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停战协定刚签署,英国空军就撤离朝鲜,丘吉尔:太坑人了_英国_朝鲜_美国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W.哈立逊中将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全称《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随后,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于平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于开城,“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马克·韦恩·克拉克于汶山分别在停战协定及其附件上签字。

朝鲜停战协定刚刚签完,英国政府就在第一时间撤退了全部航空兵,根本不管美国的态度,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我们在这个该死的地方呆得太久了。

1、英国为何参加朝鲜战争?

对于处在东北亚的朝鲜,英国人自己说:英国人对朝鲜的未来没有任何兴趣。

英国曾经在1902年的时候,就和日本签订了同盟条约,支持日本同俄国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但事实上,英国并没有染指朝鲜半岛的兴趣,因为,它在朝鲜的经济利益也是微不足道的。

从1935年到1939年,英国对朝鲜的出口总额大约在156000英镑,进口总额更加稀罕,连1万英镑都不到,朝鲜对英国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

展开全文

所以说,对于美国要让英国出兵参战朝鲜,英国人从心理上来说,是不愿意的。

而且,英国国内也不支持政府对朝鲜用兵,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南朝鲜的李承晚在英国的人设不行,许多英国官员认为“李承晚是没有道德的人和极端右翼分子。”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英国与中国的关系。

众所周知,1950年1月6日,英国政府正式递交照会,成为第一个公开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据说当时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美国极力斡旋,但却无法阻止这一结果,为此,她极其伤感的说:“英国为了蝇头小利出卖国魂,我为英国感到羞耻......不管有没有外援,我们都将力战到底,我们没有被击败,我们还有数百万同胞仍致力于长期奋战,只要一息尚存,我们必将以坚定的信念奋战不懈。”

对于大英帝国为什么会首先承认新中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利益。

1949年4月,一向在中国极度狂妄的大英帝国,受到美国的鼓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候,上演了一场紫石英号事件,事件发生后,英国人还非常狂妄,丘吉尔等人甚至叫嚣着要出兵。

紫石英号事件

不过,议会大厦里,许多英国议员嘲笑丘吉尔先生,英国已经不是昔日的大英帝国了,而中国政府也不是大清王朝的政府了,你看人家美国人,那才是真正的老大,连他们都不愿和解放军对抗,自己率先撤出在中国内河的军舰,却挑唆着我们留在长江。

最后,英国人只好耍了一个无赖,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掩旗熄火,逃离江阴要塞,奔出长江口,仓皇抵达香港的维多利亚港。

这一事件直接改变了英国人对新中国的态度,没办法,落魄的英国既然打不赢,为了在中国的那些利益,不顾美国的反对,对中国采取了和好的态度。

事实上,朝鲜战争前,英国在中国的投资达到2.5亿英镑,比在朝鲜多得多,所以,鉴于朝鲜向来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万一战争扩大牵扯到中国,导致中英关系恶化,它的这些投资会不会打水漂,特别是在香港的政治经济利益会不会受到损害,英国也要掂量掂量。

因此,从这几点来看,对于美国干涉朝鲜半岛的热情,英国人是不屑一顾的。

不过,英国虽然在朝鲜没有利益,并不代表着英国在亚洲也没有利益,它的利益在东南亚,东南亚才是它的传统势力范围,因此,支持美国,可以换来美国对英国在东南亚战略利益的支持。

另外,英美关系还因为中东、巴勒斯坦等问题受到破坏,在朝鲜问题上支持美国,可以修补英美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欧洲利益、英国的重建离开了美国,估计就不妙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来自二战时期的教训,那就是英法两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其结果是法国把自己搭了进去,英国也被打成了残废。

北朝鲜的背后是苏联,那是比当初的德国更强大的对手。

所以,对于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时任英国首相、英国工党领袖克莱门特·理查·艾德礼和外交大臣贝文等商量后,决定在联合国支持美国,前提条件是行动应当局限在朝鲜本土。

这就是英国当时的主张,也就是有限度地支持美国。

没有办法,英国不仅担心触怒了中国,也担心自己在朝鲜陷入太深,损失过大,一旦朝鲜战争演变成和苏联的一场全面战争,那么,英国是很难再抽出更多的兵力以及经济实力去抵挡苏军的钢铁洪流,那场可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英国损失太大了。

1950年7月30日,艾德礼首相对英国民众发表广播讲话说,“无论如何,美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和他们站在一起”。

