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颓废主义“是什么东西?颓废主义是指什么_颓废_主义_颓废派

本文目录

  • 请问“颓废主义“是什么东西
  • 颓废主义是指什么
  • 颓废是个什么鬼
  • 颓废主义的概述如何
  • 什么是颓废主义
  • 如何摆脱颓废,走出迷茫
  • 急急急,谁能帮我解释一下这些名词(哲学)
  • 关于文艺颓废期
  • 欧洲三大文学流派的基本特征

请问“颓废主义“是什么东西

由安大学者和我院学者唐先田编审合著的《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一书,近日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结项成果。颓废主义是由惟美主义演化而来的文艺思潮,起始于欧洲19世纪后半叶,后来风靡全世界。20世纪初,中国文艺界颓废主义开始萌现,但未形成气候,而是在打倒“四人帮”后成为一股较为流行的文艺潮流。颓废主义虽不是一个完全的贬义词,但毕竟带有某些负面色彩,该书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入手,列举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分析,勾勒出这股思潮的大致发展脉络,从理论上澄清文学探索的得失,起到了肯定成绩、疏导颓风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活泼向上的文学新局面的形成,为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还有助于文学爱好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正确认识颓废主义文学,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文艺观。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文艺报原社长兼总、著名文艺评论家郑伯农为该书作序,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颓废主义是指什么

颓废主义或称颓废派,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学艺术中的反映。它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颓废主义者”的名称最早用来称呼一群放浪的法国年轻诗人,1986年魏尔伦创办《颓废者》杂志,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片面强调艺术的超功利性,特别从变态的人类情感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发现灵感,否定文艺的社会作用。这种倾向后来在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现代主义流派中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现。颓废主义是一种复杂矛盾的现象,它是资产阶级精神危机的产物,故不少作家都受其影响,如王尔德、勃洛克等人,所以,很难简单地用它来概括某一个文艺流派或作家。

颓废是个什么鬼

一般词义指:颓废情绪、颓废派、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颓废主义或称颓废派,源自拉丁文Decadentia,本义是堕落、颓废。颓废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象征主义者马拉梅等人的创作中,因而后人往往视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为一体。

颓废主义的概述如何

或称颓废派,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学艺术中的反映。它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颓废主义者”的名称最早用来称呼一群放浪的法国年轻诗人,1986年魏尔伦创办《颓废者》杂志,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片面强调艺术的超功利性,特别从变态的人类情感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发现灵感,否定文艺的社会作用。这种倾向后来在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现代主义流派中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现。颓废主义是一种复杂矛盾的现象,它是资产阶级精神危机的产物,故不少作家都受其影响,如王尔德、勃洛克等人,所以,很难简单地用它来概括某一个文艺流派或作家。

