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国人是怎么称呼中国的支那一开始就是贬义吗?为什么“支那”是对中国的蔑称_越南_印度支那_法国

本文目录

  • 古代外国人是怎么称呼中国的支那一开始就是贬义吗
  • 为什么“支那”是对中国的蔑称
  • 为什么二战期间泰国只被英法两国占领部分土地而没有被殖民,而缅甸和印度支那却被殖民
  • 季子越事件怎么处理的
  • 印度支那三国指的是哪三个国家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造成了哪些结果或者影响
  • 法属印度支那的历史
  • 东南亚唯一内陆国老挝,为何和越南的关系如此紧密
  • 如果中南半岛四个国家(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统一,在国际上会有怎样的影响
  • 越南战争中,南越伪军为什么打不过越南人民军

古代外国人是怎么称呼中国的支那一开始就是贬义吗

对其它国家不了解,也就没有发言权,还是以旅居日本三十载的对日本历史的了解来说说日本吧。  

一般来说,日本对中国的呼称基本是按照中国的朝代更迭而变换的。据日本历史记载,最早是在汉末时期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那时候日本没有文字,就随了中国的称法称中国为“汉”或“汉土”。等到了隋末唐初,隋着遣隋使、遣唐使的出使中国,日本也相应的称呼中国为“隋”和“唐”或“唐土”,对唐朝人则称其为“唐人”。而后,随着假名的出现,日语也形成了自己的架构,即由汉字、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共同组成完整的日语句子。有意思的是,在当时日本称汉字文体语为“汉文”,但称汉语口语则为“唐语”。

以后随着中国朝代的更迭、变化,日本也相应的称呼中国为“大宋”、“大明”、“大清”或“清国”。自清朝开始,中国走向衰弱,尤其是甲午战争大清输于日本后,日本对中国还开始使用了含有蔑视之意的蔑称“支那”。众所周知,支那本是当初古印度对中国“秦”的音译,后来根据西方对中国称呼“china”的发音演变为用汉字“支那”来表意中国。据日本人自己讲,在甲午战争前,日本称呼中国为“支那”还没有贬义在内的,比如当时作为军人人人必读的成书于1888年的《宇内混同秘策》里就用“支那”代指中国,但他们坦言,那时候日本人对大清的“支那”叫法,完全就是根据西方的叫法而来,是不含任何贬义在内的。不过,等到甲午战争后,虽然日本表面上称那次战争为“日清战争”,但在口语上已经是开始以蔑视的口吻叫中国为“支那”了。

遗憾的是,清末民初,中国掀起了赴日潮,学者、学生纷纷涌入日本,而他们中的有些人为了把自己区别于大清,开始在日本自称“支那人”,称清国也为“支那”。包括孙中山在内,他在日本就以“支那人”自居,虽然是为了区别于清国,至于他们对当时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乃为蔑称之事是真不知到还是装糊涂,这个不得而知,但日本人至今仍以此来辩解称中国为支那之事,却是让我们无比尴尬的一件事儿了。而众所周知的是,像石原慎太郎之流现在仍称中国为“支那”,那就是赤裸裸的对中国的蔑称。

进入近现代中国,日本也是一如既往依照政权更迭来称呼中国,如在二战日本战败后,中华民国代表以战胜国的立场“命令”日本对中国不可以再使用带有蔑视意思的“支那”二字,而改称“中华民国”,据说当时日本政府虽然遵照中国的“命令”要求全国公共机关、包括报纸、电台在内的所有舆论部门不得再使用“支那”二字,但私底下对这道命令还是相当郁闷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认为自己输给了中国。

中共建政后,自然,日本在公的场合就开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呼了,简称“中国”。其实,日本对中国的这个他们认为带有歧视周边国家的“中国”称呼,也是不感冒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那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夷狄”地位,而日本自己还自古就做着以日本为中心的“中国梦”呢,否则,又哪来的“苇原中国”之说,即使今天,日本不也还有个“中国地区”吗?

为什么“支那”是对中国的蔑称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支那”这个词语使用的源流演变。

“支那”这个词来自印度的梵文,它本身并没有任何贬义或者轻蔑的含义。这个词是印度古籍中对中国秦朝的称谓,后经唐代高僧从梵文译为中文,称为支那。英语、德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对中国的称谓也均由这个梵文词源而来,也曾在国际上广泛使用,比如称“中南半岛”为“印度支那”或“印度支那半岛”。

“支那”一词进入日本是因为唐朝以后,日本遣唐使从汉译典籍里学到了这个词。但是直到宋元时期,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在日本人还极其少见,只有少数大学者和高僧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才会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应该说在这个时期,“支那”一词不但没有任何侮辱性质,反而带有几分尊崇之意。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书籍中比较常见的对中国的称谓有“汉”、“汉土”、“唐土”、“中土”、“中国”或者以相应朝代的名称称呼中国。

