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算不算五胡乱华的延续?为什么有人说安史之乱至今影响着中国_安史之乱_唐朝_叛军

本文目录

  • 安史之乱算不算五胡乱华的延续
  • 为什么有人说安史之乱至今影响着中国
  • 安史之乱是什么
  • 安史之乱是谁挑起的
  • 安史之乱是怎么引起的
  • 安史之乱一共死了多少人
  • 安史之乱如果没有突厥军的帮助,唐军能否自己平定安史之乱
  • 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影响有哪些
  • 怎么评价安史之乱
  •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

安史之乱算不算五胡乱华的延续

唐朝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完全不同于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虽然“乱”的主角都是来自溯漠的匈奴、羯族、粟特、突厥人,因此“安史之乱”不算是“五胡乱华”的延续。

‬“五胡乱华”社会背景与直接原因

(胡服骑射)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往往会被人忽视,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朝代林立,时间短促而泛善可陈。只有一个感觉存在,那就是帝国的衰落、政治上的分裂和社会动荡,还有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大小小的异族政权如草原上的蘑菇遍地开花,因为这些民族的文化离传说太近,距历史太远,所以对后世的存在感不强。

但是,在魏晋时期,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利用这个政治衰败与分裂的机会,趁西晋王朝内部的“八王之乱”和民族间的偏见、仇视和冲突,对刚统一不久的西晋王朝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的后果实在是太惨烈!洛阳城陷落后,西晋王室的贵族王爷被屠杀殆尽,覆巢之下 复有完卵乎?汉民族面临灭族的危险。当然,题主认为“加速了民族间的大融合”,这个结论准确与否暂且不说,不过一个有志之士在逃到大江时,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他发愤图强,砥砺斗志,“五更闻鸡起舞”,志在北伐,收复河山。

祖狄当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中原发生的一切原来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南宋辛弃疾谈到这段历史,不禁抚今追昔,带着几分醉意疾书:“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关于“五胡乱华”的详细情况,请参阅我前天的问答。

‬“安史之乱”是对大唐政权的武装叛乱

西晋的统一只维持了十六年,由于皇后贾南风对朝政的骚操作,废弃太子,擅杀司马氏家族成员,引起“八王之乱”导致北方入住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起兵,北方陷入大分裂局面,西晋灭亡。

纵观中国历史,南北分裂的局面不符合当时全国人民的願望,也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饱经战乱的百姓希望有一个安定统一的局面。

隋朝贵族李渊于太原起兵,在公元618年建立大唐。继位者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李世民登基之后,他的幕僚们都是一些饱学之士,君臣达成共识:“老百姓是水,统治者是船,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谁也不能违背这个伟大的力量。

李世民的“仁政”思想,解决了唐初面临的许多难题,实现了社会的繁荣安定。

但是,困扰整个封建过程中的地主对土地兼并问题无法解决,距“贞观之治”约一百四十年后,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人民负担逐渐加重,吏治日益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抬头,繁荣的丝弦歌舞后面,却是深不可测的悬崖。

由于唐朝边塞的防御需要,军队数量增加,封疆将领的权利越来越大,而此时的唐玄宗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了顺其自然,修身养性的思想,对于政务疏于管理,对于安碌山掉以轻心。

简单介绍一下安碌山,他的生卒年月是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粟特族人。

关于这个民族,顺便说一下,上图源自《文物天地》,这是日本MH0博物馆藏画像石,是我国北齐遗物,非法流入国外,为日本入藏。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粟特人,一个源自中亚细亚的民族,他们信奉当地一种叫做“休琐罗亚斯德”的宗教,以崇拜“圣火”为主要仪式。唐代曾经专门建有寺庙于长安,称为“祆教“、“火教”、“祆火教”或“波斯教。

安碌山这个粟特人,得益于唐玄宗在任用的边镇将领中挑选两员大将,一个是汉人,一个是少数民族的机会,唐玄宗认为这样可以使他们互相掣肘。到了牛仙客任宰相时,地方军队将领任节度使的时间更长,而且可以同时担任几镇节度使来镇守边关,攻伐边疆四夷。