什么是颓废主义

颓废主义
或称颓废派,源自拉丁文Decadentia,本义是堕落、
颓废。颓废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对资本主义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
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
德莱尔和象征主义者马拉梅等人的创作中,因而后人往
往视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为一体。
颓废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
颓废主义者这个名称最先在1880年用来称呼一群放浪的
法国青年诗人。魏尔兰于1886年创办《颓废者》杂志,
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颓废主义者不满文艺对现实生活
作自然主义的摹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文学
艺术不应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约束,片面强调艺术的超
功利性,否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
作用,宣扬悲观、颓废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
的人类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求创
作灵感。
颓废主义在稍后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中有进一步的
发展。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中的主
人公烦躁不安,精神混乱,道德败坏,是世纪末颓废主
义者的典型写照。19世纪末欧洲各文艺流派的艺术家和
作家在哲学和美学思想上与颓废主义同出一源,他们的
作品大多具有颓废倾向,所以颓废派文艺又称世纪末文
艺。
颓废主义倾向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各
现代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存在主义中,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然而
现代派并不等同于颓废派。
颓废主义是“世纪未流派“中最突出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有时也当作资产阶级各种颓废,没落文学派别的总称。语源于拉丁文的Decadentla,本义为没落、颓废。其哲学基础是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和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 颓废主义起源于法国,尔后流行于全欧。它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的创作中,代表性的诗集是《恶之花》。然而溯其来源,还可以追推到美国诗人爱伦·坡(1809--1849)。波德莱尔翻译了爱伦·坡的怪异诗作后,深受感化,遂热衷于颓废主义的诗歌创作。所谓“颓废派“,原系指古罗马文学兴盛之后的衰颓倾向,十九世纪的批评家则借用了这个名称,嘲骂当时巴黎拉丁区的一批颓唐的文人。后来有些文人不满颓废“这一名称,改称为象征派,而另一部分人则喜欢用“颓废派“自诩,于一八八六年创办《颓废者》杂志,欣然接受了这一诨号。
颓废主义的产生是同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联系的。自然科学的发达,人类社会生存竞争的激化,天伦之乐的幻灭,物质享受和肉欲追求的盛行,使褐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精神苦闷,他们欲求解脱而终不能得,只得沉醉于官能的刺激之中,隐居于艺术的“象牙之塔“,以瞬间的人为刺激,忘却人生的痛苦。这样,颓废、没落的文艺思潮就滋长起来了。除波德莱尔外,属于这一流派的法国作家还有范来奴(1844--1896)、尤思曼(1848--190T)等。在英国,有诗人琵亚斯吕(1827--1898),道生(1867--1900)等。
在文艺创作中,颓废主义的题材取自恶与丑,并竭力赞美恶与丑。这就是说,它具有爱好人生中的丑恶事物的倾向。颓废派的诗作中,不敢颂英雄,不阐述哲理,没有良辰美景或恋情,讴歌的是猫头鹰、尸体和游魂等等。颓废主义者主张在黑暗领域,在丑恶事物中去认识美的存在,并把丑恶当作美来欣赏与歌颂。他们把颓废看成是精美、精炼,精致的同义词。现实主义者描写丑恶,目的是批判丑恶,争取创造美。自然主义者描写丑恶,是意识到它丑恶而描写,问题在于依样画葫芦,并作了错误的解释。而颓废主义者描写丑恶,是把丑恶当作一种美感来享受,因为爱好丑恶才去描写它。因此,尸体、死亡、游魂是颓废主义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颓废主义者反对自然科学和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都不可*,只有自己可*。宣称“世界上,能够真正知道而且的确是真的存在的,真的可以触及的就是自己“。他们极端憎恨科学的人生观,反对唯物沦,仇视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夺取了真美,要用艺术夺回被科学夺去的一切。他们还鼓吹艺术至上,技巧第一。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道德,宗教,习惯都不可信,唯有艺术可信;除了出于快乐而作的诗之外,其他的诗都不是真诗。因而脱离现实,否定现实疯狂地追求艺术技巧。颓废主义者所谓“技巧“,是排斥自然的现实的方法,采取超现实的架空的隐晦的技巧。他们主张在思想上要表现从来未曾说明的事物,在形式上要表现从来最暖昧最容易消失的轮廓,要创造一种超越从来说话范围的文体,这就是颓废派的文体。波德莱尔曾经说过,他喜欢画面上绘着的女子的颜面,胜过了充满自然色彩的女子的形貌。爱好舞台上假造的树木山林,胜过于自然界的实物。一句话,就是艺术至上,技巧高于一切。 颓废主义思潮曾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风行一时,后来在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创作和立体派的绘画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成为当代欧美资产阶级文艺各个部门,各种流派的共同倾向。

