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理李信的?老子在写道德经时还未达到圣人境界对吗_始皇_楚国_秦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李宗 20 始皇 楚国 秦国

本文目录

  • 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理李信的
  • 老子在写道德经时还未达到圣人境界对吗
  • 胜利、郑俊英、龙俊亨都退团退圈,李宗泫只道歉,如此刚吗
  • 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理李信的

李信承诺嬴政率20万秦军就可灭楚,但他失败了,秦始皇很失望龙颜大怒,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处置李信的呢?这是大家热衷于讨论的一个问题,但历史上没有记载,就连李信的个人传记也没有,我们只能从其它仅有的只言片语中去寻找这个问题的蛛丝马迹。

李信,秦国名将,飞将军李广、唐太宗李世民的祖先,生卒年不详,他是秦始皇十分喜爱和信任的精神小伙,强壮果敢。在秦国虎狼之师伐赵、灭燕、楚、齐国等战役中,他都有参与。

您还记得“荆轲刺秦王”的事吗?幕后指使这场谋杀的是使者燕太子丹,他是燕王喜的儿子、嬴政少年时的好朋友,结果被李信一路追杀,最终逼得燕王喜砍了他的头献给了秦王。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史记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秦始皇亲口夸赞他:“李将军果势壮勇。”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是非常看重李信的,对他的能力也是肯定的,他爱惜李信这样年轻有为的人才。

秦国把六国打得落花流水,先后把韩、赵、魏三国收入囊中,而此时的楚国也被秦多次打败。秦始皇下一步计划就是灭楚,尽快完成统一霸业。这个重要任务的执行者他将在李信和王翦二人中选其一。

有一天,秦王召见二位。他先问李信说:“孤欲灭楚,将军算下需要多少兵?”

李信很自信答曰:“最多20万人。”

秦始皇回过头问王翦,王翦沉稳答曰:“至少60万。”

秦始皇鄙视道:“老王老矣!如此胆怯!还是小李果断勇敢。”

于是秦始皇便派李信和蒙恬带着20万秦军出发了,时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始皇不支持王翦用60万兵出战,一方面怕消耗巨大的国力,另一方面也是怕老江湖王翦拥兵自立。

王翦很生气很没面:“唉!你嬴政不是不说我老了吗,不是顾忌我吗,那我就回老家养老算了”于是王大爷就托词有病,回到老家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赏花钓鱼闲庭迈步去了。

“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李信面对的对手是楚将项燕。项燕,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项家世代皆为楚国名将,对各种兵法都有深入研究。当时20万秦军对40万楚军,李信确实轻敌了。

一开始,李信进攻平舆,再攻鄢郢,都取得胜利,蒙恬攻击寝丘(今安徽临泉),也是完胜。这次行动李信采取的是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他率军到城父与蒙恬会师。项燕有大招,他故意后退佯装害怕不敢打,并偷偷保留精锐强军准备时机从后突袭李信,李信更加轻敌。一天,项燕大军突然攻入秦军两个营地,杀声震天,一下子杀死秦军七个都尉。李信前后受敌,仅仅三天,秦军大败。李信傻眼了,只好带着残余部队逃跑回秦国。这是秦灭六国期间少之又少的一次败仗。

李信小瞧项燕更小瞧楚国。楚国疆域广阔,春秋楚庄王时曾称霸中原,在争霸过程中是灭国数量最多的国家,曾先后吞并45个诸侯国,楚在战国中前期一度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的大国强国。而这次又是合纵抗秦的重要国家,就连名将老油条王翦都不敢轻视它。李信败的心服口服。这一战杀光了李信的锐气,自己也会认为秦始皇要处死他吧,说不定还要连累家人。

李信的轻敌有点像不久前才死的燕国将军剧辛。当时赵国逼走廉颇任用庞暖为将后,燕王喜伐赵前曾问剧辛能否拿下赵国,剧辛自信地说:“庞暖容易对付!”于是燕国就派剧辛率军去了,结果剧辛轻敌冒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被庞暖俘获杀死。

