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以蛰【中国现代美术史家、美学家、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五世孙】_美学_艺术_书体

邓以蛰简介

邓以蛰(1892~1973),中国现代美术史家、美学家。

字叔存,安徽省怀宁县人。

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五世孙。

父邓艺孙,一生从事教育事业,1912年曾任安徽教育司长。

邓以蛰从小生活在传统文化气氛的熏陶中,在清末西学盛行的1907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11年归国。

在日期间,接触了西方文化,结识了陈独秀,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担任过日文教员、安徽图书馆馆长。

1917年,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攻哲学、美学。

1923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开始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涉及诗歌、戏剧、美术、音乐等。

常与鲁迅、滕固、司徒乔、宗白华相交往。

1928年出版文集《艺术家的难关》。

这是一本提倡新文艺的著作,其基本的立足点是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是超出于自然的绝对境界、理想境界的表现,不同意把艺术视为对自然的模仿,强调艺术要鼓励鞭策人类的感情,而不要流落为仅使人感官愉快的东西。

另一方面,他又倡导艺术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倡导民众的艺术。

在这本著作中,他还论述了艺术与情感的关系,诗、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的区别等。

30~40年代初,邓以蛰不再专注于文艺评论,而潜心于对中国书画美学的研究,先后写了《书法之欣赏》、《画理探微》、《六法通诠》、《辛己病余录》(未完)等论文和著作。

《书法之欣赏》原计划写书体、书法、书意、书风四部分,只完成了前两部分。

他认为书法是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诸性灵之自由表现”。

他用“八分”释书体之演变,认为篆隶为形式美之书体,行草为意境美之书体;并论述了形式与意境的关系,笔画与情感、结体与人体感觉的关系。

这是五四运动以来从美学的高度研究书法艺术的一篇重要论文。

《画理探微》和《六法通诠》等论文,是邓以蛰对传统书画进行美学乃至哲学思考的结晶,包含着一个自成系统的结构。

首先,他从审美表现与实用两者关系的角度观察中国绘画史,把画史分为4个时期:“商周为形体一致时期,秦汉为形体分化时期,汉至唐初为净形时期,唐宋元明为形意交化时期”,这4个时期的演化表现着中国绘画从实用到非实用即审美表现的过程。

另一方面,他又用“生动──神──意”概括了中国绘画风格的内在发展逻辑。

他认为汉代美术着意于动态刻画,至六朝则由生动转入神,即内在性格的描绘;唐以后,则由神的描绘转为意的表达了,并认为元明清文人画是形意交化、形意合一的艺术。

邓以蛰对中国美术的深刻探讨,从一个方面标志着30~40年代的学者用西方美学研究传统绘画史与绘画美学所达到的高度。

1933~1934年,邓以蛰曾出游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考察欧洲艺术,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

1936年出版的《西班牙游记》,是其在欧洲所写游历笔记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邓以蛰先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写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4期),并校点古代画论、校阅《唐宋绘画史》(滕固著)等。

邓以蛰一生执教,对后学和青年一代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他先后培养的学生王逊、刘纲纪等,都是美术史、美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