如何摆脱颓废,走出迷茫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论述。因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正是因人生的某种不幸,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某种矛盾冲突所陷入到对世界对人生的怀疑之中,如果一个人真的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才正是这个人走向最高存在的时刻。
说到颓废,好像是一件很轻松就可以解锁的成就。那么人们为何会陷入颓废主义,虚无主义?
我倒是认为很平常,可能大多数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这么一段时期,其实跟家庭因素沾不上多大边,最主要的还是个体心理结构的变化!因为人都需要时间去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都需要以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只有经过洗礼的灵魂才真正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以及知道自己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活。
当时丧文化一流行起来就有多数人下意识选择追崇,因为这确实是一件成本很低的事。放弃真是太容易了,在幂律分布的范围,大部分人都被笼罩在了权控的阴影下,压力也是随时间随机增长。
如果说颓废主义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倒也不绝对。推行丧文化的人的心理,一般都有过年少轻狂,唯我独尊的与世态度。在面对社会之后屡屡碰壁,在某一时间认识了社会,或是陷入了社会的某一角矛盾之中,情绪无法得到舒缓,就以一种“恨而不得”的态度加入颓废主义。
大家都知道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器从何而来,组成器的物质元素从何而来。当然只能是在大自然中汲取,提炼,人为加工,最后形成自己的“器”。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任何除己身以外的事物现象都是可以被当作利用的工具。
比如,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得以有了语言,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它,但是如何使用却是一门学问。被人类已知的或已经制造出来的工具都可以为人类更好的生活创造好的条件,但是随之即来的负面问题却也愈演愈烈。好的工具不加以善用,最后也会形成一把无形的利刃,成为杀死一个人的武器。
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种树,希望能为子孙后代遮风挡雨,然而这颗树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后人们不仅享受前人种下的树,还要自己学会种树,而且不拘泥于眼前所能看到的,还要向未来探索看不到的事物。
年少的青年总是怀揣着一颗放荡不羁的心仗剑走天涯,这无不可,因为每个人都年轻过,都有过幻想。可是到最后只有少部分人还在默默的坚持着最初的梦想,因为他们总是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无法坚持自己的初衷,一方面或许是自己的梦想不够理性,另一方面有良好的梦想,在之后的实践中发现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过大,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承受这其中的冲突。因为放弃是一件非常轻松就可以达成的事,随波逐流会减少痛苦,但是没有痛苦伴随的人生是麻木的,是不清醒的。
社会心理学解释了态度如何影响行为。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别人的态度所影响,因为个人的心理结构发育不完善之前,我们会被身边人,父母,老师,朋友,同学,可能是一个陌生人的言行举止所影响。可能是模仿,可能是反斥,也可能是叛逆心理导致的逆反行为。
这个只需要回忆一下自己在人生中的某个时间段的行为想法是否被别人的某一句话,或是做的某一件事所影响了,发生了改变,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引导自己走向一个不同的结局,比如,家庭的重大变故,爱情的得失,事业的转折等等。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思,因为他们人生中没有做到的某件事,失败的事,所放弃的事想让自己的孩子替自己去完成,可是到最后由于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儿女陷入颓废主义,重蹈覆辙自己的路。
却还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去打击,铁欲修炼成钢不是简简单单的言语打击就能成的。不是简单的把铁和其他元素扔进熔炼就自然生成了钢,多数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至少目前被人类已知的,已经被验证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找寻并善于利用。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各持己见而不遵循客观规律呢,还是因为自身思想文化,认知结构不够完善,对这个世界没有形成独特的认知,所以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尤是如此,其文化心理结构在发育阶段,并不稳固。更需要以鼓励为主,调节为辅,适当增压,避免自负,不能一味打压,避免自卑。

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家庭思想很难逆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吧,等到那一代人都消失了,国民的总体思想就会有所转变了。不需要浪费时间去纠结那些人的思想是否封闭,父辈思想受封建影响是正常的,因为在他们脑中没有这些概念,自然就想不到。
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让自己先改变了,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影响他们。目前我们能做的只有关注自身的成长,改变自己的思维才是关键。
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都会面临着价值观被冲击的现实。感性思维让价值观破碎,理性经验也会让价值观得到重建。
如果,我们在很早之前就经历过价值观的破碎与重建,今后生活中再遇见此类相似的事件就可以保持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去面对,时刻让自己保持清醒,才能不足以受到其他声音的干扰。
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自身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认知来建构自己的各种新的观念。同时也在潜意识深处保留之前的感性经验,当二者完美融合之时就是一个新的人格形成之日。
如若在接触一项认知的过程中只浅尝辄止,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会被潜意识带向虚无主义。所以,一旦触碰就会引发思考,潜意识植入比人们普遍认知中更加真实。思考不出答案,一般会放弃思考,思考更深也得不到答案就会焦虑,颓废了。
所以走出迷茫颓废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有一个明晰的目标,目标可大可小,大的目标须拆分为若干个小目标,逐一实现,得到正反馈,形成良性闭环,未来的大目标就会逐渐清晰。基本就脱离迷茫了。
1.规划未来,制定目标是走出迷茫的第一步。

2.制定目标之前认真审视自己,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3.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才能活的更有意义。

4.希望能给目前身在迷茫中的人提供一点思路,因为迷茫是人生常态,颓废时期所浪费的时间不必过多纠结,要把经历总结起来变成指导今后实践的经验才是有意义的,不然经历就只能是经历了。

急急急,谁能帮我解释一下这些名词(哲学)

