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评分持续升高,对于这种传承经典的模式你如何评价?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播出的《黄河大合唱》,听着,听着让人心潮澎湃!大家有什么感想_黄河大合唱_延安_演出

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评分持续升高,对于这种传承经典的模式你如何评价

首先这是一个好的平台,然后是对经典的传承的致敬,很多的好的作品,很多好的内容,都开始被我们熟悉,那首《苔》,感动了多少人啊,所以一个好的作品,即使久了,也需要好的平台来展现自己。

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播出的《黄河大合唱》,听着,听着让人心潮澎湃!大家有什么感想

4月13日,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了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特别节目。几代演绎者齐聚一堂,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执棒,再现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令全场沸腾,热泪盈眶!

郭沫若说: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产生的

最成功的新型歌曲。

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

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

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人民掀起团结一致

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

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

在这一背景下

《黄河大合唱》在1939年初的

延安诞生了

在抗战烽火中

诗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

在艰苦的条件下

与时代、人民共命运

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

以黄河为背景

《黄河大合唱》热情歌颂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

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痛诉侵略者的残暴

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

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

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黄河大合唱》从延安窑洞唱响

迅即传遍全国

成为全民族夺取抗战胜利的号角

节目中

光未然先生的儿子张安东

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1938年11月

武汉沦陷后

诗人光未然从西安东渡黄河

黄河的惊涛骇浪

和船工们搏风击浪的精神

以及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1939年初回到延安不久

他就顺利完成了

朗诵诗《黄河吟》的创作

(1939年光未然左臂受伤后在延安治疗)

由于身体有伤

光未然口授《黄河大合唱》歌词

请抗敌演剧队的队员记录整理

仅用五天时间

光未然完成了

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诗句

(《黄河大合唱》曲谱)

这部壮美的诗篇深深打动了冼星海

他决定全力为这首长诗配乐

并满怀信心地说:

“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冼星海在窑洞中创作(1939年,延安)】

来源: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

冼星海拖着病体

整整熬了六天六夜

就这样

在那间小土窑里

在那盏摇曳着

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灯下

1939年3月31日

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1939年夏)】

来源: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

五天成稿、六天成曲

光未然、冼星海将对民族危亡的痛

化作中华儿女的“怒吼”

在内外交迫的情况下

一首《黄河大合唱》

让每一位中国人听见

像黄河一般的咆哮

愈加百折不挠奋勇向前

1939年4月13日

《黄河大合唱》在

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邬析零担任指挥

抗敌演剧三队作合唱队

鲁迅艺术学院的十余名师生

组成临时乐队

台下观众有千人以上

这场杂用

木鱼、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演出

令“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

轰动延安

(《黄河大合唱》首演乐队16人合影 摄于1939年 最右为当时用的美孚油桶二胡)

节目中,李一非、解冰回忆

当年演出《黄河大合唱》的情景

没有交响乐团,没有灯光

甚至没有像样的舞台、乐器

使用的乐器都非常简易

用子弹壳做伴音乐器

喝水的缸子插上五六根木棍

也就成了打击乐器

用汽油桶自制贝斯

(图中展品哈尔滨的师生根据延安艺术家所画的草图用美孚油桶制作的低音胡琴)

一个汽油桶做的大贝斯

一个茶缸子打击乐器

这两件简单甚至有些

“粗糙”的乐器

却是那个年代

延安艺术家们手里最常见的

也就是这样一支简陋而奇特的

“交响乐团”

却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5月11日,

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晚会上

《黄河大合唱》再次公演

乐曲结束后

毛主席连声称赞:

“好!好!好!”

不久

周恩来欢迎他

回到延安的晚会上

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

十分振奋

亲笔题词: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周恩来为冼星海题词(1939年7月8日)】

来源: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

当时有报纸评论: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这个令人热血沸腾的音乐作品

在抗战时期是一面旗帜

更是吹响了

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号角

鼓舞了当时

饱受侵略者摧残的中华儿女

(1941年,在缅甸抗战的西线战事最紧,仰光沦陷之前,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海外演出《黄河大合唱》。缅甸的首都仰光街头,光未然率领华侨战工队)

