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个有趣的冷门知识(炉石传说有哪些冷知识)_日军_三星_日本

本文目录

  • 炉石传说有哪些冷知识
  • 冷门的历史知识有哪些
  • 二战有什么冷门的知识
  • 有哪些冷门但有趣的科学知识可以分享

炉石传说有哪些冷知识

炉石传说“拉斯塔哈的大乱斗”版本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相信各位玩家正在尽情享受新版本的快感。那么在畅玩过程中你是否存在那么一丝困惑?超杀机制怎样才能更好触发?一些战吼效果该如何合理利用?不要紧张,下面以本文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新版本的部分冷知识。

野蛮先锋的战吼效果计算攻击

在新版本中,德鲁伊迎来了他的新伙伴野蛮先锋。他能对敌方随从造成等同于你英雄攻击力的伤害。这个具体计算公式是如何计算的呢?比如你手中握着武器,同时你利用了其他BUFF牌来增加你的攻击力,那么就是BUFF的攻击力加上武器一起计算。就是你能利用这张随从打出的伤害效果。

堕落之血的具体效果

因为目前新版本登录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当前版本中这张随从的出场率并不高。所以这里笔者简单为大家解释一下,所谓堕落之血,就是当你抽到这张卡牌时会受到三点伤害,并将这张牌的两张复制加入你的牌库。简单来说,换家德的最爱。所以如果你在实战过程中看到对方有企图换家的意图,那么不要犹豫,尝试尽快结束这场战斗。

超杀会享受到额外的加成

当新机制超杀诞生之后,笔者通过实战之后发现,超杀效果实际上并不好触发。因为触发的条件非常苛刻。所以,在这里笔者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个特别的机制。比如,法师的这张冲击波,能打成2点伤害来触发超杀。但是当我们场上有一只黑猫时,所以法术伤害加1,所以能打出3点伤害。而当使用这张法术牌时,我们也同样能触发超杀的效果。所以同样道理,假如你要打出武器的超杀效果,也可以尝试为武器加上BUFF,这样一来需要触发超杀效果就容易多了。

武器攻击英雄是否能触发超杀效果

笔者在实战中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从理论上出发,超杀需要打出击杀之后才能触发额外效果。那么当攻击英雄时呢?所以我们用圣骑士这个职业去实战了一把。结果发现,当我们拿着武器去攻击对方的英雄时,其实并不能触发超杀的效果。只有消灭了一个随从之后,才成功BUFF手中的随从。当然其实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设定,就是当你使用超杀武器攻击英雄并将对方成功消灭时,是可以达成触发条件。有兴趣的玩家可以去尝试一下。

冷门的历史知识有哪些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冷门而又有趣的历史知识有很多。

我给大家列举出20条拱大家参考。

1: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生活在西汉时期,只不过并不是汉朝的皇帝,而是南越国王赵佗。从秦始皇时代一直生活到汉武帝时代,享年103岁。(大佬就是大佬,不解释。)

2:汉武帝娶了卫青的姐姐,卫青娶了汉武帝的姐姐。(这两个人的关系有点复杂啊!)

3:汉哀帝时期有四位皇太后,他们分别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汉哀帝的奶奶傅太后,汉哀帝的母亲丁太后。(汉哀帝表示我头上四个长者,我还能怎么办?)

4:汉光武帝刘秀开始是骑牛打仗的。(牛表示我立大功了。)

5:东汉的皇帝大部分都是娃娃皇帝,也就是说10岁以下的皇帝占了一半以上。(原来这就是东汉灭亡的原因啊!)

6:华雄不是关羽砍的,而是孙坚砍的。(孙坚表示都是《三国演义》误导大家了。 )

7:曹操喜欢别人的妻子,大多数诸侯的夫人或者结过婚的女性他都染指过。最有名的是抢夺张绣的嫂嫂。(曹操表示我就好这口,大家不要学我哈。)

8:司马懿和诸葛亮其实是儿女亲家,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司马伷娶诸葛诞的长女为妻,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兄。(亲家也要打架,还打得比较火热。)

9:晋朝的皇帝只有开国皇帝司马炎还算明君,其他的皇帝都基本上是傀儡。(这也许就是晋朝非常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吧。)

10:隋朝写字潦草要和一升的墨水。(难怪隋朝的书法家这么多。)

11:隋文帝杨坚灭了北周宇文氏,最后宇文化及又灭了隋朝杨广。(有点天理循环的意思。)

12:李世民娶了武媚娘当才人,最后被他儿子李治娶了当老婆;寿王李瑁娶了杨玉环当老婆,最后被他老爸李隆基夺取当贵妃了。(唐朝皇室嫁娶真乱)

13:唐朝人是不能吃鲤鱼的,因为鲤通李,不吉利。(鲤鱼泛滥成灾怎么办?)

14:唐朝吃梨很有讲究,喜欢用蒸或者烤的。(我吃个梨就一口一口吃,汁真多。)

15:五代十国有个牛人叫冯道,号称‘十朝元老’。(真正意义上的官场不倒翁!)

