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威海卫战争不是李鸿章带兵打仗,所以输了不怪他,我该怎么反驳?清朝甲午海战后期为什么北洋舰队熄火在威海卫日军为啥痛打_威海卫_北洋_日军

本文目录

  • 有人说威海卫战争不是李鸿章带兵打仗,所以输了不怪他,我该怎么反驳
  • 清朝甲午海战后期为什么北洋舰队熄火在威海卫日军为啥痛打
  •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是如何陷落的

有人说威海卫战争不是李鸿章带兵打仗,所以输了不怪他,我该怎么反驳

首先要说一下,威海卫是属于北洋大臣职权范围之内,因此威海之败李鸿章肯定有一定的责任。不过从责任的程度上来说,李鸿章的责任是在其次。

在甲午战争时,威海卫之战可以算是比较特殊的一场战斗。威海卫位于山东,属于山东巡抚管理地界。不过在晚清时,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北洋大臣,负责直隶、辽宁、山东一带的海防。而威海卫又是北洋水师的重要基地,因此威海的防务实际上是由李鸿章负责。此战无论胜败,李鸿章都脱不了关系。

然而威海既然在山东,那威海保卫战就不可能只是李鸿章一人的事情。

在甲午战争前,威海的守军包括绥军、巩军、护军等部。绥军、巩军是吴大澂早年筹办吉林边防时组建的练军,后来才归属李鸿章麾下,由道员戴宗骞统辖。而护军前身是李鸿章的亲兵护卫营,是他嫡系亲信部队,主将是李鸿章的外甥张文宣。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绥军、巩军、护军都进行了扩编,到威海卫保卫战前,三军共有15营,大约7000多人。而山东清军各部共有57营,大约3万多人。

很明显,山东清军远多于威海守军,如果没有山东清军的支援,光靠淮军不可能守住威海。由于山东巡抚李秉衡和李鸿章一直政见不和,在保卫威海一事上,他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加以应对。

早在日军登陆前,李秉衡就把山东清军主力部署在在威海以西、烟台附近,与其说和李鸿章的淮军共同守卫威海,不如说是想保卫烟台。

日军在荣成登陆以后,李秉衡又抛出了一个和威海守军共同出击,全力防堵日军的方案,并允诺派出7营士兵加强威海防务。尽管这个方案遭到了李鸿章和丁汝昌的质疑,不过戴宗骞听信了李秉衡的话,还是坚持抽调了一半守军主动出击。

然而李秉衡实际只派出了嵩武军孙万龄部和河防营5营配合戴宗骞出击而已,山东清军主力按兵不动,没有迎击日军,也没有去增援威海。这么一来堵截日军的战斗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在堵截日军失败以后,李秉衡就命山东各部撤到威海以西,坐视日军攻击威海。而戴宗骞部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各炮台兵力不足,结果威海的南北帮炮台在短时间内失守。绥军、巩军、护军残余部队只能退守刘公岛。

在此后的刘公岛保卫战期间,李秉衡还是拒绝派出援兵。最终岛上守军因为弹尽援绝,向日军投降。

所以就微海保卫战来说,清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李鸿章、李秉衡两人的职责,导致战斗时两人彼此间缺乏配合,甚至是互相拆台,其责任是最大的。

相比之下,李鸿章虽然是理论上的威海防务直接主管,但是在实战中并不能真正按照自己设想调动部队,也只是名义上的指挥而已,其责任居于次要地位。

清朝甲午海战后期为什么北洋舰队熄火在威海卫日军为啥痛打

若问“清朝甲午海战后期北洋舰队为什么熄火在威海卫?日军为啥痛打?”就有必要把甲午战争前几场中日海战简单说一说。

“甲午战争”是1894年(旧历甲午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的几次重要战役。

一、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海面上,突然袭击清军运输船,也是在同一天,日军又在牙山附近的成欢驿袭击清军。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至此,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9月15日,日本侵略军猛攻平壤。

清军统帅叶志超不作战备,竟想弃城逃走。

总兵左宝贵坚持抵抗,亲自登上北城玄武门城头,指挥清军抗击日军进攻,不幸中炮英勇牺牲。

叶志超放弃平壤,狂奔500里,渡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战火开始延及中国本土。

二、黄海战役:9月16日,为增强边境地区防卫力量,北洋舰队护送一批援军到达鸭绿江口大东沟。

第二天,舰队返航,在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舰队的突然袭击,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迎战。

激战中,丁汝昌负伤,由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替督战。

广大中国士兵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致远舰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在危急时刻,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敌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邓世昌和全舰将士250余人壮烈牺牲。经远号管带刘步蟾也中炮身亡,全舰将士战至最后与舰同沉。

黄海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军舰五艘,但主力还在,可是李鸿章为保存自己的实力,竟下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消极避战。

清军失去了制海权和战斗的主动权,便利了日军的海陆夹攻。

三、辽东半岛战役:

10月下旬,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进攻九连城。清军除聂士成军抵抗外,其它各军不战而溃。

另一路日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进攻大连、旅顺。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只有总兵徐邦道率军与敌奋战,最终,日军占领了旅顺,并对当地居民野蛮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威海卫战役:日军在辽东得手后,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消灭北洋海军。1895年1月,日本海军护送陆军两万多人,在山东荣城湾登陆,抄袭威海卫后路。同时派舰艇从海上封锁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由于守将逃走 ,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北洋舰队在敌炮火袭击下,军舰不断被击沉,形势危急。丁汝昌下令余存的十余艘军舰猛冲突围,但一些怕死的部将竟违抗命令,甚至派人持刀威胁他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那些民族败类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乞降。

至此,北洋海军全部覆没。

接下来就是清政府的全面屈服,派李鸿章前往日本为议和全权大臣,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是如何陷落的

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军港是被日军从陆上攻破的,而不是海上,从战略上讲,清廷并没有给予威海卫军港以足够的重视,大了说就是没有对山东半岛以足够的重视。清朝陆军的防御重点都放在了东北和京津地区,对于山东半岛的防御非常不足,让登陆的日军轻易的从山东沿海地区登陆并包围了威海卫军港。所以清廷在战略部署上的短见是导致威海卫军港沦陷以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

威海卫军港修筑的绝大部分的海岸炮台都是为了对付来自海上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考虑到可能会面临来自日军登陆后陆上的威胁,紧急修筑了一些野战炮台,虽然增强了陆上的防御能力,但是就整个山东半岛的防务而言形势仍旧十分严峻。尤其在清廷抽调了山东十几个营的精锐陆军前往增援天津、通州和旅顺后,山东的沿海防务被大大削弱,虽然新组建了不少新营,但战斗力和装备水平都很差!

在日军陆军第2军近5万人从荣城登陆后,清军在烟台以东的部队仅43营,2.1万人,而且还是分散驻扎在300里长的地段上。所以几乎每次战斗中清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根本无力阻止日军向威海卫的进攻。威海卫军港就这么被日军轻易的包围了。

在威海卫陷入日军海陆军的围攻后,所有的希望就只能寄于清军陆上的援军能否及时赶到了,只有在路上打退日军的围攻才能真正解救威海卫和北洋水师。当时清廷让丁汝昌坚守20天则援兵必到,然而直到第20天晚上也不见任何清军到来,各救援清军行动缓慢,丁汝昌见援军迟迟不到,北洋水师又弹药已尽,遂饮鸦片自尽。他自杀那天正好是清廷答应的援军到达的那天,然而援军没能如期赶来,威海卫军港和北洋水师的命运也就此注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