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氏指的一样吗?秦始皇到底姓赵,还是姓赢有什么历史依据_称呼_天子_始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是姓 称呼 天子 始皇

本文目录

  • 姓和氏指的一样吗
  • 秦始皇到底姓赵,还是姓赢有什么历史依据
  • 秦始皇嬴姓、赵氏,那“秦”是姓还是氏呢
  • 为什么文言文中称呼一个人的姓名(两个字)只称名,而现代叫两个字的名字是姓名一起叫
  • 古代这么多皇帝中有几个是姓陈的

姓和氏指的一样吗

在古代,姓和氏有关联,但又不一样。

关于“姓”。

远古时代的“姓”,表示着血缘,更反映着先民经历过一个母系社会的史实。

许慎《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老许这里讲了如下几个意思——第一,所有人都是被称为母亲的女人所生,所以,从“女”从“生”为“姓”——此以表示血缘;第二,母亲“感天而生”下来的人,叫“天子”;第三,天子具体姓什么,是以母亲所居之地确定的。

不管怎么说,“姓”这个事,反正都与父亲没什么关系——这恰恰是母系社会的特点。 先说“感天而生”。

《诗经.商颂》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娀(sōng)女简狄吞鸟蛋而生下了商族的先祖契。王震中先生在《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一书中,专门考察了母系社会与商族起源的联系。

《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亲母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尧典》说,尧是他的母亲庆都“感赤龙而生”。等等。

几大著名古姓,如姜、姬、姚、姒、嬴、妫、妘、姞等,皆从“女”。所反映的,正是母系社会的特点和史实。 但是君王们,对此一说,肯定十分欢迎,因为印证了“天人合一”,诠释了“天子”权力”的合法性。于是,此一说也就经久不衰。

再说“以居地为姓”。

《左传》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古文献记载,神农母居姜水,因以“姜”为姓;黄帝母居姬水,据以“姬”为姓;舜母居姚虚,遂以“姚”为姓;等等。

天子的“姓”是这样,天子所赐的“姓”,也是这样。 又说“天子赐姓”。

古文献还记载,天子的子女,“复析为众姓”——逐渐拆分而已。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拆分”成了十二“宗姓”。

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姓“姒”。 夏商周开始,天子赐姓逐渐增多。比如,帝舜还给一个臣下赐姓董,这个人本来是神农和炎帝的“姜”姓后代。姓董以后,就把与姜姓的血缘关系割断了。所以,春秋传讲,赐姓多了,“姓之义乃完”——其作为血缘象征的意义逐渐削弱了。

关于“氏”。

许慎对“氏”的解释很有意思,他丝毫没有说这个字和“姓”有任何关系,而是解释为巴蜀悬崖峭壁上的大石头落下,砰然传于数百里。

清代段玉裁说,许先生讲的,才是“氏”字的本义。他说,与“姓”连用的“氏”,原来是“是”字,后来人们才把“氏”假借过来——可能是因为“是”用法太多,容易混淆。

咱们不去管这件事,只来说“氏”。 古代,“氏”和“姓”有关联——它是“姓”的分支。 但是,至此还不够,最关键的,“氏”与权位、土地、国号是直接联系的。如伏羲氏、神农氏、夏后氏、涂山氏等等。

《国语.周语下》说,大禹治水和划定九州有功,帝舜就“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这是说,帝舜不但赐大禹姓姒,还封给他一块土地,国名叫夏。

大禹受封之后,也封了其他人,所以司马迁说,“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可以知道,此时的“封”,不同于周代的分封——夏代的“封”,是夏后氏作为姒姓族长对其他同姓部族作为诸侯地位的确认。所以,这种赐予“氏”名,又叫“命氏”。不过,“命氏”也是和土地、国名相结合的。它们和夏后氏,形成了一种“复合制国家结构”,或称“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贵族国家”,这是王震中和杜勇先生的观点。

商代,仍然沿用了这种制度。

到了周代,特别是东周,“礼崩乐坏”,一切都乱了。赐姓乱了,命氏也乱了。逐渐有了以邑、以官、以祖父的谥号和字为氏的。所以,汉代班固《白虎通.姓名》说,“或氏其官,或氏其事,……或氏王父字者何?所以别诸侯之后,为兴灭国继绝世也”。

至少在当时和以前,平民无氏之称——没有土地,也没有国家,没什么可攀附的理由。

那么,当时和以前,平民有姓吗?至少到西周,平民无姓——先是以“万姓”统称之,后来又以“百姓”代称之——百姓,最早是指百官,还没有平民的份儿。《尚书.泰誓》说,“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万姓”——没有个体,只有统称。《诗.传》曰,“百姓,百官族姓也”。《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里百姓还是指的百官,平民被称为“黎民”。所谓“黎民百姓”,是平民、庶民和百官的统称。