1.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
《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哲学的贫困》、《红与黑》、《人间喜剧》、《名利场》、《艰难时世》
2. 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与其说它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说它是提出的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许多评论者认为达达主义(Dada),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朋克(Punk)这些运动都是虚无主义性质的,虚无主义也被定义为某些时代的特征。如:鲍德瑞拉德(Baudrillard)称后现代是虚无主义时代,有些基督教神学家和权威人士断言现代与后现代由于拒绝上帝而是虚无主义的。
《韩非子与文化虚无主义》、《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史话》
3. 自然主义在哲学上,有二义:广义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一般指那些主张用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的哲学思潮,如中国汉代王充用禀气的厚薄解释人的智愚,宋代张载用禀气不同解释人性,欧洲哲学史中用人的自然属性解释人的道德现象,都属此例;狭义的自然主义,指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美国的一个哲学流派。
《心和精神的迷惘》、《自然遗传论》、《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戏剧中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小说家》
4. 颓废主义或称颓废派,源自拉丁文Decadentia,本义是堕落、颓废。颓废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象征主义者马拉梅等人的创作中,因而后人往往视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为一体。颓废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 颓废主义者所谓“技巧“,是排斥自然的现实的方法,采取超现 实的架空的隐晦的技巧。他们主张在思想上要表现从来未曾说明的事物,在 形式上要表现从来最暖昧最容易消失的轮廓,要创造一种超越从来说话范围的文 体,这就是颓废派的文体。
《道林·格雷的肖像》、《野性的呼唤》、《莎乐美》
5.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最迟适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它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主张每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他自己使自己的目的,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做人看待,而不把人看做人的工具。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索尔弗利诺的回忆录》、《天流血》
6. 浪漫主义属于唯心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梅杜萨之筏》、《自由领导人民》、《法尔斯塔夫》、《命运集》
7. 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 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致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的形式。
《洛卡森那》、《人猿的智慧》、《格式塔心理学》
8.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等。
《矛盾论》、《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谈谈唯物主义》

