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的意思是什么(至今为止,中国的汉语文化里字、词数量有哪些变化)_家父_博览群书_延安

本文目录

  • 至今为止,中国的汉语文化里字、词数量有哪些变化
  • 2018年你在报刊上发表过哪些文章
  • 拥有超过 1000 本个人藏书,是种怎样的体验
  • 你在用什么渠道或媒体了解世界,了解身边发生的事
  • 有什么诗人诗作很棒,却甚少知晓
  • 你还有阅读纸质书的习惯吗,会读哪方面的书
  • 活在当下的你,今日头条改变了你什么字数越简约越好

至今为止,中国的汉语文化里字、词数量有哪些变化

汉语的字和词没有严格的区别,它不同于表音文字。汉语的一个字,往往就表达一个概念或几个概念。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現,大量的新概念出现,需要借助语言表达,这时侯,先前的"字"是无法胜任的。这就需要创造新的词汇表达新的概念。而新的词汇又是以"字"为基本素材构建。或表音(如音译词),或兼取几个字的原字义而加以新组合,成为新的词,表达最新概念(如大量出現的网络用语)。

总之,"字"的数量变化不大,而"词"的数量不断增多。

2018年你在报刊上发表过哪些文章

若问本年度个人在报刊所发表的诗文,与读者和网友有何分享要义或要点?我倒想问《博览群书》期刊因何在2008年和2018年十年之间,先后两次刊发我画的同一幅速写像?以下就是实例分析:

李兰颂:《一幅速写像和一连串故事》

我和注释家父著译四部十二卷《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一不求全一一全集不全者普遍,二不拣选一一选集复选集泛滥;则是以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作凡例。正要向出版社交稿时,恰逢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期刊迎庆出版发行第400期,发起寻找“美文高手““悦读书画家“两组400人并各写400字活动。我忝列其中应征以图文,是1983年7月31日,就在晨曦初现、窗幔打开之时,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保健病房,为家父李又然画过一幅速写像;他搞文字一生,为拙作题父示竟成为绝笔。个中真意,有待揭示……

家父李又然1928年入法国共产党,属中国支部成员;1941年入中国共产党,属中共中央直接接收党员。抗日战争在延安八年,从事著译、教研和党团工作;解放战争在东北三年,担任文艺和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北京执教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家父与我,我们父子与《博览群书》期刊,先前始于《光明日报》历次发稿,也关系到《博览群书》创办者们,如胡乔木和许力以等,以及多次借《光明日报》暨《博览群书》的谈书论画之缘。于是有了作《一幅速写像和一连串故事》的投稿冲动,还找出样报和样刊为佐证:

@先前始于《光明日报》历次发稿

编注《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之初,我很容易找到了家父李又然写的《做你所愿意的一一纪念方斯华·拉伯雷逝世四百周年》(《文艺报》1953年5月30日第10号总第87期)、《拉伯雷的作品》(《文艺报》1953年9月15日第17号总第94期)两篇稿。由于报纸比期刊难找,我主观地认为家父写的另外一篇也许与这两篇雷同,再找不着不找也罢。

幸亏坚持找下去。连续三篇(加前两篇)写拉伯雷及作品是学习更是传播,有系列大讲堂规模,似论文或讲义的手稿,此为其三:李又然著《拉伯雷的生平和他的和平思想》全文载《光明日报》(1953年9月27日第三版)。

再看样报该版之上:右上方,为当年由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纪念的国际四大文化名人一一屈原、方斯华·拉伯雷、尼古拉·哥白尼、何塞·马蒂的画像;再就是,关肇直的文章《纪念波兰伟大学者哥白尼》,之后右下为,李又然的文章《拉伯雷的生平和他的和平思想》,左上方,是郭沫若为纪念屈原的题词手迹,之后左下为,叶君健文章《何塞·马蒂》。

这张《光明日报》样报,的确给我超大惊喜。不仅使我亲眼真真切切地看见家父李又然新一篇有关外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顺利地编入其文集,更让我懂得一种因阅读而产生的一一不求甚解的禁忌和一查到底的修身。

至于我在《光明日报》上发文章,确与“光明“有关,是1999年10月1日,我写《国庆日,在世界屋脊》一文,介绍了曾带领北京同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组成的眼科志愿医疗队,在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作白内障人工晶体复明手术的难忘经历。

