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和二战中有哪些悲壮的海军故事?八佰里面为什么人跳下去炸敌人,不可以直接丢炸药下去吗_麦克阿瑟_杜鲁门_基辅

本文目录

  • 一战和二战中有哪些悲壮的海军故事
  • 八佰里面为什么人跳下去炸敌人,不可以直接丢炸药下去吗
  • 您对军人家庭出身的人的认识和印象是什么
  • 作为苏联史上最惨失败,基辅战役苏联损失了多少
  • 晋国名将先轸全歼秦国大军,做到战无不胜,为何最终主动自杀
  • 历史上哪些著名战役的胜利,事后想想让人有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
  • 李奇微军事能力比麦克阿瑟强杜鲁门为什么要换他去朝鲜呢

一战和二战中有哪些悲壮的海军故事

【读史君说】自从人类作战的范围扩展到了海上,海军就成为了一个与陆、空军一样,有着独特性格的军种。

从古至今,历史上从来不乏海战中的失败者要么与舰共沉、要么凿舰自沉的战例。在一切都无法挽回时,这仿佛就成了海军军人最后的倔强。

列强各怀鬼胎

1918年,一战以德国的投降宣告结束。接下来,欧美各国围绕着如何瓜分德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会谈。大家都认同的是,德国人的战争潜力应该被瓦解,包括潜艇这些攻击性武器最好都不要有。

但是,德国投降后,还保留着一支拥有70多艘战舰的公海舰队,这些战舰几乎都完好无损,放到哪国都是一支不能小视的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这支舰队的归属就成为了列强争论的焦点。大家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于是美国人建议,先找个中立的国家存放这些军舰,等到商量好了再做下一步打算。

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是,有这么多需要瓜分的好东西,哪个不都比这些军舰有价值。再说自己家大业大,有没有它都无所谓,还不如赶紧商量些实际点的。但美国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提议却被英、法等国拒绝了。

而英国人的的想法是接着战后合约彻底报废这些军舰,从而能让自己的海军优势独步天下。退一步说,就算合约无法达成,自己也要先把它们据为己有。

1918年11月21日,公海舰队在协约国三百多艘战舰的护卫下,驶向苏格兰北部的斯卡帕湾驻锚,等待它的最终命运。

协约国命令舰队司令冯·罗伊特将军降下舰队所有旗帜,减少舰上士兵人数,卸下舰炮炮栓,并且不准任何德国官兵上岸。在接下来的将近7个多月的时间里,德国人每天除了钓鱼基本也干不了别的,就连来往的书信都受到了协约国的严格盘查。

德国人破釜沉舟

在这种精神与生活的双重折磨下,冯·罗伊特将军与各舰舰长达成共识,决定“无条件遵守未来条约的一切条款,但如果没有德国政府的允许,协约国就要抢夺军舰,那么宁可将战舰凿沉。”

英国人这边也已经做好准备,他们一方面在与法国、意大利为了各自的瓜分比例扯皮,一方面秘密调集舰队演习,准备在条约签署后先下手为强。

1919年6月,通过秘密渠道,冯·罗伊特将军得知英法等国最终要在条约上明确各自占有舰队的比例。在与其他舰长商量后,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组织列强得到这些军舰。

6月21日,趁着负责监视的英国舰队正在演习,冯·罗伊特将军升起信号旗,下达了凿沉军舰的命令。各舰水兵迅速行动起来,利用一切可以用到的工具,破坏水密舱。

很快,“腓特烈大帝号”、“阿尔伯特国王号”、“威廉皇太子”号等大小战舰,载着德意志帝国海军最后的荣耀,接连沉没。

到了中午,英国人终于知道了德国舰队自沉的消息,赶紧中止演习赶了回来。但一切都晚了,曾经拥有74艘战舰的公海舰队,最终有10艘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5艘巡洋舰、32艘驱逐舰就此长眠在斯卡帕湾。而其他没来得及自沉的军舰,要么被英国人拖走、要么搁浅,最后被列强瓜分。

