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战争以及和平年代,一支部队在面临什么情况时,会被撤销番号?枣庄市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_会战_山东_番号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高魁元 部队 会战 山东 番号

本文目录

  • 请问在战争以及和平年代,一支部队在面临什么情况时,会被撤销番号
  • 枣庄市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
  • 正面战场的22场会战,国军有没有全程参与的军一级部队
  •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 国民党将领黄维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
  • 《亮剑》中,晋绥军部队出身的楚云飞,为何能够成为中央军队的师长
  • 历史上山东各市分别有哪些名将
  • 山东未来的经济增长会集中在哪城市
  • 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军事主官是谁,最终结果如何
  • 山东省从古至今出过哪些名将

请问在战争以及和平年代,一支部队在面临什么情况时,会被撤销番号

1940年10月29日,惨烈的关家垴攻坚战打响,第二天下午,陈赓将军发现386旅进攻受阻且伤亡较大,在电话里向彭总建议:“此处的地形对我十分不利,是否可以把敌人放下山来,另选有利地形打他的伏击”?彭总断然予以拒绝。

不久在前方指挥的刘帅也打来电话,建议部队暂时撤围另寻战机,彭总仍然态度坚决,争吵中刘帅有些发火:“你这是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彭老总也来了犟脾气:“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第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彭总当然是气话,但足以说明撤销番号对一支部队的心理冲击,尤其是战争年代。其实从理论上说,彭总还真没有撤销129师番号的权力,因为这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授予的部队番号,发放和撤销的权力也自然归于军政部,而何应钦把持军政部长这个重要职务长达14年之久。那么129师的番号又是从哪来的呢?这就是番号撤销的第一种情况:部队裁撤。

话说西安事变之后,老蒋对抓他的东北军恨之入骨,扣留张学良之后,便以前的方案,最终将16万东北军缩编为六个乙种军,因此每军只辖两个师(原辖四师)。而张学良的部队原有18个师,因此缩编后空出来的第115、第120、129三个师的番号就被取消了,红军改编时何应钦选择这三个师的番号授予,多多少少有故意的成分。

还有三个师的番号哪里去了呢?原来除两个师投蒋之外,东北军第109师在早期进攻红军的直罗镇战役中,被彭总率部全歼,师长牛元峰毙命。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军政部非但不予补充重建,反而借机取消了该师番号,削弱杂牌军的目的昭然若揭,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导致张学良发动兵谏的因素之一。所以,这就是撤销番号的第二种情况:部队覆灭。

当然,这只是对杂牌军的处理办法,如果是嫡系部队全军覆灭,军政部会立即补充人员武器,重建部队并恢复番号。比如之前撰文提到金门战役中的敌人,从胡琏的兵团番号(第十二)到高魁元的军番号(第18军)再到师级番号(第11师)通通是重建的,番号甚至一直恢复到团,而我们知道,这个兵团的所有建制在淮海战役中跟随黄维一起,都被我人民解放军全部消灭了。

“皖南事变”爆发后,重庆政府第一时间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并撤销了番号,因此我方重建的新四军实际已并不在何应钦军政部的花名册上。同样,八路军正式称谓“第八路军”的番号,原本是属于粤系军阀“南天王”陈济棠的部队,1936年陈济棠反蒋的“两广事变”失败后,部队番号被撤销,1937年何应钦又分配给红军。因此这也就是第三种情况,只不过前述两个案例何应钦干得都不怎么地道。

真正因为“部队叛变”被取消番号的例子,其实是曾经台儿庄战役的功臣庞炳勋,他的第3军团(就13000来人)是西北军的底子,徐州会战后因功升格为第24集团军,以庞炳勋为总司令,被顶在华北前线抗日。1943年庞炳勋被俘投敌,成为可耻的汉奸部队,第24集团军的番号被当即撤销。直到1944年王耀武晋升集团军总司令,这个番号才又被重新起用。

第四种撤销番号的情况是:作战不力,比如1939年军事委员会鉴于第10军梁华盛所部在冬季攻势中攻防皆菜,明令第10军与李玉堂第8军合并重建,按道理部队应该继承第8军的番号,因为军事主官和主力师都来自第8军。不过由于这两个军的番号都是北伐时期就成军的老部队,所以李玉堂改任第10军军长,第8军的番号给了刚刚升格的郑洞国,李玉堂就此带出来一个“泰山军”。

