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是昏君吗(如何评价唐玄宗李隆基他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_大唐_宦官_安史之乱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唐玄宗李隆基他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
  • 李亨是明君还是昏君
  • 如果把唐朝皇帝按明君昏君及个人成就划分等级,你会怎么划分呢
  • 历史上,李亨(唐肃宗)是一位好皇帝吗
  • 唐肃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如何评价唐玄宗李隆基他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

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

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

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刮。

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

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蒙蔽,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直逼长安。

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

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

李亨是明君还是昏君

总体上来说唐肃宗李亨还算大唐的明君。

因为在安史之乱,唐朝政权岌岌可危的时候,接过唐玄宗遗留下的烂摊子,承担起平定叛乱的责任,重用郭子仪,李泌,高仙芝李光弼等大唐名将平定叛乱,并一举收复首都长安和洛阳,为最终取胜取得条件,死后仅仅六个月后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大唐王朝转危为安。

在这一点上唐肃宗李亨功不可没。但又因为重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奸宦败坏朝政,为后来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最后还死在李辅国和张皇后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之中,所以这位皇帝一生也挺可悲的。

李亨艰难的登基之旅

李亨还没出生时,就经历了生死关头,母亲杨氏怀他时,其父李隆基刚被册封为太子,当时李隆基有位大敌——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是李隆基的小姑。两人斗的正紧,李隆基担心太平会以太子耽于女色来整治他,便想把尚在母腹中的李亨流掉,再三纠结还是作罢。

李亨长大后被封为陕王,他是在太子李瑛被废杀后,才得以立为太子。就这样,当时的权相李林甫和之后的杨国忠,因想扶植自己的势力,屡屡想搞掉李亨。可笑的是,为了控制李亨的势力,他老子玄宗对此不闻不问。

事件的转机在安史之乱时期,756年,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外逃,到了马嵬驿时,李亨派心腹宦官李辅国前去拉拢禁军首领陈玄礼。兵变中权相杨国忠父子被杀,杨玉环也被逼得香消玉殒。

兵变后李隆基去了四川,而无法继续同行的李亨则去了灵武,继而在李辅国、杜鸿渐等人支持下,抢了他老子的皇位,自行登基,又派人入川告诉李隆基,您已经升作太上皇了。

如果把唐朝皇帝按明君昏君及个人成就划分等级,你会怎么划分呢

大唐帝国自618年建立到907年灭亡,在289年的历史中有21位(李重俊一般不计入此列)皇帝轮番登场,不同程度的左右着大唐的国运。他们中有强悍如斯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完全沦为傀儡的唐哀帝李柷;有励精图治的唐宪宗李纯,也有只知玩乐的唐穆宗李恒;有拨乱反正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有被军阀争抢的唐昭宗李晔。帝国在他们手中从建立到强大到盛世再到衰落进而灭亡,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时时间又是飞速前进的,来不及做出改变,帝国就走向了灭亡。

这里四姑娘就将这21位皇帝做一下等级的划分,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第一等级: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唐宪宗李纯

这三位都是很强悍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李世民自晋阳起兵开始就是唐军最主要的军事统领,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问鼎天下的野心,最终发动政变做了大唐的第二位皇帝,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李世民更像是一位开国之君。继位之后的李世民虚心纳谏,任用贤臣,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是一个文治武功的时代,为大唐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李隆基则是亲手结束了大唐近十年的内乱,将干政的女人们全部处死,拨乱反正,重新将大唐拉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任用一大批贤相治理国家,改革兵制维护边境的安全,大唐盛世由他开启。

李纯是安史之乱后真正曾改变过政治格局的皇帝,安史之乱后,帝国被藩镇问题、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折腾的筋疲力尽,每个皇帝都想改变这种局面,但都没有成功,直到李纯继位。李纯对藩镇的态度既是强硬的又是可以退步商量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西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都被处死,河朔三镇也在一定程度上归附了朝廷,皇权在安史之乱后第一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等级: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武则天

这三位算得上是明君,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守成之主。李渊虽然是大唐帝国的建立者,其在晋阳起兵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承认,但是或许是因为他在位的时间比较短,又处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实际上他在位时期的政绩并不是有多好,更像是一位守成之主,本身大唐的很多东西就是继承的前朝。

而李治作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在贞观之治后,沿着李世民的道理继续向前走,让大唐的疆域一度达到了最大值。在李治和武则天的联手出击下,关陇集团最后的支柱长孙无忌倒台。武则天虽然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武周时期,但通常我们还是将她看做大唐的一部分,她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内政治还算是比较清明的,有狄仁杰等贤相的辅佐。这一时期对外战事是比较保守的。

第三等级: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这五位都是安史之乱后算得上有为的皇帝,李亨在马嵬兵变中毅然北上灵武试图收复两京,这是改变大唐历史的一件大事,如果不是后期李亨纵容宦官干政而自己喜欢躲在宫中,说不定他也能成为大唐的一代明君,只可惜在曾经唐玄宗这为父亲的长期压迫下,李亨实在是懦弱的很。

收复两京的工作正是李豫这位天下兵马大元帅带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开展的,安史之乱也是在李豫的手中结束,虽然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大问题,但到底安史之乱还是压下去了。李豫去世后,其子李适继位,李适在最初是下了决心解决藩镇问题和宦官干政问题的,他对藩镇的态度是及其强硬的,但是他又不能不依靠藩镇打藩镇,最终引发泾原兵变,他狼狈出逃,下罪己诏,从此之后对藩镇多有姑息。但他设立的两税法以及后来的爱财如命充实了国库,给唐宪宗李纯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唐武宗李炎继位后依靠李德裕进行过改革,并试图解决宦官专政的问题加强皇权,还进行过毁佛运动,增加了帝国的税收,开启了“会昌中兴”。但他在位时间比较短,仅六年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后,宦官拥立李炎那“痴傻”的皇叔李忱继位,即唐宣宗。李忱一继位就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绝不是痴傻好控制之人,他在位时间内最大的功绩是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尤其是收复了河湟之地,这是对吐蕃的最大胜利。

