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路大神,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有何异同?“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_格物致知_朱熹_格物

本文目录

  • 请问各路大神,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有何异同
  • “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格物致知”
  • 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怎么“格物”
  • 你是怎样理解“格物致知”的
  •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 格物致知,究竟应该如何格

请问各路大神,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有何异同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中的认识论学说,但也同时分为各有侧重的学派。

“理学”,自北宋产生,盛行于南宋和明,衰落于清。这期间,涌现众多学派,影响广及千年。

朱熹,与程颢、程颐属于狭义“理学”,以“理”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被称为“程朱理学”。

因此,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理一元论哲学”的认识论。

二百多年后明代王守仁,号阳明,与陆九渊为“心一元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格物致知”认识论,自然以“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理一元”和“心一元”,就是朱熹和王阳明“格物致知”学说的最大区别。

朱熹和王阳明,分别是宋儒和明儒之翘楚。他们的理论,皆根源于先秦的儒学。

“格物致知”,载于《礼记.大学》。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据称为西汉今文经学创始人之一戴圣所作,是学习孔子传下来的“礼经”的笔记,因而称“记”。
关于《大学》,郑玄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礼记》的这篇文章,主要论述君子个人修养与为政治国的关系;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总纲”;然后具体讲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七个步骤。这七个步骤中,“修身”是根本。

“格物”,唐孔颖达《疏》云:“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这是说,“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孔《疏》云:“初始必须习学,然后乃能有所知晓其成败”。“知”,指知识。孔颖达认为“致知”,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

朱熹,认为《大学》这篇文章很重要。于是将其与《礼记》中的另一篇《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将《大学》置于首篇。

朱熹的儒学前辈程颐,已经将“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来论述了,只是还不是高度重视。

朱熹则在程颐研究的基础上,上了一个档次,不仅高度重视“格物致知”,还总结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论”。

这里要插上几句。前面说到,朱熹属于“理一元论哲学”。他在程颐融合佛教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即“总合天地万物之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又各自有一个理;然而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一个理的体现”。

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关于“理”的认识论。

他说,“格”,为至为尽;“物”为事。“格物”,是“即物而穷尽事物之理”。“致知”,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他进一步说,从格物到致知是认知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过程,也是积累到贯通的过程。格物与致知是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宋朝,和朱熹同时,还有一个大儒,叫陆九渊,号象山,家学深厚。

他创建了著名的“象山书院”,培养大量弟子,时称其与兄陆九龄为“江西之学”,与朱熹的“闽学”,并称“朱陆”。

陆九渊对《大学》的理解,换了一个角度,他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由此开创了理学中的“心学”一系。

王阳明,属于陆九渊“心学”一派。关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他认为,“格物”,是为“正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

王阳明的弟子,在《传习录下》中,将老师“格物致知”的理论总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后人,称这四句话是“王门四句教”。

《礼记.大学》所讲的“七步骤”,包括“格物、致知”,原意是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但从宋代理学的程颐开始,则将其上升到联系“本体论”的“认识论”高度。

比如朱熹,他认为,“理”为“本”,“气”为“具”——“理”是“本体”,“气”为具象。他以此说,与稍长于他的张载的“其本论”哲学相抗衡。

比如王阳明,他认为,心的“良知”是天地造化的根本。就是说,“心”在本体论方面是事物的源泉。

各自不同的本体论,也使朱熹和王阳明对于认识论功能的认识上,形成了很大不同。

朱熹说,“格物致知”,在于“即物穷理”。就是必须通过事物的具象,而深入认识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理”。

王阳明说,“格物致知”,在于“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知。

用任继愈老先生的话说,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王阳明,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宋明理学,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代表人。在“格物致知”认识论的研究上,也呈现多元局面。

明代的罗钦顺,是当时与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他与王夫之,都受朱熹影响,关于“格物致知”,在“尽吾心中之理”方面,有所发挥。

明末清初的颜元,则对“格物致知”各种理论作了一番总结,认为,“格”就是“手格猛兽之格”,即亲自动手去做;“格物致知”,就是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强调了认识和习行的结合。

宋明理学,是在较长历史时期中儒、释、道三教冲突融合的结晶和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新发展阶段。

理学各家对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重大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大大深化了中国古代的理论思维水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总体上,理学,作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统治起了稳定和维护作用。

另外, “理一元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心一元哲学”中强调的道德主体价值和个体自觉,都对后世思想家有一定的思想解放和早期启蒙的作用。


