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简短小故事(万历援朝战争,为什么平壤战役一打响,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_日军_朝鲜_神宗

本文目录

  • 万历援朝战争,为什么平壤战役一打响,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
  • 正在央视热播的抗美援朝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 如果小蘑菇常宝堃活到老,他的相声地位会不会在马三立之上
  • 有没有中国名人追梦的故事,要简,短,精的急需
  • 你有哪些非常感动人的小故事

万历援朝战争,为什么平壤战役一打响,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

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用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并在两年后的1592年4月挥兵侵入朝鲜,日军登陆后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派明军于7月陆续入朝抗倭,并于次年(1593年)1月取得了平壤战役的重大胜利。有人说,万历帝在位期间,明朝的各项综合实力早已大不如前,其军队的战斗力也在走下坡路,虽已不复往日之威,但仍是东亚一支最令人敬畏的强大武装力量。因此,有学者评价说日本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是个雄才大略加野心勃勃之人,他妄图侵略朝鲜半岛、再以此为跳板入侵明王朝的图谋由来已久。日本列岛最大的封建主织田信长死后,其部下丰臣秀吉成了日本最具权势的关白(摄政)太政大臣,他率军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终于逐次荡平群雄,于1590年完成了日本全国的统一。

丰田秀吉最大的人生理想是征服大明,他曾向织田信长建议“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在统一日本的战争期间,他饱经战火的熏陶与磨砺,随着内战的结束,他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同时,也为了平息或转移日本国内各大小封建领主对土地分配不均的不满,似乎还有用武力敲开中国门户与明朝进行商业贸易的图谋,他于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调集陆军16万,水军(海军)一万直扑朝鲜半岛。

战争初期,渡海而来的日军攻势犀利,朝鲜军猝不及防、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不到两个月,朝鲜国土大部分已经沦陷。此前,朝鲜曾经两次派使者赶赴北京向明神宗报告日本欲侵朝、侵明的企图,明神宗根本没当回事,不但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防御准备,甚至没有一句督促藩属国朝鲜整饬武备、警戒日军动向的叮嘱。

或许,明神宗自信过度,在这位自诩为天朝上邦尊贵帝王的眼里,日本只是个小小的蕞尔岛夷,他若胆敢进犯天朝,岂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于是,当日军浩浩荡荡向朝鲜半岛开进时,不但大明歌舞升平,明神宗依旧醉生梦死,就连其小弟朝鲜也未感觉到危险即将降临,其朝野仍是一派太平无事的和谐景象。缺乏防范意识,忘战必危,自然不会采取任何有效的军事防御部署,当日军如“神兵天降”,朝军仍懵里懵懂,在其宗主国大明的庇护下,“两百年不知战事” 的朝军一触即溃、大败亏输自然是不难预料之事。

日军在朝鲜半岛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眼看大半个朝鲜就要失陷,朝鲜国王急吼吼派使臣赶赴北京求救。小弟遭难,引发明廷震动,万历帝总算是重视起来,他在第一时间召集大臣商议:出兵增援还是坐视不管。

朝臣们立即分为完全对立的两个阵营——一派以兵部尚书石星为代表,主张派兵援朝。另一派以兵科给事中许弘纲为代表,坚决反对出兵救朝。两派唇枪舌剑,相持不下,似乎都有道理。明神宗也犹豫起来,事情拖了两个多月,迟迟无法定夺。日军可不管那么多,他们从南至北所向披靡,迭克名城,朝鲜战事日益恶化,前来求救的使者往来穿梭,再拖下去恐怕整个半岛都要成日本的禁脔。在兵部尚书石星等人的坚持下,明神宗总算领悟到唇亡齿寒的道理,采取了一些象征性的救援措施。到这年7月,见事迟缓的万历帝终于决心出兵援朝,但规模极其有限,可以看得出他下的决心并不大。

史载,明明知道日军是空国来犯,明廷只派了一位级别不高的武官率两千人马赶往平壤设防,随后,再派三千将士渡过鸭绿江驰援。

日军登岛后进展顺利,连连得手,士气正盛,明朝这区区数千人马哪里是其对手,很快便遭到挫败。明军失利的消息传回帝都,明廷再次震动,气氛颇为紧张。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绝大多数朝臣迫于不利形势,被逼达成了出兵援朝的共识。万历帝命宋应昌为经略,抽调在宁夏率部平叛的辽东名将李如松为提督,率水陆大军4万3千人入朝作战。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到12月,明军主力雄赳赳气、昂昂渡过鸭绿江,声势浩大地开赴平壤参战。

日军早在4月14日就已在釜山登陆,随后横扫朝军如卷席,从南往北攻伐,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已危在旦夕,而犯有“拖延症”的明神宗到7月才做出反应,派少许军队入朝救援,足足拖了3个月。兵贵神速,碰到一个慢性子的皇帝,你只能抓狂。到12月,骁将李如松率大军东征,那么距日军捣入朝鲜已经过去了8个月之久。万历帝反应如此迟缓,决策如此艰难??让人为之咋舌。