但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民族启蒙学者认为“中国”的意思是“居四夷之中”之意。如果中国居四夷之中,那么与中国为邻的国家就皆为夷。这是对日本的轻蔑,所以日本不应该使用这个称谓,所以倡议修改对“中国”的称谓,改用“支那”称呼中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但是日本认为这是对“中国”称谓的延用,所以就单方面给中国取了一个所谓“支那共和国”的汉字国号。直至1930年,国民政府训示外交部∶今后凡载有“支那”二字的日本公文一律拒收。于是同年十月,日本外务省提请内阁讨论,将“中国”的日文正式称谓改为“中华民国”,但在非外交正式文件中,仍旧沿用“支那”的说法。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外务省追随军部又将“中国”的称谓改为“支那”。例如日本称“卢沟桥事变”为“支那事变”。在整个抗战期间,日本一直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用“支那人”来称呼“中国人”。日本战败后,国民政府对此再次再次提出异议,经盟国最高司令部政治顾问团确认,责令日本外务省不得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务省向各新闻出版单位发出《关于避免支那称呼事宜》的通知称:“往昔通常使用‘支那’二字作为中华民国之国名,今日应改用中国等称号。查‘支那’之称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止使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其后,“支那”这一称谓就开始从日本政府的公文里、学校教科书中以及大众媒体中消失了。

中华民国官方或民间都未曾明确说明过,为什么“支那”这个名称具有侮辱,侵犯的含义。但是从语言流变的历史中看,“支那”之称的大量使用,始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正在鼓吹日本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所以受中国影响深远的所谓传统文化,在日本当时就都被当作文明进步的反面而被排斥和批评。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日本的各种文本中,中国总是被反复作为腐败、愚昧、落后、保守等反面的典型例证出现,这就使得“支那”一词总是与负面指向相关。按照语言相对论的观点来说,语言从来不是一个透明的中介,尽管支那一词本身是中性的,但这个词在文本中的语用语境,使其带有了明确的政治意涵和道德判断,事实上就控制和影响了大众的认知。

也就是说,因为日本把中国当成了他们民族凝聚力教育的反面教材,所以“支那”这个称谓也自然就成了歪曲丑化中国的蔑称。

为什么二战期间泰国只被英法两国占领部分土地而没有被殖民,而缅甸和印度支那却被殖民

在亚洲近代历史上,除了日本发奋图强跻身强国之列,避免被殖民的命运外,就算是昔日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都曾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但是,作为内陆小国的泰国,在周边国家尽被殖民的围堵下,却成为东南亚甚至南亚大陆,唯一一个没有被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这不禁让人疑惑,泰国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让西方殖民者望而却步呢?

(泰国风貌)

泰国号称自由之地,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向南即是被称为海上十字路口的马六甲海峡,该航线承载了全球四分之一的自由贸易,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泰国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可进取缅甸,东则威慑越南,南扼马六甲海峡。其分隔两洋,深嵌半岛的地理优势,使其在东南亚局势中,有着定海神针般的影响力。

早在一战以前,英法葡西等帝国主义,蚕食瓜分亚洲的时代,泰国人民通过自己的斗争和高明的外交手段,就成功躲过被西方列强殖民的命运。

当时的泰国还叫暹罗国,其三个藩属国万象,琅勃拉帮和占巴塞接壤于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法国人占领越南以后,进一步吞食暹罗领地。面对贪婪凶狠的法国,1886年,暹罗被迫将湄公河以东地区割让给法国。

西边也不太平,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占领缅甸后,将其变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也对泰国虎视眈眈。

英法两国深知暹罗的战略重要性,多次为瓜分暹罗进行谈判。

(拉玛五世)

当时的暹罗拉玛五世自知如果强硬对抗,其结果必然落得和缅甸一样的下场,被英法两强瓜分。

于是暹罗一边在两国之间虚与委蛇,挑起它们相互间的猜忌和矛盾,一边加紧和欧洲强国普鲁士、俄国交好,让英法投鼠忌器,不敢轻易武力侵占。

英法之间既不想发生直接军事对抗,也不愿放下泰国这块肥肉。最后,在各自蚕食了部分领土后,暹罗成为两国殖民区的缓冲地带。

一战爆发后,暹罗宣布中立,静观战争局势变化。等到德国等同盟国阵营败象已露,马上加入协约国,向曾经倚杖的盟友德国宣战。战后,暹罗以战胜国身份加入国际联合,并加紧向西方学习,变革为君主立宪制,国名也改为泰国。

德国发动二战后,昔是骄横的法国灭亡。泰国向法国索要被占领的领土,并以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已瓦解为由,想吞并法属老挝和柬埔寨。

被德国控制的法国新政府当然不干,双方大打出手。

和德国处于同一阵营的日本,看到介入英法东南亚势力圈的机会,不仅全力支持泰国,还将军舰开到法属地界威慑法国。

(二战时期的日泰友好)

在日本的支持下,泰国收复了大量的领土。泰国政府和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加强。泰国政府公开宣扬,用日泰友好关系的强大力量,来维持东南亚和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石油资源开始捉襟见肘。为了确保马六甲石油航线的安全,扩大势力范围,日本以武力威胁泰国借道,用以运输从海上运过来的石油。

