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23岁来中国,娶走延安第一美女,临终说加入中国籍很骄傲_中国_自己的_麻风

马海德

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上海,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旗袍与洋裙,长褂与西装,东西方的特色汇集于此。用欧美国家的话来说,上海就是“冒险家的乐园”。

23岁的马海德就是慕名而来的“冒险家”之一。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一场原本短暂的停留最终会演变成人生的归宿。

马海德本名乔治·海德姆,出生在美国纽约布法罗市的一个普通移民人家。

他父亲14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美国做童工,经过数十年的打拼才在美国有了一个家。

虽然家庭贫困,马海德却拥有一个很幸福安定的童年。他每天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玩耍,至于学习,马海德并不很上心。

在他看来,他长大是要当和父亲一样,当炼钢工人的。

马海德一家人

展开全文

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工人阶级只是社会的最底层。马海德这个追随父辈足迹的理想,在大人们看来,是没出息的。

他的父亲更想要他当一名医生。

因为在他不算高深的认知里,医生总是收入不菲且受人尊敬的。他拼尽一生也没能跨越现有的阶级,只能将这一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只是他采用了从说教到责打的各种手段,都没能让马海德“走上正途”。

正在父亲要深感希望落空的时候,转折发生了。

马海德

一场传染病席卷而来,很快就蔓延了整个小镇,马海德一家也没能幸免。

随着病情加重,开始大面积的出现死亡现象。年幼的马海德不明白这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也不知道该如何救治。

只知道病情来势汹汹,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

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一名老医生来到了他的家中。不但帮他们治病,还带去了很多好吃的。

马海德想:如果这世上真的有上帝,那多半就是这个老医生的模样。

病好以后,马海德就有了新的人生理想——他长大了要做一名医生。

此时的马海德不知道,正是这个插曲改变了他原本的人生轨迹,也让他的中国之行变成了一场“命中注定”。

穿军装的马海德

1933年11月,马海德成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听说中国上海一带正在流行传染病,这和他的亚洲热带病研究课题正好相符。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马海德的脑海中闪过,他要去上海。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就连马海德都被自己吓了一跳。

“我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对中国的文化也不了解,只是在报纸上看到,说上海是世界的乐园。”

事实上,这所谓的乐园也和他想象当中的完全不一样。

马海德和妻子儿子

彼时的上海完全是一片“阴霾”的模样,整个城市都被一种东方的热带病所笼罩。

眼前的景象一下子就触动了马海德幼时的神经,那熟悉的死亡气息唤起了他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

如果说之前马海德是为了课题研究来的中国,那在看到无数中国患者的那一刻起,他就改变了想法。

“他要留下来,救治这些可怜的人,像当年那个将自己从死神手中救回来的老医生一样。”

那时还没有无国界医生组织,马海德的举动完全出于他的自觉与博爱。

在自发成为“无国界医生”的那刻起,他拥有了人间最接近医生理想的职业。医者仁心,不分国界。

毛主席和马海德合照

马海德原本的计划是在上海待一年,当期限结束的时候,同学就主张回美国。

马海德这才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可要不要回国,成了一个困扰他的难题。

“美国有我的家人,老师,甚至还有一份前途无量的工作……”

那一夜,马海德彻底失眠了。

一个是一眼望到头的平安顺遂,一个是充满未知的风险波折。这似乎是个很轻易便能做出的选择,马海德却迟迟难以抉择。

到了临行那天,同伴先后去了轮船渡口,可一直等到返程的轮船开动,也没等到马海德的身影。

于是,他们得到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答案:马海德要留在中国。

周苏菲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大胆且疯狂的决定。

然而马海德的决心却比刚来中国时还要坚定,短短的一年就让他对这个国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态度。

“当整个世界都在苦难之中的时候,我个人的问题微不足道。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十分关注。现在,生命对我来说是如此地有意义。”

这是马海德写给好友的信,很显然,他已经在这个异国他乡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接下来的日子里,马海德在上海经营自己的诊所,如果遇到贫困的病人就以低廉的价格或者免费为他们诊治。

上海这个租界林立的地方,外国面孔从来不稀奇。但一个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外国大夫却很稀奇。

晚年时期的马海德

很多上海进步人士注意到了马海德,几番接触之后,马海德就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员。

平常的时候,马海德就正常经营诊所,遇到需要的时候就为那些特殊人士提供方便。

各种机缘巧合之下,他结识了宋庆龄。

两个人的相遇,为马海德的人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另一扇大门,也让他在建设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马海德和周苏菲

1936年,宋庆龄的一封推荐信,将马海德和另外一个名叫埃德加·斯诺的外国人安排到了陕北。

到了那,马海德接触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骨干,近距离的了解到我党优秀的红色政权。

马海德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像一个疯狂求知的孩子,谈话往往延续到深夜。

共产主义的理念如同一道惊雷,将马海德的思想和灵魂震了个天翻地覆。

几个月的采访结束后,埃德加·斯诺离开了陕北。之后一部《红星照耀中国》横空出世,而马海德则选择留在了中国工农红军。

其实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马海德心中还抱有一丝不确定。

马海德和周苏菲

但在成为红军卫生部顾问的那些日子里,他亲眼见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骨干为了实现中国复兴富强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马海德找到周恩来,他说:我想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一名中国人。