随后,在美国强烈要求英国派遣地面部队的情况下,经英国防务委员会同英军参谋长会议讨论后决定,派出英联邦第一纵队入朝,包括两个步兵旅、一个装甲团、一个半炮兵团、一个半工兵团。

就这样,英国遮遮掩掩地直接卷入了战争,但是,从一开始,它的出兵参战并非是全力以赴,就像英国驻美国大使说的那样,这一行为更多是作为英美同盟关系团结的象征,是维护与美国关系的需要,是作为美国的主要合作伙伴(盟友)要付出的必要代价。

2、英国对美国跨过三八线的态度。

一开始,英国人在朝鲜的每一步都很谨慎,英国人的愿望是这场战争的规模越小越好,最好是见好就收,把北朝鲜军队赶回三八线北面了事,而且要防止把战场扩大到中国。

针对美国政府以及美国远东军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派出第七舰队进驻台湾高雄、基隆等港,在台湾海峡巡弋的行为,1950年8月底,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院发表声明,明确表示英国在朝鲜的行动与台湾问题无关。

为了安抚中国,英国还拿出了具体行动,在1950年9月份,联合国讨论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英国还投了赞成票。

同时,英国不断进行外交斡旋,试图说服苏联让北朝鲜退兵。

为此,英国政府指示驻苏联大使凯利与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进行接触,但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始终没有给出实质性回应,当时的朝鲜人民军正在快速向南朝鲜突进,似乎过不了多久,就能占领整个半岛,这时候,不搭理英国的建议,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1950年9月15日,爱德华·马洛里·阿尔蒙德率领的美军第10军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于朝鲜仁川登陆成功,朝鲜战局发生逆转,北朝鲜人民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地步,不得不全面溃退,1950年9月25日,阿尔蒙德少将宣布汉城“解放”。

英国人一看,形势发生变化了,苏联肯定会接受英国的斡旋了,让北朝鲜军队后撤,恢复到战前的状态。

可是不巧的是,这时候的“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不干了。

早在1950年8月6日,麦克阿瑟在东京与其他高级军官会面的时候,说服美国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那些高官们,接受了被认为风险很大的仁川登陆计划,同时,对麦克阿瑟提出的越过三八线的“雄心壮志”,在美国政府内部包括五角大楼,几乎不再有人反对了。

9月1日,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甚至发表广播电视讲话,称朝鲜人有权获得自由和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在联合国的领导下,美国“将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享有这一权利”。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订了“美国对朝行动方针”的报告,获杜鲁门批准,不过,这个文件也规定了,如果中、苏不介入,可以授权“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全面占领北朝鲜。

所以,此时这种对美国来说极其有利的情况下,要想美国停止自己的脚步,无异于天方夜谭,美国国内之前的反战声音也开始销声匿迹,而在英国,美国的舆论宣传直接影响了英国民众,在军事有利的情况下,加上强大的宣传攻势,英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得到缓解,战争的支持率上升到69%。

英国首相艾德礼虽然有一些担心,但是,民众对工党的支持率却让他备受鼓舞,

英国政府认为,英国人已经被卷入了朝鲜战争,如果美国决定要越过三八线,那么,英军就要跟进,而且,按照目前“联合国军”的推进速度,即使中国有心出兵干预也来不及准备,所以,战争将很快结束,这与麦克阿瑟“圣诞节前让小伙子们回家”的意思如出一辙。

因此,在美国的授意下,英国向安理会提交一项八国提案,要求安理会授权联合国军突破38度线。在这项提议被苏联否决后,9月29日英、美、法等八国绕过苏联而将这个提案提交到联合国大会,最终获得通过。

不过,在各西方势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情况,英国军方的预测还是非常准确的,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特别是陆军元帅斯利姆对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的行为深感忧虑,他们认为,一旦“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出兵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中国很可能认为越过三八线是挑衅性的,甚至是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看来,周恩来总理在1950年10月3日的声明:如果“联合国军”跨过38度线,中国一定会干涉这句话,只有英国军方听进去了。

为了安抚中国,英国特地通过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告诉中国,即使“联合国军”跨过三八线,也不会威胁到中国边境,请中国不要担心。只不过,英国的这个举动不知道是掩耳盗铃,还是和美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故意迷惑中国,事实上,美国的飞机早就越过鸭绿江,大量的炮弹落在了中国的边境城市上。