我恰在国庆节期间,在布达拉宫的正面和侧面,画了两幅速写。正面的一幅,我画的时候,聚拢很多的人来围观,目光灼人,使我兴奋!同时也使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再认识一一前一次熟悉医生和护士,是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保健病房437室,家父李又然住过那里⋯⋯

@在那晨曦初现、窗幔打开之时

国内外许多文史学家向我要家父李又然1949年10月1日之前的个人照片以刊用,我都无奈地吿知:民国时寸照只一张,为1928年赴欧旅次西贡与同行者合影截图。据我表哥叶琪冠说:我爷猜测我爸是共产党后担心家庭受累和我爸被抓,将其从小到大的照片都烧掉了。但,郑景康摄影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之李又然在最后一排最左一个的长发者仍清晰可辨,吴印咸照的,他只半个头。他在东北文艺工作团离延安合影(年月“日“字正下方者)、中共广西省委文艺工作团汉口合影(会标“大“字正下方者),很难认,太模糊。

然而,为家父李又然画像的人不止一个。我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次,投稿《博览群书》期刊,我忝列其中应征以图文,恰为这幅速写像:是1983年7月31日,就在晨曦初现、窗幔打开之时,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保健病房,为家父李又然画的一幅速写像;他搞文字一生,为拙作题父示一一竟成为绝笔:“画得好,兰颂。没有学过画,就画得这样好,很不容易。真好,很不容易。/爸示。同仁医院/1938年7月31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家父用搓蹭颤抖的笔迹题写着父示,落款竟写成了“1938年“,而决然不是“1983年“……

我画的速写和家父的题字,当时是用同一支线条墨迹呈松弛粗宽的碳素笔;起初只是为略过家父墨宝笔误,我用一种纤细的中性笔,又似白描般拓画了这幅速写像,自题“一个无神论者的最后的晚餐“。待原画由《博览群书》配文刊发,我才放弃拓画。得哈尔滨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孟飞评论,他看李又然速写像时写道:“北京同仁医院令尊病床上的速写寥寥几笔很传神:五官轮廓简洁精准,枯瘦的肩、一笔带过的输液杆、饭盆的勺和把上的三个铆钉,以及被单的质感,都恰到好处。这幅速写题材和画法都具有永久收藏价值。“

@也关系到《博览群书》创办者们

家父将“1983年“写成了“1938年“绝非偶然!他在病榻上、睡梦中、晨曦里,一定在冥冥中自然而然地想起延安,1938年3月10日,他到的延安!其间,李又然先后任中国世界语者协会延安分会执委兼宣传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执委,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编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兼会刊《谷雨》轮值主编,兼任星期文艺学园、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国文并世界语教员。他最早翻译为诺尔曼·白求恩一行阅读的陕甘宁边区的世界语和法语介绍资料。首倡在中国女子大学开世界语课并亲自授课;与冼星海二人以男性教员身份被评为模范妇孺工作者,中央开大会表彰,毛泽东出席讲话。

家父多次单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二人多有长谈和书信往来。1941年8月8日,他向毛主席反映文艺界情况,积极促成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并在开幕式上发言。《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13第一版)“1941年8月8日,星期五:下午,李又然兴奋地告诉我,他去见了毛泽东,说了文协过去一些卑丑的事。毛泽东很为激怒,他慨叹着缺乏一个既懂文艺又懂政治这样一个领导人,他骂这现象,他妈拉屄的!毛知道他们在排挤我,说我容易吃亏,因为我不懂讲策略。毛把那次我给他的两篇稿子,托李带回来,他说应该注销。又说最近很忙,过几天再约我谈话。毛又介绍李去寻陈云和凯丰。“

而家父李又然在病榻上这一切有意识或下意识的表现,在被我以速写像记录下来和他为我画他速写像题字成为绝笔的同时,也关系到《博览群书》创办者们,如胡乔木和许力以等,他们都为家父李又然与病魔在生命倒计时的抗争中给予了最大的精神鼓励、政策支持和物质帮助!而这种精神鼓励、政策支持和物质帮助又绝对是日常、量化和具体的,说应然与实然绝不为过,而所指与能指绝非虚言。旅法学者刘志侠说,这是有益的拨乱反正工作。

李又然回忆录《毛主席》,全文首次刊载《新文学史料》季刊(1982年第2期·总第15期)。很快,就被《人民文学》月刊(1982年第7期·总第274期)转载,编后附记写道:“作者为老作家、老同志。写得一手好散文。读完这篇回忆录就可以得到证实,作品意蕴深沉、情感诚挚、风格优美。它发表在《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为向广大读者推荐,特予转载。“指示将李又然回忆录《毛主席》由《人民文学》即时转载的就是胡乔木。