安碌山早就得到朝廷信任,担任范阳和平卢的两镇节度使,后来还控制了河东地区。

唐朝政府这样的用人机制,当然有它的考虑,他们认为,这些蛮夷将领只是在军事上拥有野心,对于中原王朝的朝政没有兴趣。于是,在权相李林甫的骚操作下,除了蜀中的剑南节度使是汉人担任,边镇权力落入少数民族的手中,中央王朝的实力进一步削弱。

这样的制度虽然暂时遏制了自己政敌的崛起,却也养肥了一群狼子野心之人。如果中央一旦有事,将无兵可用,天下将乱。

安史之乱从根源上说,缘于边镇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导致边境地区将领尾大不掉,中央无兵可调,加上李林甫一系列的清洗政策,中央巳经没有“五子良将”可用了。

杨国忠继任宰相后,这个毫无军事常识的国舅,偏偏装出一付“贾老练”,逼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拒敌。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哥舒翰带着十多万大军来到黄河北岸高地观战,结果中了埋伏,二十万大军溃败,逃回潼关城的只有八千人。潼关随即失守,哥舒翰被捉后遭到囚禁,唐玄宗逃往四川。

结语

“五胡乱华”的性质是分裂国家,封建割据。后果极其惨烈!是整整一个朝代的悲剧。而“安史之乱”是叛乱性质,是唐朝在任用军事大员上的进退失据。后果就是丧失了对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唐朝由此转衰。

为什么有人说安史之乱至今影响着中国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影响十分重大,民族特性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外向型变成内向型。文化特性也蓬勃向外变成内向保守。军事防御也由守外虚内变成守内虚外,单纯的军事将领再不会受到朝廷的信任,出将入相成为历史,太监监军成为常态,为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根源。

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结束于公元763年,前后持继八年。这场叛乱发生在唐朝最强盛的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等于把唐朝拦腰截断。之前唐朝朝气蓬勃,国力强盛,天下赢服。之后唐朝宦官乱政,藩镇割据,国都长安屡次被攻陷,天子七逃,边疆之地尽失。

安史之乱暴发的原因十分复杂,最根本的原因是唐玄宗放纵边镇节度使壮大,边军人数大大超过内庭人数。安史之乱的破坏力十分,河北河南地区遭到残重的破坏,人口下降百分之七八十,经济一落千丈,再无往日繁华,从此中国的经济重心渐渐转移向江南。

安史之乱对唐朝及后世造成的影响十分重大,一是社会混乱,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陷入战乱,朝廷统治崩溃,社会秩序无存,人们流离失所,白骨到处都是。二是藩镇割据兴起,河北三镇皆为安禄山属将,归附唐朝后便不听朝廷的,到唐德宗时消藩失败,各地节度史见状便开始效法,逐渐形成藩镇割据。

三是剥削加重,由于战乱增多,人口减少,朝廷的赋税便减少,于是便加重向人民群众的赋税。同时藩镇节度使也开始截留赋税,扩军拥兵自重,为了养军也开始向老百姓收税。

四是边疆不稳,安史之乱后为平定叛乱,朝廷调边军入朝平叛,西域、北疆瞬时出现权力真空,回纥、吐蕃、契丹等少数民族便开始崛起。吐蕃截断河西走廊,西域尽失,回纥控制蒙古高原,契丹崛起于东北,南召脱离唐朝控制,唐朝中央实际控制领域回到秦朝的传统区域。

五是经济重心南移,中原从此开始衰落。安史之乱时中原大量人口南移,江南人口大增,湖南、江西、浙江迅速得到开发,经济快速发展,南北实现平衡。

六是西域从此失去一千年,中原文化消失,西北地区开始伊斯兰化,原来崇尚中原文化的古国民族消失。

七是佛教复兴,道教衰落。唐初以道教为国教,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安史之乱后佛教迅速复兴,几代皇帝都宠信佛教,大建庙宇,很多年轻男子都进庙当和尚,浪费了很多人力钱财,大文学韩愈就因为一篇劝奏皇帝不要信佛的奏章被贬。