1950年10月19日,在中国领土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3、被美军出卖的英国军队。

就在英国军队积极参与到朝鲜战争的时候,中国的参战打乱了英国的“算盘”和计划。

1950年10月25日,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战开始,朝鲜局势就再次出现反转,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丢盔弃甲,一路逃窜,连美国最富盛名的美军陆战队第一师差一点就被打得全军覆没。

然而,麦克阿瑟并不死心,他从美国大量调集兵力,寻求大反攻。

急红了眼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和杜鲁门总统一唱一和,对中国进行了公开的核威胁,1950年11月30日,杜鲁门在新闻发布会上无耻地说:“如果朝战的形势难以控制,我军的战场最高指挥官将负责对核武器的使用。”

然而,英国人在这个时候已经清醒了过来。

伦敦、巴黎、罗马、维也纳的各大报纸在头版上纷纷谴责美国试图扩大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人们还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就试图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事先没有同盟国作出协商,就做出如此重大决定的行为,表示最强烈的抗议。

美国政府的核讹诈,没有吓到中国,却吓坏了西方国家。

反应最激烈的是英国,在伦敦,大约100名工党议员联名向英国首相艾德礼致信,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核武器。

英国首相艾德礼在杜鲁门发布演说的第二天,就紧急飞往华盛顿,与杜鲁门进行了4天的高级会谈。他反复提醒杜鲁门,西方国家防御的重点仍然是欧洲,对于远东的这场战争,他认为美国不应卷入过深,这样很容易在欧洲受到攻击。

他力劝美国总统杜鲁门,同中国寻求最终解决方案,让西方国家能够集中精力搞好欧洲防御。

对于杜鲁门试图封锁中国沿海,用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来攻击大陆,对中国的一些地方进行突袭的疯狂想法,艾德礼强烈反对,他提醒美国:如果要同中国进行一场战争而没有得到联合国的同意,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不仅不会推动朝鲜问题的最终解决,反而有可能把一场有限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一旦美国采取了这些行动,联合国对美国在朝鲜行动支持的合法外衣将彻底消失,没有人会支持你们。

虽然艾德礼吹嘘美国人答应了自己,但事实上,杜鲁门总统并没有听进去英国人的话,不过他最终没有使用核弹,却是被中国军队的勇往直前吓住了,因为,从战场上看去,美国人的核威胁并没有对志愿军产生任何影响,中国地面部队继续向前勇猛推进。

就连美国高官都表示:杜鲁门关于使用核武器的言谈“把盟友吓得半死,对敌人却未起作用”。

新中国如此强硬的态度,让杜鲁门明白,核威慑对中国毫无用处,1951年6月,杜鲁门不得不下令,将B-29轰炸机所运载的核弹悄无声息地撤回了美国。

就在这时候,英军在朝鲜战场上的第一战开始了。

1951年1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转入追击作战。"联合国军"中的美军为了自己逃命,下令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及英皇家重坦克营,在议政府地区担任掩护。

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先头追击分队,在佛弥地、三下里之间的公路上,与英皇家重坦克营展开激战,在以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先炸毁其先头坦克,将其队形拦腰斩断后,趁其混乱之际,以单兵、小组进行攻击,彻底打掉了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和皇家重坦克营,皇家阿尔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的“绿老虎”军旗被缴获。

消息传到英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英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再度高涨,工会领导人猛烈抨击政府的战争扩大化政策,并且组织了规模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对干涉朝鲜内政、要求立即撤回参战的英国军队。

对于让英军掩护美军逃跑的决策,英国人批评美国,只顾自己,而根本不顾友军。

1951年4月24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期间,在雪马里之战中,曾是英军自豪的第29旅"双徽营"格洛斯特营在战斗中再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87师第560团共歼灭英国1个步兵营、1个重型坦克连和1个炮兵队,共毙敌营长以下129人,俘其副营长以下400多人。缴获各种炮26门,坦克18辆,汽车48辆。

消息传出,英国国内反战情绪愈发高涨,他们在联合国指责美英的指挥官不该把“格洛斯特营”留在这么危险的位置,此后,英军扬言,不再让部队处于战争的一线。

1951年9月29日,在“联合国军”发起的秋季攻势中,我坦克第一师1团奉命攻占马良山,在战斗中全歼了守敌皇家嫡系苏格兰边民团第一营,整个战斗只用了3个小时,志愿军坦克第一师1团在步兵的配合下,击毙英军1701名,俘敌46名。