所以里面也包含了第五种情况:部队合并,最明显的例子是原我军第54军的番号来历,它是由四野的第44军和第45军合编而成的,其中的典故和逸事想必军迷们大多知道。战争时期,差不多就是以上几种撤销部队番号的情况,至于是否重建,那要看统帅机构的宠爱程度和心情了,比如第18军就一定会重建,因为那是中央军嫡系、“土木系”起家部队,而陈诚当时正是权势薰天。

至于和平时期部队的番号撤销或改变,大多由于裁军和军改所致,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百万大裁军”,必然会有些部队番号被裁撤,也肯定会出现感情上的不舍,毕竟番号承载着一支部队的历史和荣誉,这方面就不展开多介绍了,见谅。

枣庄市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

枣庄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张远芬。是他千里跋涉,决定了枣庄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开井口,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此地有井口,可以取煤化验,召开老工人咨询会。确定此地煤层广而厚。二、当时南方缺煤,必须经台庄运河码头运往南方。

还有,枣庄城在鲁南丘岭的山凹里,中兴公司安在这里相对安全而僻静。可以修铁路到台庄码头。北直达北京天津。

这里还有一些误会。由于枣庄中兴公司名气大。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以为枣庄是一个大城市,不知道枣庄比峄城台要小的多。安源大罢工时,枣庄煤矿仅有二千职工,连老少家属,不到两万人。共产党人郭子化扮行医落脚路边茅棚里,三年发展党员七人。生存艰难,人仅以温饱为幸,开展大罢工人太少。

解放后,毛刘多次谈到山东枣庄问题,不知道枣庄连个镇都不是。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一班人,研究了中央领导的意图,知道毛刘曾打算亲临枣庄发动罢工,与安源同步进行。因路途遥远,始终没有如愿。山东省委研究后,立马拍板,山东设枣庄直辖市,与济南青岛平级。一下提高了枣庄的地位。因人口太少,划徐州入山东,归枣庄管辖。为此闹了矛盾。徐州是历史名城,山东枣庄算什么东东,不就是挖几筐煤吗?两年后,又把徐州还给江苏。

正面战场的22场会战,国军有没有全程参与的军一级部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14条回答。

抗战8年,国军先后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役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

这些战役共击毙日军59万人,造成日军总伤亡120万多人。

然而,国军并没有任何一个军,参与了所有的22次会战。

这22次会战为: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

2.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3.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

4.徐州会战(1938年1月4日~5月21日)

5.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6.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7.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4日)

8.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

9.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10.枣宜会战(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11.豫南会战(1941年1月30日~3月1日)

12.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13.晋南会战(中条山之战)1941年5月

14.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1日)

15.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6.浙赣会战(1942年4月~7月28日)

17.鄂西会战(1943年5月~6月)

18.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

19.豫中会战(1944年4月~5月25日)

20.长衡会战(1944年5月~8月)

21.桂柳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

22.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

严格来说,大规模的会战并不止22次,还有诸如河北会战(1937年7月7日--9月29日,包括平津战役,南口会战,涿保会战,石家庄战役,沧德战役等)、南昌会战(
1939年3月17日 - 1939年5月9日)第一次滇缅会战(1942年2月---1942年5月)、缅北反攻战(1943年10月--1945年3月)、滇西反攻战(1944年4月29日--1945年2月20日)、鄂西豫北会战(1945年3月--1945年5月)、桂柳反攻战(1945年6月--1945年8月)等等很多大规模战役。

因为抗战是全国规模的全面战争,所以这22次会战也发生在中国不同的地方。

比如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几乎是在同一个时刻打响的。

而太原在山西省,上海在江苏省,地理位置差了半个中国距离。

所以,这两个战役都有各自的作战部队,互相没有交叉。

另外,在相持阶段日军通畅只是针对某一个战区,发动大规模攻击。

比如1939年的随枣会战,日军攻击的是李宗仁的第5战区,稍后的桂南会战攻击的则是张发奎的第4战区。

第5战区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第4战区则为广西和广东。

双方地理上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各有各的作战部队,都收到日寇的压力,部队是不能随便调动的。

