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母夜叉母夜叉的由来?韩国棒子的来历_棒子_朝鲜_使团

什么是母夜叉母夜叉的由来

1、释义:

“母夜叉”即夜叉婆,意指性格凶悍的妇人。例如四大奇书之一《水浒传》中的孙二娘的浑名就被称作母夜叉。

2、来源:

母夜叉一名的来源被认为是《水浒传》,该头衔的主人是孙二娘。她的父亲叫孙元,绰号也是夜叉,不过是“山夜叉”。

拓展资料:

孙二娘是施耐庵所作《水浒传》中的人物,菜园子张青的妻子,外号母夜叉。在孟州道十字坡与张青开酒店卖人肉。梁山泊上仅有的三女将之一。

武松被发配到孟州路过十字坡,险遭孙二娘的毒手。武松假装喝醉酒捉住了孙二娘,孙二娘求饶,武松遂与张青、孙二娘夫妇相识,武松后来二龙山头领率孙二娘夫妇等同归梁山。

担任梁山驻西山酒店迎宾使兼消息头领,迎来送往,打探消息,是梁山第一百零三条好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孙二娘被杜微飞刀打中,阵亡。死后追封旌德郡君。

韩国棒子的来历

一、“高丽棒子”来源一

一说“高丽棒子”一语来自明清时期朝鲜贡使团的杂役。古代朝鲜为中国的属国,必须定期派使团向中国皇帝朝拜、进贡,贡使队伍中由三使臣(正使、副使、书状官)、军官、译官、医官和杂役等组成。

史学家罗继祖指出“棒子”原为朝鲜人对私生子的称呼,由于这等人地位低下,故只能在使团中充当杂役,由此传入中国。

根据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普基(韩国人)的考证,棒子原本写作“房子”或“帮子”,原本指的是明清时期朝鲜贡使团中地位低微的服役者;这些人由于地位卑贱、素质低下,在中国境内偷摸扒窃、违法乱纪,给中国政府和百姓带来很大麻烦。

因此造成了中国人对朝鲜人的恶劣印象,再加上明清朝廷以“柔远”之姿态来优待使团而牺牲沿途官民的部分利益,致使中国百姓将带来的不便归咎到朝鲜使团头上。

而明清时期中国老百姓习惯称朝鲜为“高丽”,所以就产生了“高丽棒子”这一蔑称。它从一个特定的称谓演变为“高丽棒子”这一含有贬义的泛称的历史过程,反映出的是明清时期朝鲜使团与沿途的中国百姓之间的矛盾。

二、“高丽棒子”来源二

据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硕士刘安琪及其父暨南大学教授刘永连考证,“棒子”一词与被称为“房子”或“帮子”的朝鲜使团仆役无关,而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土语,带轻蔑之意,也不独与“高丽”连用。

据《清史稿》记载,有东北少数民族土著被称为“葛兰棒子”,此外文献证实清代民间还存在“山东棒子”、“陕棒子”、“穷棒子”等称谓,“高丽棒子”只是其中一种罢了。

而且明代并无高丽棒子之称,该词在清代才出现,这并非朝鲜使团仆役在明代表现良好却在清代表现恶劣,而可能是明清易代后的明朝遗民(尤其是朝鲜使团经过的辽东、直隶地区的人)对朝鲜人产生了厌恶感(如朝鲜降清、在松锦大战中助清攻明、不用剃发易服等)。

故将口语中蔑称某种人群的“棒子”一词用于朝鲜人身上,称之为“高丽棒子”,与朝鲜仆役的称谓“房子”或“帮子”并无关系,仅是巧合相似而已。

由于时间的流逝,“棒子”一词的其他连用逐渐淡化,唯独“高丽棒子”一词使用至今,这或许是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大量朝鲜人协助日本侵略者在华作恶的缘故。

扩展资料:

高丽棒子(朝鲜语:가오리빵즈/고려봉자)是华人对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的贬称。该词早在清代就已出现,但却是清末民国时期尤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1945年)才广泛使用。

由于日本派遣很多朝鲜人到中国为战争服务,使得中国民众对其恨之入骨,“高丽棒子”这一蔑称便大范围流传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丽棒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