之后,该文多有转载,入选众多图书,其中之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一中外名人的评说》(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一书,1995年5月22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共青团中央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教委、教育厅、文教办(教卫委)、文化厅(局)、新闻出版局、团委,北京、天津市教育局等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列为高中组阅读书目。

因家父李又然所在单位商务印书馆合同医院误诊,1982年8月5日,丁玲去大连工学院为毕业班学生讲话,在北京的陈明以丁玲名义致周扬信,希望对李又然的身体情况及处境给予关心;周扬先去医院、后去家里扑空,又于1983年6月13日亲笔致信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力以同志:转上李又然同志子女给我的信,他的处境十分可怜,请您转商出版事业管理局适当予以照顾。李又然同志的情况想您已知道了些,他是一个早年留学法国,曾经在延安多年的老同志。“安排家父李又然住同仁医院干部保健病房的就有时任中宣部出版局局长许力以。

丁玲在《中国》创刊招待会上的讲话载于《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3日第三版):“在这喜庆的时刻,我们自然要缅怀我们的前辈,我们的战友。他们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他们。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我们邀请了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周立波等同志的亲属周海婴、张澄寰、韦韬、胡潔青、林兰同志。我们追悼柯仲平、萧三、冯雪峰、邵荃麟、田汉、赵树理、柳青、杨朔、郭小川、李季、吴伯箫、靳以、郑振铎以及刚刚去世的魏伯、李又然同志。他们已经不能同我们一起战斗了,但他们的功绩,我们是永远永远不能忘记的。“

@《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的由来

一开始,先读的《思痛录》,后得的“大屁股“。我以在中国作家协会春节团拜会上抓彩获得韩美林画作、由铁凝颁发《女人体》一事,联想当年家父李又然因在宿舍挂了张世界名画而被中国作家协会治罪,于是以此素材成稿,并由《博览群书》以《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为题,配以我画家父李又然的这幅速写像,在2008年第09期总第285期刊发(第15页至第21页)。先是新华社《现代快报》一整版转载,各大网站也此消彼长地转载至今,再就是责任谭宗远传话给我,说《人民日报》文艺部老主任袁鹰表示以史料结构的散文扎实,读此文章十分解渴。读者人数永远多于作者和编者人数,400期的《博览群书》一路走来,没有一期是为窄众而不是为大众阅读的;我以此为基准,编注四部十二卷《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信奉没有文献就没有历史,开篇立卷只在于厚入薄出。

读真话,据韦君宜《思痛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5月第一版)其中《我所见的反右风涛》一章披露:“还有一个李又然,说是他的宿舍里张挂着许多裸体画,是道德败坏。我并没有去看过,但听艾青说:那是西方美术作品!若果真如此,以作家协会来提出这种罪状来,真是可耻透了!““难道我能够不批别人吗?不能。也得批。李又然的妻子刘蕊华在我们部工作,别人贴她的大字报:警告刘蕊华,休想往边滑。我明知这完全是无理株连,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在那个果真就是任意贬损他人的抹黑时代成为笑谈以后,我则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2008年12月18日上午10时,人民大会堂东门进场)2222号请柬,作为刊发我这篇《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一文《博览群书》期刊的书笺而永久珍藏。

我竟然,如此这般富有仪式感地对待发表我这亦庄亦谐文字的《博览群书》期刊,也是亦忧亦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忧的是,近20年,家父李又然网上词条由200条增至20000条,从开始到现在错的多于对的。报刊书则不然,对和错好分辨,思考也更深刻;当时样刊《博览群书》寄我2册,光明日报社装修而我想多买没处买。喜的是,《博览群书》刊发《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之后,网上着实热搜一番;真是帮我寻到一种我所熟悉的题材和素材的体材收放方式、妥切表达、全新语境。我因此开《延安文艺录》博文专栏,被评为中国网络电视台年度十大精英博主之一。互联网+报刊书,我理解,图文的、声像的,平面的、视频的,都存在则表明一一媒体融合偏废不得。一如《博览群书》期刊,与手机APP作延展,新老读者见到,都会同样欣喜,阅读浏览更关注点赞。