关于文艺颓废期

decadent 文艺颓废期 颓废派的!或称颓废派,源自拉丁文Decadentia,本义是堕落、
颓废。颓废期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对资本主义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
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
德莱尔和象征主义者马拉梅等人的创作中,因而后人往
往视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为一体。
颓废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
颓废主义者这个名称最先在1880年用来称呼一群放浪的
法国青年诗人。魏尔兰于1886年创办《颓废者》杂志,
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颓废主义者不满文艺对现实生活
作自然主义的摹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文学
艺术不应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约束,片面强调艺术的超
功利性,否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
作用,宣扬悲观、颓废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
的人类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求创
作灵感。
颓废主义在稍后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中有进一步的
发展。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中的主
人公烦躁不安,精神混乱,道德败坏,是世纪末颓废主
义者的典型写照。19世纪末欧洲各文艺流派的艺术家和
作家在哲学和美学思想上与颓废主义同出一源,他们的
作品大多具有颓废倾向,所以颓废派文艺又称世纪末文
艺。
颓废主义倾向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各
现代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存在主义中,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然而
现代派并不等同于颓废派。
颓废主义是“世纪未流派“中最突出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有时也当作资产阶级各种颓废,没落文学派别的总称。语源于拉丁文的Decadentla,本义为没落、颓废。其哲学基础是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和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 颓废主义起源于法国,尔后流行于全欧。它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的创作中,代表性的诗集是《恶之花》。然而溯其来源,还可以追推到美国诗人爱伦·坡(1809--1849)。波德莱尔翻译了爱伦·坡的怪异诗作后,深受感化,遂热衷于颓废主义的诗歌创作。所谓“颓废派“,原系指古罗马文学兴盛之后的衰颓倾向,十九世纪的批评家则借用了这个名称,嘲骂当时巴黎拉丁区的一批颓唐的文人。后来有些文人不满颓废“这一名称,改称为象征派,而另一部分人则喜欢用“颓废派“自诩,于一八八六年创办《颓废者》杂志,欣然接受了这一诨号。
颓废主义的产生是同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联系的。自然科学的发达,人类社会生存竞争的激化,天伦之乐的幻灭,物质享受和肉欲追求的盛行,使褐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精神苦闷,他们欲求解脱而终不能得,只得沉醉于官能的刺激之中,隐居于艺术的“象牙之塔“,以瞬间的人为刺激,忘却人生的痛苦。这样,颓废、没落的文艺思潮就滋长起来了。除波德莱尔外,属于这一流派的法国作家还有范来奴(1844--1896)、尤思曼(1848--190T)等。在英国,有诗人琵亚斯吕(1827--1898),道生(1867--1900)等。
在文艺创作中,颓废主义的题材取自恶与丑,并竭力赞美恶与丑。这就是说,它具有爱好人生中的丑恶事物的倾向。颓废派的诗作中,不敢颂英雄,不阐述哲理,没有良辰美景或恋情,讴歌的是猫头鹰、尸体和游魂等等。颓废主义者主张在黑暗领域,在丑恶事物中去认识美的存在,并把丑恶当作美来欣赏与歌颂。他们把颓废看成是精美、精炼,精致的同义词。现实主义者描写丑恶,目的是批判丑恶,争取创造美。自然主义者描写丑恶,是意识到它丑恶而描写,问题在于依样画葫芦,并作了错误的解释。而颓废主义者描写丑恶,是把丑恶当作一种美感来享受,因为爱好丑恶才去描写它。因此,尸体、死亡、游魂是颓废主义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颓废主义者反对自然科学和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都不可*,只有自己可*。宣称“世界上,能够真正知道而且的确是真的存在的,真的可以触及的就是自己“。他们极端憎恨科学的人生观,反对唯物沦,仇视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夺取了真美,要用艺术夺回被科学夺去的一切。他们还鼓吹艺术至上,技巧第一。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道德,宗教,习惯都不可信,唯有艺术可信;除了出于快乐而作的诗之外,其他的诗都不是真诗。因而脱离现实,否定现实疯狂地追求艺术技巧。颓废主义者所谓“技巧“,是排斥自然的现实的方法,采取超现实的架空的隐晦的技巧。他们主张在思想上要表现从来未曾说明的事物,在形式上要表现从来最暖昧最容易消失的轮廓,要创造一种超越从来说话范围的文体,这就是颓废派的文体。波德莱尔曾经说过,他喜欢画面上绘着的女子的颜面,胜过了充满自然色彩的女子的形貌。爱好舞台上假造的树木山林,胜过于自然界的实物。一句话,就是艺术至上,技巧高于一切。 颓废主义思潮曾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风行一时,后来在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创作和立体派的绘画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成为当代欧美资产阶级文艺各个部门,各种流派的共同倾向。

欧洲三大文学流派的基本特征

一般文史上规划是四大流派:浪漫主义文学 / 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 颓废主义。1、浪漫主义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是相对古典主义提出的口号!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造物的表现;浪漫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古典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浪漫主义强调自由、个性、个体,古典主义强调服从、共性、整体。等等。而这一切从世界观上讲,则体现了对世界对自然的看法。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理性主义认为世界、自然有如一架精致的机器,一个完美的几何模型,世界与自然的运作受可知的规律的支配。而浪漫主义则把自然视为一个未知世界,是神秘的,值得敬畏的,不断演化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最适于感情抒发的诗歌方面,浪漫主义作家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是对统治文坛二百年之久的古典主义的反拨。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2、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3、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自然主义思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成就基本只局限于文学领域,尽管“自然主义”一词本身来自绘画艺术领域。自然主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一些理念,但在具体创作中却与现实主义有极大不同。首先,自然主义忽略典型人物的创造,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这和现实主义原则大相径庭;其次自然主义文学淡化情节,不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追求“没有波折”的境界,只向读者提供生活的记录,这也是违背现实主义原则的。自然主义文学对社会异化现象的感知的深度是现实主义文学无法企及的,这一点深刻的影响了20世纪的现代文学。4、颓废主义或称颓废派,源自拉丁文Decadentia,本义是堕落、颓废。颓废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象征主义者马拉梅等人的创作中,因而后人往往视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为一体。颓废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颓废主义者不满文艺对现实生活 作自然主义的摹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文学 艺术不应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约束,片面强调艺术的超 功利性,否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 作用,宣扬悲观、颓废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 的人类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求创 作灵感。在文艺创作中,颓废主义的题材取自恶与丑,并竭力赞美恶与 丑。这就是说,它具有爱好人生中的丑恶事物的倾向。颓废主义倾向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各现代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中,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然而现代派并不等同于颓废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