16:北宋宋太祖赵匡胤没有传给儿子,而是兄弟赵光义;到了南宋赵光义的后代宋高宗赵构无子又传给了宋太祖的后代。(兄弟轮流一朝吧。)

17:宋朝不禁夜市,夜晚随便嗨。(在宋朝夜市的生意一定非常火爆吧。)

18:朱元璋曾经给神仙封过官。(哈哈哈,神仙都归我老朱管,就问你服不服。)

19:郑和下西洋的郑和不仅仅是个太监,并且还是少数民族的人。(想不到郑和和我们有这么多不同。)

20:别看外国在清朝有租借地,而清朝在外国也有租借地,这个外国是朝鲜。(欺负小国算什么本事,有本事在英美等国有租借地呀。)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二战有什么冷门的知识

一、诺门坎战役苏军是惨胜日军,日军并没有全力以赴

说到诺门坎战役,几乎所有的人把苏军吹上天,说日本企图北上,被苏军吊打,从此日军对苏军怕得要死,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是不求甚解、人云亦云;要么是抗日神剧看多了,普京语录学多了。

首先,诺门坎战役只是偶发冲突,并不是日军蓄谋已久的计划,

其次,日本高层一直坚决反对苏日爆发军事冲突,主张以中国战场的大局为重,政治解决。但前线的23师团长抗命不遵,扩大冲突。

对此日本陆军总部关严厉干预,撤销主战的前线指挥官,最终谈判解决了这场冲突。

此战后,关东军司令官、总参谋长以及司令部其他高级参谋军官集体被炒,负责前线战役指挥的第23师团师团长也小松原被追责,被迫切腹自尽以谢罪。

还有,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的主要敌人是日军的23师团。这个师团在日军中实力最弱,实际上根本不算正规军,只是个警备性质的三单位制师团。

该师团的武器配备最差劲,其炮兵联队所使用的火炮,还是第5师团淘汰下来的。

跟日军的极力避免冲突相比,苏军全力以赴,不仅让朱可夫亲自坐镇指挥,还集中了远东地区的全部精锐,在战斗中投下三吨炸弹,几乎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半。要知道当时参战的德军有100万,才投下8万吨炸弹。

苏军在此战中出动机械化大军10万余人7000吨燃料,4000吨粮食和4000吨物资、(日军的各种物资一共才有2万吨左右)3000辆载重汽车.,苏军一共投入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515架飞机。

总而言之,此战中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而且武器性能全部占据优势。

整个战役过程中,苏军以一个集团军面对日军一个师团,仅仅在武器装备的数量上,就远远超过日军配置。但伤亡却比日军更大,达到25655人。相比之下,日军伤亡19000余人,只损失了300多辆战车和装甲车。而苏军投入战役的500架飞机,也折损了207架,战损率达到了40%,仅被日军击毁的装甲车辆,总数超过1000辆。

二、在二战中有40%以上的飞机损失于机械故障

二战中美国损失战机6万多架,日本损失5万多架,英国、法国损失1万多架,苏军损失飞机88000架左右,德军损失飞机70000架,可以说二战是飞机的坟场,但是真正在战斗中捐躯的只有六成,其余四成是毁于各种机械故障。

三、二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的原子“胖子”暗指英国首相丘吉尔

众所周知,美国在日本投放的原子弹一颗叫“胖子”,一颗叫“小男孩” ,两个原子弹的取名在美国引起争议。大家对此议论纷纷:为什么只有小男孩,为什么有个胖子,而没有小女孩,涉嫌性别歧视。

后来杜鲁门悄悄告诉大家,之所以把其中一颗叫“胖子”,是暗指英国首相丘吉尔,大家这才消气。

四、德国最早最大的一次人肉搜索

1944年3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在德国柏林东北60英里的一个战俘营内有76名战俘越狱,为此,德国动员了全国500万人寻找,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都不是普通战俘这些战俘,都是英军被德军俘虏的飞行员。

  

五、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军人只有12岁

此人名叫卡尔文·格雷厄姆,1930年出生,来自美国德州。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格雷厄姆热血沸腾报名参军,他“买通”负责征兵的叔叔,在填写资料时作弊,把年龄多些了6岁。在1942年秋天穿上军装。

格雷厄姆入伍后分配到了珍珠港海军基地,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他在对日作战中非常勇敢,还荣获了一枚紫心勋章,和一枚铜星勋章。不久后,他作弊参军的事败露,被遣散回家。1948年他年满18岁重新入伍,成为美国陆战队队员。

六、美军为了进攻日本大肆制作军功章,现在还没有用完

日军士兵在二战作战顽强举世闻名,美国军人在太平洋战场领教过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疯狂。1945年秋天,日本已经穷途末路,美国打算进攻日本本土。

但是考虑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表现,加上日本法西斯又提出了坚守本土的“一亿玉碎”计划, 美国高层预计即将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将会非常惨烈。于是美军就事先制造了50万枚军功章,打算发给那些作战勇敢的美军士兵。

可是两颗原子弹爆炸后,日本撑不住投降了。这50万枚紫星勋章用到今天(越战、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都没用完。

有哪些冷门但有趣的科学知识可以分享

亲嘴?的“接吻”并不是友情表示,而是一种争斗。

一个人每天放的屁相当于填满一只气球所需的气体。

都说雄性(男的)不能生孩子,可是,海马是从爸爸的肚里出世的哦!雄性海马的肚上有一个像袋鼠?(育儿袋)的孵卵囊,雌性海马会把卵子排到雄海马的孵卵囊中。此后,雄性海马承担孕育责任,约三星期后,小海马从爸爸的体内弹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