理学在东北亚和东南亚,都有广泛传播和影响。所传及之国,往往形成了源自中国而又结合其本国情况的的“气学派”、“朱子学派”和“阳明学派”。

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后,最早,“科学”的汉译是“格致”。

19世纪70年代,在英国人麦华陀倡议下,中国学者徐寿和英国学者傅兰雅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成为当时西学东渐和中外人士研讨西学的中心,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风俗的转变。

通过这两件事,可见“格物致知”影响之深。

“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致良知”、“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这三句话,要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话,我看应该这样子重新排列一下顺序比较更合理:“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那么所谓的“格物致知”,应该知什么呢?应该“致良知“,有了良知良能又应该干什么呢?应该“知行合一“。其实这三个概念最早并不是王阳明提出来的,只不过是他结合了儒、释、道、三家的道理,又在自己“明心见悟“之后“悟“透的,所似才叫“龙场悟道“嘛!王阳明的原始观点在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经典和佛经当中都可以任意找到,比如:儒家的《大学》,开宗明义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的“在止于至善“就是“致良知“。良知不光指良心发现,而同样指的是正知正见,而不是邪知邪见,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道理。所谓的格物就是要确确实实地明白这些道理。明白道理之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中的话。不也是讲的“知行合一“吗?无善无恶,一心清净,也是佛学的最高境界。《法华经》云:“初善、中善、后善者,初谓发善心时,须念念精进,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善谓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着诸法相也。后善谓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恶凡圣,无取舍憎爱之心。平常无事。故云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也。”像有这样意思的经句,在佛典里随处可见。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说,道家“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秉要执本,自持的就是自然之道,客观规律,也就是“致良知“。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意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或良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明代罗钦顺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根据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的记载,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扩展资料:

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欲,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欲割除的越彻底越干净,就越容易获得通达宇宙万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什么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

一场秦火,让儒家这四字心法失传了。

《大学》里唯独缺了这四字的部分。

现为圣贤补上:

格物,即格除心物。致知,即致良知,即复天性,即明明德。其中,格物的“物”字为关窍所在。《阴符经》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所以,格物的真正操作就在这句话里。

性本虚灵,动而为心。心本清净,染物而浊。浊则为意,意驱为念。而要点在于物能乱心。所以,不让心乱于物,也就是不生死于物关键是“机在目”。

机=触发,目=六根,所以其实是“机在目耳鼻舌身意”。所以,入手的方式就是这“六根”。

因此才有《论语》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家则是“慎汝内,闭汝外,绝汝知,收视返听,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

佛家则是“修持身语意而三密相应,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从此入手,《大学》中残缺了千年的格物致知四字真谛终于真相大白。

作者:五戈(头条号:儒释道小火锅)

《火锅歌》

一锅虽小煮天地

破迷显正立真宗

诸子真言做宝镜

离幻返真赴丹霞

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怎么“格物”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从字面上释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也就是说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是其本来的含义。

而把其放至儒学来说,“格物致知”却成为了儒学中的一个难解之谜,甚至说是一个千年疑案,千百年来众多儒学大家对他们都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格”字的解释,若能把“格”字解释清楚,那么,“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有可能迎刃而解。那么,究竟什么是“格”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是:其一,“格”有“到”和“来”的意思,例如《尚书·汤誓》就说:“格,尔众庶!”(来,你们大家!);其二,“格”还有“推究、研究”的意思。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辞海》的解释,“格”字的含义应该是“到”、“来”、“至”以及“推究”。

你是怎样理解“格物致知”的

格物致知,对这个词的理解,朱熹和王阳明,有着很大的分歧。而这种分歧的背后,是王阳明、朱熹对成圣之路的方法论的分歧。王阳明和朱熹,隔着342年。不同时代的儒家,或不同的思想大家,他们之间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分歧所在,并集中体现在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分歧上。

格物致知的来源?格物致知,这个词来自《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词,被统称为八目,纲举则目张,它们是《大学》的八个重要的词眼、条目。《大学》中的八目,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观,并给出了成为“圣人”的方法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说的是对自身道德的存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超乎了个体,将个人道德外延,进入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更大的维度上。从个体到世界,从个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地递进,儒家思想藏不住政治的野心。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是这么看的: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研究探索;而致知,就是得到一种知识,甚至一种智慧。如果这么看的话,我们观察一棵小树的生长,然后知道了小树生长规律的知识,就完成一次格物致知了。

在朱熹、王阳明之前,另一位重要的理学家是北宋的程颐。程颐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而“致知在格物”。意思是,人本来内心是有“知”的,但要致知,非通过格物不可;格物就是“穷理”,大概是说探索一切事物的“理”直到尽头。穷了理,自然就“致知”了。朱熹、王阳明都深受程颐的影响,他们继承了知是人所固有的观点。但对于何为格物、何为致知,却有着很大的分歧。

