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巨匠与名作)》:轻松读懂多面凡·高传奇一生_画作_艺术家_名作

春天到了,各位书友出游的心想必也蠢蠢欲动吧~咳咳,巧了不是,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doge.jpg

上:二改《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昆汀·迪瓦恩;

下:《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乔治·修拉。

各大景点或展馆几乎都是人山人海,越是重量级的艺术展越是如此。知美君之前推荐过一波新年新展,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出地点上海博物馆门前每天都大排长队,展厅内时常只见人影不见画。

展开全文

本次展出网罗了多位名家,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透纳、塞尚、高更、莫奈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家都在列,不过,谁更受大众青睐,从展名就能看出来啦~

咳咳,关键词来了,“英国国家博物馆”、“凡·高”,再加一个“番茄罐头”,基本就能还原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环保抗议者破坏名画事件。

两名“just stop oil”成员借朝凡·高名作《向日葵》泼洒番茄汤来抗议英国政府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油画与石油的联系不可谓不牵强,但“环保人士”需要一个引人瞩目的舞台来发表宣言。英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众多,他们瞄准了其中最有话题度的艺术品。

凡·高生前画作不受人待见,如今艺术界和大众都认可他的成就,偏偏又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做文章。但凡这些环保人士了解凡·高,就会知道他无比热爱自然和动物,也关心食物和劳动人民,他们还会选择自我矛盾的方式来表达吗?

《播种者》,1888年,现藏于奥特洛的库勒-穆勒博物馆

模仿大师米勒或布雷东,或来源于自然观察,农夫的主题很早就出现在其绘画中,堪称存在的象征。随着四季更迭,凡·高一直着迷般地描绘着这幅场景,绘制了许多分别对应各个季节的相关画作。

真正理解一位艺术家确实不是容易事,如果你啃不动沉重的艺术大部头,又或是对专业术语颇感头疼,不妨试试通过故事来认识他们吧~

今天推荐的这本《凡·高》属于“巨匠与名作”系列,旨在以生动叙述和客观事实相结合,辅以名作解读,还原巨匠的精彩艺术人生,让艺术小白也能轻松读懂大师的创作和生活。

—— 苏塞塔·大角星 /巨匠与名作/ ——

告别艰涩大部头!生动串联

理想丨友谊丨爱情丨家庭丨信仰

轻松读懂多面凡·高传奇一生

《凡·高(巨匠与名作)》

[西] 劳拉·加西亚·桑切斯 编著

2023年1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童年天堂/到/陨落之地/

梳理凡·高辗转一生

VAN GOGH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威廉·凡·高降生在一个叫津德尔特的村庄,地处荷兰最南边的北布拉班特省。他的父亲特奥多鲁斯·凡·高是一位荷兰归正宗教会的神职人员,母亲名叫安娜·科尔内利娅。

津德尔特,市集广场(markt 26-27),挂着的牌子写明了此处就是凡·高的出生地,凡·高一百周年诞辰时正式揭牌(1953年3月30日)。牌子上还引用了一句他为人所熟知的话:“我认为我的作品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海牙,1882年5月12日至13日。阿特奥,226N)

©《寻觅凡·高》

凡·高生日这天,正是这对夫妻一年前刚刚夭折的大儿子的忌日。凡·高出生后,他们便给凡·高取了和他已夭折的哥哥一样的名字。

静物画《圣经》,1885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

凡·高在父亲逝世后绘成了这幅奇异的画作,画中可以看到他父亲的《圣经》,以及放在《圣经》前面的左拉的书《生之喜悦》。凡·高在这幅画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和人格,但也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怀念糅合其中,这份怀念就如同画中的《圣经》一般,意味着永恒。

这位画家的童年如何,甚少为人所知,一方面因为小时候的凡·高就是个没什么天赋的平常孩子。同时,他寡言少语,有些孤僻。他总是板着脸,显得十分刻板,凡是在生活中常接触他的人,都认为凡·高是个极为严肃的孩子。他从不和同龄的孩子玩耍,总是一个人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种书,安静到谁都不会担心他在学校会有什么不良行为。

