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2023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虚构_写作_桃子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生活本质的真实。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眼见的未必为实,即便你见到的是现实,也可能只是表层的、单面的现实。所以,那些力图在非虚构写作方面有所作为的作家,永远也不会停留于“眼见为实”的浅层次层面。只有那些对社会展开深度观察、形成有见地的立场观点的非虚构作品,方可进入生活本质的深层次,也才能走得更远、传得更久。从以上分析来看,这里的虚构显然已经不是形式层面的技术性“虚构”了,而是超越了形式虚构的具有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了,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关乎作家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价值表达,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重要伦理手段。

(摘编自宫富《论非虚构写作中的虚构问题》)

材料二:

自非虚构写作兴起以来,关于想象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意见认为,既然非虚构写作的关键词是“真实”,那么无论是事件、人物乃至场景和细节,都应百分之百地真实。另一种意见认为,“生活的可能性或人性的可能性,是文学伸展的重要空间,也是考验创作主体想象能力的重要维度”,所以,非虚构写作要有“想象性重构”,否则,人物形象会显得呆板,缺乏必要的丰实度和立体感,叙事也“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考虑到有不少非虚构写作为了忠于“真实”,或受到特定书写对象,以及材料爬梳和印证的束缚限制,忽略了必要的想象性重构,只满足于扮演“记录员”“观察者”的角色,我赞同非虚构写作要有“想象性重构”的观点。因为如果失去了想象性重构,非虚构写作便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区别开来。虽然绝对的、无条件的实录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现实生活的原貌,却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从而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非虚构写作应有的美学张力。不过,在提倡非虚构写作需要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的同时,不能无视非虚构写作的“纪实”属性;换言之,这种“想象力和艺术重构”应是有限的、节制的。

展开全文

非虚构写作既然是文学,那就一定应该具有文学的某种特质。值此非虚构写作大发展的时期,应旗帜鲜明倡扬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写作的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二是要把细节作为非虚构写作的重要元素和支点,三是在注重个人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非虚构写作要注重形象的饱满、叙事的变化、结构的完整、形式的和谐和立意构思的新奇,尤其是文字表达的简洁精准、生动优美,以及语言的张力、情调和韵致。如果非虚构写作有了这些元素,它的思想和精神自然也就在里面,它的“非虚构”自然也就有力量,同时又能给予读者以美感了。

(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概念之辨及相关问题》)

材料三:

村庄(梁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越来越少,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就内部结构而言,村庄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或者,它的生命,如果它曾经有过的话,也已经到了老年,正在逐渐失去生命力与活力。

而城市里却拥挤着无数的农民。每年春运高峰期,火车站里肯定有梁庄打工者的身影,而那无数拼挤的身影也分别指向中国的无数个村庄。当成千上万的农民几天几宿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等待,在风雪里吹着,在广场里蜷缩着,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幸福、渴望?焦灼、愤怒?对于那些打工者而言,一年之中仅有的几天相聚、几天轻松也是如此地艰难,对于遥远的村庄而言,那也是一年中仅有的热闹、充实、满足的时刻。

(节选自梁鸿《中国在梁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处“从理论上讲”是指从理论层面对创作实践中出现的现象作出回答,第二处“从理论上讲”和第一处含义不尽相同。

B.非虚构写作通过“小说化”或“戏剧化”的叙事策略与新闻报道区别开来,而非虚构创作的“思想性”通过“虚构”手段得以凸显。

C.生活与人性的可能性为非虚构写作的“想象性重构”提供了重要空间,但在这一空间中,艺术重构应该是有限的、节制的。

D.如果非虚构写作具有文学的某种特质,那么它的思想和精神也就蕴含其中,其作品就自然有了力量,能给予读者美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尊重非虚构写作“纪实”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B.材料一中列举非虚构写作在美国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的例子,是为了提出一种提升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方法。

C.非虚构写作的优秀创作者不应只停留在现实的表层,而应对社会展开更深层次的思索,形成有见地的立场观点。

D.非虚构写作者只扮演“记录员”“观察者”的角色,可能导致作品人物形象呆板,而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所述“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3分)

A.西汉司马迁创作的纪传体作品《史记·项羽本纪》

B.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C.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

D.新华社为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

4.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非虚构写作中应如何处理“虚构”与“真实”的关系。(4分)

5.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请结合材料,从真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三个角度,对材料三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桃 园

废 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地方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望去已经不显其堂皇了,一眨眼就要钻进地底里去似的。照墙外是杀人的刑场。说不定王老大得了这么一大块地就因为与刑场接壤哩。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野草生长下去。

桃园的一边是城墙。城墙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这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

这是深秋的黄昏。阿毛病了,坐在门槛上,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爸爸担着水桶在林子里穿来穿去,把背弓了一弓,就挨不到树叶子了。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桃树。阿毛用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是其中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被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没有精神。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是不是也害病哩。”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王老大走到了门口,低下眼睛看他的阿毛。

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当初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半夜三更还要上街去,家里喝了不算,还要到酒馆里去喝!但妈妈明知道爸爸在外面没有回,也不应该老早就把门关起来!妈妈现在也要可怜爸爸罢。

“这个死人的地方鬼也昵得人!张四说他今天下午来,到了这么时候影子也不看见他一个!”