目前看来,参加会战数量最多的,就是抗日铁军74军。

74军在淞沪会战的炮火中组建,创立之处就参加了上海的血战。

随后,74军参加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付出重达伤亡代价。

之后,74军参加过: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

74军共参加了22次会战的15次会战,而且几乎每一次战役都被作为主力使用。

当时统计,1937年74军的老兵如果能够活到1945年,最低也是个连长、营长。而这种情况极少,因为74军参加了这么多次大规模会战,很多时候都是伤亡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甚至一个师全军覆没。

一般74军士兵参战一二年就会伤亡,能够坚持服役三四年就是奇迹了,何谈8年。

在常德会战中,74军57师8000多官兵,在常德城死守十多日,最终全军覆没,仅有83人成建制突围。

在常德沦陷之前,师长余程万发出了74军57师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各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

有意思的是,排行第二的竟然是战斗力不太强的杨森第20军。

第20军是川军,而杨森自从刘湘死后,就一直忠心耿耿跟着老蒋。

蒋介石对他也非常信任,委以重任。

第20军的战斗力在川军里面是很强的,相当于中等水平的中央军。

该军比较擅长防御作战,而且立足四川、兵员补充非常充足。

杨森是个职业将领,军事素质颇高,很厉害的角色。

所以,20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一、第二、三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共11次会战。

20军官兵敢打敢拼,作战意识非常顽强。

在长衡会战中,20军和日军血拼到全军只有4567人,等于从1个军拼成了半个师。

然而长衡会战后该军刚补充了新兵,又被紧急调往南方参加非常危急的桂柳会战。

20军没有给四川人丢脸。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的胜利是多么的不容易。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众所周知,战争中人起的作用的确是最大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优秀的人在一场战争中起到了决定胜负的作用, 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当不得不让我佩服的一个典型的伟人还是我们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领袖-那正是我们的毛泽东主席,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了解一下毛泽东主席的英勇抗战的事迹吧。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的他,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这样的他再对抗美军时简直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在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起初朝鲜人民军与其交战还打了几次硬仗,但随后就很难再坚持下去,金日成得知前方不利消息后,于9月28日召开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最终认定,由于大部分人民军主力未能撤回来,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在北方的人民军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朝鲜已经面临十分危险的局面。金日成紧急给苏联和中国最高领导人各写一封信,基本内容就是要求苏联和中国动用军事力量,直接支援朝鲜。对于中国来说,就算不想打仗,面对既成事实,显然已经不能在这场战争中置身事外,但登陆后的美军迅速向朝鲜北方推进,朝鲜人民军有被美国军队全部消灭的危险,朝鲜亡国在即。

毛泽东把注意力转向了朝鲜。那个时候,毛泽东每天都站在朝鲜半岛地图前,久久思索,他频繁地找中共中央领导人和高级军事领导人商议,和周恩来商议的时候最多。后来,在10月1日,毛泽东在收到求救信后,紧急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商议,刘、周、朱三人对出兵朝鲜有很大顾虑,认为出兵对中国不利。在10月2日下午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曾经主张出兵朝鲜,并且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鉴于林彪有病,提议要彭德怀挂帅。这次的出兵完全就是毛泽东主席在主导的,后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朝鲜渡过了困难期。

在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在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了长征。12月,毛泽东主席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1942年2月,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他的领导下,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了。我们中国从此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样的毛泽东带领着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让中国的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他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的主席。

本文作者:笑谈历史zz(原创)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国民党将领黄维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

黄维教书的水平应该很厉害,属于是赵括那种类型的人才,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只要听过他讲兵法的人,就肯定觉得这个人是打仗的高手。

蒋介石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干一票狠的,他就把所剩的所有嫡系部队,编在了同一个兵团里了。

这个兵团就是大名鼎鼎的12兵团,人马正好也是12万。

当初12兵团组建好的时候,蒋介石就为找统帅大为头痛。论军事才能,肯定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白崇禧不是属于蒋介石的嫡系,恰恰相反,他是蒋介石政治上的对手。

这么一支重要的军队,肯定是不能给白崇禧统领的。

白崇禧不行的话,胡琏其实也不错,但是,胡琏资历尚浅,若是让他带领12兵团,白崇禧首先就不服气。因为他们两个互相谁都不服谁,所以胡琏也不可以。

除此之外,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综合各方势力的矛盾,蒋介石选择了黄维。

黄维是在教了十几年的书之后,临危受命,又去战场上打仗的。

当他接到蒋介石的任命后,他自己就说自己不行,担当不了这么大的责任。但是,蒋介石说他是可以的。

黄维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出来打仗了,而且他还告诉蒋介石,我就当三个月的12兵团的统帅,之后你在找合适的人选。