抗战胜利后

《黄河大合唱》在历史的

每个关键时刻

还会因其慷慨激昂的气势

成为中华儿女心目中的最强音

1945年10月24日

联合国正式成立

在庆祝会上

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

用英语演唱了

《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

乐谱由宋庆龄提供

(美国歌唱家 保罗•罗伯逊)

1955年5、6月

为纪念冼星海逝世10周年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拍摄电影《黄河大合唱》

由总政歌舞团合唱队演唱

时值抗美援朝刚结束

新中国百废待兴

但这些经历过

战火洗礼的文艺工作者

依然用饱满的革命激情

演绎出了中国人民的战斗精神

1956年10月

在苏联莫斯科

为庆祝中苏友好演出《黄河大合唱》

(用俄文演唱,曲谱是用冼星海后来谱写的、经过整理的莫斯科版本)

1975年10月25日

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

“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

逝世40周年、星海逝世30周年音乐会”

由中央乐团合唱团演出《黄河大合唱》

此次演出不同凡响

经毛主席批准按原词演出

后在上海、天津等地演出

北京在工人体育馆又加演三场

反响热烈

1983年6月4日

在加拿大多仑多市希玛音乐厅

举办“交响乐之夜”音乐会

由中国留学生黄安伦发起、组织

由大陆、香港、台湾的

中国留学生合唱团演出《黄河大合唱》

此次演出,是1949年以来

中国大陆、台湾留学生

第一次在海外合作演出

1989年6月25日- 7月1、3、7日

在台湾省台北市举办

“抗战胜利纪念音乐会”

由台湾省交响乐团

附设合唱团、台北爱乐合唱团等

联合演出《黄河大合唱》

此次演出为台湾禁演《黄河大合唱》

自1949年后的首次公演,轰动全岛

(1990年8月,上海海峡两岸音乐家首次合作演出《黄河大合唱》)

2007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

“嫦娥一号”飞天

带去30首歌曲

其中就有《黄河大合唱》中的

《黄河颂》

这首歌

不仅在地球上唱响

也在宇宙上唱响

2015年8月26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

“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网络投票结果

《黄河大合唱》是

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

时至今日

唱起《黄河大合唱》

仍然有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喷薄而出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80年过去

中国已迈入和平与繁荣

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

《黄河大合唱》不同时代的

演绎者齐聚一堂

演唱这首不朽的音乐史诗

当年激亢高昂的歌声犹在耳畔回响

《黄河大合唱》曲谱上的音符

是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一声声呐喊

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间

这一幕深深感动着张安东

“无论身在何方,

我们永远向往着

中华民族的强大和繁荣。”

无论何时何地

黄河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大合唱》都是一部

令我们血脉沸腾、心潮澎湃的绝唱

在诞生至今的80年里

它一直不停地被指挥家

和朗诵合唱演员激情演绎着

战争年代,它是号角

激励着中华儿女挺起胸膛

勇敢面对敌人的刺刀

去保卫祖国,捍卫民族的尊严

和平年代

它呼唤着读者和听众反思与警醒

怎样做才能振兴中华

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2019年

我们再听这首《黄河大合唱》

不遗忘也不能遗忘那些

曾裹着硝烟、浸满了血、

跳动着无数生命的旋律

让历史的回声永远在我们心中激荡

才能真正谱写出

中国伟大复兴的最强乐章

如何评价曹轩宾在《经典咏流传》里唱的《遥念词》

之前,曹轩宾在央视第二季《经典咏流传》里,演唱了一首新歌《遥念词》。这首歌曲也和他在第一季节目里的《别君叹》一起,形成了同一音乐体系下的前后呼应、递进,以及风格更成熟的呈现。

与此同时,正是这两首作品的推出,让曹轩宾对于大部分歌迷来讲,有了一种全新且独特的音乐人设。只不过,曹轩宾的音乐人设,靠的可不是包装,而是在国风领域真正的深耕,与探索。

去年的《别君叹》,是曹轩宾在唐代诗人王维经典作品《送元二使安西》基础上的全新创作,其中用陕西方言来演绎这首歌曲,不仅说明曹轩宾在解读作品时,对于原作创作背景的一种考古和求真精神,甚至也引发了如何原汁原味呈现国风作品的大讨论。

