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巨匠滨田庄司:以一己之力,复兴一座城市的陶业_田庄_南京_日本

如果你无法赋予其生命,

就不能称之为创造。

——[日]滨田庄司

生活中的美所着眼的不是纯粹的器物,而是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器物的诞生来源于人慢下来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器物是人生活态度的外现,它与人之间的联系从来都不是单一、单向的。

正如日本民艺运动家、陶艺巨匠滨田庄司所言,“ 我的器皿,不是被造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 如果你无法赋予其生命,就不能称之为创造。”

而日本民艺运动的核心,正是着重于物与人的关系。

他以一己之力,

复兴一座城市的陶业

展开全文

文 | 李佼佼

来源 | 光启

01

欧洲工业美术运动

对日本民艺运动的影响

日本民艺运动的发生,与20世纪从英国兴起、后波及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关系密切。在英国,重新发现手工制作的价值,并将手工陶器提升至艺术地位的,是伯纳德·里奇(Bernard Leach)。

英国陶艺师伯纳德·里奇(Bernard Leach)

里奇出生于香港,年少时成长于京都,后辗转新加坡再回到英国。他求学期间主修彩色玻璃,亦是素描画家和铜版画家,身上汇聚了东西方的艺术精神,对日本故乡般的情感令他最先与曾留学英国的日本陶艺家富本宪吉结识,二人在日本共同展出陶器作品,里奇更是被认为“将闻所未闻的活力带给了日用陶器”。

柳宗悦、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是日本民艺运动的开辟者,宗教哲学出身的柳宗悦为民艺奠定了美学理论基础,互为校友又同为陶匠的滨田庄司与河井宽次郎,则分别以自己的实践,将最贴近大众生活的陶器提升至美学上的高度。

日本20世纪初涌现了一群新理想派作家和美术家,他们主张新理想主义为文艺思想的主流,以创刊于1910年的文艺刊物《白桦》为中心,所以也被称为“白桦派”。

里奇在日本期间陆续与白桦派同人交好,借此认识了柳宗悦。后经柳宗悦的引荐,与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会面,他与这批日本文学家、艺术家多保持了终生友谊。

左一柳宗悦,中为伯纳德·里奇,右一滨田庄司

里奇对滨田庄司的影响巨大。原本想成为画家的滨田,因为看了里奇与富本宪吉在东京展出的陶器,而被深深触动,从此立志成为陶匠。

1920年,他以助手的身份随里奇回到英国,在圣艾夫斯一起建窑,开设里奇的工作室陶坊。在英国游历期间,二十六的滨田庄司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在梅雷夫人家,滨田和里奇见到了英国建筑师、设计师埃里克·吉尔,随后在他附近的家中借住。

这些艺术家们过着的生活让滨田叹服——自己酿啤酒,做奶酪和面包,织布,做家具,那是一种和周遭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感到自己发现了真谛。虽然道路漫长,但他毅然下定决心,并在回国后立即开始行动。

02

以一己之力

复兴了一座城镇的陶艺

1924年,滨田庄司回到日本,在益子町建立了自己的工坊,益子烧也因他而一举闻名,在益子人心中,滨田庄司以一己之力,复兴了一座城镇的陶艺,由一开始的“外乡人”,成为“益子烧之父”。直到今日,益子仍然是手工匠人创作陶器的理想之地。

中国台湾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的“滨田庄司的益子烧”烧展

虽然滨田庄司早年在西方游历多年,他的创作却取法于东方哲思。他的浇挂釉技法独具特色,挥洒自如。他上釉时非常迅速,常常只需十几秒,当有人质疑是否求快时,他回答:“在你看到的十几秒上,再加六十年。”

滨田庄司的益子烧只用益子当地的陶土,而益子的陶土质地粗粝,一般用来制作大钵、米缸等大件陶具,但滨田庄司在充分尊重土质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方式,亦烧制出饭碗、碟盘等小件的实用器物,将大盘、大钵演变为一部分观赏陶,在实用和艺术之间做了绝佳的平衡。

对于滨田庄司来说,做陶不只是生产一个器皿这么简单,创作和生活应该是相融为一的。正如他在最近出版的《重复的新鲜:滨田庄司山中做陶记》一书中采访所说,“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好的陶艺家,你要在做陶这件事上不服输,但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服输一些;永远不要在做陶上感到气馁,但是愿意在其他所有的境况中放下自我。”

滨田私藏,他早期在冲绳制作的釉上彩陶

03

晚年亲授采访式传记

记录充满哲思的陶艺生涯

《重复的新鲜:滨田庄司山中做陶记》记录了这位蜚声国际的陶艺巨匠、日本“人间国宝”滨田庄司的做陶生活和创作哲学。本书是滨田庄司晚年授笔作者苏珊·彼得森(Susan Peterson)的采访式传记。

美国陶艺家苏珊·彼得森(Susan Peterson)

彼得森是美国的知名陶艺家。在彼得森的职业生涯中,她遍行美国各地,发表陶艺讲座,普及陶艺发展史。彼得森研究了世界各地的陶瓷民间艺术,常常怀抱着巨大的好奇心,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观察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全过程。彼得森在1960年代录制了一档50集的电视节目《陶轮、窑与黏土》(Wheels, Kilns and Clay,1964-1965),是美国首位以此为媒介平台向大众推广陶瓷艺术的陶艺家。