静物画《巢》,1885年,现藏于奥特洛的库勒-穆勒博物馆

凡·高对自然的兴趣使他完成了一系列以鸟巢为主题的布面油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看得出画家对待艺术高度敏感。凡·高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的调色板中,无论是多微小的细节,都无法逃过他的笔尖。

人们也经常能在花园里、树林中、草地上或是田野里,找到凡·高出神地凝望着大自然的孤独身影。他特别喜欢观察大自然,并且热爱动物。在观察自然的同时,他还经常收集各种标本。

《有采石场和磨坊的蒙马特风光》,1886年,布面油画,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

凡·高眼中的蒙马特,为他的再创作提供了无数吸引他的主题,其中就有能让他回忆起家乡荷兰的风车磨坊。尽管风格十分简单,这些却都是画家在巴黎时期最受欢迎的画作。

在离开家乡二十五年后,因渴望重返故土而日渐虚弱的凡·高,仍然保留着小时候对散步的热爱,以此慰藉自己对于那天堂般的故乡津德尔特的思念之情。虽然凡·高的天才早已显露端倪,但那时他还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导。直到经历了诸多悲剧之后,他才真正发掘自己对艺术不可抑制的热爱并沉浸其中。

《瓦兹河畔欧韦尔的教堂》,1890年,现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凡·高在离世前几天一直在绘制这幅画。

辗转埃滕、海牙、安特卫普、巴黎、阿尔勒,直到在瓦兹河畔欧韦尔迎来生命的终结,期间凡·高售过画、卖过书,曾在学校教书,也曾在矿区传教,准备了近30年才真正开始他的艺术家生涯。

目录

本书将凡·高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不同身份串联起来,完整展现了这位艺术大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艺术评论家埃米尔·兰吉曾说过:

“凡·高是一位杰出的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家。他引领着自己走向了自我毁灭。他作品中蕴含的戏剧性和他生活中的切实悲剧,以可怕的精准度交叠在了一起。”

也因此只有了解凡·高其人,才能更好地看懂凡·高的画作。

《一双鞋》,1886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

一双破旧变形的鞋子,在科尔蒙工作室的其他画家们看来是十分怪异的主题。也许是它就像画家的自画像一样代表了他一蹶不振的精神状态:一只鞋已经早就变得老朽不堪,而另一只却还在疲惫的悲哀中苦苦维持着一点可怜的尊严。

关键信件还原 /真实思考/

VAN GOGH

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心路历程必定与其生活和周遭的人物息息相关,本书撷取了艺术家与弟弟及其他家人朋友的关键的信件片段,用这些彼时彼地的人物对话呈现凡·高的所思所想。

凡·高和提奥在那时都收藏日本版画,诸如歌川丰国、东洲斋写乐、鸟居清长、胜川春章,以及最著名的歌川广重和葛饰北斋,这些日本画家的名字他们早已烂熟于心。凡·高曾说:

“他们的事物都带着一种极端的纯粹。这是永远不会变得无趣、也不会过时的东西。他们的绘画是如此简洁,如同呼吸般自然,用笃定的寥寥几笔勾勒出形象,自然流畅到就好像给衣服扣上扣子那样简单。”

《唐吉老爹肖像画》,1887年,现藏于巴黎的罗丹美术馆

唐吉老爹是一位收藏家,也是凡·高在巴黎结交的最亲近的朋友之一。他在这幅画中的正面肖像,被凡·高以极细致的、几近于书法一般的笔触所描绘,且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和背景中描绘日本版画的抽象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凡·高在他停留过的所有城市中寻找住所向来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阿尔勒也是如此,他精挑细选才找到“黄房子”,不仅为它命名,还多次反映在画作之中。

