冲了上去,他们先对着房顶的敌人甩手榴弹,接着又上房拼起了刺刀。大约十分钟后,通信员向贺明报告,被敌占领的房子已全部夺回,这一消息令贺明本已很沉重的心情立刻轻松了许多。

一连阵地是敌人的主攻方向。日军连续发动三次冲锋均被击退,到第四次冲锋时,他们以施放的毒气为掩护,两肘托枪,匍匐着爬行到墙根,企图越墙而过。一连指战员看到这一情形,立即从工事里跃出,照着日本兵的喉咙猛刺,硬是用刺刀将他们给捅了下去。有个日本兵瞅冷子从围墙的缺口处跳了过来,恰好被一连班长李清泽发现,李清泽眼疾手快,上前一个突刺,把日本兵刺了个透心凉。

眼看着天快黑了,下午五点的时候,一股敌人冲进了东街口。紧急关头,一连连长吴浚池带着两个班的预备队和一挺机枪杀到,日军三进三出,终于还是没能在村内站住脚。

长时间的苦战拼的是勇气和信念,仅仅一句“再坚持半个小时就是我们的天下”,便足以让八路军在天黑之前越战越勇。日军打了一整天,同样又饥又渴,他们几次到井边推水车,都遭到八路军特等射手的狙击,水没喝到,还白白搭上了十几条性命,由此锐气大减,总攻也被迫停止。

天色逐渐昏暗,敌人也预计到八路军可能会利用夜幕进行突围,因此围着村子生起了一团团火,同时不断地向村里打着枪炮。八路军本来预定晚上九点突围,但由于敌人围得严,粘得紧,被迫一推再推,直到零时,才真正实施分路突围。

突围时,日军大多抱着枪在火堆旁酣睡不醒。有个在大道沟睡觉的日本兵被八路军不住脚地从身上踏过,还以为是自己的同伴,嘴里尚骂骂咧咧,一个战士顺势从他怀里夺过枪,一刺刀过去,替他来了个了断。还有个日本兵更可笑,被惊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居然迷迷糊糊地跟着一起跑。有人看到他戴着一顶钢盔,觉得很纳闷,拨过脑袋一看是鬼子,赶紧抡起手榴弹将他砸倒在地。

在坚持十四个小时后,被困于宋庄的八路军成功突围,尽管事后出于宣传需要等考虑,夸大了歼敌数字,但此战无可争议地可列为平原村落防御战的经典。事实上,“反扫荡”中利用村落进行防御,然后在晚上突围的部队几乎全部能够成功,后来冀中机关在掌史村遭敌围攻,也是用同一战术突出了重围。

杨勇将军回忆录名称是什么

杨勇在审查战史或回忆录时,凡是提到他的名字,他都要删去,他自己更是不写自述性的东西。他一生中打了那么多仗,平型关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成都会战、金城反击战……好多仗都是关系战役全局的胜仗。因为杨勇从来不宣传自己,也不让别人宣传自己,很多人不了解杨勇,由此出现的一些议论,杨勇一概不作解释,固执地坚持着他不写回忆录的原则。

1982年6月,贵州省政协、省军区决定出版革命回忆录《回顾贵州解放》一书,专门派人向杨勇约稿。杨勇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但他不同意写自己。经过再三解释,还通过潘焱等老战友做工作,不是宣传个人,而是宣传党的领导,宣传人民群众在伟大斗争中的历史功勋,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教材,杨勇才答应,抱病写了《回顾贵州解放》一文。这篇文章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

有哪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书

这个题目太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分欧洲和亚洲两个主战场,本人只能把自已家里有关二战的中外著作做一介绍:《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屠杀》《我的前半生》《蒋介石全传》《张学良口述历史》《张治中回忆录》《郑洞国回忆彔》《彭雪枫传》《聂荣臻回忆录》《粟裕回忆录》《吕正操回忆录》《麦克阿瑟回忆录》《日本帝国的兴亡》把由日本帝国发动战争的背景,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国共两党和各界抗战历史,美苏参战亚洲的历史概况表述清楚。《第三帝国的兴亡》《希特勒》《攻克柏林》《曼施坦因传》《帝国的陷落》把欧洲战场的历史概况表述清楚。《二战将帅》这部书只有美苏英德日将帅们的经历而没有列入中国将帅,显然是不完全的,当然也是一部好书。

《亮剑》中如果孙德胜是骑兵营长,那么在后来的战斗中他能否战胜日军骑兵部队

日本的这个骑兵部队可不是孙德胜能打赢的,别说换成营,就是换成129师骑兵团都不顶用。原因无他,鬼子的骑兵联队人数不是一般多。

根据亮剑的设定,日军部队为日军第四旅团黑岛森田大佐率领的“黑岛骑兵联队”。

黑岛森田为皇室成员,部下训练有素,从其所作所为,可以看出这是一支非常崇尚武士道的精锐部队。他们的上级为平陆勇夫少将,消灭骑兵连的命令就是平陆勇夫亲自下达的。

关键是,这是一支“联队”,而日军甲种骑兵联队鼎盛时有3000多人马。

日本骑兵联队是什么样的?亮剑里的第四旅团上面应该还有个师团编制,一个甲种师团有多达8个联队的配置,骑兵联队就是配属给师团的单位。因为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因此作为机动力量,都是跟着旅团走的。