好在李如松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宿将,入朝明军不负众望,战斗力与战斗意志亦可圈可点,总算为万历帝挽回了面子。

史载,1593年1月7日,经过周密部署与精心策划,明军相继抵达平壤,与日军精锐万人遭遇,两军随即展开激战。翻阅明史,没见到明军身穿朝军号衣入朝参战的记载,也没见明军脱去朝军战服露出明式衣甲后日军被吓破胆的描述。假如明军身穿朝军战服是为了迷惑日军,掩饰其战略意图的话,那么,战斗打响后,他们褪去朝军装束露出明军衣甲也是一种自信的炫耀,恐怕有震慑敌军,壮我声威的意思吧?日军为何见到明军衣甲会魂飞魄散?因没有见到过相关记载, 在此斗胆揣测一下:毕竟彼时的明军是一支装备精良、极富实战经验、实力不容小觑的强大存在,其战斗力绝非朝军可比,所以日军才会吓破胆吧?

经过惨烈血战,明、朝联军歼灭日军万余人,俘虏、溃逃者无数,重新夺回了平壤,从根本上扭转了一度不利的朝鲜战局。随后,明军乘势进击,并联合朝军发起大反攻,在两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朝鲜国土大部分被收复。得知李如松入朝后大获全胜,万历帝欣喜若狂,勉励他率军继续奋战。

彼时的明军,普遍列装了火绳枪和购自西洋的“红夷大炮” ,其装备比日军强不少,加上指挥官李如松久历战阵,指挥得当,所以取得了平壤战役的胜利。但是2月17日,李如松轻敌冒进,在王京附近的碧蹄馆(驿站)遭日军伏击,死伤惨重(明朝说损失三千,日军说歼灭上万,朝鲜史料记载是役明军投入战斗的兵力只有四千,综合比较,明史记载的伤亡数字大约可信)。尽管明军遭遇挫折,但主力尚存,且很快得到了补充,因此士气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日军久战疲惫,虽取得碧蹄馆小胜,但补给不便,水土不服,又遭到朝鲜义军的不断袭扰,其屯粮之处又被李如松派奇兵纵火焚烧而陷入困境。只可惜明军不明虚实,不敢立刻发动大规模进攻,白白丧失了千载难逢的战机。

之后,日本和明朝打打停停,万历帝在主和派的影响下,竟开始与日方和谈。这一谈就谈了4年。1593年5月,日本答应明朝,将盘踞半岛上的日军全部退缩到南部的釜山一带,万历再一次发生战略误判,下令数万明军精锐全部退回国内,只留1万人驻守。然而,丰臣秀吉却不断利用和谈时间补充兵力,运送大批作战物资入朝,积极筹备与明军再次争夺朝鲜...... 1597年正月,明军第二次入朝,这一次战争动用兵力远超第一次,比头次援朝打得更艰难也更惨烈 。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消息传到前线,日军士气大挫,阵脚大乱 。11月,日军大规模从海上撤退,明军联合朝军乘势追击,鸣梁海战爆发,日军无心恋战,明、朝军队斩获颇多......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正在央视热播的抗美援朝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央视正在热播的抗美援朝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具有非常针对性的现实意义:

第一,一切帝国主义就是纸老虎,只要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不管美帝国主义多么貌似强大恶魔,必将被打败。志愿军入朝前,美国的军队已经威逼到鸭绿江边,但毛主席一声令下,全国人民齐心奋起,直接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得如丧家之犬溃不成军。

第二,帝国主义总是亡我之心不死的,时时刻刻都在做着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美梦。美国入侵朝鲜只是一跳板,目的是要围剿中国,吞并台湾。

第三,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救中国。日本侵略中国时,国民党有三百万大军。日本进攻南京时只有20万军,国民党都有70万军,却被日本打得溃不成军。原因就是政府腐败和汉奸太多。

今天的中国已经完全站立起来了,富强起来了,美国仍然贼心不死,我们必须对美国有象抗美援朝一样的再打一战,彻底将美帝国主义打趴下。

如果小蘑菇常宝堃活到老,他的相声地位会不会在马三立之上

如果常宝堃没有英年早逝,天津相声界恐怕就没马三立什么事了,而京津相声界恐怕是侯宝林、常宝堃并雄,因为从天赋、能耐、名气上来讲,常宝堃都要远胜于马三立,如果有常宝堃在,马家恐怕还是很难取得如今的地位和声望。

常宝堃

常宝堃其人

常宝堃可以说是相声界的传奇人物,其几乎是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成就了常家的相声家族,常宝堃生于1922年,比马三立小8岁,但是从辈分上来说,常宝堃却要矮一辈,1931年,常宝堃拜师张寿臣,成为宝字辈相声艺人。