八是皇帝不再信任武将,太监监军开始出现,监军掣肘将军,导致将军不能临阵决断,影响军队作战的胜利。太监监军一直持继到宋朝、明朝,使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武将彻底失去皇帝的信任,到了宋朝开始重文轻武,以文抑武,整个民族的尚武特性改变,变成文弱内向。武将地位一落千丈,文官开始带兵,外战基本不能取胜,到了明朝太监监军掣肘严重,领兵的将领反而没有决断权,大力开疆拓土的场景再也没有了,若不是元、清两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很难再统一西域内蒙古。

安史之乱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标志着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

安史之乱是天宝14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揭开了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唐朝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安禄山因为残酷的镇压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天宝元年742年,被提拔为平卢节度使,不久又兼范阳,河东节度使,安禄山野心极大,他多次,到京师长安,在宫廷和官场活动中,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的很清楚,蓄下了起兵灭唐的意志。

安禄山为了发动叛乱做了充分的准备。养精蓄锐筹集人马,军械,米粮,绢帛,积聚了大量物资。经过长达十余年的秘密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经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天宝14年755年,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悍然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由此开始!

腐朽的唐王朝军事上毫无准备,仓促应战,一触即溃。叛军攻陷洛阳,次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安禄山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但是由于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给安禄山的后方造成了极大威慑,安禄山派史思明引兵回击,许多郡县重新沦陷。不过不久李光弼,郭子仪率领军队在河北大破史思明,断绝了安史叛军返回范阳老巢的道路,使叛军陷入一片混乱。如此有利的局面,却被唐朝的昏庸腐败葬送殆尽,叛军西陷潼关,整个战局的形势急转直下。

潼关失陷,玄宗仓皇出逃四川。杀奸臣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勒死杨贵妃。玄宗最后在七月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则在宦官李辅国等人的簇拥下北逃至灵武。于展乱中登基皇位,此时,京师长安陷入叛军之手。

在胜利面前,安禄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禄山恣行暴虐,众叛亲离。不久,安禄集团分裂开始。

唐朝政府收复长安之后在河南境内,与叛军展开反复争夺,互有胜负。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并趁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再无力向唐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762年,唐朝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率禁军杀死张皇后,肃宗受精而死。宦官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为唐太宗!唐太宗,调集各路兵马,率军相继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地,唐军视河南地区为“贼境”,大肆抢掠,三个月,杀人万计,大火延续几十天不灭。唐军的暴行,进一步加剧了河南地区的灾难。

丢城失地的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的叛军见他大势已去。多不听其指挥,纷纷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无路,穷途自杀。历史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安史集团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广大人民的坚决反抗是促使安史集团失败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为严重。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边防军队多征调至内地,造成了边防空虚,是让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唐进攻西域等地。相继被吐鲁番占领南方。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安史之乱还打破了唐朝的统一局面。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总而言之,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乱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

安史之乱是谁挑起的

唐朝中期,玄宗年代,安禄山、史思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对唐玄宗不满,发动叛乱,结果被唐军打得落花流水,造成竹蓝打水一一一场空!

安史之乱是怎么引起的

大唐帝国由盛转哀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由于唐玄宗老眼昏花仅将三镇节度使的大权委任于安禄山,那你可是大唐尽一半的生力军,经过几年的培植势力,安禄山任命了约千余名亲信为将,他和史思明患通一器,发动了这一祸国殃民的大乱,大唐帝国的文臣武将们,以郭子仪为大元帅,以李光弼为主,历时八年之久终于平定了这一叛乱,同时了过于各藩镇座大,以形成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藩镇?据势力,尾大不掉分化了中央集权制度,随然?一度的中兴剿灭,但以成辽原之势,不可阻挡。加上唐僖宗时黄巢起义亦天下纷争大乱,皇帝仍须借助各方方方力平叛至t乱,但二面派朱温投降了唐王朝,被委重任,经几年的发展成了一股为祸大唐的反动势力,先毒死少帝,?立了新君,成为一个位高权重极负野心的掘墓人,最终取而代之结束了大唐帝国,二百八十九年的统治。