和平最珍贵

如今的斯卡帕湾,这些沉船墓地早已成为了探险者的乐园。但回想1919年6月21日那个悲壮的日子,仍能感受到冯·罗伊特将军与他的官兵们的无奈与决绝。

面对这样的结果,英国人只能自嘲“这是最好的结局”,德国人却感慨“这是帝国海军最后的荣耀”。但无论如何,强加给公海舰队的这种悲惨命运,又何尝不是列强肆意而为的恶果再现。

愿吾辈当自强,愿世间无战争。

八佰里面为什么人跳下去炸敌人,不可以直接丢炸药下去吗

应该是这样的原因:一,直接扔下去会从日军铁板上弹开,起不到炸死日军的效果。二,战士绑着炸药,大喊一声,再跳下,与敌同归于尽,起到催泪的效果。三,体现当时我军孤立无援,没有任何人能帮到中国军队,只能如此!四,让对岸租界的国人与外国人看到,中国军人宁可战死,亦不投降!五,让日本人明白三个月灭我中华是不可能的!

十多年的抗日战争,千万军人战死沙场,他们为国捐躯,舍身取义,换来了一个和平的中国,向他们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您对军人家庭出身的人的认识和印象是什么

谢谢邀请!本人就是退役军人!从大概率来看,有过军人经历出身的家庭应该是和谐且负责任的!无论在社会在单位在家庭都能较好地扮好自己的角色,遵纪守法并赋有爱心和正义感。这完全得益于在部队而受到正确世界观的教育和熏陶。我对有军人出身的家庭印象特别好!

作为苏联史上最惨失败,基辅战役苏联损失了多少

1941年6月22日,德意志500万国防军越过波苏边境向入侵苏联,苏军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由于准备不充足,武器装备落后,判断错误、战术失误等原因,德国钢铁洪流势不可挡、风卷残云一样向前推进,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来到乌克兰基辅城外,跟苏联庞大的西南方面军狭路相逢。

这时候,德军到了十字路口,希特勒举棋不定,是南下进攻莫斯科夺取苏联首都;还是吃掉基辅的60多万守军,拿下乌克兰粮仓,希特勒犹豫了。

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希特勒力排众议决定先打基辅。

就这样德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将第2装甲集群及第2军团从中央集团军调拨出来,向南进军,在基辅以东与等候在那里的南方集团军会师。

装甲部队以每天50到10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与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的像两把铁钳在基辅以东200公里的洛赫维察会师,很快完成了对西南方面军的包围,把数十万苏军装进口袋,这令苏军总指挥布琼尼元帅目瞪口呆。

苏联西南方面军有44师被包围,包围他们的德军只有40个师,按照一般军事理论,没有100个师无法对被包围军队构成致命威胁。

但是别忘了,德军里面有10个速度快得超乎想象的坦克师和风驰电掣摩托化师;而且德军步兵的火炮和迫击炮比苏军多了1倍多,飞机多三分之一。这时候形势对苏军来说危如累卵,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是朱可夫关于放弃基辅,撤走这里的苏军去保卫莫斯科的建议,被斯大林粗暴拒绝;

不仅如此,斯大林盛怒之下还解除了他的红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让他担任预备队的指挥官。

就这样,苏军失去了最后一次逃生机会,像案板上的肉任德军宰割。

尽管包围圈内的苏军视死如归、英勇奋战,血流成河;尽管有20万基辅人自愿参加了加入守卫基辅的保卫战,但还是抵挡不住敌人空中的狂轰滥炸和地面的钢铁洪流。

1941年9月11日,苏联红军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意识到了无力回天,恳求向冲出一条血路,同样被斯大林坚决拒绝。

不但如此,斯大林命令他率领部队,对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发起反击,不经斯大林同意不能擅自放弃基辅。

斯大林对战场局势作出了错误判断,认为苏军只要坚持还能扭转战局,他反而觉得是布琼尼没有抵抗决心,于是就派西方向总司令和西方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到前线担任总指挥,下令免去了布琼尼的职务。