而李信败,虽未战死,他狼狈而归,让秦始皇丢了面子失了君威。不管怎么说这次失败的罪责李信必须承担。李信幸运的是秦始皇对他的处置很大度,可以确定地说并没有处死他,只是撸了他的统帅职务。天下未定,楚、燕、齐还都未灭,秦始皇正需用人之际,他不会杀了李信,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戴罪立功。

据载,秦始皇亲自去请赌气在老家休养的王翦,他放下皇帝的架子为之前对王翦的羞辱言语和态度而诚恳道歉,目的就是让王大爷出山统帅大军拿下楚国。试想,如若不卸了李信的职务怎能让老王担任呢?

“始皇……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说实话秦始皇的胸襟比他曾祖父秦昭襄王大多了,秦昭襄王对赌气在家休病假的白起放的可全都是硬招,他多次令白起出山,白起不从就赐他一把剑让他自刎了,相比白起王翦很幸运。

秦王更换李信的统帅职务,就是为了亲自去请当时在老家“养老”的王翦,给足了老臣面子和荣誉。相比李信,老姜王大爷这个老江湖考虑事情更周全沉稳。王翦用独门战术灭楚,放大招——靠秦国强大的国力耗死楚国!这和李信的战术完全相反。一个是拖时间,一个是速战速决。事实证明王翦的耗劲厉害了,他耗时整整一年带着60万兵搞娱乐玩耍,就不出兵。楚国的胃口被吊得受不了,逼着项燕出战,害的项燕兵败自杀,很快楚灭。民间流传一句俗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接着说秦始皇处置李信的事儿。秦始皇撸了李信的统帅职务并没有杀他,而是继续让他披甲上阵,小伙太年轻还需继续历练。秦始皇让他南下平百越,王翦也去了,推测李信应在王翦手下历练。接着李信跟随王翦的儿子继续征战。李信伐楚失败三年后,也就是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随王翦的儿子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灭了燕国。

第二年,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由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开创的齐国,他们由燕国南部向南进军,避开西部齐王建布置的40万大军,不费一刀一剑直取齐都城临淄。齐王建投降,齐亡

李信在王贲麾下,为平定燕、齐立有战功。

“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之后再也从史书中找不到李信的蛛丝马迹了,就连他的生卒年都没有记载。

不管怎么说,李信为了还报千古一帝的不杀之恩,会始终效忠于秦朝,肯定没有去造反,因为他的后代们人才辈出在陇西平安繁衍生息。

老子在写道德经时还未达到圣人境界对吗

老子在写道德经时达没达到圣人境界这个我不知道,恐怕就连老子自己也不知道在写道德经时是否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圣人是后人对老子的道德思想,道德理论,道德观念的肯定。是老子的思想观念引领道社会文化道德的发展,老子的文化思想观念受到后人的追捧和推祟形成了一种文化,因而后人才把老子当做了圣人来看待,供俸。

胜利、郑俊英、龙俊亨都退团退圈,李宗泫只道歉,如此刚吗

其实有三点原因:1.他后台够硬,和公司领导关系很好。2.目前并没有实锤说明他参与,只是说了他参与群里讨论。3.死忠粉还是挺多的,购买力也都不差,他还有商业价值。

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李宗仁是桂系老大,汤恩伯是黄埔三小,这两人只有怨没有恩!

新桂系军阀从北伐战争中第七军创立,就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三足鼎立,后来黄绍竑叛变归顺了蒋介石,李白两人秤不离砣砣不离称,互相扶持,在蒋介石的挤压下,成为唯一两个能够活过抗日战争的军阀之一,另一个是阎锡山的晋系军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宗仁对桂系的强大掌控力。

汤恩伯是黄埔三小,这是因为黄埔有一大三小,黄埔军校初建,教务长何应钦地位仅次于蒋介石,成了黄埔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老二,在他的领导下,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们都是言必称校长。但是1927年宁汉合流何应钦逼宫,1936年西安事变又轰炸西安。蒋介石不得已忍了何应钦十年,最终用黄埔三小取代了何应钦。这黄埔三小就是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这三人,无一例外都是浙江人,蒋公公还是喜欢老乡啊!