可惜的是,黄维不知道的是,他这是自己生涯里,最后一次带兵了。

因为黄维长期离开战场,已经不知道国共两党战斗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所以刚一开始出兵,黄维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蒋介石派是让黄维带着12兵团是去打淮海之战。

此刻,淮海战场上,我党的作战的部队有两大兵团,粟裕,陈毅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和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带领的中原野战军。

因为淮海战役打响,前线战士吃急,蒋介石催的紧。

黄维带上兵团,就选小路走了,毕竟下路走起来可能会快一些,不用绕路。

但是,小路有好处,也有坏处。当时他的部下就给他建议,一定要走大路,因为他们的重型武器大炮,坦克什么的,走小路容易遇阻,而且还不能发挥全兵团美式装备的优势。

可以说这个建议是很正确的,黄维就摆在了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上。

黄维没有听,他觉得就解放军的那三枪两炮,根本没办法和他们比。

结果这一路上走来,十分的艰辛,沟沟坎坎,山山河河的,没有少让黄维耽搁时间,关键是,这一路上他们一直都有受到沿途解放军的侵袭。而且解放军绝不恋战,打了就跑,这让黄维大为苦恼。

等黄维好不容到达安徽蒙城,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

蒋介石来了急电,黄百韬兵团已经被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给围困了,情况十分紧急,若是再不去救,有可能救黄百韬兵团,就会全军覆没了。

蒋介石的命令黄维不敢不听,所以,刚扎好的营,不得不在撤掉继续前进。

黄维的12兵团,早就被刘伯承给盯住了,刘伯承有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把黄维的12兵团全部给吃掉。

也就是说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个兵团的力量,来吃掉一个黄维。

因为黄维在路上耽搁了时间,这就给了刘伯承布局,歼灭黄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刘伯承开始调集大量的兵力,来双堆集想再这里扎一个口袋阵,把黄维的兵团全部给吃掉。

粟裕很给力,在黄维掉入刘伯承布下的口袋阵之中后,他早已把黄百韬兵团给灭了,然后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就来支援刘伯承了。

就这样12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然后被,华东野战军和中原解放军调着打。

期间,黄维又犯了一系列的指挥上的错误,最终,导致他的12兵团,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

就连黄维也被俘虏了,黄维作为统帅,这一次的失败,他要负很大的责任。

所以,很多他的部下,都把国民党的失败,推到了他的头上。一步错步步错的黄维,说实话他的指挥水平,也就是赵括第二。

《亮剑》中,晋绥军部队出身的楚云飞,为何能够成为中央军队的师长

千万别小看晋绥军这支队伍,尽管在“山西王”阎锡山的手中,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只能算中等偏下,但在民国军界却是“人才辈出”。莫说楚云飞当一个小小的第89师少将师长,晋绥军出身的高级将领中除阎老西外,成为战区司令长官和“剿总”总司令的也不乏人在,比如曾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商震。

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失败下野后避居大连,山西省长由他的老部下商震出任,商震由于出身陕军和功高盖主,其实早已失去阎的信任,与晋绥军中阎锡山的嫡系将领也是矛盾重重,为此一口气撤换了25个县长。在阎锡山的幕后操纵下,山西军政两界发起了“驱商运动”。商震怒而率领旧部9000余人东出娘子关,自此脱离晋绥军系统。

蒋介石对文武双全(精通英语)的商震早就有意延攬,立即明令其为第32军军长,既给枪又给钱,很快发展到3万人马。从1933年长城抗战开始,商震历任第2军团长、第20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办公厅主任,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等职,陪同参加开罗会议,鬼子投降以后再出任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妥妥的的中央军嫡系大员。

《亮剑》給楚云飞设置的身份是黄埔五期毕业生,事实上在黄埔开始办学的1924年,阎锡山还跟着北洋政府瞎混呢,所以黄埔早期的山西籍学员真心不多,黄埔一期秘密投考的几人中出类拔萃的只有徐帅,其它赵荣忠、郭树域等人要么过早战死要么另谋出路。