到了春秋战国,“百姓”才有了平民的含义,这要感谢孔老夫子,他在《论语.宪问》里,首次这么使用“百姓”。

由此可知,如果认为“百姓”代表百家之姓,肯定就错了。 东周以始,天下混乱,有丧诸侯国之女,不称姓仅称氏。这是称女人某某氏的初创。后来进一步引申,按照“三从四德”,女人皆可称氏——在家从父,嫁后从夫,夫亡从子。

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可参见顾炎武的《日知录.氏族》。 再逐渐的,就只称姓不称氏了。清代张澍写过《姓氏寻源》,四十五卷,岳麓书社有出版。

(有些图片来自网络)

秦始皇到底姓赵,还是姓赢有什么历史依据

秦始皇姓嬴,氏赵,先秦时代姓与氏分离:姓所以别婚姻,女子用;氏所以别贵贱,男子用。秦汉之时姓氏合一,再无姓氏分离的情况,所以秦国用嬴姓,而同为嬴姓的赵国王族用赵氏。嬴姓为上古八大古姓之一,乃舜帝赐给伯益的姓,后来衍生出嬴姓十四氏:瞿、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

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母亲是赵国人,人称赵姬,如果按女子用姓的称法,那么赵姬应被称为嬴姬才对,可见战国晚期姓氏就已经合一了。当时秦始皇在赵国做人质,为了取悦赵国,增加生存机率,故姓氏随母,称为赵政。秦始皇在赵国长到十一岁左右回归秦国,认祖归宗,恢复姓名为嬴政。很多人死死抓住先秦男子用氏这一点,坚持称秦始皇为赵政,那么燕国太子丹一直被称为姬丹,燕国王族一直用姬姓,而没有用氏,这作何解释呢?

《史记.秦本纪》里记载得很清楚,秦国、赵国皆为嬴姓。嬴族的造父善御,周穆王封他于赵邑,故造父以赵为氏,为赵氏始祖;嬴族的嬴非子善于牧马,周孝王封他于秦邑,号为嬴秦,祭祀嬴姓祖先。因此秦赵同源但不同宗,两家分离于周穆王时代。战国时代,秦赵分离已经数百年了,秦国姓嬴,赵国氏赵,两家可是一点亲情都没有,相互攻伐十分惨烈。

秦始皇的称呼比较多,在赵国时姓名为赵政,亦称公子政,太子丹跟他是儿时玩伴。秦始皇归国后,称为王子政;当了秦王后,称为秦王政;统一全国后称为始皇帝。天降陨石,有人在上面刻上“祖龙死而地分”,故秦始皇又被称为祖龙。吕后想篡汉,自认是秦朝丞相吕不韦之后,然后让文人们造舆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故有人又将秦始皇称为吕政!

秦始皇嬴姓、赵氏,那“秦”是姓还是氏呢

秦在古代的时候是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人为赢姓。后来的秦人多以秦为姓。

为什么文言文中称呼一个人的姓名(两个字)只称名,而现代叫两个字的名字是姓名一起叫

关于名字如何称呼,这其中有大学问,不是乱叫的。

尤其是在古代,不同的称呼有不同的涵义。

古人会起很多“称呼”,用于不同的场景

古人讲求“礼”,也就是规矩,尊卑上下分得很清,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所以,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呼,以此作为区别。

对于“单名”来说,就是除了姓之外,只有一个字的名字,直呼其名的一般都是长辈对晚辈、尊位对卑位。

比如《论语》当中,孔子叫弟子的时候,直接就是“求”、“点”、“赤”等等,不用加上“姓”。

比较特殊的就像弟子问孔子的时候,称呼其弟子有时候也是直接像孔子一样直呼其名,这是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

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之间是平辈,称呼的往往是“字”,不带姓名。

古时候的“字”取得时间是在成人之后,“名”比较早,婴儿出身三个月就可以取名,但是“字”要在成人礼的那一天来取。一般都和“名”有关。

比如说诸葛亮,其名是“亮”,他的字就是“孔明”,二者是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在古代很明显,但是因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些称呼和字词的含义有所变化,所以有些关联已经不能太好地理解了。

比如诗人“屈原”,实际上是名是“平”,“原”是他的字。“广平曰原”,所以他的字“原”和名“平”是有关联的。

这种称呼一般用于关系较好的朋友之间,也是比较客气的说法,表示亲昵和尊重。

顺带一说,古人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会把姓名和字连在一起,顺序是姓、字、名。很多古装剧都犯过错误,因为是顺序是姓、名、字,这是不对的。