“张四叔还差我们钱吗?”阿毛轻声的说。

“怎么说不差呢?差两吊。”

这时月亮才真个亮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凳脱草鞋,

——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阿毛,你手也是热的哩!”

阿毛心里晓得爸爸摸她的脑壳,又捏一捏手,枕着眼睛真在哭。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门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领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

“好的。”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放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叫阿毛叫小姑娘。尼姑的脸上尽是汗哩。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要把桃子给我吃吗?——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只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到树上去摘更多!

现在,这个尼姑又走进了她的桃园,她的茂盛的桃园。

然而,阿毛张一张眼睛,尼姑不见了。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自己是病了。

“阿毛,不说话,一下子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说一句——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猛然张开。桃子,——王老大为了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过他的手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王老大睡不着。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空酒瓶放在一角,亮了起来。

王老大恨不得翻身起来一脚踢破它,他的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

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

“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领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

他低头丧气地这么说。

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

“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

“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

“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

王老大又是一句:

“你这是桃子吗!?”

同时对桃子半鞠了身,要伸手下去。

桃子的主人伸下手来保护桃子,拦住王老大的手——

“拿瓶子来换。”

“拿钱买不行吗?”王老大抬了眼睛,问。但他已经听得背后有人嚷——

“就拿这一个瓶子换。”

一看是张四。张四笑嘻嘻地从王老大的胁下抽出瓶子来:

“喂,就拿这一个瓶子换。”

“真要换,一个瓶子也不够。”

张四早已瞧见了王老大的手心里有十好几个铜子,道:

“王老大,你再给他几个铜子。”

王老大觉得这情景,简直是在自己桃园卖桃子的时候一般模样。

“我把我的铜子都给你行吗?”

“好好,我就给你换。”

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张四笑嘻嘻的把王老大的剩余铜子接到手上,一溜烟跑了。

王老大捧了桃子,朝回头的路上走!桃子一连三个,每一个一大片绿叶,王老大小心得不敢抬头了。

“王老大,你这桃子好!”路上的人问。

王老大只是笑。

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

“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哩。”

王老大的欢喜走脱了不少,然而还是笑——

是的,这桃子吃不得,王老大似乎也知道!但他又低头看了桃子一看,想叫这桃子吃得!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跌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也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桃园置于刑场附近,给人一种肃杀之感,点明了桃园“孤单”的原因,也为全文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

B.第四段中阿毛的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突出了阿毛感情细腻、敏感的特点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C.“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第二个“闩”字将可视的月光变得几乎可触可感,显得真实而形象生动。

D.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阿毛生病到给尼姑吃桃再到王老大买桃,在平实无奇的叙述中隐藏着深沉的悲悯情怀。

7.与王老大“买桃”相关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桃子好吃”,阿毛近乎梦吃之语,成了王老大买桃的缘由,推动情节发展。

B.张四的行为,既与前文呼应,也表现出王老大在现实社会受人欺凌的悲惨处境。

C.小说多次写王老大的“笑”,突出他花了所有钱为阿毛买桃后的满心欢喜之情。

D.小说以玻璃桃子被小孩撞碎结束全篇,具有隐喻意味,留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

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桃子”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6分)

9.在论及《桃园》时,曾有“冲淡中有哀愁”的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翔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翙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翔,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B.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C.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国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D.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国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工”,文中指各种工匠,与韩愈《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中的“百工”同义。

B.“比”,文中是靠近的意思,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比邻”中“比”同义。

C.“坛”,指土筑的高台,古时用以祭祀、誓师、盟誓等。齐鲁两国就在坛上结盟。

D.“陛”,本义台阶,又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以“陛下”称天子,文中用的是本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君为臣,为人处事均不可与诚信须臾背离。君主若讲诚信,不仅可以君臣和谐,而且还可与天意相通,能风调雨顺,四季寒暑得当。