周恩来却摇摇头:“这不行,我们现在哪还有国啊!我们现在只有党。”

可以想象,周总理说这句话时的心酸。那个流离失所,战乱横行的年代,国家当真是满目疮痍。

偏偏马海德更不解了,不明白既然如此,他们又为何始终坚持,抛妇别雏,抛家舍业,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为了让无数中国人可以建设新的家园,为了民主的光芒的可以照耀整个中国大地。”

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为之坚持的理想。

图中为马海德

马海德被他们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仰和追求深深折服,自此,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中国的事业奋斗一生。

1937年,马海德跟随周恩来到宁夏工作。

马海德每天和当地的回族居民打交道,他们的热情和关怀和马海德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家的味道。

“你们都姓马,那我也姓马好了。就叫马海德怎么样?”

大家自是纷纷应好,从此,美国乔治医生,正式成为了共产党部队的马海德大夫。

这个中国名字如同一个符号,将马德福身上彻底打上中国的烙印。

马德福不再是孤零零地“异乡人”,他在这个国家有了自己的归属。而周苏菲的出现,则让他拥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1939年,马海德像往常一样为军民看病,一个容貌秀美的年轻姑娘悄然出现在了小小的诊室里。

她穿着一件寻常的长褂加布裙,幽雅又娴静,像极了一朵沁香的栀子花。

四目相对的瞬间,马海德就爱上了这个中国女孩。

图右为马海德

他快速地压下心底的悸动,装作和往常一样地履行大夫职责。简单的诊治之后,她就翩然离开了。

马海德忍不住长舒一口气,接着按耐不住心里的激动,急忙向身边的人打探这个令他一见钟情的女孩。

原来她叫周苏菲,也是一名共产战士。因为长相出众,又多才多艺,素有“延安第一美女”之称,追求者众多。

马海德当即就坐不住了,或许是骨子里带有的大胆奔放,也或许是爱意的火苗太凶猛。

他很是果断的就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我找到对象了,我喜欢上了一个叫周苏菲的女孩。”

不得不说,马海德对待爱情的态度,爽朗果断的令人惊叹。

也可能真的是遇见了对的人。

马海德和妻子儿子

周苏菲对马海德同样很有好感,在她看来,这个漂洋过海而来的美国医生不仅有着崇高的情怀与品质,还极其细心体贴。

于是他们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紧接着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虽然说他们有些“闪恋闪婚”的意思,但他们的爱情却格外深厚且牢固。

心底又有了一份的牵绊,马海德彻底留在了中国。

1949年10月1日,解放的号角吹响整个大地,新中国正式成立。

在这个万众瞩目,举国欢庆的日子里,马德海如愿加入中国国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为祖国献上自己的祝福。

马海德帮麻风病患者诊治

马海德忍不住泪流满面,他想起当初申请入党时的情景,昔日零散的国家如今终于一统。

他和无数革命同志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他会继续奋斗到底。

事实上,马海德的确做到了。

新中国成立后,他依旧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奔波在第一线,为中国基本消灭性病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马海德又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放到了麻风病上。

马海德和孙女

他知道社会上对麻风病患者普遍持歧视态度。所以他不仅仅专注于麻风病的治疗上,还积极引导社会正视麻风病患者。

“不要轻视,不要歧视。”这是马海德对待患者始终保持的信念和态度。

学生说:“老师你不穿高筒的靴子吗?”

马海德只摇摇头,半开玩笑地说:“我把麻风杆菌踩死在脚下。”

就连妻子看到那些患者都忍不住害怕:样子实在很难看,会毁容的。眼睛痛,手都变形了,像鸡爪一样,眉毛也会掉……

可马海德却依旧“我行我素”,不仅主动和患有麻风病人亲切握手,甚至还与他们同桌饮茶。

有时候,还会将病人的脚放在自己腿上检查足底。

马海德和村民合照

除此之外,他还带领自己的家人一同和麻风病患者握手,问好……

马海德的想法很简单,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病患,也告诉其他的人,麻风病并不可怕。

他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医者,医人又“医心”。

到了1985年的时候,全国50多万麻风病人都得到了有效救治,40多万的患者完全治愈。

这其中,马海德是当之无愧的“功勋”。

1988年,马海德躺在病床上,入目便是他的老妻。他想伸手摸一摸她的脸,手却没能抬起。

马海德参加会议

周苏菲接过他滑落的手,紧紧地抱住他:“其实我很羡慕你。”

马海德对上她的视线,夫妻数十载,一个眼神,他就全然理解。在生命的最后时候,回想过去,他也有些羡慕自己。

他这一生都坚定的选择了自己的道路:留在红军,留在延安,留在中国,这是他感到最骄傲的事情。

“国初首入华籍,更殚厥心,遍驰其迹,倾力于防治麻风之鸿业,泽被杏林。”

这些颂词将马海德的生平功绩表现得明明白白。对我们而言的历史人物故事,却是他漫长而光辉的一生。

他在中国度过了五十余载的春秋,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更是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他没有站在外面冷眼旁观,指手画脚。而是果断的加入进来,选择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风雨同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