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驾崩后,为什么李斯要隐瞒死讯呢?秦始皇为什么只活了50岁有没有可能是被人下了毒_始皇_李斯_蒙恬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辒辌 始皇 李斯 蒙恬

本文目录

  • 秦始皇驾崩后,为什么李斯要隐瞒死讯呢
  • 秦始皇为什么只活了50岁有没有可能是被人下了毒
  •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秦始皇驾崩后,为什么李斯要隐瞒死讯呢

谢谢邀请,我是猫叔,很荣幸为您作答。

秦始皇是死于第五次东巡的路上,地点在河北的沙丘宫,那么,为什么李斯要隐瞒秦始皇的死讯呢?鄙人不才,但愿意分享一些看法。

第一,隐瞒秦始皇的死讯是为了稳住朝局,避免车队未回,咸阳发生内乱

在当时的体制下,皇帝驾崩,政权交替的时候是最敏感的一段时间,也是最容易出现动乱的一段时间。假如秦始皇的死讯传到咸阳,恐怕未等到车队回归,咸阳各种势力就已经开始行动,夺取政权,这样一来,朝局立即就会陷入动乱,这恐怕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

第二,隐瞒死讯也是为了天下的稳定,避免六国趁机闹事

在当时,屠灭六国呢秦始皇威慑力是巨大的,各国贵族都是闻之色变。即使如此,六国旧地的老贵族还是蠢蠢欲动,复国行动从外断绝过,如果秦始皇的死讯传出,新帝又未登基,六国肯定会揭竿而起,天下顿时大乱,老谋深算的李斯不可能想不到。

第三,隐瞒秦始皇的死讯是为了自己在将来的政治博弈中占据上风

事实上,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登基,李斯都是不情愿的。但是,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李斯也很无奈。

李斯与蒙恬素来不和,而扶苏与蒙恬来往密切,假如扶苏即位,势必重用蒙恬,这样,李斯恐怕地位不保,甚至性命不保。

反观胡亥,无知、暴虐,与赵高关系密切,对于李斯来说,拥立胡亥显然不是最好的一步棋,可是,眼看着秦始皇尸体腐烂,而跟随出巡车队的皇子只有胡亥一人,李斯最终只能听信赵高的谗言,一起拥立胡亥即位。

好了,我就分享这些吧,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猫叔,专注原创,欢迎关注。

秦始皇为什么只活了50岁有没有可能是被人下了毒

没有可能。

秦始皇乃千古一帝,雄才大略,何其英明,在秦始皇活着的时侯,谁敢下毒?就算自已不要命了,连九族的命也不要了吗?

纵如胡亥、李斯、赵高之类的人,在秦始皇面前也只能仰视,篡改诏书也只敢在秦始皇死后才敢,秦始皇活着的时侯恐怕是万万不敢。

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东巡途中,应该是得了急性病,否则秦始皇如果觉得自己身体不适,也不会出门去东巡,只是在巡游途中暴病而亡,谁也没有想到,包括秦始皇自已。

秦始皇晚年的时侯,惧怕死亡,迷恋长生不老,遍寻天下长生不老的方法,没少受那些方士的骗,肯定也吃过不少所谓的‘’长生不老药‘’,这些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多少也给秦始皇的身体带来一些副作用,多少也对秦始皇的寿命产生一些影响,但要说下毒,只怕方士们不敢。

那秦始皇手下的权臣有没有可能联合方士,以‘’长生不老药‘’之名给秦始皇下毒呢?

应该没有。

一是史书没有记载,如此重大案件,不可能没有蛛丝马迹,连赵高、李斯密谋篡改诏书司马迁都知道,为何下毒会不知道?况且秦始皇的饮食和服药应该都是有专人记录的。

二是没有作案动机。下毒总有目的吧,秦始皇仇人是很多,如原六国贵族,但这些人不可能有机会,连荆柯刺杀秦始皇、张良刺杀秦始皇都没有成功,而且这些人很难接近秦始皇。

三是秦始皇总缆大权,手下大臣及儿子没有执掌大权的,就算毒死秦始皇,也没人能完全掌控朝政大权,这有个过程。

秦始皇死时50岁,这个年龄死亡在秦汉时期已经超过平均死亡年龄,算是正常死亡,也不存在下毒。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采用瞒天过海之术,将秦始皇的尸体运回了咸阳。然后胡亥主持葬礼,并顺利登基为帝,是为秦二世。

赵高瞒天过海的过程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具体的记载: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 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抵达了平原津,此时得了疾病。始皇很害怕死亡,谁要说个死字就杀谁,群臣都不敢说死的事。

始皇知道自己病重,就给公子扶苏作了玺书,说:“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就是让扶苏赶紧回到咸阳,主持葬礼。按照当时的礼制,主持葬礼的人就是继承人。

玺书已经写好密封,在中车府令赵高手上,但还没有交给使者送出。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广宗)驾崩。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 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 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丞相李斯认为,皇上在皇宫之外驾崩,恐怕会引起诸位公子及天下叛乱,就决定秘不发丧。于是,把秦始皇的棺材放在辒辌车中,命以前宠幸的宦官依旧陪伴侍奉,走到哪里,都按照礼制由地方官吏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也像以前一样批复。

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及五六个宦官知道皇上已经死了。

就是“死人当做活人伺候”,“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

赵高故尝 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 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 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赵高曾经教授过公子胡亥文字及狱律令法事,算是胡亥的师傅,很受胡亥喜欢。

赵高就与胡亥、丞相李斯一起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并赐公子扶苏、蒙恬一死。

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 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赵高与胡亥、李斯合谋的过程,详细记载在李斯传中。

这一切做好之后,胡亥等人继续前行,经过井陉(河北西部)抵达九原(内蒙古包头)。

此时正是最炎热的酷夏季节,秦始皇的辒辌车很快就发出了臭味,就诏令从官弄了一石鲍鱼来,用鱼臭味来掩盖尸体腐烂的气味。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

之后,就从直道回到了咸阳。胡亥主持葬礼,然后继承了皇位,成为二世皇帝。

到了九月,把秦始皇安葬在骊山。

这个过程,史记记载的还是比较具体,但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

以鲍鱼遮盖秦始皇尸体的臭味,真的能瞒天过海吗?