这次在第二季《经典咏流传》的舞台,曹轩宾则又在于谦七律名作《立春日感怀》的基础上,创作并演唱了全新的作品《遥念词》。

于谦是明代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和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但于谦更多时候,是以自己的忠义和民族气节留名,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于谦同样还是一个诗人,在五言、七律上都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句。

而曹轩宾在《经典咏流传》舞台演绎《遥念词》之前,还念了一段《除夜太原寒甚》,虽然这首歌曲和《立春日感怀》,一个是五言、一个是七律,主题也不尽相同,但其实却通过两者之间感性的相通,尤其是让《除夜太原寒甚》里的豁达与乐观,来引申《立春日感怀》更纵深的立意,就足以说明曹轩宾创作意蕴上的深度。

有时候,文化的传承还是需要一个创作人,通过作品的方式来呈现,才能让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遥念词》在文化功能上,就有这样的属性!

所以,《立春日感怀》还是《立春日感怀》,但在曹轩宾的创作和演绎之下,它又成了全新的《遥念词》!

《遥念词》在旋律创作上,融合了中文诗朗诵和西方音乐剧的技巧,从而形成了低音深沉、高音舒展的艺术美。而在编曲和制作结构上,整首歌曲也加入了弦乐、铙钹、京胡等东西方的乐器,再加上戏曲的融入,从而用乐器及背后的文化,无限拉长了整首歌曲的时空宽度,形成了一种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的纵深。

和之前的《别君叹》略有不同,如果说《别君叹》是曹轩宾希望用一种现代的方式,去还原和复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古典场景的话,那么《遥念词》在同样用音乐凸显于谦的思乡之情之外,更通过创作的方式,延伸了整首作品的意境。

因为思乡的主题,《立春日感怀》整体是一首比较忧伤的七律,但通过另一位词作者李奇和曹轩宾在音乐上的重新塑造,尤其是将《除夜太原寒甚》中那种于困苦中乐观豁达的精神引入,不仅让《遥念词》有了一种情绪的递进和丰富,更让于谦作为一名具有家国情怀的名臣,在家与国两者矛盾之下的情绪表达,有了一种更立体、更人性的呈现。

尤其是后半段延伸后所带来的力量感,其实也是一首歌曲的破格和破局,从而让《遥念词》真正达到了收放自如的意境。

这也是曹轩宾国风音乐的高级之处。在很多人只是把国风当成风潮的时代,曹轩宾的国风创作,从《别君叹》到《遥念词》,他首先像个考古学者那样求真,尽量把原作历史背景的意蕴一一还原、真实再现。

另一方面,曹轩宾又因为真正走心的理解,从而更能站在那些古人经典作品的创作角度,以艺术想象力的方式,进行基于现实又高度升华的再创造,从而让古风作品,不仅仅只是亭台楼阁、平上去入等等形式的罗列,而是真正成了穿古达今的流动体,古风吹在身上,亦有现实的温度。

其实像《遥念词》这样的作品,用的是于谦的诗,写的是于谦的情,但曹轩宾也在这个中间,传递着古今相通的家国情怀。比如在这首作品里,除了于谦对于家乡的遥念,同样也可以让人对在前不久四川凉山火灾中壮烈牺牲的救火英雄们,寄予同样深情的遥念。一样的家国、不一样的战场,却有着同样的情怀,这才是古风音乐最高级的表达。

当然,从《别君叹》到《遥念词》,曹轩宾之所以能够立稳国风的音乐人设,其中的原因,恰恰就是曹轩宾,并不是一个为了什么风格而刻意追求什么风格的音乐人。从《遥念词》里用钢琴弹唱,以及他对于旋律与诗词的融合,体现出的恰恰就是他古典音乐的修养。

也正是有古典音乐的扎实功底,让曹轩宾才能从音乐内核,真正做到古今贯通,让古风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的轻风,而是交织着文化脉络的飓风。

与此同时,也不要忘了曹轩宾在华语流行音乐的积淀,也让《别君叹》和《遥念词》这样的古风作品,同样不失真实的温情与温度,那种让人感同身受的共鸣。而这种多维度的唱作,不仅让曹轩宾有一个更大的音乐格局,反过来在运用到某一种音乐场景的时候,也才会显得包罗万象、内有乾坤!

他是经典传唱人曹轩宾,他也是多维唱作人曹轩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