安史之乱一共死了多少人

无论如何,安史之乱导致3600万人死亡都是一种极为夸大的说法。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754年,户部奏天下郡321个,县1538个,乡16829个,有9069155户,人口数为52880488;到了764年,户部奏290多万户,人口数1690万。有人据此认为安史之乱中死了3600万人。很显然,这种说法是相当不科学的。

安史之乱从755年的十一月安禄山矫诏起兵一直持续到763年的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共七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所以,从《资治通鉴》中754年和764年的人口对比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那就是,安史之乱确实造成大唐人口的锐减,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妻离子散。但并不能从中得出战乱中总共死了多少人。

首先,我们也要考虑出生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年中,被安史之乱波及的地区出生率应该是很低的,成活率也会下降。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这就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极速锐减。

其次,我们知道,在754年的和平年代,人口数量的调查和记载准确率是很高的,户籍制度和纳税制度都是完善的。但764年却不同,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在一年前结束,但战乱并没有就此结束,战后重建并没有完成,户籍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很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给政府统计人口造成了困难,而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已现雏形,唐廷对这些地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大唐皇帝的政令能及的地区比战前少了好多。再一个就是,安史之乱后,战乱还在继续,吐蕃在西边从河陇地区攻进长安,再就是仆固怀恩的反叛。在这些情况下,只能说当时国家掌握的人口数是1690万,但实际的人口数应该是远大于这个数的。

再次,战乱中,很多人开始南迁。尤其是河南河北这些战乱重灾区,很多人迁到江淮以南地区。

所以,历来人们对安史之乱中死亡人数的统计都是不准确的。这个死亡人口的范围能从几十万到上千万。

其实,战乱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只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数个严重影响之一。还有社会动荡、藩镇割据、剥削加重、边疆不稳等等。安史之乱成为大唐的一个转折点,自此,大唐再也没有恢复从前的繁盛。

安史之乱如果没有突厥军的帮助,唐军能否自己平定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爆发于唐朝的盛世之年,由安禄山、史思明以除掉杨国忠为名发动的一场叛乱,这场叛乱最终被平息,但也成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期间唐朝借用了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势力一同平叛,为此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么唐朝为何要借兵回纥平叛,凭借自己的实力,唐军能平定安史之乱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唐朝国力雄厚,兵精粮足。

安史之乱初期,安禄山率15万精锐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睥睨,很快就攻下了东都洛阳,兵临潼关。其实之所以安史叛军能进展这么顺利,是因为一直以来唐朝兵力外重内轻造成的,边境藩镇军队占全国军队的大半,中央禁军不但人数少,而且久疏战阵,战斗力不如安史叛军,所以即使朝廷派了当时的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也没能扭转败局,洛阳陕郡接连丢失,唐军退守潼关。不过好在此时高仙芝,封常清及时调整战略,固守潼关等待援兵。由于潼关的地势,安史叛军一时难以攻克,局势逐渐的稳定下来。但此时随着西北边军主力东调,尤其是安西精锐加入到平叛战争中后,朝廷和叛军实力的对比就发生了变化。郭子仪、李光弼等将率领朔方等镇的军队一路北上直取叛军老巢范阳,一时间,叛军攻陷的河北诸郡被大部收复,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唐玄宗这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命令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迎击叛军。因为叛军在潼关城下驻扎日久,早已熟悉周围的环境,布下重重埋伏,结果哥舒翰的20万大军一出关即遭到了叛军的伏击,最后逃回潼关的只剩下了八千人,叛将崔乾佑再攻潼关,唐军不战自乱,潼关被叛军攻克,哥舒翰被俘。都城长安无险可守,唐玄宗西逃巴蜀,使得大好的局面葬送。郭子仪、李光弼等将不得不放弃收复的河北诸郡,迅速西进,与北上的太子李亨会师灵武,李亨登基,是为唐肃宗。不过随着各方唐军云集灵武,形势再次向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最终在香积寺之战中,唐军击败安史叛军,收复长安。后来在唐朝各路大军的打击下,叛军最后一名首领史朝义并兵败自杀,叛乱平定。