朱熹怎么看格物致知?朱熹认为道理散在事物上,人做不到一理通便万理皆通,故需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格尽天下万物,大道才能贯通。但,朱熹“只有穷理后知才能尽道才能明”的观点其实是有违儒家之道、孔孟之训的。儒家正统观点是良知天赋。孔夫子虽然很少言天道和性,但他的言行是绝对支持后来的孟子的良知天赋说的。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坦陈他并非生而知之者。可为何一问便知,并非他事先花了很多精力储备了无数知识和技能,而是因为他有“一以贯之”的道,即良知。故,入太庙,每事问。孔夫子有一颗尊崇周公的诚心,所以,遇到祭祀周公这类事情,他会主动去学习祭祀周公的礼仪。农夫问他事情,因为他有良知,能就着事物的本末,逐步启发农夫,自己便也逐渐明白了事理。

王阳明怎么看格物致知?王阳明训“格物致知”为致良知,而格物是致良知的工夫。这是双方最大的分歧。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关于“致良知”,另有博文详解,这里不再赘述)。“格物致知”在朱熹那里是对天理(包括事物之理乃至知识)的追求,尽管这也是一种行动,但本质上还是求知。更何况格尽天下事物绝无可能(如同最外圈的圆由无数个点组成),故朱熹转而让天下学子一心攻读圣贤书。他以为千百年来成圣之人必定已格尽天下万事万物,所以读圣贤经典是学子可行的捷径,以至于“格物”在朱熹那里几乎等同于“读圣贤书”了。尽管朱熹也强调“无有知而不能行者”,但毕竟求知的工夫花得太多,致力于行动的时间就会减少。事实上,良知天赋,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去求知(天理、良知)。朱熹如此解释“格物致知”,是在大方向上出了偏差。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一改朱熹的“通过学习获得理(道、知)”的路径,强调人在推广扩充本然之良知时,通过格(正)物(事)的工夫来获得必要的学问,意即良知涵摄了知识。这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对何为真正的学习有相同的看法。

朱熹和王阳明格物致知如何比对?简单来说,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成圣之道就要向人心外探索“理”,不断做加法;而明代心学家王阳明认为,心本来就有完备的“理”了,不要向外求索,而要向内求,做减法,不断地发现和去除不良的欲望,存样原本优良的品性,那就对了。朱熹的格物穷理,是一种非常艰难的被动的学习,因为天下永远有格不完的事物。按朱熹的路子,天下学子终生都在求道的路上,像个苦行僧,却未能见道或感觉尚未圆满得道,故大多知而不行。而“致良知”是推广、扩充人固有的良知于万事万物,将事物处理得合乎良知(天理),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可操作性。沿着王阳明的路子,有治病救人的良知,便去学点医术;有保家卫国的良知,便去学点军事;有教书育人的良知,便去做点学问。这是何等亲切简易的成才之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成就。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王阳明比朱子高明的地方是,他认为无需穷尽天下事物。他认为,万物一体,人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致良知,便是和谐社会。并且,沿着朱子路子的人,很容易陷入多识却无真知的地步。今日格一物知一理,会以为给父母洗脚就是孝顺,明日格一物知一理,会以为亲切抚摸孩子的头就是表达喜爱。殊不知日本有位大孝子表达自己的孝心是让年迈的母亲俯身为他洗脚,因为让母亲体会到“为人母”的温暖感觉对老人来说是一种无限欣慰;殊不知在泰国抚触孩子的头是大不敬。而按照孔子和王阳明的路子,是不存在这种尴尬的。孝心,友爱之心,人与生俱来,但同时也清楚,时境不同,需要做正确的表达才行。有良知的人,自然会思考、会观察、会发问、会学习、会行动。这种学习,是因良知的推广和扩充的需要而做的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论语开篇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王阳明的理解最为准确。当我们每天因致良知而学到了些具体实践知识,并努力的不断践行时,比如天天尽孝悌、与人为善,就会感到很快乐。确实,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岂能不悦?

