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什么感觉都想当师长?《亮剑》中,楚云飞的89师实力有多强,为何敢直接骂74军是“猪”_师长_部队_整编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师长 军阀 师长 部队 整编

本文目录

  • 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什么感觉都想当师长
  • 《亮剑》中,楚云飞的89师实力有多强,为何敢直接骂74军是“猪”

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什么感觉都想当师长

北洋时期军阀想当师长,其实就是军阀混战时期有实力才有话语权的直接体现。当然题主的这个问题有个小错误,并非所有的军阀都想当师长。如果能控制住军权,他们不在意更上一层楼。

在北洋时期,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都往往兼任师长职务。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以后,曹锟的心腹吴佩孚有意收拢兵权,于是下令各省督军不得兼任师长。随后吴佩孚下令免去了直隶督军王承斌兼兼任的23师师长、河南督军张福来兼任的24师师长、湖北督军萧耀南兼任的25师师长职务。

张福来和萧耀南是吴佩孚一手提拔的,对于吴佩孚这个命令不敢反抗,老老实实奉命行事。但是王承斌资历比吴佩孚还要老,直接跑到曹锟面前去闹,说宁可不当督军也要当当回师长。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军阀混战时期的特点决定的。

所谓军阀,就是指以军队作为政治资本,实行割据的势力。因此对于军阀来说,军队非常重要,有了军队,才有割据的可能。

而另一方面,由于财政紧张,军队的军饷、给养往往都是自己筹集,这也使得部队的独立性较强,主官可以利用人事、财政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部队,拒绝其他人的命令。一旦主官离开部队,那么很可能就失去对部队的控制权。而一旦没了部队,那么官当得再大也是虚的。

所以在北洋时期各路军阀往往都兼任一个军职,以控制一个忠于自己的基本武力。而北洋时期军队的最大常规编制是师,军都是临时编制。因此师长就是最大的常设军职了,大家自然都要兼任一个师长才放心。王承斌宁可当师长也不愿意当督军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没了部队他说话就一点用都没有。

不过要是能控制住部队,那么是否兼任师长就不一定了。比如像直系首领曹锟,原本是第3师师长,后来他就把这个位子让给了吴佩孚,自己不再兼任。还有像张作霖,他控制东北以后也没有兼任师长一职。

所以是否要兼任师长,关键还在于能不能控制住手下的部队,控制的住,就无所谓了。

《亮剑》中,楚云飞的89师实力有多强,为何敢直接骂74军是“猪”

《亮剑》这一“名句”引用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到解放战争后期,没有任何一个国民党建制军可以达到50000人枪。真正被王耀武如此怒骂的,是李仙洲临时兵团在莱芜战役被消灭的第46、第73两个军50000余人,该兵团另外一个第12军担负后卫和补给线守备任务,发现情况不妙立马缩回了济南,华野未能聚歼。虽然评论不能成立,不妨碍借这个问题普及下军史。

问题中出现的两个番号貌似都是国军“五大主力”之部队,其实已不准确。在淮海战役打响之时,第五军骨架犹在未曾遭遇过重创,是战场上国军的“头牌”。而第74军却早已今非昔比,虽然还是中央军嫡系,但已是第一次重建后的“老坛装新醋”(后来又重建过),战斗力和作战意志与抗战时期的第74军、整编会议之后的“整编第74师”有着天壤之别,已不再够资格位列五大主力,第五军还真可以瞧不起他们。

第五军最早的番号是新编第十一军,创建自号称“国军装甲兵之父”的徐庭瑶手中,到杜聿明任军长时经过调整下辖三个主力师:戴安澜第200师、邱清泉新编第22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加上军直属的战车团、炮兵团等特种兵部队,兵力确实达到过近50000人,是抗战时期重庆军委会直属的战略预备队。

1939年“昆仑关大捷”第五军参战时就是这样的作战序列。

经过两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和所属部队变动,以荣1师为基干组建了第八军,以新22师为基干组建了新六军,到抗战胜利时第五军所辖三个师分别为第200师、第45师和第96师。1946年6月缩编为“整编第五师”,所部三个师更改番号为同数字的整编旅,与整74师、整11师、新一军、新六军并称“五大主力”。1948年整编师再次恢复为军,军长熊笑三中将,隶属于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兵团级建制)。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第五军的骨干部队只剩下一个第200师。

1948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军事检讨会议”上决定组建正式的机动兵团,其中以整编第五军为基干建立第二兵团,下辖第五军、第12军、第70军、第74军、第100军、新编第21旅、独立骑兵旅共12万人,司令官为杜聿明中将,不久杜被调往东北,邱清泉接任兵团司令官。当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第100军被调换成第116军,其他部队继续在第二兵团指挥之下。

所以《亮剑》是源于军史高于军史的,因为重建后的第74军确实在第二兵团序列内,与楚云飞师所属的第五军也确实是“友军”。整编第74师在张灵甫任内于1947年5月被华野基本全歼,战后以未及参战的3个新兵团和榴弹炮营为基础,调入青岛警备旅重建了整编第74师,下辖整编第51旅和整编第58旅,原副师长邱维达中将升任师长。

到1948年9月,整74师跟整5师一样恢复为军级番号,并且扩编为第51、第57和第58三个师,至多有30000余人马,所以楚云飞的牢骚才不够真实。不过这个新的74军战斗力确实一塌糊涂,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徐东阻击战中表现得非常差劲,第三阶段在陈官庄被围后也是很快就被全歼,军长邱维达被俘,再不是当年那个牛皮哄哄的“御林军”风范。

被其他老牌部队鄙视是正常的,毕竟之前74军被抬的太高并且待遇太好。

《亮剑》把楚云飞的第89师设定为第五军的王牌美械师,其实只能是第200师,这个师不仅是第五军更是第二兵团的主力,在救援黄百韬的徐东作战中(亮剑赵庄),第200师也着实让华野阻击部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其作战能力和意志远超其他国军部队。第200师也是杜聿明集团被围陈官庄后负隅顽抗所倚仗的头号精锐,直到1949年1月9日晚,第200师才在强行突围中被全歼,算是坚持到最后的第二兵团所属部队。

《亮剑》原著应该也考虑到了戴安澜将军及其老部队的抗日功绩,没有直接列出第200师的番号,而是以杜撰的第89师为代表。而真正的第89师出自于早期汤恩伯的第十三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转战东北和华北,就是没有到过华东战场,这个事也就不必较真了。但是作为第五军的头号主力师,上至师长下到官兵瞧不起重建的第74军倒是真实的。

这也是国民党部队的顽疾,互相鄙视互相拆台,关于这一层,《亮剑》倒是表达的较为准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