B.鲁庄公听从曹翙的建议,怀揣着剑参与了盟会。盟会上庄公欲与齐桓公同归于尽,他采用“死而又死”的策略,获得了“生而又生”的结果。

C.曹翔按剑而立,阻挡管仲、鲍叔上前解围。管仲见机行事,解围无果后劝齐桓公答应鲁庄公请求,和鲁国订立盟约,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

D.管仲认为,桓公在齐鲁盟会上,不知鲁庄公不想和齐国订立盟约,这是不聪明的;面对危难,桓公遭人胁迫后不得不听从他人,又是不勇敢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4分)

(2)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4分)

14.管仲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遇(其二)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芊蔚,草木茂盛。③朱蕤,红色的花。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幽独空林色”一句,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

B.“迟迟”“袅袅”二词分别形容“白日”“秋风”,写出白天渐短、秋风吹拂的特点。

C.张诗一、二句对仗工整,“葳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之势,“皎洁”突显秋桂高洁之质。

D.张诗五、六句以“谁知”引出山中隐者,写出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之情。

16.两首诗都写到了兰花,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自古以来,爱情被无数的才子佳人歌咏,《静女》就曾描绘了男子在约会地点找不到爱人而徘徊的场景:“ ▲ , ▲ 。”

(2)治国须靠人才。苏洵在《六国论》中的“ ▲ , ▲ ”两句认为,如果六国能拿贿赂秦国的土地与侍奉秦国的诚意来招纳贤才,那历史或许会改写。

(3)在古诗词中,“春雨”这一意象往往寄寓着文人墨客浓烈的情感,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姻雨蒙蒙,溪水淙淙,江南女子从远处缓缓走来,翩翩舞姿流淌在一座琴键般的步上,让人仿佛置身江南,回味悠长。舞《桥》将江南风光体现得 ① 。其中,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演员们的齐舞。当姑娘们坐在桥上,身体上下律动,双脚左右交替点地,这样的动作整齐划一,美得扣人心弦,也让《碇步桥》火爆“出圈”。

说到中国人的江南印象,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六朝以来的文学。谢灵运、陶弘景的山水描写,《世说新语》里的风流人物,构成了江南印象的底色。《世说新语》写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如此江南盛景,也令唐代大诗人李白 ② ,留下传世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实,通过文艺作品呈现一个地方的风情文化而取得成功的例子 ③ 。张爱玲小说中的沪上风情,汪曾祺笔下的雨季昆明。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里的京风京韵、《可可托海牧羊人》里的大美新疆,电影《爱乐之城》里的魅力洛杉矶、《罗马假日》里的美丽罗马……文艺作品中的诗与远方,总是让人向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指出划横线句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及其构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列举了多个例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① ,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 ②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3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_ ③ _。汉族继续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了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21.划线处的短语表意是否重复啰嗦?为什么?(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华为遭遇寒冬,仍加大科研投入,迎难而上;“双减”政策推出后,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转战直播带货,另辟蹊径;前几年因疫情人员流动受限,影院经营陷入困顿,苦苦支撑……

面对困境,他们不同的应对方式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如果非虚构写作具有文学某种特质”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原文是“如果非虚构写作有了这些元素”,“这些元素”不等于“某种特质”)

2.B(列举例子不是为了提出一种方法,而是为了说明“文学性”是非虚构写作的属性,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

3.A(B演义小说,C部分真实的小说,D新闻作品)

4.①“真实”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虚构”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应是有限的、节制的;②“虚构”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逼近生活本质的“真实”。

(每点2分)

5.①真实性:从反映农村、农民工的真实境况或细节表现(真实层面)等角度作答即可。(1分)②文学性:从细节表现(文学层面)、形象的饱满塑造等角度作答即可。(1分)③思想性: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1分),视野从梁庄拓展到对中国农民境况的深层思考。(1分)

6.D(“给尼姑吃桃”的情节是插叙,发生在“阿毛生病”前)

7.C(“满心欢喜之情”理解有误)

8.①“桃子”是父女二人赖以存活的物质需要;②桃子象征着美好和希望;③破碎的玻璃桃子暗示了生命的凋零和希望的破灭。(每点2分)

9.①小说叙述父女二人平淡的日常生活,却暗含着人物的悲剧命运;②语言平实质朴,却处处散发出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与内心的悲苦;③小说感情节制,不直言其悲,却愈显其悲。

(每点2分)

10.D

11.B(“鲁请比关内侯以听”中的“比”是比照的意思)

12.B(“死而又死”并非策略)

13.(1)当官不讲诚信,那么年轻的就不敬畏年长的,地位尊贵的和地位低下的就会互相轻视。(“处官”1分,“畏”1分,“贵贱”1分,句子通顺1分)