《画家在阿尔勒的房子》,1888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

凡·高在阿尔勒期间,对找寻到一处合适的住所抱着热切的渴盼。后来,当他刚刚找到地方,也就是日后著名的黄房子时,他为此绘下的画作中,仍流露出这种追寻的渴盼。在画中房子的右侧,可见一条通向车站和铁路桥的道路。凡高那著名的房间,正是在这座房子之中。

一租下房子,凡·高就照着两个人同住的样子装修起来,期盼着哪个伙伴或是弟弟的到来:

“为了准备着将来留宿哪个人,我在楼上装修了一个最漂亮的房间,我花了所有力气,尽力把它收拾得像女士的梳妆间一般充满艺术和美感……高更会来的,等他到了,会看到白色墙壁上所挂的那幅画上,绘着许多大朵的黄色向日葵。”

在给提奥的信中,凡·高对如何装修思路清晰、侃侃而谈,但他最清楚明了的,还是要如何装饰他自己的房间,里面有张木制的床,一张梳妆台式的桌子,两把椅子,而这幅场景也被凡·高描绘进了画中,并成为他最为世界闻名的画作之一。

《凡·高的房间》,1888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

如同对房间内部的象征表现主义的刻画,对凡·高而言,家具的宽度想要表达出不可替代的休息,而在这个意义上,墙上的肖像画、一面镜子、一条毛巾和几件衣服等元素也都起了帮助作用。而画框,由于画中没有任何白色,凡·高认为必须选用白色。

凡·高的新工作室降低了他的花销,还让他又想要集合起一小群艺术家,或者和他在巴黎认识的艺术家们想办法一起合作。然而,凡·高的这些利他主义的计划,最终都因为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小麻烦而没有施行,唯一陷入这些麻烦中的只有高更。

开始两位艺术家始终和睦相处,为了让家里变得整洁干净,他们轮流负责做饭和打扫,全天都在室内和室外作画。两人也常常一起去蒙彼利埃游览博物馆欣赏画作,还会为对方绘制肖像。

《画向日葵的凡·高》,1888年10月,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

虽然与凡·高的尝试性合作最终以惨剧结尾,但动刀子的血腥记忆消退后,这两位艺术家永远不会认为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被浪费的一段消极时光。在这段时间里,高更创作了各种各样的画作,大部分都是高水准的名作。

© “泰晤士哈德逊世界艺术巡礼”之《高更》

然而,这种祥和的气氛却没有维持多久。凡·高在12月23日给弟弟的一封信中写道 :

“我觉得高更对美丽的阿尔勒幻灭了,无论是对他还是对我来说,我们都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去克服。而这些苦难,与其说来自外界,其实存在于我们之间。总之我想,要么他一走了之,要么会永远留下来。在行动以前,我也嘱咐过他,要谨慎想好并做好计划。高更非常强大,有创造力,但也许正因如此,他非常需要安静。他想要的那种安静,如果这里没有,他真的能在别处找到吗?我希望他能十分平静地做出决定。”

事与愿违,冲突还是发生了,争吵过程中凡·高割下了自己一只耳朵,第二天因事态紧急而被送进了一所医院。

《割耳后的自画像》,1889年,现藏于伦敦的科陶德艺术学院

相比同一主题的另一版本的画作,这里的凡·高面色更加苍白,看起来也没那么平静,画中融入了他无比喜爱的日本插画的形象,并同时以非常直接的上色手法,展现了关于色彩的新的表现主义概念。

凡·高与高更的友谊从建立到破裂、对几位女性的爱慕、对工作与学习的态度、对宗教和艺术的理解、在生病期间的心理变化等等,都在书中通过信件进行了真实还原,勾勒出艺术大家的内心世界,拉近了读者与凡·高的距离。

精选各阶段代表性画作

厘清/风格流变/ · /创作理念/

VAN GOGH

全书精选凡·高67幅各阶段代表性画作,不仅串联起画家的艺术人生,还诠释了其绘画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初期,哈尔斯、格鲁、伦勃朗、米勒以及德拉克洛瓦,是五个被凡·高视为灵感来源的艺术家,他们为凡·高在明暗对照法的领域铺设了一条让他得以孤勇奋战的道路,而这位大胆的荷兰艺术家也在其中将表现力推向了极致。