李宗仁和汤恩伯的第一次交集是台儿庄会战。

台儿庄会战期间,李宗仁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而汤恩伯担任中央军20军团司令,可是汤恩伯这个军团司令,居然敢骑在李宗仁头上,不听号令。

徐州会战的参战部队中,除了汤恩伯20军团,还有第二集团军孙连仲(西北军旧部)、59军张自忠(西北军旧部)、第三军团庞炳勋(西北军旧部)、第3集团军孙桐萱(韩复榘旧部)。这些军队,都是苦哈哈的西北军出身,汤恩伯不仅是土豪出身装备精良,还拥有了13军、52军、75军、85军四个军的兵力,兵多将广。

台儿庄会战中,孙连仲所部担任了绝对主力,在台儿庄这个血肉磨坊中,与濑谷支队交战的主要是池峰城所部,池峰城从长城抗战开始,从来就没怂过,可是在台儿庄愣是牺牲了70%部队,苦苦哀求孙连仲要求撤下来。孙连仲则向李宗仁请示,李宗仁回复很简单,看看韩复榘先例就行!

韩复榘被杀后,旧部第三集团军就在侧翼,孙连仲虽然号称“孙钢头”,但也怕枪毙啊!孙连仲回复李宗仁“服从命令,第二集团军将战至最后一人!!!”

孙连仲和池峰城正在台儿庄苦战时,李宗仁打电话给汤恩伯,要求驰援。汤恩伯则是各种借口推脱。李宗仁拿出韩复榘先例恐吓,汤恩伯直接挂电话!李宗仁无奈,只好打电话给蒋介石。蒋介石对汤恩伯给上司穿小鞋的行为大加赞赏后,指示汤恩伯听从李宗仁军令。

最让李宗仁晕厥的是,孙连仲、汤恩伯、池峰城等11人因为台儿庄大捷而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差点害死友军的汤恩伯,居然恬不知耻的站在了正中间,李宗仁孙连仲被挤到了一边。

汤恩伯和李宗仁注定没办法在一起,徐州会战后,蒋介石就让他自立门户到河南主持第一战区,成为了河南人民心目中最可怕的“水旱汤蝗”四大害之一。

汤恩伯这个小黄埔系算是最悲催的,他带出的13军被调给别人指挥,以至于他后来官越做越大,却没有一个长期能够控制的军队和群体。在针对山东解放区的战争中,汤恩伯授意张灵甫不必管李天霞等友军,一头扎进了解放军的包围圈,随后全军覆没。战后,蒋介石要汤恩伯跪在他面前,用棍子打他,打得满脸是血。

汤恩伯即使被蒋公公打死了,也是蒋公公的好奴才!

1949年,渡江战役中,汤恩伯再次给上司李宗仁穿小鞋。

1948年年底,蒋公公在三大战役中主力全部被歼灭,面对1949年北京和谈的邀请,蒋公公又没胆子去,只好下野当寓公了。和谈破裂后,李宗仁组织兵力抵御我军渡江战役,担任京沪杭警备司令的汤恩伯,这次直接给李宗仁代总统穿小鞋,李宗仁只能依靠桂系军抵抗,广西战役后连老家都丢了,事不可为,直接逃到美国去了。

汤恩伯为总司令的京沪杭警备司令部,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可是,汤恩伯此时的主要精力,很明显不是给李宗仁扛活,保李家江山,而是把蒋介石搜刮的金银财宝、古玩字画运送到台湾岛,所以,长江天险和和南京都城不重要,上海四战之地却被武装到牙齿,因为,这些钱都是蒋总统的,必须打包带走!

1949年,李宗仁位列第二号战犯,1965年回国,受到礼遇,1969年病逝于北京;

1949年,汤恩伯位列第37号战犯,1954年赴日本医治胃病,用了一个月被日本医生毒死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