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琬【元末明初画家】_至正_抚州_米芾

马琬简介

马琬

马琬(汉语拼音:mǎ wǎn),(?—1378?),元末明初画家。

字文璧,号鲁钝生、灌园人。

秦淮(今江苏南京)人,长期寓居松江(今上海金山吕巷)。

有志节,工诗善画,诗工古歌行,画长山水,官至抚州郡守。

善画山水人物,工诗能书。

诗书画时号“三绝”。

元末隐居,洪武三年(1370)出知抚州。

早年从杨维桢学《春秋》,诗亦受其影响。

杨极推重他的画,因此名望甚高,“三吴人以重金购之”。

曾将所作五百篇结为《灌园集》,由贝琼作序,但今无传本。

生平事迹见《西湖竹枝集》、贝琼《灌园集序》(《清江集》卷七)、《跋马文璧云林隐居图后》(《清江集》卷一三)。

代表作品:《春山清霁图》卷、《瀛海图》、《秋峦烟树图》、《新柳》、《云关晓渡图》等。

元至正八年(1348),顾瑛在昆山界溪的玉山草堂成为江浙一带文人宴游唱和的集中地点之一,马琬与杨维桢、张雨、倪瓒、郯韶等经常赴约。

当年编印的两本诗集《玉山草堂诗》和《西湖竹枝词》中,都有马琬的诗作。

《西湖竹枝词》称他“自少有志节,诗工古歌行,尤工画,然皆其天姿之所出也”。

至正九年(1349),杨维桢到松江府吕良佐所办璜溪义塾(在今上海金山吕巷)讲授《春秋》,马琬前往就读。

平时和贝琼等遍游当地山水,写生作画,且题上诗作。

所画山水学董源、米芾,也学黄公望。

为杨谦所作《乔岫幽居图》轴(藏中国台湾 故宫博物院),结构复杂严谨,用黄公望笔法,但稍嫌板滞。

至正十年(1350)结交黄公望,受到更深影响。

至正二十五年(1365),结交王蒙。

王蒙作《长林话古图》,画杨维桢和他本人,马琬为之题赞:“草树离离落照间,清言输与两翁闲。

就中消受无人会,满耳清泉满眼山。

”次年(1366年)作《春山清霁图》卷,丰满清秀,有董源、黄公望笔意(藏中国台湾 故宫博物院)。

此外,尚作有《瀛海图》、《秋峦烟树图》、《新柳》、《云关晓渡图》等。

贝琼曾题诗道:“长忆青溪马文璧,能诗能画最风流。

酒酣落笔皆天趣,剪断巴江万里秋。

”并说他的画“三吴人以重价购之”。

明洪武三年(1370),马琬出任江西抚州知府。

八年后,贝琼看到他在抚州的近作《云林隐居图》,为之题跋,称它“视南宫未可优劣”,并说他在画上的诗“有归老之志焉”。

著有《灌园集》。

约卒于明洪武年间。

马琬山水远师董源,巨然,米芾,近学黄公望,笔墨清润,平远旷阔,取景独绝。

亦善画人物,工诗文、书法,人称三绝,颇负时誉。

传世作品有至正二十六年(1366)作《春山清霁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至正九年(1349)作《暮云诗意图》轴,藏上海博物馆;《雪冈渡关图》藏故宫博物院;《青山红杏图》册页,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夏山欲雨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溪山行旅图》轴,藏美国高居翰先生景元斋。

马琬的《乔岫幽居图》取近镜头入画,以高远法构图,描绘了有高士隐居的深山隆冬积雪的壮丽景色。

画中的山头、石台、树冠、亭顶等,到处都被白雪覆盖,肃穆间又有几分寒凝之气。

在左下方的山道上,有一位赏雪归来的隐土,正骑着毛驴沿山径拾级而上,前后有二仆相随而行。

人物四周的高峰断崖,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错落环峙,多为斜势平顶,可谓造型奇特。

其间野树丛生,中间的半山腰里,筑有屋宇,可能是隐土的居所。

在它的后上方,从更高的山崖缝隙间涌出—股飞瀑,直坠而下,若隐若现地汇入山间的小溪。

溪水好像尚未完全冻结,水中稀稀落落的芦苇,仿佛不胜严寒显出瑟缩的样子。

画的右下角,小溪岸边的岩石上,傲然挺立着两棵老松,伸展着的松枝上还泛着青绿,那不畏严寒的精神,与画家所要表现的隐士踏雪登山的,情致相呼应。

在技法上的表现较独特,皴笔少,晕染多。

天与水的部分是用淡墨渲染的。

山石部分先用线条皴出轮廓,再以深浅墨色染成;线的行笔松动、轻灵,墨的晕染秀润、空净。

全画淡绿色的调子,透着清爽的气息,令人向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