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最高境界是(“智”和“慧”之间是如何分级的它们的区别有哪些)_格物致知_良知_明心见性

本文目录

  • “智”和“慧”之间是如何分级的它们的区别有哪些
  • 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大家更倾向哪个理论
  • 何为明心见性看到想到未必是真,又如何去确定
  •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与《中庸》思想是否矛盾你怎么看
  •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究竟是怎样的境界
  • 王阳明的“心学”所讲的格物致知应该怎样实践又应该怎样检验

“智”和“慧”之间是如何分级的它们的区别有哪些

智是人们后天经过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在学识和经验,娴熟不断提升与升华中,激发了使人的大脑在思想理念、思维方式方法上,具有灵活、娴熟、多变能力,实践运用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慧是人具有聪明、空灵的大脑,在经过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后,空灵的大脑不断整合,焕发出使人大脑,在思想理念、思维方式方法上,具有灵活多变能力,实践运用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智是经验的升华生成的。慧是学

识幻化空灵的大脑生成的。

既相近,又不同。

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大家更倾向哪个理论

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大家更倾向哪个理论?这个问题好回答,其实就是王阳明《心学》主体思想一一致良知。

王阳明讲学,先为听课的学生们作得一首诗: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从他作的这首诗便知,讲学的主题思想,就是教导学生们肯信良知,别人的东西你怎么可以提走呢?我今天晚上回答学生们所有问题,我的讲学可化为公平天下,满天下都很清廉。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龙场悟道原文】

王阳明这句话是在“龙场悟道”之后,领悟《大学》新的中心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是有良知人,应该问自身良心何在,什么事都可以得到解决,向外界求助解决是完全错误的。从这话句中也突出良心何在,也就是致良知。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本体之正”。【《大学》新宗旨原文】

从王阳明发明《大学》新的宗旨来看,就是诚意息虑,默坐澄心。他在回答学生徐爱有一段话,是这样论说的:

“信念都在我们心中,人心就是天理,人心不被私欲蒙骗,至纯至精,就是天理,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丝一毫。”【王阳明《传习录》原文解释】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讲学思想,就是提出致良知作基础,来回答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都是在致良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经典。“致良知”这个理论非常重要,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何为明心见性看到想到未必是真,又如何去确定

答题:

(1)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说:當一个修行人悟得、了知自心本性時,自心本性便会自然的显现。

明心见性是指开悟,即悟道;但虽悟得还没有证得,即证道。

明心与见性是一,心与性是一,即心性。是一不是二。

明心见性:见(xi an )读四声(现音),對于字的认知不同,则谬之毫厘,差之千里。

(2)实修实证

明心见性是通过修行悟道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证道。例如: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悟道(即明心见性),後听五祖大师所嘱,一路南逃;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在岭南的猎人队里,修行了15年并证道,即证悟了空性。明心见性即心性即空性。禅宗讲不立文字,即在师父指导下注重实修。

(3)看到想到的未必是真,又如何去确定?

眼睛看到的是有局限的,比如说只能看见白天看不见黑夜;一元硬币,看见前面的同時则看不到背面。當看东西時就动了眼根了,當想问题時便动了意根,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悟道要到心死時,即所谓狂心歇息,六根清净心清净。明心见性是靠修行得来的,唯有实修实证才能得到,所谓得到是不得而得。

所以说看到想到未必是真,也不需要你确定什么。开悟的人不会告诉你他开悟了,如果谁说他自己开悟了,大多是在骗人。修行是自己的事,冷暖自知。

总结

如果不去实修实证,仅依靠语言文字去解释明心见性;即以有爲的心,想要了解無爲的法是不可能的,是与明心见性背道而驰的。

一切有爲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以上个人观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互帮互學。

欢迎关注点评??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到社会实践中去,世界上任何一所高等学府的学生,结业以后,仅仅是步入社会大学的开始。从群众中来坚持到群中去的至高境界而为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我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儒家,儒家的根本精神体现在《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孔子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一切都要把修身作为根本!

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人为本,推己及人,由近到远,从修身上推起。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家是一个国家的最小单位,是个体安顿自己身心的港湾。没有家,人将漂泊无所归依;没有家,社会将失去秩序。所以家和万事兴,国泰民安,是人心所向!

因此,儒家把长幼有序的“齐家”视为一个人成年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学习知识,懂得吸收前人的经验,通达明理后,要意念诚挚地去端正心态,追本溯源,探究事物原理,力求做到通达完美。而格物致知,是一个不断砥砺,不断修行的过程,是境界不断提升的前提。

在这个过程之中,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使自己所在的家庭生活和谐,尊老爱幼,遵守社会规则,拥有良好的品格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成长。

大学之道,是明明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是修道,悟道。道是体,德为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在不断内省,自我完善中,修身安人,积善成德;在修齐治平中,敢为天下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不断去努力开拓,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复兴我们的民族文化!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与《中庸》思想是否矛盾你怎么看

许多人在解释“格物致知”时都只是片面从字意上理解是探究事物的道理以得到知识,未免矮化了圣人的智慧。

格物致知语岀大学,大学是治国理政的经世之学,仅仅只是“得到事物的道理”就能治国?自然不行,那究竟圣人要我们知道什么道理才能治国?