《史记·李斯传》记载:

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除了公子扶苏在北边监兵之外,其他儿子都留在咸阳不得随行。只有少子胡亥特别受始皇宠爱,吵着闹着要跟着去玩,始皇也就答应了。

秦始皇驾崩,只有李斯、赵高、胡亥以及其身边的几个宦官清楚。诸位公子都不在身边,也就无从知晓。

当时信息不畅,想隐瞒他们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时间一久,不要说秦始皇尸体会发臭引起怀疑,就是几天不见秦始皇露面,也会引起身边人的怀疑,究竟皇上病重,现在是死是活哦?

纸是包不住火的,鲍鱼的味道也掩盖不住尸体的气味。

那为何赵高还这么做呢?

都清楚赵高做了丞相后,与秦二世玩得那个“指鹿为马”的游戏吧。

明明就是一头鹿,赵高说是马,许多大臣就跟着说是马。

同样的套路,赵高说是鲍鱼臭味,谁敢说是秦始皇死了、尸体腐烂的气味呢?

知道的不说,怀疑的不敢说,这事不就行了嘛!

地方官吏想见皇上,不是你想见就能见上的。孝心尽上了,奏折批了,该干嘛干嘛去,不该问的别问,这些人还好糊弄。

最难控制的是秦始皇的警卫部队,他们是否忠于胡亥,是个变数。如果他们把这一消息传出去,就是个麻烦。

第一,秦始皇的卫戍部队是绝对忠诚于皇上的,这是不可怀疑的。只要是皇上近侍或诏令,传达的是皇帝旨意,他们会绝对服从。

第二,赵高、李斯如果摆不平这支部队及统帅的话,他们还敢谋反吗?

第三,除了赵高等几人,没有人清楚秦始皇遗诏的具体内容。皇上立谁为太子,岂是这些军士应该关心的事,只管做好自己的职责就是。

第四,李斯身为丞相又是公子扶苏的老丈人,他都惧怕赵高而不得不与之合作,其他人凭啥与赵高较劲呢?

赵高摆平李斯之后,一个是丞相、一个是中车府令、一个是未来的皇帝,谁还敢去招惹呢?

因此,赵高瞒天过海之计,只是给地方官吏及百姓看的,身边的人是无法隐瞒的。

摆不平身边这些人,还想干大事,有几个脑袋够用哦。

退一步讲,就算把这一消息传播出去,对传播者有啥好处呢?除了找死,别无一点益处。

这也说明了一个很微妙的规则,那就是装糊涂,睁着眼说瞎话。有时候这才是最理想的明哲保身之道。

赵高等返回咸阳的路径大有深意

木有不透风的墙,就算是做了所有应该做的,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赵高等人,还是留了一手,做了最坏的打算。

据《史记·李斯传》记载:

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使者数趣之。

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使者还报,胡亥,斯,高大喜。

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

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重新做了新的玺书,赐死扶苏、蒙恬,把兵权交给裨将王离。以胡亥的门客做使者去上郡(郡治在肤施县,今陕西北部绥德县)见扶苏。

扶苏看到诏书,大哭,进入内舍,就准备自杀。

蒙恬劝阻,说:“皇帝陛下在外,没有确立太子,命我率领三十万大军,让您监军,这是把天下重任委托给您。现在,使者一来您就自杀,怎么知道不会有诈呢?还是弄清楚再说为好。”

但扶苏一向仁孝,不听蒙恬劝阻当即自杀了。

蒙恬不肯就死,使者就让属吏把他囚禁在阳周(故城在今陕西子长县北三十里)。

使者回报,胡亥命斩杀蒙恬,

扶苏、蒙恬死后,赵高等人大喜。

于是,命令车队走直道(秦修筑的内蒙古、陕西、甘肃境内的干线道路,好比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快马加鞭赶回咸阳。

秦始皇是在河北沙丘驾崩,赵高等不是直接沿黄河岸边,经河南走近道回咸阳,而是绕道内蒙古九原,其用意一方面河南地区人口稠密不容易封锁消息;二方面就是担心扶苏与蒙恬不遵从遗诏而造反。

就算秦始皇的尸体顺利运回了咸阳,但如果扶苏、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前来讨说法,这事就不好办了。

赵高等绕道九原,一方面等待扶苏接到遗诏后的态度,另一方面那里人迹罕至,啥臭鱼烂虾都不会有人能闻到其臭味。

九原在长城之外,扶苏、蒙恬在长城之内,只要秦始皇的尸体不回咸阳,赵高等人就可以借此大做文章,以秦始皇诏书的名义号令天下。

但一旦回到了咸阳,那些鲍鱼就不起作用了,始皇驾崩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全国。如果扶苏、蒙恬造反,各地就会趁机呼应,胡亥就没有机会了。

因此,赵高这个瞒天过海之计,针对的就是不知真相的地方官吏和百姓。秦始皇身边的人是难以掩盖的,只能用“指鹿为马”的手段,封住他们的嘴。尽力拖延时间,等待扶苏、蒙恬的态度。

扶苏一死,蒙恬就没有理由再起兵。赵高等人也就不怕任何臭味,日夜兼程回到咸阳,大事就定了。

总之,赵高此计并非多么高明,但却很有效果。不得不说,赵高是老奸巨猾之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