四期以后学员数量虽有增加,但返回晋绥军任职者仍然寥寥,类似于楚云飞这样的少壮派军人,转投中央军是非常可能的,这是因为:

阎锡山的部队并不重用黄埔生。

阎锡山虽然“算是”国民党,其实是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他把晋绥军更看作是自己的私人武装,多用保定系山西籍军官,以及系统内培养出来军事干部,什么学兵团训练团的,甚至是任人唯亲:“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因此对于国民党正统教育出来的黄埔生并不感冒,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阎锡山身边的骨干将领没有一个黄埔生就是明证。

延伸说来,《亮剑》中楚云飞拥兵5000仍然是个上校团长,其实剧中暗里已经说明阎锡山并不真正的信任和重用他。

蒋介石坚持不懈挖掘阎家墙角。

阎锡山虽然在1931年以后不再扯旗反蒋,但他毕竟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对蒋介石统一军政的方略而言,仍然是必须打击和削弱的对象,有机会下手绝不客气,当然也包括对山西军官团的挖墙角。不止是商震,晋绥军重将徐永昌,投奔国民政府后官至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长,是抗日战争时期“军委会四巨头”之一,1945年9月2日曾代表中国在密苏里号上受降,位高而权重。

还有我们熟悉的晋绥军第35军军长傅作义,也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逐渐脱离阎锡山在绥远自成体系,抗战末期已是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与二战区阎长官平起平坐了,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在华北的军职已经高于“老东家”阎锡山,这三位陆军二级上将衔“中央大员”皆出自晋绥军门下,很是说明问题。

鬼子投降后一批杂牌军嫡系化。

抗战胜利后在整编全国军队的进程中,确实有一批地方派系的部队被吞并和嫡系化,其中川军数量最多,比如最后增援淮海战场的第20军、孙元良他叔掌握的第47军等部,都是在抗日战争中分划到各战区作战期间,被逐步同化和“中央化”的,有粮有饷有装备,何乐而不为?而阎锡山的晋军在日寇的打击和重庆的挤压下,到1945年只有10万余人,官多兵少的情况也造成一些将领外流。

所以无需去考证《亮剑》里楚云飞的什么历史原型之类的,他的履历更像是蒋阎关系的一个缩影,山西籍黄埔生的一个代表,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黄埔生存在,蒋介石一定会不遗余力的挖到中央军去,给个师长当当没什么了不起。再者说了,淮海战役国民党参战部队几乎全部是中央军,如果楚云飞不到场,李云龙跟谁演对手戏去?

历史上山东各市分别有哪些名将

泱泱齐鲁,人杰地灵。自古至今,骁将如云。古有兵圣孙武、辛弃疾、戚继光等民族英雄,近有张自忠、赵登禹、冯安邦等抗战英烈,这里我们回顾山东各地的近代战将们。

济南名将:

方叔洪(1908―1939),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济南人,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曾赴德法学习航空与炮兵技术,回国后服役于东北军、19路军等。曾参加淞沪抗战、福建19路军反蒋。19路军被瓦解后,方叔洪到张学良任主任的武汉行营先后任职中校、上校参谋。江阴战役后,方叔洪任114师参谋长。在台儿庄战役中,方叔洪任114师34旅旅长,接替在战斗中阵亡的原旅长扈先梅。武汉会战后,方叔洪率部回到鲁南,进行敌后抗战,升任114师中将师长。1939年6月25日,方叔洪部在山东冯家场一带被敌包围,官兵伤亡过半,方叔洪身中数弹,悲壮自戕,年仅31岁。

烟台名将:

于学忠(1890―1964),陆军二级上将。山东蓬莱人,出生于军人家庭。1928年起至1930年先后任东北军第1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1931年起任第1集团军司令、51军长、天津市长,力主抗日。1935年因与日本人针锋相对,被调离华北,11月任甘肃主席。曾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力倡团结抗日。后任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参战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1940年任山东主席。蒋介石败退台湾之际,曾胁迫于学忠去台,被于所拒。建国后于学忠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64年9月在京逝世,终年74岁。

青岛名将:

张廷孟(1908―1973),空军中将。山东青岛人。黄埔三期生,曾赴苏学习航空技术。回国后任中央军校教官。抗战爆发后,任空军第1路司令。1941年任空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多次参与指挥对日空战。抗战胜利后,张廷孟作为中国战区空军代表出席南京日本受降仪式。后单机飞台,参与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率部投降事宜。1949年去台,1973年5月去世。