她在滨田1952年访美期间与其结识,后成为交访密切的益友,滨田的整个家庭都与彼得森关系亲近。1970年,作者受邀来到滨田庄司的山中院落,通过四个月的观察、交谈,忠实记录下滨田庄司如何试图在现代世界保留传统的节奏,对陶坊工作日常运转的组织安排,早期在英国的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他在益子的创作与哲思,更重要的是,全方位呈现滨田庄司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全身心工作,坚定追随内心的理想,完成对传统的超越。

比起日本人为滨田写下的传记,本书更多关注了滨田庄司的家庭、弟子、工坊成员,甚至整个益子的创作环境。以高难度的传统方法手工制陶,艰辛亦浪漫。从准备泥料开始,到烧制成器,需要投入极大的耐心和长时间细致准备。书中附有大量作者亲自拍摄的珍贵照片,透过这些镜头,读者可以近距离观察滨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怎样为完成整个制陶过程贡献一己之力,了解滨田拉坯创作的过程、使用的工具、烧成的作品,以及整个工坊运作的场景。

滨田庄司绘制釉上彩绘

此外,书里还有滨田夫人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生动片段,比如,作者写到了滨田好吃,全家人对于食物都有极大的热情;也采访滨田的大弟子做了11年学徒的感受、他对于学艺的理解,“弟子需要抛下自我,而我已抛下自己11年了,我非常清楚,做陶已深入骨髓,成为我的一部分”;更有晚年滨田对陶的融会贯通,“欧洲的陶罐专注于釉色,但我认为,器物的形远比釉重要,釉只是外衣,而形是心”“做陶不应该像是爬山,而应是在令人愉悦的微风中走下山路”。

主屋里到处是抽屉柜和滨田的陶器,朋友和家人经常在这里聚餐、聊天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了解到为何滨田庄司在日本乃至西方世界影响为何会如此巨大。滨田庄司把时间和生命献给做陶,亲自拉抷、装饰,对每件器皿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耐心,作品充满丰富变化,同时他也不得不把一半的时间分给陶土以外的活动;他定期向天皇讲授民艺课程,也慷慨地招待每一位到访家中的陌生访客;他的作品被全世界追捧,却过着简朴地乡村生活;他身居乡野,也热情地策划展览、创立博物馆、指导馆藏,在考古和文化史方面颇有造诣。

滨田庄司将所有生活中的美作为艺术的滋养,身体力行地指引了一条生活和工作相融为一的路径。 阅读他的制陶之路,有助于我们省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与器物的相处之道,也能寻得属于自己的道路。

内容简介

我所记录的,是他在年轻时同里奇和柳宗悦开启的模式,横跨英国与日本,西方和东方。

——苏珊·彼得森

在英国游历期间,二十六岁的滨田庄司找到了人生方向。归国后,他独自来到益子的山谷,将明治风格的旧民居迁至山脚下的院落,在这里生活、建窑、制陶,由益子人排斥的“外来人”,成为“益子烧之父”。

相识二十年的老友苏珊·彼得森应邀来到滨田庄司的家,与之共度四个月的制陶时光。她跟随滨田走进益子,记录下手工制陶的艰辛与浪漫,捕捉滨田的家人、弟子、团队之间默契互助的温情瞬间。在这里,生活与创作,传统与生机,西式家具与东方居所,彼此相融为一。

一次次地揉泥、拉坯、配釉,一次次地观察、发现、交谈——两种重复交织,生出美与真的鲜活。

作者简介

苏珊·彼得森 (Susan Peterson),美国陶艺家。曾任南加州大学陶瓷系主任,执教长达二十三年。她研究世界各地的陶瓷民间艺术,常常怀抱着巨大的好奇心,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观察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全过程。她曾录制一档五十集的电视节目《陶轮、陶窑与黏土》(Wheels, Kilns and Clay,1964—1965),是美国首位以此为媒介平台向大众推广陶瓷艺术的陶艺家。

译者简介

彭程,手工陶瓷作者,译者。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瓦萨文理学院(Vassar College)。曾在媒体与时尚行业工作,2017年创立个人手工陶瓷工作室。译有《陶瓷一生:露西·里》。

评论推荐

在我的所有相识中,无人能够媲美滨田在心灵、头脑与双手三种造诣间的平衡。

——英国陶艺家 伯纳德·里奇

这本书涵盖了人们可能想知道的关于陶工和他的工作的一切,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一本非常容易读的书。没有学过陶艺的人也能理解这种语言,但对那些学过陶艺的人来说,这种语言也很丰富。这本书涵盖了滨田庄司制陶的步骤、技术、釉料、团队、家庭,以及滨田自己的思维方式。书中的珍贵图片是对传记的一种令人愉快和宝贵的补充……如果你是一个艺术迷,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一定会推荐这本书。

——Ruth Duncan,联合大学图书馆博客

喜欢这本书!它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得以了解到这位著名陶艺家的生活、家庭、制陶观,以及益子这个地方。作者非常细致地记录了滨田的生活,书里还包含了一些她采访滨田夫人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片段,读起来非常有趣,在阅读过程中,我也越来越喜欢上了这位陶艺家和他的作品。

——亚马逊评论

陶匠的生活方式与朝九晚五的我们截然不同。阅读他人是如何从事这一职业的,可以帮助我们省思自己的决定,并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滨田庄司是20世纪顶级陶艺家之一,他和伯纳德·里奇一起开辟了一条供后人跟随的陶艺之道。在负有声望的陶艺家彼得森的这本书中,你将了解到为何滨田庄司在日本乃至西方世界影响会如此巨大。作者带领我们深入探访了滨田的家和工坊,这过程必然带来深刻的启发。

——Goodreads评论

THE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