1941年9月16日,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包围圈压缩到最小,西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陷入重重包围插翅难飞。

1941年9月16日,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打响了。

苏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冲向德军坦克,但一批批倒在血泊中无力回天。

1941年9月26日,枪声渐渐停止,硝烟慢慢散去,战场上空的血腥味却依旧浓烈,西南方面军却不复存在。

除了2万官兵最后侥幸突围,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

这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围歼战,苏联 伤亡19.32万人,有65.2万人被俘;德国也付出了沉重打击,有 13.2万人伤亡、

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最后的突围战斗中阵亡。

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坦克兵少将被俘。

在战斗中,德军击毁或缴获苏军坦克884辆,火炮3918门,167架飞机,苏军还损失各种军车3500辆。

具体地说,基辅一战,苏联4个军(第5军、第37军、第26军及第21军)共43个师被消灭,第40军被严重削弱。

总的来说,基辅战役可以说是苏军的一次惨败,德军的一次重大胜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基辅战役也是希特勒的一次失败。因为基辅战役让德军错失了在冬季到来之前进军莫斯科的最佳机会,难怪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战争。”

事实确实如此,基辅战役为苏军包围莫斯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军士兵的血没有白流。

晋国名将先轸全歼秦国大军,做到战无不胜,为何最终主动自杀

先轸是春秋时代最伟大的将领之一,指挥了两场划时代的战役。其一是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国,为晋国霸业奠定基础。其二是指挥崤之战,全歼秦军主力,一战解决心腹之患,在此后一百年里,秦国一直被晋国压制着。

然而,先轸最后的结局却令人非常意外,在与白狄的作战中,他以自杀性的冲锋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元帅,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死去呢?

这还要从崤之战说起。

第一,先轸向晋襄公啐口水

崤之战,晋国全歼秦师,俘虏秦国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但在善后事宜上,晋襄公却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当秦军大败、三将被俘的消息传来后,晋文公夫人文嬴非常震惊。文嬴既是晋文公的夫人,也是秦穆公的女儿,她想方设法,要营救孟明视等人的性命。

文嬴对晋襄公说:“秦国与晋国原来关系很好,都是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个人,从中挑拔离间,使两国关系恶化。如今三人打了败仗,秦君恨之入骨,巴不得吃其肉喝其血。不如把他们交给秦国处置,既能让秦君杀之解恨,又可显示晋国的宽大。”

晋襄公刚刚继任君位,政治经验上欠缺了一些,给文嬴一糊弄,就糊里糊涂地答应了。文嬴以最快的速度释放了孟明视等三人。

这么重大的决定,晋襄公居然没有跟总司令先轸元帅打招呼。先轸问起对孟明视等人的处置意见时,晋襄公说:“因为文嬴夫人强烈要求,寡人已经将三人释放,让秦国人去惩罚他们。”

先轸听罢气得浑身发抖,暴跳如雷,也顾不上形象,开口便骂:“将士们在前线以生命相拼,才把这几个秦军将领活捉。现在你凭那个婆娘几句话,就把他们给放走了,长敌人士气,灭自己威风,晋国离灭亡不远了。我呸——!!!”说罢就当着晋襄公的面吐口水。

第二,由于对国君无礼,先轸深感内疚

先轸是晋军中最有才干的将领,是城濮之战和殽山之战两大经典战的组织者和策划人。他的才智使晋文公把他从下军副司令的位置一举提拔为三军总司令,他也不负重望地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名将。先轸是典型的晋国武士,身上充满责任感与荣誉感,因为晋襄公放走了孟明视等人,他大发脾气,并当面吐口水。事后他深感后悔,认为在君主面前如此无礼,有违武士之道,罪不容赦,内心非常愧疚与自责,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精神病态中。

今天的人很难理解古代“礼”的精神,礼的最高体现就是忠君爱国。为了让大家更理解先轸的所作所为,我这里再举楚国将领鬻拳的例子,可以作为一个参照。

鬻拳是楚文王时代的将领,他曾经在一些事情上与楚文王意见相左,楚文王不听他的建议,他一怒之下,操起一件武器,威胁楚文王。楚文王见他动真格,心里有些发毛,就只好顺从他的意见,事后鬻拳说:“我用武器威胁君王,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为了谢罪,他自残双腿。

