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叫绝的意思(“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于谁为什么他的两个字更是让皇帝拍案叫绝)_延安_论语_拍案叫绝

本文目录

  •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于谁为什么他的两个字更是让皇帝拍案叫绝
  •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 表示赞扬肯定的词语是什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于谁为什么他的两个字更是让皇帝拍案叫绝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典故出自北宋开国功臣,曾“两朝重臣,三任宰相”的赵普。坊间传说赵普只读了半部《论语》就能帮助赵太祖打天下了,当赵太宗光义即位后,就问赵普民间传说只读半部《论语》情况是否属实,赵普便认真回答:“臣确是只读了《论论》前二十篇,就帮太祖打天下了,今读下半部《论语》为陛下治天下。”这就是其典故之出处来由,这实在有戏说成份,是故意夸大了《论语》的功用,以更突出强调《论语》的重要性,突出强调,儒家思想在治家治国上的重要性。

赵普生于公元922年,卒于992年,享年七十一岁,今属天津蓟县人,是北宋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与太祖赵匡胤一起谋划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帮助宋太祖建立了大宋王朝,又当了宰相。赵普生于官宦家庭,怎么会是可能只读半部《论语》呢?很明显,一是谦虚之说,一是在夸大并强调《论语》的功用,让人好学习《论语》,利用《论语》的思想为人处事。

《论语》是儒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籍孔子之名,借孔子之语而辑录成文成书的,并非只是孔子一人功劳,实有其弟子心血及弟子心志渗入其中,能熟读之,于人确是大有好处的。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下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就爱读《论语》,今老了,还时常看着,“温故知新”。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说到历史上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当然没有能比得上空城计的了。

我们知道历史上诸葛亮使用过空城计,可是,诸葛亮那是在小说中用的。在现实当中,根本不存在的。

现实当中,真正的用过空城计的人是毛泽东。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看看当年毛泽东是如何用的空城计。

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正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国民党将领胡宗南一直都是对这里虎视眈眈。

可以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胡宗南就收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带领大部队开始要秘密进军延安了。

在他们看来这样只要偷袭了延安,他们就可以给中共造成巨大的打击。

本来胡宗南以为自己偷袭延安这件事,他做的保密工作是十分的到位的。在他看来,打延安的中共党员一个措手不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他并不知道在他还没发兵之前,毛泽东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当毛泽东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就开始妥善安排一切事情了。他要摆一个空城给胡宗南,让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失落。

在这期间,毛泽东一直监视着胡宗南的动态,了解他们的行军速度。另外,延安城里的所有重要物资和人员,也都安全的撤离了。

最后到了胡宗南的大军,快要到延安城的时候,毛泽东才在最后一波人员当中撤离。

胡宗南满怀期待而来,但是,来到了之后,他才察觉到有点不对劲。为何没有遇到强有力的阻击呢?

这还不算,很快他们就进入到了延安城。

到了延安城胡宗南才得知,自己竟然是得到了一个空城。

他到了毛泽东住的地方查看了一番,据说当时毛泽东故意给他留下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上还存有余温。

这说明毛泽东等人,刚刚走了不久。

也就是说,他的一举一动,等于都是被人家所知晓的。

另外,毛泽东还给胡宗南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胡宗南占领延安其势如骑虎,上也上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只能把几十万大军空空的消耗在延安这个空城之上。

后来果然如毛泽东所料,胡宗南这一支部队是国民党中最没有用的一支,因为东北战场上的战役打响,他们参与不来,淮海战役打响他们参与不了......。

这就是他们占领延安空城所付出的代价,关键是最后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被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牵着鼻子走了几个月,并且被彭德怀所打败。、

所以,毛泽东在延安城用的这个空城计,就是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个计策。他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空空的消耗在了延安这个空城之内。

表示赞扬肯定的词语是什么

1、拍案叫绝

释义: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出处:田颖《博浪沙行序》:“不禁拍案呼奇。”

2、赞不绝口

释义:不住口地称赞。

出处: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宝玉看了,赞不绝口。”

3、赞叹不已

释义:连声赞赏不止。

出处: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庄绍光看了,赞叹不已。”

4、交口称誉

释义:异口同声地称赞。

出处: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