2.安史叛军内讧不断,军心不稳,导致实力受损。

从安禄山起兵到史朝义兵败自杀,叛军四易首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都是被自己的儿子或亲近部下所杀,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等一批安史猛将也在政变中相继被杀,可见叛军内部矛盾重重,互不信任,这也严重消耗了叛军的实力,最后由于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人相继叛降,史朝义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兵败自杀。可以说安史叛军内部的不团结是叛乱被平定的重要原因。

3.唐朝廷深得人心,士庶的拥护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

颜杲卿死守常山,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可以说这些忠臣在不同时期为朝廷平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安史之乱可能波及更广,破坏更大,更难以平定。从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当时的士族官员还是很拥护朝廷的。再看看马嵬驿兵变时,百姓迎接唐玄宗,为唐玄宗献食和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描绘的景象,可见百姓也是很拥护唐朝的,所以唐朝深得人心,平定叛乱是大势所趋。

4.唐朝借用回纥兵的目的并不是靠他们来平定叛乱,而是他们的力量来加快收复两京的进程。

自从唐肃宗李亨登基以来,收复两京都是他最热切盼望的,因为收复两京的政治意义巨大,两京的收复可以振奋人心,使得当时急转直下的形势迅速扭转,同时也能使唐军迅速的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时,李亨称帝事先没有得到玄宗的同意,只是后来通报给玄宗后得到了玄宗的默许。所以他急需收复两京来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以便使登基称帝顺理成章,所以他不惜向回纥首领许下了攻取两京,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的诺言,借兵回纥,导致收复两京后回纥兵到处抢掠的惨剧。可以说,借兵回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唐朝平叛,但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无法衡量。

总之,虽然安史叛军实力强大,但由于唐朝本身国力雄厚,朝廷深得人心,再加上安史叛军内讧不断,只要朝廷采取正确的策略,完全可以迅速平叛,像汉朝三月平定吴楚七国之乱那样也不是不可能,完全没有必要借兵回纥,导致两京遭此惨剧,此举可谓是昏聩之至!

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影响有哪些

安史之乱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则延续了一千多年

安史之乱起因就是落后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政权下社会财富的觊觎和掠夺。

而其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则延续了一千多年!

谈到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脑子里面蹦跶出来的第一句话大概是“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继而联想到诗圣杜甫的遭遇;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大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具体看看安史之乱除了对唐帝国的影响,它对中国又有哪些深远影响呢?

第一,盛唐气象不复。什么又是盛唐气象呢?很简单,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多元,对外关系中担得起大哥这一称呼;安史之乱之前,唐帝国的繁荣概不赘述,也难怪那么多人想穿越回唐朝;可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却是皇权的日益衰落,从甘露之变也可窥见一斑。

第二,文臣武将地位发生转变。安史之乱之前,秦国商鞅变法,确立的军功爵制,政府重视军功,人民也十分乐意去挣军功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遗憾的是,安史之乱武将造反,统治者自然忌惮手握重兵的武将。由此,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变化,“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有多少血性男儿抱憾沙场。

金戈铁马

第三,影响南北经济地位。因为北方的战乱,诸如永嘉南渡,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要知道,在这之前,南方一直是不开化的代名词;哪个臣子惹皇帝不高兴,把他贬到南方去,绝对刺激;安史之乱之后,南方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第四,西域的伊斯兰化;安史之乱之前,西域一直是佛教胜地;唐帝国衰落之后,无力与阿拉伯帝国抗衡;西域因为地理位置接近中东,不可避免地被伊斯兰化了。西域它一直就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名义上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实际上它因为天高皇帝远,已经成了一个半独立的王国,举一个具体例子,唐朝皇帝换年号都换了,西域都护府都不知道。

综上,安史之乱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怎么评价安史之乱

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阶层矛盾激化的结果,不仅包括农民与地主阶级关于土地兼并政策和赋税徭役的矛盾,还包括了唐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民族歧视问题。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镇压,但带来的后果让唐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简单介绍下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在李林甫的推荐下在进入政治舞台后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在进一步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后,安禄山积极扩军,排除异己,军队数量不断增加,总数一度超过了唐朝都城西安周边的卫戍军队。在权利和势力进一步的加强,终于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发动叛变,已图推翻唐王朝。

