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一首诗,浪漫又美好,写清人世间最简单的幸福_诗人_自己的_一首

#头条创作挑战赛#

幸福是什么,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是有一份好工作,风光体面收入又高?是有一座自己的房子,哪怕它不大,却是自己的避风港?是有一个好爱人,知冷知热还能懂你心中悲欢?

当人到中年,在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奔波里,对于幸福的理解却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原始,它变成只剩下一个愿望——每天睡到自然醒,一觉睡到大天亮。

对于城市生活的人们,这个愿望近乎奢侈,每天熬夜赶工作,每天熬夜陪孩子,第二天在催命闹钟的呼唤声中爬起来,开始新一轮赶场。

所以每每读到古诗词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会不自觉地被其中的悠闲,自在、恬静的心境所吸引。

当生活变得一地鸡毛,还好有诗词可以解忧。

今天要分享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孟浩然,擅长五言绝句,诗作清旷高妙,与王维并称“王孟”。

展开全文

他出身书香世家,家境殷实,18岁在老家湖北襄阳参加县试,一举夺魁,本以为老孟家可以指靠他继续光大门楣,结果孟浩然一个潇洒转身,不去京城参加科举,毅然决定隐居鹿门山,一首《登鹿门山》就清晰地表达他隐居的想法。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意思是这里应该有隐士生活过吧,可我怎么找不到呢,算了,算了,我还是划着小舟先回家吧。

直到老父亲去世,守丧三年之后,他才选择面对现实,接受世俗的规则,开始准备出仕,给当朝宰相张九龄,写下一首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我想入仕,可惜又没有门路,只能待在家里,浪费了这大好年华,看着那些在岸边钓鱼的人,我心中真是无比羡慕啊!

无奈的是这首诗被无数名家疯狂好评,却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青睐。至此之后,他就一直在寻求出仕之路,还曾参加一次科举,结果名落孙山。

但此时随着他诗名越来越盛,当时文化圈的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都成为他的好朋友,尤其他与王维诗风相近,两人是相见恨晚,结成忘年交。

一次他去拜访王维,两人在办公室聊天,结果唐玄宗进来,孟浩然躲避不及,只能藏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如实禀告。谁知玄宗非常高兴,说,我早知道他是个大诗人,还不曾见过,快出来吧,跟我讲讲最近写了什么新诗啊?

孟浩然脱口而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我没有才华,所以圣上嫌弃我,我自己多病,所以老朋友们都疏远了我。第一次与玄宗相见,就发了这么一通牢骚。

结果玄宗立马翻脸,“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意思是,你自己不愿意出来做官,我又没有抛弃你,你怎么能这样污蔑我呢?我看你还是继续去做隐士吧。

说完玄宗一脸傲娇地离开了,留下呆若木鸡的王维和孟浩然面面相觑。再无回转余地,还是回家吧!

这就是真实的孟浩然,耿直不会拐弯,想要做官,又不会束缚自己的个性,想要治国平天下,又要保留独立的个性,其实不适合做官才是真的!

回家之后的孟浩然,开始痛快的享受田园风光,他笔下的田园生活,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不仅风景优美,有青山,有绿树,还有正忙活做黄焖鸡的故人,非常地令人心神向往。

而他笔下的春光,更加迷人,一首《春晓》,简单又奇妙,天然又纯粹,写出大家心目中向往的简单幸福生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文大意为:

春天的晚上真好睡觉啊,不知不觉中天色已经破晓,醒来时到处能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依稀记得昨夜里的风声雨声,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儿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里,诗人一觉睡到大天亮,怎么醒来的,不是被人叫醒,而是被春日的晨光,被欢快的鸟鸣声唤醒。

诗人在春夜里沉沉睡去,又在春晓里慢慢醒来,耳边是处处鸟语,鼻中是花香阵阵,可见诗人的心境是多么悠闲,隐居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舒适惬意,一觉睡到自然醒,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嘛!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两句特别的浪漫,也充满了童趣,昨夜一场风雨过后,想必是落红遍地吧?可见诗人是无比眷恋春天的美好,珍惜这个春天,生怕春天悄悄地溜走。

这两句,在时隔400多年后,李清照也写了一首类似的词,表达了相同的爱惜心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整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春天清晨睡醒时的所闻所想,构思巧妙,不是从所见去抒发,而是从所听展开联想,给你无穷无尽的美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愿在新的一年,大家都能睡上香甜好觉,一觉睡到自然醒,一觉解千愁,别熬夜,早睡觉,疫情告诉我们,免疫力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