淄博名将:

马耀南(1902―1939),山东淄博人,先后入读山东省立一中、北洋大学,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参加国民党。后参与反蒋,遭开除党籍。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国洪流。领导黑铁山起义,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5军参谋长、八路军山东游击队三支队司令员。1939年7月,牺牲于桓台牛王庄战役中,年仅37岁。

潍坊名将:

王叔铭(1905―1998),国民党空军一级上将。山东诸城人,黄埔一期生,曾赴苏、意大利学习飞行技术。回国任中央航校飞行教官。抗战后任驻苏武官,争取苏援。回国后任空军第三路司令、空军学校教育长、云南防空副司令、飞虎队参谋长等职,多次亲自驾机参加或参与指挥对日空战。1944年荣誉青天白日勋章,次年任航委会代理主任,获美嘉禾勋章。1946年6月任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949年去台,1952年任空军总司令,1998年在台病逝。

临沂名将:

刘震东,国民党陆军中将(追赠),山东沂水人。早年入伍奉军,曾入学东北讲武堂。张学良颇为赏识刘震东,委任其为15师中将师长、训练会中将主任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刘震东留在东北坚持抗日。1937年,刘震东任第五战区高参兼第2路游击纵队司令。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进逼临沂。刘震东在莒县战役中,亲临城墙督战,不幸头部中弹,壮烈殉国。

东营名将:

李玉堂(1899―1951),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广饶人,黄埔一期生。曾参加东征北伐。抗战全面爆发后,李玉堂率第3师参加淞沪会战。后调往徐州战场。1938年升任第8军军长,参战武汉会战,后参战南昌战役、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1944年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李玉堂荣誉忠勤勋章和胜利勋章。内战败退台湾后,因李玉堂涉嫌策反一案于1951年被蒋介石下令枪决。

德州名将:

宋哲元(1885―1940),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追授),山东乐陵人。早年入伍西北军,是西北军五虎之一。中原大战后,宋哲元任第3军军长,后宋部改编为第29军,九一八事变后,通电抗日,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后,对日和谈存有幻想。日军乘机增兵,29军奋起抵抗,终寡不敌众,平津失守。1938年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次年任军委会委员。1940年4月,病逝绵阳,终年56岁。

聊城名将:

张自忠(1891―1940),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山东临清人。早年入学北洋法政学堂,秘密加入同盟会。后加入西北军,1931年任第29军师长,曾率部参加长城抗战。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忍辱负重,滞留北平与日周旋,一度被误认“汉奸”。后率部参与临沂战役、徐州战役、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时任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以死明志,以身殉国。

泰安名将:

王耀武(1904―1968),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生。中原大战后,升任团长。1934年升51师师长。七七事变后,率战参成淞沪会战。此后,参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后,因军功升任74军副军长。1939年升74军军长参加长沙会战。此后参加上高地役、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收复常德后,王耀武任24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任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指挥雪峰山战役。内战中,王耀武在济南战役中被俘,1959年被特赦。1968年,王耀武在京病逝,终年64岁。

菏泽名将:

姜玉贞(1894―1937),国民党陆军中将(追授),山东菏泽人。抗战爆发后,时任晋绥军66师196旅旅长的姜玉贞奉命开赴战场,时值姜玉贞妻子刚刚病逝,姜玉贞撇下小家不顾,率部奔赴前线。姜旅北进大同后,回撤原平,策应主力部队集结忻口。姜旅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死守原平。日军破城后,姜旅与敌展开肉搏战。姜玉贞在巷战中不幸阵亡,年仅43岁。

济宁名将:

韩炳宸(1898―1939),国民党陆军少将(追授),山东金乡人。曾任高密县警备大队长。卢沟桥事变后,回到即墨,建立武装抗日队伍。1939年,韩任第13区保安副司令率部奔赴莱阳。在莱西郭家庄一带,与日军激战。韩部损失惨重,韩炳宸身持枪支,冲向敌群,不幸中弹。在送医途中,重伤不治,年仅39岁。

枣庄名将:

高魁元(1907―2012),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山东枣庄人,黄埔军校四期生。1936年任18军第14师83团团长,抗战期间参与淞沪会战、昆仑关战役、湘西会战。1949年4月,任第18军军长。1949年去台,2012年在台病逝。