马良山成了英国人的“伤心岭”。

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马修·邦克·李奇微听到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苏格兰边民团1营被全歼的消息,大惊失色,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声惊呼:“太可惜了!”。

在整个朝鲜战场上,英国部队是除美国部队以外,派遣部队最多,损失部队也最多的国家,一共死伤失踪被俘4435人,他们派遣到朝鲜的部队,都是具有160年历史以上的部队,这些部队被成建制的歼灭,给英国民众带来了无比巨大的震撼。

面对依旧强大,武装到牙齿的英军,中国军队不再是“钢少气也少”的晚清部队,而是“钢少气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今天,正像彭总说的那样:“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4、丘吉尔: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

战事吃紧,英国国内民意发生变化,反战情绪的高涨,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率越来越低,加上1951年是英国大选年,英国工党的朝鲜政策成为英国保守党口诛笔伐的对象,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指责英国首相艾德礼:“非但没有创造一个进步而和平的世界,反而将英国拖入了战争。”

反对战争政策的人指责战争造成了沉重的国防开支,使得英国在二战中的旧伤未好,现在又添新伤。这场战争把大批英国军队牵制在东北亚地区,而事实上,英国真正的威胁是在欧洲的苏联势力。

在英国保守党咄咄逼人的攻击下,工党内部也发生了激烈争执,最终导致工党在外交、防务政策上的分裂,工党因此收回了对艾德礼内阁参战的支持。

工党大臣比万因反对政府用医疗保健经费支付军费而愤然辞职。

英国首相艾德礼内阁内外交困,不得不改变战争政策,在工党向全国发布的竞选纲领中宣布工党的“首要目标是挽救和平”,这表明了英国工党政府将完全抛弃追随美国的战争政策,承认了在朝鲜的战争的失败,由此全面致力于寻求与中国的和解。

1951年5月18日,在美国提议下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对中国和朝鲜实行禁运。

这个决议也让英国人意识到,这种禁运,受到损失的只是英国在亚洲的利益,是英国的国运,和美国无关,打来打去把英国自己的利益打没了,英国人愤怒异常。

1951年10月25日,工党在大选中落败,温斯顿·丘吉尔再次上台,并开始积极推动朝鲜停战。

1951年8月17日,在第七次联大特别会议上,美国策划了一项15国提案,妄图取消政治会议,使之不能成为解决朝鲜问题的依据。对此,候任的英国丘吉尔政府不仅不予支持,反而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同提出一项针锋相对的“四国提案”,反对美国的提案,并就政治会议等问题与美国在联合国公开争吵。

1952年11月5日,与丘吉尔有着“特殊关系”的“老朋友”,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改变了之前竞选时的关于实现朝鲜和平的承诺,坚持考虑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迫使北京屈服的政策,让英美分歧更加严重,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会谈也未能取得任何共识。

紧接着,急于摆脱战争泥潭的英国、加拿大在联合国大会上支持印度提出有关战俘遣返问题的决议也引起了美国的恼怒,虽然英美后来达成了妥协,但也导致了英美关系越来越矛盾重重,达到了最低点。

丘吉尔在回到国内后,对自己的外交大臣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英美的“特殊关系”,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只能通过减少对美国的财政依赖才能实现。

1952年10月14日凌晨,在新任“联合国军”司令马克·克拉克和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的指挥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了金化以北的上甘岭战役,试图得到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

但是,此时的英军千方百计拒绝参加地面进攻,不过,到最后还是同意增派第1913空中联络中队支援美军,该中队拥有6架南风观察机,专门为美国炮兵寻找中朝军队暴露的炮位和后勤仓库,并协助己方火炮对其进行攻击。

即便是这样,英军再次遭到严重打击,第1913空中联络中队的英军飞行员们平均每天出动7架次,每名飞行员每月飞行45小时,由于自身防护能力弱,结果南风飞机的战损率极高,共有4架飞机被击落,飞行员丧生,另有1架南风飞机在执行观测任务时因误算高度坠入山谷,1913中队几乎全军覆没。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刚刚签署,英国政府就在第一时间撤退航空兵,根本不管美国的态度,丘吉尔说:我们在这个该死的地方呆得太久了。

后来,英国人说:中国人凭借骡马化的武装部队能打败机械化的美军,这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胜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