先轸与鬻拳都是古代武士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不盲从君主,当君主做错事时,他们甚至会以威胁、吐口水的手段表示不满。然而,他们又会自动为冒犯君主而选择自我惩罚,这种精神,是现代人所难理解的。

第三,先轸选择自杀性冲锋

当然,先轸大可以自杀谢罪,可是这样死未免死得不太光荣,于是他选择在战场上战死。

殽山之战后不久,白狄的军队入侵晋国。虽然这次入侵被晋国军队击退,可是在战斗中,却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晋军元帅先轸竟然以一次自杀式的冲锋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他最后的话是:“我是一个普通人,竟然在国君面前无礼,又没受到惩罚,可是我必须要惩罚自己。”他脱去盔甲,冲入敌阵,最后死在乱兵之中。

先轸智慧超群,深谋远虑,恪守一名武士的信念,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有违武士的道德标准后,他毅然选择了战死沙场这样一种特殊的赎罪方式。这一方面体现出其个人完美的人格追求,另一方面给人留下无尽的惋惜。

历史上哪些著名战役的胜利,事后想想让人有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

四渡赤水之战,就是这样的一场伟大的战役。我们都知道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带领着工农红军和国民党之间展开的这一场战役。

当时的情况是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打败了国民党二十万大军,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的胜利。

这一次战役,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当中打的最为得意的一场战役。因为四渡赤水之战,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红军的命运,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为什么说四渡赤水之战,是一场事后让人想来,有种脊背发凉感觉的一场战役呢?

原因就是当时的国民党想要把工农红军给一网打尽。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一下发动了二十万大军对工农红军实施围剿。而且蒋介石觉得,自己肯定是可以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的。

为什么蒋介石会有如此大的信心呢?

原因就是在四渡赤水之战前打响之前,工农红军因为李德、博古等人错误的领导,他们让工农红军的人数有八万人减少为了三万。

这个伤亡实在是太过于大了,蒋介石本以为自己派了二十万大军,肯定是可以消灭三万工农红军的。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遵义会议之后,工农红军的领导人换成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和国民党作战的时候,面对着二十万国民党大军,他采用了打游击战的方式,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对敌人实施各个歼灭的战术。

最终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工农红军在国民党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尤其是四次渡过赤水河,打了国民党一个措施不及,消灭了国民党的大部分人马,并且赢得了这一场战役的最终的胜利。

四渡赤水之战的胜利,为日后工农红军的壮大和扩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过这一场战役,在事后让我们想想也是脊背发凉的一件事。

毕竟当时这些工农红军,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呀,若是我们没有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说四渡赤水之战,就是这样的一场让人事后想想就脊背发凉的一场战役。当然了这一场战役的胜利,全部都是毛泽东指挥有方。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为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让全体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可以当家做主的人的。

李奇微军事能力比麦克阿瑟强杜鲁门为什么要换他去朝鲜呢

杜鲁门为什么要用李奇微换下麦克阿瑟?是因为李奇微的军事指挥能力比麦克阿瑟更加出众吗?并不是!撇开彼时的世界政治格局、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麦克阿瑟“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的设想其实是没有什么毛病的。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与美国更加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如果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中国将被迫、不得不与彼时的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在自家的国土上打持久战。就算中国打赢了,也会成为一片焦土,经济复苏更加无从谈起。这对于彼时刚刚从战火中安定下来的中国而言,是及其不利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年中国坚定不移、一定要抗美援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麦克阿瑟忽略了政治,彼时美苏两国的冷战已经拉开了铁幕。中国不仅是彼时红色阵营的一分子,而且还是前苏联与美国之间的重要战略缓冲地带。一旦美国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前苏联将不得不直接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很显然,这不是前苏联和斯大林愿意看到的。彼时,一旦美国对中国本土动武,前苏联很难置身事外。如果前苏联介入了,那就不是局部战争,而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这是杜鲁门与麦克阿瑟之间的根本分歧,无法调和。麦克阿瑟是典型的军人,与艾森豪威尔那种军人出身的政客不同,他更注重的是军事层面的东西,对政治层面的东西往往嗅觉没有那么灵敏。杜鲁门恰恰相反,他是一个职业政客,他首先必须关注是是世界政治格局和国会山上那些“老爷”们的态度。宁可不打、小打,甚至打输了,也不能与前苏联和国会山上的“老爷”们彻底撕破脸……很显然,麦克阿瑟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又或者看到了也只当没看见……

