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如何看待历史帝王早年励精图治,在位晚期昏庸不堪,姑息养奸,比如汉武晚年巫蛊之祸_丘吉尔_德国_王莽

如何评价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二战回忆录》详细地回顾了整场战争从苗头到酝酿,再到爆发的整个历程,丘吉尔十分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二战的过程,对我们重新去思考这场人类历史的浩劫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事后的角度来重新回看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概一场注定会爆发的战争。

一战战败的结果,让德国在投降之后被肢解,无论是海外的殖民地,还是在欧洲大陆里曾经夺取到的土地,统统都被战胜国夺去。作为限制德国——尤其是军事力量——的策略,德国国内的工业和经济在战后得不到发展,民众不满的情绪也就自然日益高涨。

但事实上,当时的德国与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的冲突的祸根,起码还要再从一战往前追溯到普法战争。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语文课本那篇著名的文章《最后一课》,讲述的就是普法战争时候,战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被德国,两个地方的学校需要改上德语课,而不能再上法语课。

文章包含深情地讲述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过程。但再深情文艺的作品,也终究抵挡不了战争的残酷。

阿尔萨斯和洛林在一战之后,战败的德国又重新还回给法国。但日后的德国,依然对两地念念不忘。

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对二战爆发前欧洲大陆的局势还是相当具有预见性的。德国本身的民族性以及本身作为一个欧洲大国,不可能一直接受一战之后这种不平等的压制。

而与此同时,意大利以及在地中海蠢蠢欲动。对东非的行动,便是对英法盟国底线的试探。

虽然英法马上做出了反应,但事实他们的底线比想象中更低。

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便极力维持和平。与此相对应的是,丘吉尔主张在德国军事力量抬头之前,先发制人——打是一定会打的,晚打不如早打。

然而当时的张伯伦,还是凭借他的各种斡旋,勉强维持住了和平的局面,甚至因此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

当然,现在看来,张伯伦貌似成功的和平外交,也不过是希特勒的政治策略——你以为是你的努力保持和和平,实质不过是我在还没完全准备好的时候留下一点时间空间,并顺带兵不血刃地获得政治利益,不战而屈人之兵。

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英法之外的盟友利益被出卖。最悲催的大概是捷克,政府的肢解,苏台德问题之后,大片领土并入德国。

之后就是波兰。

波兰之后,二战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号称拥有欧洲大陆最强大陆军的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防线一触即溃。

英国当然也好不到那里去,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战争的情况下,大英空军根本无力支援欧洲大陆。否则也不会有敦刻尔克大出题(或者说大溃败)。

很不幸,丘吉尔的担忧全对了。

想来这也是英国岛国政策的反映。隔着英吉利海峡,安全感自然要比欧洲大陆高上一个级别。而对于欧洲大陆,最好就是有几个大国互相制衡,这对于英国而言才是最好的。

可这下玩火玩大了。大国虽安,忘战比危。

更何况,论政治能力,张伯伦和希特勒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希特勒在欧洲大陆合纵连横,纵横捭阖的时候,张伯伦还在美滋滋地盘算自己的和平外交。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希特勒之所以能在国内掌握大权,也与盟国对战败的德国缺乏考虑的压制有关。国家凋敝,民怨沸腾,自然就呼唤强人。

但盟国似乎并不关心,能过一天是一天。甚至是德国都已经启动军事工业,重整军备了,还是熟视无睹。

有发动战争的欲望,有发动战争的能力,那战争的发动就不可避免了。

意料未及的大概只是德国的闪电战在欧洲大陆摧枯拉朽般获得胜利,而战争的爆发早已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如何看待历史帝王早年励精图治,在位晚期昏庸不堪,姑息养奸,比如汉武晚年巫蛊之祸

中国封建社会中,盛衰落差最大往往就是这种时期。一个奋发有为的帝王,文治武功一时之盛,不幸的是,他活的太久,晚年的荒唐胡闹让人叹为观止。于是,史书中常常用“年老昏聩”来记载这些曾经的英雄。年老昏聩不应该受到苛责,偏偏这些人谈恋权位,不服老,结果搞得天怒人怨,一塌糊涂。

对于生命来言,英雄和普通人是无一例外的,对历史来言,英雄的的衰老是致命的,因为人们崇拜他们,把他们捧上神坛。而他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英雄。“英雄迟暮”是人们不愿面又必须面对的。

汪精卫刺杀满清摄政王载沣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可以想象,那时的汪精卫真的是一心求死。偏偏满清刀下留人,让他活到几十年后,成为民族的罪人。《汉书》中记载朝臣提议为王莽加九锡,上书请愿者竟然达到四十八万人之多,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王莽甚至可以比肩孔圣人。倘若那时王莽去世,史书必将为王莽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偏偏三年后,王莽选择篡权夺位。超前的制度伤害了权贵也伤害了农民,天怒人怨。王莽也成为史书上的乱臣贼子。

丘吉尔一生所获得的荣誉无数,坦克之父、二战英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任何人只要能获得其中一项,便可称得上伟人。偏偏晚年丘吉尔谈恋权利,顽固坚持冷战思维。美国报纸曾经就丘吉尔的九十诞辰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指出:“温斯顿爵士还是和从前一样,向时间和命运挑战,但他终究还是老了。”

早死,有时也是一种幸运,英雄尤其如此。早死的英雄是幸运的,英雄早死的时代也是幸运的。

西方二战功臣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为何都被自己民众厌弃

你这个观点我不赞成,首先斯大林是世界级伟大的领袖!是世界人民所公认的,为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初期阶段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后来的二战中处事不惊,中流砥柱,领导前苏联人民奋勇反击,被后人称之为钢铁意志斯大林。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特别是在朝鲜抗美援朝战争中给于我们很大帮助与支援,这个恩情我们是不忘记的。丘吉尔,戴高乐两位都是反法西斯英雄,受到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称赞。有一些国家,一些人有一些不同声应也是很正常的。看伟人功与过,要用辩证关系去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要一概而论。每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公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