常宝堃年少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常连安在张家口一带撂地演出,而当时张家口一带盛产口蘑,蘑菇对于张家口而言就是宝贝,而常宝堃深得观众喜爱,便被人称为小蘑菇,这也足见常宝堃的能耐和人气。

常宝堃和赵佩茹

拜师张寿臣后,常宝堃开始在天津相声界崭露头角,15岁便与相声界通天教主赵佩茹搭档,两人互为捧逗,表演效果极佳,一度成为当时相声界最火的一对搭档,就连侯宝林也要靠后,而马三立更在侯宝林之后。

常宝堃于1951年参加了慰问入朝作战的人民志愿军的曲艺团,并在慰问演出中,不幸遇难,年仅29岁,常宝堃去世后,天津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和追悼会,而常宝堃也被追授为革命烈士和人民艺术家,从此一代相声奇才常宝堃落下了帷幕。

马三立不如常宝堃

虽然马三立辈分高,但是相声水平并比不上宝字辈的几位新秀,马三立是相声世家,其父亲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大哥则是李德钖钟爱的弟子马桂元,马家最为出彩的是马桂元,不过马桂元英年早逝,马三立不得不从事相声表演,从而养家糊口。

马三立其实表演相声天赋并不高,在电视剧《马三立》中就有马三立学习相声段子老是不过,挨打的情景,而当时相声门长张寿臣也说过马三立和马德禄愚钝的话,但是马三立凭借自己的努力,还是创出来,成为天津当时最火的五档。

年轻时候的马三立

天津最火的五档之中,常宝堃可为榜首,连火遍一时的侯宝林也只能让步,马三立虽然有辈分高的优势,但还要逊于侯宝林,当时侯宝林和常宝堃都是宝字辈,也要比马三立小几岁,但是凭借能耐,确实超过了马三立。

常宝堃如果不去世,地位在马三立之上

在解放后,北京相声界的代表是侯宝林,而天津相声界的代表则是常宝堃,不仅如此,常宝堃还是当时相声界大门长张寿臣最为钟爱的弟子,论名望、能耐,常宝堃都在马三立之上。

马三立名气大涨是在80年代,当时天津相声界可谓凋零,赵佩茹、常宝堃已经故去,郭荣启先生已经由于身体原因退休,文字辈的高英培、李伯祥、苏文茂威望名气都不够,所以天津相声界名头最大的便是马三立,而马三立由于辈分最高,硕果仅存,也就成为了天津相声界的泰斗,和北京的侯宝林都成为了官方认可的相声大师。

马三立和侯宝林等

如果常宝堃没有英年早逝,凭借常宝堃的能耐、人望,尤其是过人的相声天赋,其完全可以有更大的成就,那么天津相声界的代表人物也就非常宝堃莫属了。

有没有中国名人追梦的故事,要简,短,精的急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曾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少年周恩来是这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时周恩来看到列强在东北横行,中国人尊严尽失,心中萌生出要振兴中华,就从读书开始。

“中华掘起”是周恩来从小的梦想,从“读书”开始到后来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一生务实。留下了许多让人泪下的故事。最终实现了“中华掘起”在世界东方,成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

你有哪些非常感动人的小故事

毛主席:我失骄杨君失柳。

1957年2月春节前夕,湖南省长沙中学语文老师李淑一将自己写的一首纪念牺牲在革命斗争中的丈夫柳直荀的《菩萨蛮》寄给了毛主席,词云:

“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原来,李淑一与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是同学,她与丈夫柳直荀也是经杨开慧介绍认识的,后来柳直荀参加了红军,就与李淑一分别了。

1930年,杨开慧在长沙就义,1932年,柳直荀在错误的“肃反”中被误杀,直到解放后,李淑一才知道柳直荀早已牺牲的消息,不禁肝肠寸断,她捧起这首自己写于1933年的《菩萨蛮》,读着读着,泪流满面。

李淑一大着胆子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谈了她读毛主席诗词的一些感想,并问起杨开慧在世时曾经提起毛主席给她写过一首词,不知可否相赠。

毛主席在5月11日给李淑一回信说:

“淑一同志:惠书收到了。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样。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

于是,引出了毛主席这一首惊世骇俗,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据说,毛主席一开始是写的“我失杨花君失柳”,但想到杨开慧为了坚持革命理想殒身不恤,慷慨成仁,如何不得称为“骄”?于是提笔改成了“骄杨”。

这一首《蝶恋花》写出了毛主席心中对杨开慧那最最深沉的爱,可能没有一个女性能够像杨开慧那样,在毛主席心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无法想象,毛主席在写这首词时流下了多少泪水,但这字字血泪凝成的《蝶恋花》,确确实实地成了歌颂革命爱情的千古绝唱。

唯有情真,才能意切,革命总要有牺牲,但谁也不想牺牲自己最亲近的人,李淑一是这样,毛主席又何尝不是?他们二人的心绪,在那一刻是如此的接近,如此的相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