如果关系更亲密一点,是不称姓名和字的,直接叫“小名”,比如很多人就称呼曹操为“阿瞒”,就是这个道理。

晚辈称呼长辈的时候,要用尊称,一般也称“字”。

比如称孔子为“仲尼”或者“仲尼父”,一般不会直接称“孔丘”。

但是最尊敬的称呼是既不称名,也不称字,比如称呼孔子直接就是“夫子”,后来也用郡望、官职、别号来代指,比如称杜甫就是“杜工部”,称苏轼为“苏东坡”,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等等。

一般情况下,自称的时候才会只称“名”。

比如孔子自谦的时候会称呼自己为“丘”。孔子问冉有,冉有自称自己的名就是“求”。

书面语当中的称呼和口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中,书面语是用于记录的,它和口语有所差别。这其中有语法的问题。

比如说,像《史记》、《汉书》等等这样的文献当中,在叙事的时候有时候会用某一个人的名来做主语。

比如班固在《汉书》中就这样写:

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可以看到,其中的主语就是用了“谊”这一个字来指代贾谊,在书写上更为简单,语意也不受影响。

这样的写法在很多文章当中都是很常见的,完全就是文言文记叙时候的语法,和尊卑、习俗等等都没有关系。

书面语中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那就是“省略主语”,把人名都省去了,要通过上下文的语意来判断到底说的是谁。

这种方法在现代汉语当中是一种语病,叫做“偷换主语”,但在文言文的书面中是一个常用语法。

比如《桃花源记》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前一句是说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很惊讶,但是省略了主语,而紧跟着“具答之”是渔人的行为,但是在之前的主语不是渔人的前提下,依然变换了主语。

所以在文言文的书面语当中,称呼人的方式主要是以单字或者直接省略为多,只要文意畅达,自然是越简越好,语法的约束也主要是通过“虚词”来进行的。

现代汉语中,因为要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毕竟从文言文到现代汉语的过程中,首先建立起来的往往就是使用规则,也就是语法,所以难免有些复杂。

无论是口语还书面语,称呼一个人的时候,古汉语文言文当中因为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要视情况而定。

但是对现代汉语来说,一来没有那么多“字”、“号”等需要甄别,二来也没有了古汉语中“礼法”的约束,自然是以符合现代语法为主,力求全面,不引出歧义。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古代这么多皇帝中有几个是姓陈的

被后世史书记载被被承认的陈姓皇帝一共有五位。

第一位是陈霸先。

陈霸先是少有的用自己姓氏当做国号开国之君。他是吴兴人,出身平寒,后来到建康当了一个油库吏。不过陈霸先武艺出众,因此后来投军,逐渐升迁,成为南朝梁的重要将领。侯景之乱,他极力参与平乱,而梁朝因为这起祸乱已经名存实亡。陈霸先趁机和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帝。后来他又灭掉王僧辩,总摄梁朝军国大事,后进爵为公,拜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进封义兴郡公,拜大傅;又进位相国,总百揆,加九锡,封陈公,寻进爵为王。

太平二年(557)受梁禅称帝。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去世,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七岁。

第二位是陈文帝陈蒨

陈蒨是陈霸先的侄子,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陈武帝即位,被封为临川王。

陈霸先有一子名陈昌被西魏俘虏一直没有被放回来,陈霸先也一直没有立太子。陈霸先去世后,为避免国家动荡,陈霸先的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人策略陈蒨为帝。

陈蒨是南朝少有的有为之君,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

天康元年四月二十七日(566年5月31日),陈文帝陈蒨去世,,在位七年,时年四十五岁。

第三位是废帝陈伯宗。

陈伯宗是陈文帝陈蒨的嫡长子 ,在陈文帝死后即帝位。但是他有一位叔父名叫陈顼,他趁陈伯宗年幼,迅速控制了陈朝的朝政大权,使得陈伯宗成为傀儡。光大二年(568年)11月,陈顼叛逆废陈伯宗为临海王,自立为帝。

太建元年(569年),陈伯宗不明不白去世,年仅十九岁。

第四位是陈宣帝陈顼。

陈顼是陈蒨的弟弟,早年和陈霸先之子一起被西魏抓走,后来被放回。因为是弟弟的缘故,倍受陈文帝重用,因此逐渐权倾朝野。

陈文帝去世后,趁陈伯宗年幼,掌握了陈朝军政大权。

光大二年废侄子陈伯宗,自立为帝。

陈顼在位十四年,最后在太建十四年(582年)去世,终年五十三岁。

第五位是陈后主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可谓大名鼎鼎,中国三大后主之一,他也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其父是陈宣帝陈顼。

太建元年(569年),身为长子的陈叔宝被立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年)即皇帝位。陈叔宝是有名的昏君,他在位期间,荒废朝政,整天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大举南下灭亡陈朝。陈叔宝躲在井里被抓被至长安,后受封长城县公。身为亡国之君的他仍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甚至于找隋文帝要官,以至于被隋文帝骂道全无心肝。

隋朝仁寿四年(604),陈叔宝病死于洛阳,终年五十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