第四等级: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顺宗李诵

这三位可以算的上是平庸之主,没有什么作为。唐中宗和唐睿宗都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长期被武则天压制着,性格懦弱,即便做了皇帝也没有什么政绩。而唐顺宗之所以被归于此列是因为他在位的时间极短,只不过才七个月,他本来搞了一个“永贞革新”,但以失败告终,自己也被宦官逼下了台。

第五等级:唐文宗李昂、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

这四位在不同程度上都算是大唐的傀儡皇帝。李昂算是一位悲剧皇帝,他继位之后也曾想着改革弊政,改变宦官专政的局面,但是那时候正是牛李党争最激烈的时候,他无人可用,不得不用李训和郑注,虽然除掉了宦官王守澄,当时在随后发动的甘露之变中,李昂被宦官们劫持并软禁,从此就成了傀儡皇帝,在五年之后抑郁而终。

而唐僖宗李儇继位的时候只有12岁,还只是个孩子,朝政由田令孜把持,在黄巢起义攻进长安的时候,田令孜带着李儇跑到了四川,虽然在几年后将黄巢赶出了长安,但是田令孜在随后与王重荣的矛盾中再次挟持李儇离京,这个时候的李儇与田令孜已经离了心。但那时候唐末的军阀已经开始不把天子放在眼中,强行滞留李儇,等他好不容易回到长安后,很快就病逝了,去世的时候才27岁。

唐昭宗李晔更悲剧,这位皇帝登基后也曾有大志,并很快解决了大部分的宦官,但是在后来的讨伐藩镇军阀时,却吃了亏,不得不向李克用赔罪,又被李茂贞逼迫,被韩建软禁在华州达三年之久。好不容易回到了长安,又被宦官逼迫退位,最终被朱温利用,并被朱温逼着迁都洛阳,然后为朱温所杀。

他死后,他的儿子李柷被扶立为大唐皇帝,只是这个皇帝完全就是一个傀儡,907年被朱温所杀。

第六等级: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懿宗李漼

这三位是大唐只知享乐的皇帝。李恒算起来还是郭子仪的后人,其母正是郭子仪的孙女,但是李恒却是彻头彻尾的昏君,只知道打猎和举行宴会,为此不惜大兴土木,而他的死也非常的应景,曾在打马球的过程中被吓得中风,之后就长时间养病,迷上了长生不老药,29岁就去世了。

李恒去世后,他的长子李湛继位,李湛对玩乐的痴迷程度比李恒更甚,酷爱打马球、游宴,在宫中举行体育比赛,白天玩了黑夜也要玩,黑夜招呼宦官出去打夜狐,在一次夜晚外出的时候,李湛被宦官们杀死,当时李湛继位还不满两年,而年龄仅仅只有18岁。

而唐懿宗李漼则是唐宣宗的儿子,继位之后并没有延续父亲留下来的大中之治,反而对玩乐更有兴趣,出行的排场是相当大的,动辄十余万人跟随,奢侈程度令人发指,后来的他还奉迎佛骨。为了维持他的奢侈生活,百姓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大唐的形势也急转直下,在李漼去世后不久,黄巢起义爆发。

历史上,李亨(唐肃宗)是一位好皇帝吗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军攻陷两京之后;而当他的生命走上终点病逝长安之时,安史之乱仍未荡平。他迎还了避乱出逃的父亲唐玄宗,又和唐玄宗在13天内先后永诀人寰,为大唐帝国的盛衰荣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耐人寻味的一幕。
唐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在他个人的政治历程中,平静的皇子生活与动荡的太子生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平之世的皇子与纷乱之世皇帝的身份,也形成了强烈反差。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七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唐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总的来说,唐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唐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唐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唐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无论如何,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毕竟打出了大唐王朝坚决平叛靖乱的大旗。消息传到叛军占领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抵抗运动,从政治上扭转了唐玄宗出逃后全国平叛战争的被动局面。唐肃宗在四海近乎分崩离析的严峻时刻,在灵武举起平叛的大旗,给全国臣民的复兴带来了希望,各地又重新点燃了报国抗敌、誓死与叛军决战的熊熊火焰。这是唐肃宗灵武自立朝廷的理由,也是他赖以发展的惟一前提。

唐肃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唐肃宗算不得昏君,但是不是一个明君。

唐肃宗作为一个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太子,能够在危机中脱颖而出,在危难之际及时登基。重用郭子仪,李光弼。在位仅仅七年但基本上平定安史之乱。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重用宦官起始于唐肃宗。由此拉开的唐朝宦官时代,也是封建时代宦官最猖獗时期,始作俑者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生平

唐肃宗李亨,他的原名其实是李与,从名字上看,似乎很平凡,并没有多么出奇的地方。因为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所以出生就有王侯的身份,曾经被封为忠王。

他是在公元738年才被立为太子的,这时他已经27岁,可以说已经很晚了。当然对于他的“唐玄宗第三子”身份来说,又是极为的幸运。

因为按照古代流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来选择继承人,太子身份理应由唐玄宗李隆基的嫡长子继承。也是因为一些原因和变故,李亨才有幸在27岁成为了太子,他也是在这时候改名为李亨。他当太子是当了18年才继位皇帝的,而且这个继位也没有经过唐玄宗的同意,算是借助乱而登基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