《吃土豆的农民们》,1885年,现藏于奥特洛的库勒-穆勒博物馆

这幅画被认为是凡·高在荷兰时期的巅峰之作,在其现实主义时期展现了最大程度的表现力。在总体的暗深色调之中,勾勒着明晰深刻的笔触:有着灰色阴影的咖啡杯、大而扭曲的手掌、炯炯的目光。这种将人物都聚集到餐桌的一侧,并由右侧垂直墙面将中心视图切割开来的构图是非常独特的。

画面中,众多人物都被一盏农家小灯的微弱光芒所照亮,而凡·高希望在这幅画中突出茅屋昏暗内部的各个细节。尽管整体色调暗深,凡·高希望让画面中的人物与周围环境清晰地区分开来。

不过,他真正的意图是想让画作中的这种昏暗被感知到,因此他以个人的方式来延续像伦勃朗等艺术家在他之前运用的绘画手法。在这幅作品中,凡·高不仅希望达成像伦勃朗一样在明暗对照法上的造诣,还想要达到如同弗兰斯·哈尔斯绘画中一样的逼真度与空间感。

后来,凡·高逐渐受到印象画派、点彩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克利希桥旁的小船和钓鱼者》,1887年,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无论是在科尔蒙工作室,还是在蒙马特街区的时候,凡·高都有机会去了解克利希大道,也画下了许多描绘此处风光的油画。在这些画中,可以明确看出凡·高所受到的各种艺术风潮的影响,其中印象派的绘画技巧尤为明显。

在1886年前往法国结识了高更、毕沙罗等人后,凡·高绘画中的色彩开始变得明亮,冷暖对比强烈,以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色块,表达主观的感受和激动的情绪,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画风。

《戴草帽的自画像》,1887年,现藏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以其自然主义的敏感嗅觉,凡·高巴黎时期的许多自画像上都证明了他的绘画水平的进步,而凡·高自己也曾表示:“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对色彩的强烈感受力,而且这种力量还在日益增强,可以说绘画已扎根于我的血液之中。”

/巨匠与名作/系列

VAN GOGH

PINTORES

DE SIEMPRE

《凡·高》属于“巨匠与名作”系列,由历史悠久的西班牙艺术出版企业苏塞塔出版股份有限公司(Susaeta Ediciones)和专注教育图书的英国老牌出版机构大角星出版社(Arcturus Publishing)强强联合出品。

“巨匠与名作”系列以“介绍过去150年来影响世界的重要艺术家”为宗旨,带领世人重新认识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何以影响至深。每本书都由专业人士执笔,本书作者劳拉·加西亚·桑切斯博士是巴塞洛拉大学艺术史系的教授,独立或与人合作撰写过多部艺术类著作,包括本系列中的《委拉斯贵支》。

整个系列以公正还原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影响为原则,结合最新发表研究成果,对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回顾,并以轻松、亲切的语言和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帮助读者走近艺术史上的每位重要人物,了解艺术家的多面人生。

PINTORES DE SIEMPRE

Susaeta x Arcturus

系列中其他图书包括《米开朗基罗》《耶罗尼米斯·博斯》《委拉斯贵支》《保罗·克利》,接下来会陆续和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献给艺术爱好者的/清新/画册

VAN GOGH

封面选取《戴草帽的自画像》和《麦田与丝柏树》这两幅名作,将凡·高和他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创作的自然风光巧妙结合,营造出凡·高守望着自己钟爱的麦田与丝柏树的氛围。

16开硬壳方脊精装,典雅有质感,内文采用157g哑粉纸,细腻温润不刺目。

四色全彩印刷,还原画作精妙细节,带你沉浸式感受后印象派icon独特魅力。

/延伸/ 阅读

VAN GOGH

VAN GOGH

《凡·高(巨匠与名作)》

[西] 劳拉·加西亚·桑切斯 编著

2023年1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