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大全(中国近代历史中都有哪些事件)_湘江_部队_红军

本文目录

  • 中国近代历史中都有哪些事件
  •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中国近代历史中都有哪些事件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马关条约》的签订

戊戌变法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中国同盟会成立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1992年4月8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开国中将韩伟同志逝世,按照他的要求,骨灰没有埋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而是埋在了闽西革命公墓当中。

韩伟将军他所的部队红一方面军第34师100团团长,该师在长征时期的湘江战役,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撤退,在与国民党军在战斗中被重重围困,经过殊死战斗后全军覆没,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最为悲情的一页。

而第34师,在我军历史上被称为绝命后卫师,该师因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撤退而全军覆没。

绝命后卫师

这支部队虽然没有重建,但是树立起了绝对的高度,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支部队因为阵亡而全军覆没,这种事非常的少见,绝大部分部队在丧失战斗力后就等于全军覆没了,丧失战斗力是什么标准?

一支部队的伤亡率超过百分之五十。

那么另外百分之五十呢?

剩下的一半是非战斗人员,因为一支部队是有武器保有率的,这些装备都是战斗人员拥有,而战斗人员丧失百分之70的战斗力,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就接近零。

在红军队伍中,所有人员既是战斗员也是工作员,这就是为什么红军用劣势可以把一支国民党军队击垮。

1934年11月29日,当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于北、南两线与湘军和中央军、桂军展开殊死战斗的时候,湘江上还有一条生命通道。

当时的军委纵队还是没有到达湘江渡口。

二十公里仅仅是野战部队一个短促冲击的距离,但是中央红军各军团接到的电报显示:“军委纵队要完全渡过湘江,至少要在12月1日的晚上。”

从30日上午开始,军委纵队的人马陆续到达了湘江渡口。

至12月1日17时30分,军委纵队全部渡过了湘江。

但是,湘江以东,还有尚未过江的红军部队。

没能渡过湘江的是担任整个中央红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34师。

11月26日,军委纵队离开道县,开始向湘江渡口方向行进,红五军团34师被要求留在原地“坚决阻止尾追之敌”,以掩护行动缓慢并且走了弯路的第八军团,同时担任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

因为任务艰巨,命令还特别指示第34师:“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湖南发展游击战争。”

已经对34师的命运有了某种不祥预感的军团指挥员在和三十四师师团干部们握手时,依依不舍,叮咛不止:“全军团期望着你们完成任务后迅速过江!要把干部组织好!把战士们安全带回来!”

主力部队西进以后,师长陈树湘命令100团先行一步,向灌阳方向急行军,去接替红三军团6师在那里的阻击阵地,以便让六师去追赶红三军团主力部队。

然后,由师长陈树湘带领101团加师部走中路,程翠霖带领102团跟随,在掩护第八军团西进之后,蒋军中央军周浑元部的追击。

11月29日,34师在军委纵队后面的文市镇以东地区,与蒋军中央军展开了战斗,当军委纵队全部渡过湘江之后,34师接到的最后一个命令是:放弃阻击阵地,“立即向湘江渡口转移,并且迅速渡江”。

但是,34师的阻击阵地距离湘江渡口至少有75公里以上的路程,且通往湘江渡口的道路已经被敌人完全封锁。

34师和中央红军的各部队都失去了联系。

攻击湘江渡口的蒋军很快就发现了被包围的第34师,于是,国民党各路大军立即从各个方向向34师合围而来。

西渡湘江追赶主力部队已经无望,师长陈树湘命令把所有的文件烧掉,然后率领34师向东走去——这与中央红军远去的方向完全相反。

34师准备突围,这是要去湖南南部打游击了。

1934年12月1日,突围开始。

红军与蒋军军激战整整三个小时之后,子弹全部打光。

师长陈树湘向全师宣布了两条决定: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深夜,34师的部队被敌人切割成数块。陈树湘命100团团长韩伟带领部队掩护,自己和参谋长王光道带着师直、101团和102团继续向东突围。

负责掩护的100团实际上已不足一个营的兵力,红军官兵用大刀抵挡着敌人的冲击,最后全团只剩下三十多人。

团长韩伟重申了红军宁死不屈的精神,然后宣布部队解散——“立即分散潜入群众中,尔后设法找党组织找部队。”

陈树湘带领的那一百多名官兵,在向东突围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敌人的重重围堵,红军官兵只有用身体去和敌人拼杀,包括政委程翠霖和参谋长王光道在内,一百多名红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

蒋军道县保安司令命令将陈树湘放在担架上,押往长沙。

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抬着担架的蒋军突然脚下一滑,他们这才看见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从腹部的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

陈树湘壮烈牺牲

蒋军十分恼怒,他们把陈树湘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长沙小吴门城墙上。

最后红34师全军覆没,足以说明战斗的残酷。

韩伟将军是怎么突出包围圈的

韩伟是是全师仅存的团级干部,也是红34师历史的见证人。

当时在和陈树湘分散突围后,韩伟将他所带领的300余人编成3个连,因连长、排长大多牺牲了,韩伟重新任命了新的连、排长,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大家作好准备,决定趁夜间突围出去。但突围时再次被追击的桂军包围,全团仅剩的300余人,锐减至30多人。韩伟命令化整为零,钻出包围圈。

路上再次遇到追上来的桂军,情急之下,韩伟和身边的战士往山崖下跳。

又是一次赌命。

所幸,他还活着。

韩伟带两名战士走出了很远,终于突围成功。

这时,三人已遍体鳞伤,又饥又渴,好不容易爬到山脚下一家房屋前。

屋里只有一位老人。老人一看,就知道韩伟三人是突围出来的红军。老伯煮了南瓜汤和红薯给韩伟三人吃后,又将他们分散安置在屋后山林中休息。

第二天天亮后,韩伟找两名战士,却怎么也找不到,不知他俩到哪里去了。无奈之下,韩伟把自己的牛皮挎包留给老伯做纪念,踏上了寻找部队的道路。费尽周折,还是没有找到。两个月后,韩伟辗转到了武昌,在弟弟家。

住下的第四天晚上,韩伟正要睡觉时,忽然从门外进来一批人。其中一人以前和韩伟共过事,当了叛徒。韩伟被捕了。

再往后,就是以后的事情了,在这里,算是突围成功了。

最后,在韩伟将军去世后,他的骨灰没有安葬在八宝山,而是选择安葬在闽西革命公墓,他是湖北黄陂人,但是师里的战士们都是闽西子弟,说到底,是一份情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