虽历经八年镇压成功,但消耗了大唐巨大的人力、武力和财力,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

(一)人口数量锐减

安史之乱的八年战争中,主要战争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河北等地,由于安禄山为胡人,其部下也多为胡人,好杀戮,所经之地民众多数被屠戮殆尽。尤其是后期,由于进攻不利,叛军为泄愤大肆屠城。双方阵亡士兵数量不计其数,以至于战争后期都产生了无兵可补的局面。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人口死亡达3600万。而当时唐王朝全国人口仅为5300万左右。

八年战乱,使得唐王朝人口锐减了60%,这对于唐王朝来讲,即便是镇压了叛军,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二)国家经济的下滑与恢复

战争,是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稳定社会经济,但是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以及人口不足导致生产力下降,地方经济建设是难以恢复的。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经济,不仅扶持农业经济,延续均田制等土地制度,还免除了赋税徭役,推动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

这也是为何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还能够延续发展150年之久的关键因素。

(三)破坏了国家政治体制

为镇压安史之乱,唐王朝在内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从边疆往回调兵镇压,这就造成了边疆兵力空虚,部分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导致国土丢失。

同时,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央政府实力被严重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得到强化,藩镇割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中央政府已经无力约束。这就导致了内部政治分裂的局面。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已名存实亡,各地藩镇仅名义上俯首称臣,实质上并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虽然,唐王朝后期在中央军事实力得到恢复后,进行了几次削藩,但并没有成功,却引起了藩镇势力的警觉,为唐王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了隐患。

结语:安史之乱时导致唐朝衰落的直接原因。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封建君主制度存在先天性的缺失,安史之乱只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由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旨在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地方叛乱,时间大约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到763年2月17日,历时8年之久,由于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又叫“天宝之乱“。

发生安史之乱有诸多原因,其中唐朝没有从制度上管控好军队是叛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唐朝到了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同时,经济发展又引起了土地大量兼并,破坏了唐朝原有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让原来平时靠种地生活,战时为国家打仗尽义务的那些人失去了土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民,迫使朝廷将府兵制改为幕兵制,这些招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收买和笼络,之间形成了相互利用和支持的特殊关系。特别是唐玄宗在边防实行节度使制度,让这些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既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的地方诸侯,这些人权力相当于周朝时期的诸侯王,他们权力和势力越来越大,仅安禄山所管辖的范阳等三镇兵为就超过了十五万人马,开元末年,唐边防军人数达到了五十万人,大大超过了中央军的人数,战斗力明显比中央军强,这是地方反叛中央的主要原因。

发生安史之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相互之间争权夺利。李义府担心自己相位受到威胁,建议唐玄宗重用地方官员,他的这个建议明显带有私心,因为在李义府看来,地方势力比较大的几个军阀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人,不会对他职位构成威胁,所以他峻使唐玄宗一方面加强边防军势力,另一方面扩大少数民族官员哥舒翰、安禄山等人的管辖范围,但天算不如人算,李义府的位置被杨玉环的兄长杨国忠取代,杨国忠建议唐玄宗要削减有些节度使的权限,防止拥兵自众和图谋不轨,直接激化了他与安禄山的矛盾,安禄山回到辖地后,以清君侧为名,联合另一个节度使史思明发动了叛乱。

发生安史之乱最根本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上发生了腐败。由于唐朝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这让唐玄宗迷失了方向,对开元盛世背后可能会发生的危机无暇顾及,不能把心思用在考虑政务上,任凭李义府等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特别是对军之国家大事缺乏认真和长远考虑,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整天迷醉于酒色和梨园,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发生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可悲的是唐王朝把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转嫁在杨玉环红颜祸水上,没有真正汲取安史之乱发生的教训,最后让唐朝最终亡在又一个军阀朱温手中,实在令人可惜可悲和可叹!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