日军一个骑兵联队为4个骑马中队和一个机关铳中队,约1200-3000人左右(按时间和部队级别人数差异很大,37年的甲种骑兵联队3000人很正常)。平时除了充当突击力量,也会充当下马步兵和机动力量,打起阵地战毫不含糊,连炮都有带。

李云龙的骑兵连是什么编制?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骑兵连,连长孙德胜,骑兵80人。

电视剧中数不出多少部队,反正那几匹马绝对不多。老王翻了下历史资料,找了个对应的队伍做参考,李云龙的上级单位129师的骑兵团。

129师骑兵团前身是工农红军骑兵第三团,大多是老红军底子,有3个老兵连,1个新兵连,老兵连湖北人、四川人居多,新兵连多是陕北人。

但是到1938年,这支部队也不过4个连加一个团直属连,每团9个班,每班9-12人,一连满编80匹马,总数400多人,不到400匹马。

就这400多人马已经是熬尽了129师的心血,没别的原因,一匹马按八路标准,每天8斤粗粮10斤草,400人马一天耗掉粮草7000斤,山里饮水还不足。吃光、喝光、啃光,连老百姓都称之为“三光骑兵团”。

放李云龙这个团级编制上来呢?别说骑兵马匹都是偷着扣下来的一部分,就冲那后勤,李云龙再会打楚云飞的秋风也是保不起的,他的骑兵连满打满算有60号人马都不错了。

就算有一个营的人马,参考129师骑兵团的数字,那也不是日军整个骑兵联队的对手。人数、装备差异太悬殊了。

所以说,孙德胜干的这事儿压根不是什么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打斗,而是一骑当千的血拼。如果算上包围围剿骑兵连的日军,甚至可以算是以一敌万。赵子龙啊。

日军已经是丧心病狂的拿10倍兵力围攻李云龙,骑兵连变骑兵团都没辙,除非真的达到后来兵强马壮的时代。那是个日军上万人的旅团级包围圈,日军黑岛森田大佐就算打不过,也可以从容撤退,将孙德胜的骑兵交给包围圈解决。

真要打,那也得是386旅亲自上才勉强凑合,但他们面对是整个日军华北方面第1军第四旅团,甲种部队。恐怕上级129师都不会随便开这种战端。

我们可以参考另一场真实历史中发生的战斗——黄土岭战斗。

这场战斗歼灭了日军阿部规秀中将以下900人,日军也是一个旅团。然而八路军耗费了6个团和1个支队,经过了漫长的多次战斗后才终于打赢这仗,1个旅团才留下900人,也就干掉了阿部浪过头的孤军。

你要说李云龙独立团比杨成武+晋察冀军区+120师特务团还牛那我也就没有什么话说了,他们打的是诱敌深入的包围战,而不是独立团骑兵连那种被敌人包围的绝地死战。

总之,孙德胜的骑兵连已经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成为日军旅团级军令中要求“必杀”的军队,还有一整个精锐骑兵联队扑上去围剿,而团长李云龙的部队刚刚狼狈的突围出去,他们已经成为一支孤军。

没有跪着生,更没有脚软的做无畏的逃亡,而是英勇顽强的搏杀到最后,所以骑兵连让黑岛森田也为之动容,乃厚葬之。

孙德胜注定要英勇,他的骑兵连面对的是一整只合围的日军旅团,打的还是断后的阻击战,在被日军骑兵联队牵制住的那一刻就已经昭示了惨烈的结局。这不过是战争中最常出现的,另一曲《集结号》罢了。

抗战剧中八路军子弹打完了就和鬼子拼刺刀,但是鬼子子弹没有打完,为什么要和八路军拼刺刀

抗战剧中,八路军和鬼子拼刺刀,鬼子没少吃大亏,具有宣传作用,振奋我军威。

在实际抗战中,八路军和鬼子拚刺刀,鬼子也没有占到便宜,原因是,一般拚刺刀前,我军人多,勇猛冲锋,喊杀声震天,先把鬼子胆吓破了。

鬼子的三八大盖,一次只能发射一发子弹,仓促短兵相接,拉枪栓的时间也没有了。

我军拼刺刀前,战士把弹匣和枪栓,都卸掉了,长枪轻便,利于拼杀,鬼子们笨蛋,不知道这窍门,等明白过来了,已成刀下之鬼。

拚刺刀狭路相逢,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八路军勇敢,是战斗胜利的保证。

有人说,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厉害?鬼子的武士道精神,用在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身上管用,在我英勇的八路军面前,算个狗屁!

(本人洛阳一农民,高中毕业学写文,过路君子行行好,关注点赞不忘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