滨州名将:

冯安邦(1884―1938),国民党陆军上将(追授),山东无棣人。早年入伍冯玉祥部,1930年随孙连仲拥蒋,入编26路军。1932年任27师师长。抗战爆发后,率部北上,布防琉璃河一线。1937年9月,任42军军长。10月率部驰援娘子关,部队伤亡巨大。1938年3月,率部血战台儿庄。10月,率部向襄樊转移。11月3日,冯部在襄阳一带遭敌空袭,冯安邦不幸中弹,壮烈殉国,终年54岁。

威海名将:

梁春溥(1891―1947),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荣城人,保定军校毕业生。抗战期间,任61军217旅旅长,参战平型关战役。后任72师师长,参战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1941年任23军军长,参战中条山。1947年病逝。

日照名将:

薄子明(1894―1919),山东日照人,系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外甥。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积极参与二次革命。1916年,山东宣告独立,薄子明任山东军政府护国军司令,通电讨袁。1917年,薄子明任山东护法军第1路司令。1918年,薄子明被山东督军张树元与上海护军使卢永祥诬告,指控参与劫杀。1919年6月,薄子明在上海被害。

莱芜名将:

戴成功(1920―1961),解放军大校,山东莱芜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山东野战军团参谋长、华野8纵64团长等职。参战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战役等。1950年赴朝作战,1955年被授予大校。1961年在京病逝。

欢迎补充。

山东未来的经济增长会集中在哪城市

谢邀:山东省的GDP总量位居我国第三,2017年达到了72851亿元,所以山东的经济增长绝不是某一两个城市带动的,我认为山东的经济增长极,至少有五个城市:

山东是我国百强市最多的省份,17个城市15个进入全国百强市,其中青岛GDP高达11037亿元,烟台和济南也突破了7000亿元,潍坊5858亿元,临沂、济宁、淄博也突破了4000亿元。

按照经济的增长速度来看,日照、菏泽、莱芜、济南、临沂排在前五,但是前三个城市经济总量过于小,所以未来山东经济最有可能的两大增长极是济南和临沂。

其次,青岛、烟台、潍坊也会成为山东经济的增长极。

为什么看好济南与临沂

首先,济南是山东的省会,也是鲁西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几年济南的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城市建设步伐也加快,跨越黄河发展,是济南未来的主旋律,也为做大泉城打下基础。期待济南经济再一次腾飞。

临沂,是山东的人口大市,其次临沂环境资源有利于发展成为超大城市,区位优势也很明显,所以在人口红利的支撑下,临沂能够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有望冲击到山东第一纵队。

总结:

山东五大增长极城市,分别是:济南、青岛、临沂、烟台、潍坊。

国民党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军事主官是谁,最终结果如何

国民党第18军、整编第74师、第5军、新l军、新6军在国民党军中可谓赫赫有名.被蒋介石自谓为“五大主力”,但下场都是被全歼,只因为他们在战场上遇到了更厉害的对手。

一、“王中之王”——18军

18军是“土木系”的骨干,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军史最长、实力最雄厚的一支王牌部队,而“土木系”又是国民党军队中最有实力的派系,因此18军被称为“王中之王”。

l930年中原大战后,陈诚升为第18军军长,但当时该军当时只有一个11师、陈诚既是军长,也同时兼任师长。

1937年,军长罗卓英率第18军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18军曾4战罗店,伤亡惨重。

1943年,18军参加鄂西会战,当时守此要地的是18军胡琏第11师,战后胡琏升任军长。

抗战胜利后,18军改为整编第11师。

内战爆发后,整编11师充当了进攻解放区的急先锋,1946年9月,整编11师进攻鲁西解放区,1947年春整编11师又调到山东。

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取消整编师番号,整编11师加入新组建的黄维第12兵团,18军建制重新恢复,军长杨伯涛。

在淮海战役中,18军全军覆没,胡琏仅以身免。

二、“御林军”——整编74师

整编74师前身是74军,蒋介石的浙江同乡俞济时为首任军长。该军成立后不久就参加淞沪会战.一战便名震淞沪。后又先后参加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

1940年王耀武任74军军长,1941年参加上高会战,击毙日军少将岩永、大佐滨田以下数千人,击落飞机1架。74军因作战有功获得国民政府特颁军中最高奖旗一—飞虎旗,74军一时名声大噪,被誉“抗日铁军”。