杜鲁门为何要换下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这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在二战期间已经证明了,不弱、而且相当强悍!也正是因为二战,麦克阿瑟在国内和西方世界积累了相当高的威望。但是,同样是因为二战中积累的威望,让麦克阿瑟有些“飘飘然”了,甚至忘了,彼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才是美军的总司令!

麦克阿瑟的态度相当简单粗暴——“我要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你批一下吧,我的总统先生!”此举已经让杜鲁门相当不爽了:“到底你是我的上级,还是我是你的上级?”更让杜鲁门不爽的还在后面,麦克阿瑟在杜鲁门尚未同意的情况下,便开始在媒体上大放厥词,甚至提出了要扔“大蘑菇”的设想。最后,杜鲁门不得不亲自出面,去帮麦克阿瑟“擦屁股”!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了。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总统制共和制宪政国家,“军人不得干政”是铁律。麦克阿瑟的行为已经等于是半公开地以军事向政治施压了,严重破坏了美国的政治生态平衡!离“军人干政”差不多就只剩一步之遥了。这已经不是杜鲁门能不能容得下他的问题,而且美国国会山上的“老爷”们答不答应的问题了!就算杜鲁门不撸了麦克阿瑟,国会山上的“老爷”们也不会放过他。

当然,麦克阿瑟在美国军界和民众中的威望太高,杜鲁门也不便强行出头。最终,老杜同志学着宋太祖赵匡胤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在解除麦克阿瑟兵权的同时对他进行授勋、“充分肯定”了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的“巨大贡献”。“麦大帅”还能说什么?乖乖回家养老吧,再折腾那就是不识抬举了……

杜鲁门为何会选择李奇微

杜鲁门之所以选择李奇微,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一点,在二战中也已经得到了证明,李奇微绝不是泛泛之辈!“礼拜攻势”就是李奇微搞出来的,让咱们志愿军着实吃了不小的亏。但是,这并不是杜鲁门唯一的目的,毕竟美国军中军事指挥能力强悍的将领彼时还是不少的。

之所以选择李奇微,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他是接替因车祸丧命的沃克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身处朝鲜战场的李奇微对战场局势比较了解,便于接手。更重要的是第二点,李奇微这个人是传统的职业军人,坚守“军人不得干政”的铁律。在李奇微的任期内,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围绕美国最高层的战略意图展开的,李奇微只负责具体战术层面的问题,从不干预、倒逼战略决策层——“让我进攻,我就想办法发动最强有力的进攻;让我撤退,我就想办法安全地撤退……”而这,正是杜鲁门和国会山上的“老爷”们最愿意看到的。

综上所述,杜鲁门之所以用李奇微换下麦克阿瑟,并不是因为李奇微比麦克阿瑟的军事指挥能力更加出众,而是因为李奇微比麦克阿瑟“听话”!当然,军事指挥能力出众是必须的,作为二战名将之一,李奇微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否则杜鲁门也不可能看上他,不是吗?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奇微的性格因素,这个人是传统美国职业军人,没有麦克阿瑟那些“臭毛病”,可以更好地贯彻美国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意图。除此之外,熟悉战场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奇微原本是美国陆军副参谋长,负责过战争全局的战术把控;又接替因车祸身亡的沃克出任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熟悉朝鲜战场的环境,用他接替麦克阿瑟可以以最快速度进入状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