王阳明和朱熹,隔着342年。而这场对儒家经典典籍的跨时空学术之争,到今天还没有最终的答案,人们至今对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没有明确,或者说,也无需明确。但是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更喜欢王阳明的观点。我们被与我们无关的信息刷屏,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茫然而焦虑地盘手机,试图通过信息的扩充来获得无用的安慰。虚拟的体验,不断侵蚀真实的感知,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糟。所以,这个时代更需要一个王阳明来提醒我们,人的内心本来是完善的,当我们拨开那些多余的遮蔽和纷扰,大胆地去伪存真,就能获得更有质量的生活乃至生命。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对这个词的理解,朱熹和王阳明,有着很大的分歧。而这种分歧的背后,是王阳明、朱熹对成圣之路的方法论的分歧。王阳明和朱熹,隔着342年。不同时代的儒家,或不同的思想大家,他们之间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分歧所在,并集中体现在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分歧上。

格物致知的来源?格物致知,这个词来自《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词,被统称为八目,纲举则目张,它们是《大学》的八个重要的词眼、条目。《大学》中的八目,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观,并给出了成为“圣人”的方法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说的是对自身道德的存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超乎了个体,将个人道德外延,进入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更大的维度上。从个体到世界,从个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地递进,儒家思想藏不住政治的野心。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是这么看的: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研究探索;而致知,就是得到一种知识,甚至一种智慧。如果这么看的话,我们观察一棵小树的生长,然后知道了小树生长规律的知识,就完成一次格物致知了。

在朱熹、王阳明之前,另一位重要的理学家是北宋的程颐。程颐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而“致知在格物”。意思是,人本来内心是有“知”的,但要致知,非通过格物不可;格物就是“穷理”,大概是说探索一切事物的“理”直到尽头。穷了理,自然就“致知”了。朱熹、王阳明都深受程颐的影响,他们继承了知是人所固有的观点。但对于何为格物、何为致知,却有着很大的分歧。

朱熹怎么看格物致知?朱熹认为道理散在事物上,人做不到一理通便万理皆通,故需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格尽天下万物,大道才能贯通。但,朱熹“只有穷理后知才能尽道才能明”的观点其实是有违儒家之道、孔孟之训的。儒家正统观点是良知天赋。孔夫子虽然很少言天道和性,但他的言行是绝对支持后来的孟子的良知天赋说的。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坦陈他并非生而知之者。可为何一问便知,并非他事先花了很多精力储备了无数知识和技能,而是因为他有“一以贯之”的道,即良知。故,入太庙,每事问。孔夫子有一颗尊崇周公的诚心,所以,遇到祭祀周公这类事情,他会主动去学习祭祀周公的礼仪。农夫问他事情,因为他有良知,能就着事物的本末,逐步启发农夫,自己便也逐渐明白了事理。

王阳明怎么看格物致知?王阳明训“格物致知”为致良知,而格物是致良知的工夫。这是双方最大的分歧。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关于“致良知”,另有博文详解,这里不再赘述)。“格物致知”在朱熹那里是对天理(包括事物之理乃至知识)的追求,尽管这也是一种行动,但本质上还是求知。更何况格尽天下事物绝无可能(如同最外圈的圆由无数个点组成),故朱熹转而让天下学子一心攻读圣贤书。他以为千百年来成圣之人必定已格尽天下万事万物,所以读圣贤经典是学子可行的捷径,以至于“格物”在朱熹那里几乎等同于“读圣贤书”了。尽管朱熹也强调“无有知而不能行者”,但毕竟求知的工夫花得太多,致力于行动的时间就会减少。事实上,良知天赋,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去求知(天理、良知)。朱熹如此解释“格物致知”,是在大方向上出了偏差。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一改朱熹的“通过学习获得理(道、知)”的路径,强调人在推广扩充本然之良知时,通过格(正)物(事)的工夫来获得必要的学问,意即良知涵摄了知识。这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对何为真正的学习有相同的看法。