1943年底,74军参加常德会战,表现极为英勇。

抗战胜利后,第74军整编为第74师,“悍将”张灵甫出任中将师长,并负责卫戍首都南京。被誉为蒋介石之“御林军”。

全面内战爆发后,在著名的孟良幽战役,华东野战军全歼整编第74师,整编74师成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第一个被灭亡的王牌。

后蒋介石重建74军,但在淮海战役中再次被全歼。

三、“天子骄子”——第5军

第5军是国民党军中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机减化部队。建立于1939年1月,杜聿明任首任军长,其下辖的3个师长,第200师师长为戴安澜、荣誉1师师长为郑洞国、新22师师长为邱清泉。

蒋介石把第5军划归最高统帅部直接掌握,不到关键时刻决不轻易动用。因此,第5军被称为“天之骄子”。

1942年,第5军和第6军、第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首站就歼敌5000余人。

淮海战役中,杜丰明集团仓皇撤离徐州时,第5军第45师担任后卫。在我军发起总攻之时,军长熊笑山化装潜逃,放弃指挥。45师集体缴械投降;第46师也随之投降;第200师企图强行突围,被全歼。

就这样,大名鼎鼎的机械化第5军土崩瓦解,其第一任军长杜聿明也被俘虏。

四、“天下第一军”——新1军

1943年初新l军成立,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新1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支在国外建军的部队,也是国民党军中第一支全副美式武装的部队,拥有两项“第一”,加之番号为“1军”,新1军故号称“天下第一军”。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曾率新38师仁安羌大捷。

1946年,新1军前往东北向我军发动进攻,一度占领了辽中、辽阳、鞍山、铁岭等地。1946年4月在四平战斗中,新1军首次受到重创,被歼灭1200余人。

1946年底,我军进行三下江南作战,先后歼灭新1军两个团,蒋介石大为恼怒,将军长孙立人撤换。

辽沈战役,新1军两个主力师也随廖耀湘兵团一同被歼。随后,新1军残存的一个师在我进攻沈阳时投降。

五、“主力的主力”——新6军

新6军脱胎于新1军,首任军长廖耀湘

1946年,新6军与新1军一同在东北向我军进攻,相继占领沈阳、本溪,后新1军在四平受阻,新6军赶赴增援,一时得逞占领四平,于是新6军自视“天下无敌”,也因此被称为“主力的主力”。

然而好景不长,自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南满我军胜利进行了4次临江保卫战,新6军各师受到程度不同的打击,元气大伤,战斗力大不如前。

辽沈战役中,我军围攻锦州时,新6军被全歼,军长李涛逃跑。

新6军从建立到消亡,前后只有四五年时间,因此成为“五大主力”中军史最短的“短命鬼。

山东省从古至今出过哪些名将

齐鲁大地多英豪,话不多说,直接走起:

  1. 孙武,春秋齐国乐安人(今山东北部人士);
  2. 吴起,战国卫国人(今山东菏泽人);
  3. 蒙恬,秦国著名将领,祖籍齐国人(今山东临沂人);
  4. 陈汤,西汉名将,今山东兖州人
  5. 程咬金,唐朝名将,今山东东平人
  6. 秦琼,唐朝名将,今山东济南人
  7. 戚继光,抗倭名将明朝,山东蓬莱人
  8. 吴佩孚,北洋军阀,山东蓬莱人
  9. 张宗昌,狗肉将军,山东掖县人
  10. 孙传芳,北洋军阀,山东泰安人
  11. 左宝贵,山东临沂人
  12. 李玉堂,抗日名将,山东广饶人
  13. 李延年,抗日名将,山东广饶人
  14. 李仙州,抗日名将,山东广饶人
  15. 张自忠,抗日名将,山东临清人
  16. 王耀武,抗日名将,山东泰安人
  17. 宋哲元,抗日名将,山东乐陵人
  18. 于学忠,抗日名将,山东蓬莱人
  19. 孔庆德,开国中将,山东曲阜人
  20. 刘兴元,开国中将,山东莒南人
  21. 孙继先,开国中将,山东曹县人
  22. 孙干卿,开国少将,山东临淄人

以上就是我整理出来,水平有限,也没有详细介绍,想要了解可以自己百度每位将军的事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