就是阴阳,就是“道”,也就是説“格物致知”就是在告诉我们“穷究事物阴阳的道理才能得到道的真理”。

如此理解就能与老子所提倡的无爲,孔子所説的伦常,以及中华文化主轴“易”和圣人主张的“中庸”不谋而合。

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悟阴阳,执政者懂得阴阳就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规律,懂得平衡阴阳就是中庸。 中的前提是和。

和是各保有阴阳的不同,和是制约阴阳被合化,和是阴阳共好。

庸,从庚、从用,庚是秋天之意,属金,以秋实作变动去用,而达到可以或行的结果。

先有了中的平衡,接著就要“剪裁、取舍”,庚金就是剪刀,用庸的取舍保持中的持续平衡,就是中庸之意。

所以,以格物作修持自身悟阴阳的方法,以中庸作经世治国用阴阳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究竟是怎样的境界

关于“格物致知”,请各位不要误解,它并不是王阳明提出的。而是出自《大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逻缉基础,然而《大学》中却没有具体描述如何格物、所致何知。

因此,从汉代开始,关于格物致知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版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的解释,认为必须要时刻约束自己,让外界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心;而王阳明(继承了程颢的思想)的解释,则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这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可谓针锋相对,各执己见。

在这场学术争斗中,王阳明以不可压倒的优势胜出。那么,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又是什么意思呢?

接下来,有书君和各位细细道来。

一:格物。

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

所谓物,就是意念所涉及的东西。王阳明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因此,追本溯源,物便是心的产物。

因此,王阳明主张的格物,本质上就是格心。而格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念头,即端正自己的意念。

从这个解释中我们看到,王阳明让客观存在的物,成为主观意念活动的内容。他主张向内用功,向内即是心,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无须从外在事物去推求原理。

我们通常所说的,心静则安,一切烦恼都是自寻烦恼,这些理论不都是来源于心学吗?可见,心是决定意识的根本。

二:致知

这里的知,为良知,“心之本体便是知”。如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致知,即致良知。就是把我们生而具有的良知推扩出去,“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如何致良知呢?内在方面,指人应扩充自己的良知,扩充到最大限度。外在方面,是指把良知实在地付诸于行动中去。这样,从内外两方面加强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

因此,对于格物致知,王阳明先生的观点为,一切的智慧都在心内,不必向外寻求。遇到任何事情,只需端正自己的内心,俯首于自己那颗拥有良知的心,真理自然显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便是这个道理。

他的观点和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感悟“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自圆满……”是一致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对孔子学说的阐释,这便形成了后来璀璨夺目的心学。

各位看官,以上是有书君的一点浅薄之见,欢迎各位参与探讨。

王阳明的“心学”所讲的格物致知应该怎样实践又应该怎样检验

格物致知,乃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其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本义是通过探究万事万物之理而提升认知,圆满智慧。从而达到,一念所发,谋求有功的境界。在实践格物致知的过程中,是逐渐修正人心和大道相契合的过程,检验格物致知的标准是:建事日成,建兵日胜。

1.道,是生化一切并推动一切变化的本元。事与物是道散为形的承载,事物之理赋予其中而蓄之于德。格物,格取万事万物之生化,变化,存在的根由。致知,以格物之理为基础,发现其规律,运用其规律,并以此来提升认知。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际因相互交涉而产生关系,世事因其功用而产生价值。 人参与一切以自己为核心的外围,就是为了更好的和局外处理好关系。当一个个疑问在具体的实践中消解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就是格物致知的具体运用。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事物之理的探究和运用,是双向反哺的过程。比如,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但最合适的方法只有一种,经历过了多种方法的尝试后,自然就能知晓最合适方法是哪一种。用这样的思维去处理相似的问题时,心神领会的感觉就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捷径。如此的积累与酝酿,认知的层次就会不断提升。

4.不为则已,为之有成。检验一门学问的价值就是有用。人生,其实是一系列问题的串联。把每一个问题都解决的很好,就是成功的人生。道在化生万事万物时,都有一个枢纽,叫天机。当人心通过修炼,和一个个天机相契合了,然后顺势推动。这叫,天人合发,无往不胜。通过对格物的不断历练,达到了由物入道的境界。如此,人心与天机相会。求谋,做为自然顺人心,有所成。这就是,建事日成,建兵日胜的境界。

5.总论:思想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思想的结果。由格物致知而衍生的知行合一,其实是格物和致知不断契合到最佳状态的过程。知与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行之果不断反哺知之源的过程。这一系列的交互,牵引,发展,和变化,类似于太极图的阴阳和合。最终圆满的融合,就是心与道合的不二之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