朱熹和王阳明格物致知如何比对?简单来说,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成圣之道就要向人心外探索“理”,不断做加法;而明代心学家王阳明认为,心本来就有完备的“理”了,不要向外求索,而要向内求,做减法,不断地发现和去除不良的欲望,存样原本优良的品性,那就对了。朱熹的格物穷理,是一种非常艰难的被动的学习,因为天下永远有格不完的事物。按朱熹的路子,天下学子终生都在求道的路上,像个苦行僧,却未能见道或感觉尚未圆满得道,故大多知而不行。而“致良知”是推广、扩充人固有的良知于万事万物,将事物处理得合乎良知(天理),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可操作性。沿着王阳明的路子,有治病救人的良知,便去学点医术;有保家卫国的良知,便去学点军事;有教书育人的良知,便去做点学问。这是何等亲切简易的成才之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成就。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王阳明比朱子高明的地方是,他认为无需穷尽天下事物。他认为,万物一体,人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致良知,便是和谐社会。并且,沿着朱子路子的人,很容易陷入多识却无真知的地步。今日格一物知一理,会以为给父母洗脚就是孝顺,明日格一物知一理,会以为亲切抚摸孩子的头就是表达喜爱。殊不知日本有位大孝子表达自己的孝心是让年迈的母亲俯身为他洗脚,因为让母亲体会到“为人母”的温暖感觉对老人来说是一种无限欣慰;殊不知在泰国抚触孩子的头是大不敬。而按照孔子和王阳明的路子,是不存在这种尴尬的。孝心,友爱之心,人与生俱来,但同时也清楚,时境不同,需要做正确的表达才行。有良知的人,自然会思考、会观察、会发问、会学习、会行动。这种学习,是因良知的推广和扩充的需要而做的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论语开篇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王阳明的理解最为准确。当我们每天因致良知而学到了些具体实践知识,并努力的不断践行时,比如天天尽孝悌、与人为善,就会感到很快乐。确实,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岂能不悦?

王阳明和朱熹,隔着342年。而这场对儒家经典典籍的跨时空学术之争,到今天还没有最终的答案,人们至今对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没有明确,或者说,也无需明确。但是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更喜欢王阳明的观点。我们被与我们无关的信息刷屏,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茫然而焦虑地盘手机,试图通过信息的扩充来获得无用的安慰。虚拟的体验,不断侵蚀真实的感知,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糟。所以,这个时代更需要一个王阳明来提醒我们,人的内心本来是完善的,当我们拨开那些多余的遮蔽和纷扰,大胆地去伪存真,就能获得更有质量的生活乃至生命。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

格物致知,究竟应该如何格

之前,我们讲了「诚意」、「正心」两种心智系统转换方法。

「诚意」是把冲出去的意识收回来,守住!

「正心」是把心(前意识)沉下去,沉不下去,就删除、净心,再沉下去……

今天,我们来讲第三个重要的心智操作方法:「格物」

人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会有很多观念、经验、知识、偏见、习惯,没有这些,人是无法思考的。

这些统统是「物」。

换句话说「物」就是在我们意识中所有一切「已知」。

一个人想从「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一定要把这些「已知」统统抛弃掉。

「格」字在甲骨文中就是「打破」的意思,「格」字是格斗的格。

「格物」就是破除「已知」的意思。

「诚意」、「正心」是在静态中做的,而「格物」的练习主要是在动态中做的。

我们现在一直在跟大家说静坐练习,但是孔子那时的练习,跟佛教和道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动态的练习,属于动态入静,动态入定,是没有静坐一说的。即使有「坐忘」一说,那也是在道家典籍《南华经》中的记载,孔子那个时代的典籍中从来也没有静坐一说。

「格物」主要是在动态入静中做的练习。

孔子提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就是通过运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思维方式,进入到第二套心智系统的「内思」。在这个过程中,「格物」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我会在后面的内容中 与大家分享。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这个「格物致知」的「知」是什么?

请看,下面这张图:

格物所针对的那个层次是「虑」。

这个「虑」与佛教的「禅」是同一个心智状态。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内思」。

具体「内思」是什么?我们会在后面讲,这里先简单的介绍一下。

我们平时所用的思维方式,是用语言、逻辑思考的,而「内思」是非语言的。

记住!这个是「内思」最大的特征,是非语言的。以后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在「内思」?就是看自己是不是在用语言思维。如果不是,那就是在「内思」。

「内思」是「内在意识」在「意识空间」中直接“看“「意识影像」。

「诚意」、「正心」一般可以在静态中练习,在动态中也可以。而加上了「格物」之后,主要就在动态中练习的,在思考的时候,不但要「诚意」、「正心」,还要「格物」。

经过「诚意」、「正心」、「格物」的心智调整以后,人会进入一种很空灵的思维状态。

这种思维状态,我们一定会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这样,还能思维吗?

这样,不但能思维,还是很高水平的思维,王阳明把这称为,心如明镜、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我解读《大学》、《中庸》、《论语》、《心经》、《齐物论》也是在这种状态下解读的。那是一种很神奇的,近似“看”到的那种感觉。

写到这里基本上也回答了@lulujiang的问题,孔子的心智功夫主要是在动态中练的,不讲究时间、地点,讲究的是时时刻刻、特别是遇到事的时候,更要「诚意」、「正心」,王阳明把这好像叫做「在事上磨」。

关于「格物」大家先了解一个大概的样子,细的我们以后会展开讲……

心智玩家:还原中华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