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诗人的一诗成名之作,雅丽力压孟浩然,后世送他个霸气的称号_岳阳楼_洞庭湖_诗人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座岳阳楼,引得文坛高手纷纷挥笔。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再加上大大小小几十位诗人的名作,让这座楼俨然成了一座“赛诗楼”。

有了唐宋的这么多经典作品,对于元、明、清的诗人们来说,要出彩谈何容易。或许正是因为不敢写,这三朝咏岳阳楼的作品是少之又少。但有没有明知山虎偏向虎山行的呢?有的!比如本期要和大家介绍的这位杨基。

杨基是元末明初的诗人,虽在当时被称为“吴中四杰”,但主要工于书画,其诗存世的不多,与唐宋咏岳阳楼的名家相比,充其量就是个二流诗人。洪武六年,46岁的杨基被重新启用,登上岳阳楼,超水平发挥写下了这首名为《岳阳楼》的千古名作,一诗成名。因为这首诗,后世名家送他一个霸气的称号:五言射雕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岳阳楼》

作者:杨基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展开全文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因为这首杨基一诗成名,诸多名家更将此诗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提并论,不少人认为其虽气势稍逊,但雅丽是力压孟浩的。诗的大意是:春色从八方涌来,落到了洞庭湖,陶醉了巴陵。洞庭湖气吞三楚之水,巍巍君山接揽九疑青翠。湖面空阔如溢满鱼龙之气,君山娉婷如湘女之灵。夜色中,突闻一阵笛声,风急雨昏令人陶醉。

首联开篇就是大手笔,以春色为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春景。“春色醉巴陵”中一个“醉”字,已是意境全出,令人眼前一亮;而“阑干落洞庭”中的“落”字又将无形的春有形化。这两句已是一气呵成,灵动自然,是相当高明的起句。

颔联水与山对仗而写,水是天三楚之水,山是接九疑之山,十分工整。一般来说,写波澜壮阔之景,就很难写出绮丽和灵动,也就是所谓的有钢则无柔,但这两句诗却刚与柔相接。水本是柔美的,但洞庭湖水却有吞三江之气;山本是刚毅的,但湖边的君山却温柔地接过了一片青翠。这种写法,确是诗人首创,可谓字字珠玑。

颈联继续写水与山,只是这一次是虚写。刘禹锡曾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的妙语,杨基在此稍一变幻,写出了异曲同工之妙。最妙提结尾的10个字,诗人为眼前之景沉醉,才有了上两句的虚写,此时一曲笛声吹来,将他拉回现实。“风急雨冥冥”其实是一语双关,既可指眼前洞庭湖突来的风雨,也可指笛声激昂如风如雨,用得巧用得妙!

纵观这首诗,往大处写时是气势磅礴,往雅处写时是绮丽多姿,在虚与实之间来回转换,写活了一江湖水和一座山。但十分耐人寻味的是,此诗名为“岳阳楼”,却看似无一句在写楼,更无一个“楼”字,全部着和力于山与水。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岳阳楼与洞庭湖相接,诗人诗中所有景物都是站在岳阳楼上所写。正因为楼之巍峨,才能将洞庭美景尽收眼底,所谓似无一句写楼却句句写楼,正是如此。凭这首诗杨基确实担得起“五言射雕手”之称,大家觉得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