拥有超过 1000 本个人藏书,是种怎样的体验

我把家里的藏书看做是我人生的财富和幸福的源泉,而且这种财富还可以传承给下一代,这就是书香之家的幸福密码。

我家里现有藏书大概5000多本,自认为有保留价值的大概在2000本。这些书主要是经史子集、传统文学、美学和书画典籍等方面的收藏。

藏书作为本人唯一的消费型爱好,每月大概购买10本书,从高中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各个线下书店和网络书店的VIP都升到顶了。

本人日常买书都是跟随阅读方向,比如19年以美学和画论为阅读方向,就以此类书为购买,收藏的目标。我在购买书时对版本要求不高,主要是看内容和作者,当然如果是繁体字版本会比较喜欢。个人对出版社比较喜欢三联、中华书局和中信三家,书法字帖则会选择各种善本、宋拓收藏。

家里有一间屋子专门藏书,但也早已放满,楼上的阁楼更是层层叠叠的堆满了各类书籍。有时被迫放弃一些书籍也是颇为无奈。

藏书的目的在于积累和传承“财富”!

这种财富不同于金钱,是一种可以传承有序的财富,是一种别人无法侵占掠夺的财富。哪怕你的书全部丢失,但藏书的精神还会传承下去,影响到你的子女和后辈。这种财富是家庭无法计价的财富,值得每个家庭去珍视。

我总想,当我走完这一生,会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我想,我这一屋子书就是最好的财富和遗产。这些书不仅代表着知识,更代表着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人生格局的塑造。

所以,基于此目标,我在选择什么书收藏的过程中,自觉地慎重了一些。只有我感觉可以长时间具有阅读价值的书才会购买收藏。如果不是此类的书籍,则往往会看完就卖掉,或者以电子版本的形式塞到手机里。

藏书,不仅是书籍的收藏,还包括自己的体会和整理。如果各类书籍是一道道大餐,那你的阅读笔记就是你吃这道餐的筷子,能让你更美味的品尝到美食!

我每次的阅读笔记都同时会整理,与书一起收藏。不求后人能读懂我心,但求会有一丝的感悟。

当然,如果自己留下作品给后人则更佳,这就是古人的“立言”。今天人对文字已经没有了忌讳,可以任意,放开思维,不加掩饰的放纵,所以好的作品就少之又少。

如果你抱着传承教育自己后人的目的来写文章,我相信你的下笔定然不会如此轻易。

每当夜里和儿子一起读书时,看到他幼小的身影在灯下孜孜不倦,心中就会非常温暖,这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从书中而来,这种温馨的画面就是每个爱书之人的执着,这可能就是我们藏书之人的私心吧。

你在用什么渠道或媒体了解世界,了解身边发生的事

我每天早晨听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天晚上看央视新闻联播和当地电视新闻直播;有空就抓紧浏览《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通稿以及其他主流媒体报道;浏览政府权威性发布的信息;浏览朋友圈;尤其是每天必须要认真看《今日头条》资讯,从中捕捉有价值的导向性的知识和信息。与此同时,常常深入企业、学校、机关、市场观察、了解、掌握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有普遍启发教育意义的典型事实。这样,从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中筛选题材,优选角度,充实内容,尽量写出接地气、冒热气、立体式的稿件,以期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鼔舞人!看到了《头条号》中层出不穷的优秀人才、优质文章,深受启发,深感自己的差距太大!我一定会继续奋斗!!

有什么诗人诗作很棒,却甚少知晓

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世人的价值取向,重物质轻精神;另一方面也跟诗作的传播途径有关吧。

你还有阅读纸质书的习惯吗,会读哪方面的书

有人说判断一个朋友可否交往的标准,是看他家里有没有纸质的书。

梁实秋说:“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

你可以没有衣帽间,但一定要有间书房。你可以在线学习,但一定记得时常看看纸质的书。

因为一个时常阅读纸质书的人,他至少相信,读书仍然有用。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躲避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可读的书有很多很多:

可以在浩瀚的《四库全书》海洋里激浪扬帆;

也可以在亘古的《史记》幽林中闲逸漫步;

从《十诫诗》中能看到仓央嘉措那纯真爱情的传奇;

从《兰亭集序》里依稀闻到王羲之那流芳百世的墨香……

活在当下的你,今日头条改变了你什么字数越简约越好

让我开心,让我快乐,让我充实,让我开阔视野,总之,让我有幸福感。

平凡的日子因头条而美丽

短暂的岁月因头条而精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