(2)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通达。虽说前边有所失,不过可以说后来有所得了。

(“以……为”、“穷”、“虽”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通权达变(“随机应变”亦可);②重信贵义;③目光长远(“深谋远虑”亦可)

15.D(“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错,兰花不因隐者喜悦而改变心意、心生欢喜)

16.①陈诗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前面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喻指自己出众的才华;后面以“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写寒光威迫、芳华逝去,寄托了身世之感。(1分)②张诗表明诗人洁身自好、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2分)诗中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表明诗人洁身自好、不求显达的志向。(1分)

17.(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示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8.①淋漓尽致②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等亦可,“流连忘返”不得分)③不胜枚举(“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亦可)

19.比喻(1分):把碇步桥比作琴键(1分);比拟(1分):把翩翩舞姿拟作流水来写(1分)。

20.①形式上:三组结构相似、侧重点不同的内容构成排比,使行文节奏和谐,语势连贯,层次清晰。②内容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地域、不同国别列举典型且众所周知的文艺作品形式,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文艺作品对传播地方风情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说服力。

(每点2分)

21.不重复。①“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指不同的民族间双向的接触与交流的过程;(1分)②“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指民族之间互相交融的结果;(1分)③这两组短语形象地写出了民族形成的过程,不可或缺。(1分)(只答“不重复”无分析不得分,答“重复”0分)

22.①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

②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有“接触和融合”之意即可)

③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

23.【材料解读】

三则材料围绕“面对困境”的应对方式展开,华为“迎难而上”,新东方“另辟蹊径”,影院“苦苦支撑”。

华为的应对是通过自身的努力突破外在的束缚制约;新东方的转型具有跨界思维,通过重整资源在时代新潮流中抓住机遇;而影院活力则依赖于人员流动,在条件不具备时,只能苦苦支撑,等待时机。

当今社会,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时刻要有危机意识,做好应对困境的准备。在困境来临时,利用自身优势,顺应时代潮流,是应对困境的智慧;苦练内功,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战胜困境的勇气。当然,也可能面临像影院一般迫于困境,无路可走的情形。

能力各异,处境不同,我们不必全盘否定苦苦支撑的无奈;对我们自身来说,要努力避免这种被动局面。

在写作时,可以侧重于其中一个角度,但不可无视另外两个角度;也可以综合展开论述。

【参考立意】

①苦练内功,强化核心竞争力从容应对

②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是突破困境的良方

③处境影响应对方式

【评分标准】

基准分43分。首先关注学生是否围绕“面对困境”的应对方式展开,其次要注意以下方面:一看思想是否积极向上、成熟健全、独立理性;二看内容是否充实、具体、真实;三看表达是否准确、严密、自然、晓畅,有一定的文采和个性;四看结构是否完整、合理。

【参考译文】

凡是君主一定要诚信,诚信而又诚信,谁能不亲附?君臣不诚信,那么百姓就会批评指责,国家就不得安宁。当官不诚信,那么年轻的就不敬畏年长的,地位尊贵的和地位低下的就会互相轻视。赏罚不诚信,那么百姓就会轻易犯法,不可以役使。结交朋友不诚信,那么就会离散怨恨,不能互相亲近。各种工匠不诚信,那么器物就会粗劣作假,丹和漆等颜料就不纯正。可以跟它一块开始,可以跟它一块终止,可以跟它一块尊贵显达,可以跟它一块卑微穷困的,大概只有诚信吧!诚信而又诚信,诚信重叠于身,就能与天意相通。靠这个来治理人,那么滋润大地的雨水和甜美的露水就会降下来,寒暑四季就会得当。

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鲁国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桓公答应了。曹翙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庄公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曹翙说:“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您自身必定安乐,这就是生而又生;您不听从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定遭到危险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庄公说:“我愿意听从你的话。”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翙都怀揣着剑到了盟会的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着自己,说:“鲁国都城本来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无法生存了。削减领土不能生存与跟你拼命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面前。”管仲、鲍叔要上去,曹翙手按着剑站在两阶之间说:“两位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公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管仲对桓公说:“是用领土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终于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桓公回国以后想不还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跟您订立盟约,可是您却不知道,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不聪明、不勇敢、不诚信,有这三种行为的,不可以建立功名。还给它土地,这样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庄公是仇人,曹翙是敌人,对仇人、敌人都讲诚信,更何况对不是仇人、敌人的人呢?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就由此产生出来了。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他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通达。虽说前边有所失,不过可以说后来有所得了。事情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啊。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