泰国政府马上通知边境对日本运输大开绿灯。泰国政府的识时务收到了回报,日本不再占领泰国,还许以归还英法占领的领土,极力拉拢其结盟。

看到英法被德国打得灰头土脸,再加上日本在整个东南亚所向披靡,泰国半推半就,加入了轴心国阵营,并如愿拿回了当年被英国夺走的马来省四个州。

自此泰国开始了扩张之路。北上缅甸,占领东掸邦地区。还一度涉足中缅边境,占领云南打洛镇达三年之久。虽然被我军打得溃败撤军,但当年被英国占去的领土重归泰国之手。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败相显露。泰国开始疏远日本,和盟军接触,扶持抗日武装。美国对日投下原子弹,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天,泰国国王立即表示,当初对英美宣战是军政府的一意孤行,是不被泰国人民和王室所认可的无效行为,并废除了和日本的所有条约,放弃获得的所有领土。

(二战时期的泰国王室)

国王的表态再次挽救了泰国。再加上泰国并未直接和英法军队正面冲突,因此,盟军认可了泰国的和平宣言。当然,这和美国为控制马六甲海峡,对泰国的支持不无关系。

看中了泰国战略优势的美国,不仅帮泰国重回国际社会,让泰国摇身一变为二战战胜国。还以二战对泰国造成巨大损失为由,帮泰国向日本索赔150亿日元的战争赔款。

就这样,作为二战轴心国成员的泰国,因为地理优势,成为大国的拉拢对象。不仅没有蒙受战火催残,还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不少领土。

正如泰国国王拉玛四世所言:作为一个小国,我们赖以保护自己的武器,除了嘴巴,就只有充满智慧和健全思想的一颗心。

(参考资料:《二战中的泰国:从日本帮凶反转为美国盟友》)

季子越事件怎么处理的

我来回答你吧!

先还原一下事情真相,中国科学院学生季子越,利用自己的社交账号,在推特上发表了这样的言论,详情见图

大家可以看出什么?典型的精日分子啊!这是什么情况,男版许可馨吗?

前段时间许可馨事件难道把他刺激了,看来刺激的不轻,也许他想出名,无论什么方式呢!

他的言论发表后,有人给他举报了,很多网友和媒体要求他道歉,不看舆论压力,他的确道歉了,但是更像没有诚意的解释!详细见图

难道道歉就行了,更何况道歉一点诚意都没有,另外有人在网上晒出了他自己发的图,我的个神呐!这又是啥情况?详细见图

他竟然经常的男扮女装,并且很多人讲,他看来性取向也有很大问题。另外他歪曲历史、辱骂国人,动不动就说支那、贱畜等言语。

我的感觉他就是一个脑残的不伦不类阴阳人!

现在学校对他的处理意见已经发出,学校表示,季子越已经背离了国科大的价值观和培养理念,国科大是一个正气浩然的地方,一定会按照校规校纪,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并第一时间公布处理结果。

我不知道是否会像许可馨那样查查他的家庭背景,但是我想说的是,或许他还真没资格让人去查他的家庭背景,不过,对于这类人,我认为,直接开除了事,让他在社会上乱咬吧!迟早有他挨揍的那一天!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谢谢,您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印度支那三国指的是哪三个国家

印度支那三国,即印度支那联邦,由越南、老挝、柬埔寨组成。 印度支那联邦即法属印度支那是法兰西殖民地在东南亚的一部分,实行联邦制,其组成包括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兼领从中国清朝手上获得的广州湾(今中国广东省湛江市)租界,首府位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造成了哪些结果或者影响

1946年12月19日,法军炮击河内,随后发动了对越南的全面武装进攻,拉开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帷幕。

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上,关于印支问题的一系列协定最终签订,第一次印支战争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持续了9年时间,原本只是印支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战争,但由于冷战的开启,大国力量的干涉,这场战争逐渐掺杂了两大阵营的争夺因素,对之后的亚洲格局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

印度支那地区包括如今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原本三国就是不同的国家。

1856年,法国军舰侵入越南,开始对越南进行殖民征服。

越南当时是清朝藩属国,地形狭长,分为三个部分,南部为交趾支那,中部为安南,北部为东京(不是城市,而是指地区,也就是靠近中国边界的地区)。其中安南为越南朝廷所在地。

1862年,越南王被迫与法国签订了第一次西贡条约,割让了交趾支那的三个省给法国。法国以此为据点,开始了殖民扩张活动。

1864年,法国乘柬埔寨内乱出兵,将柬埔寨变成了“保护国”。

1880年,法军向安南和东京进攻,越南向清朝求救,中法战争爆发。结果双方签订了《中法新约》,清朝将越南割让给了法国。

1887年,法国将柬埔寨、交趾支那、安南和东京组成印度支那联邦,纳入庞大的法国殖民帝国法兰西联邦中。

1899年,寮国(也就是老挝)被并入印度支那联邦,至此,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确立。

不过法国对五个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殖民统治方式,交趾支那由于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成为法国直辖领地,安南为保护地,东京为半保护地,柬埔寨和老挝为保护领。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兴起,革命思想传到了越南,一批精英人士也开始了反法救国运动。不过这些运动都没有能产生太大影响,法国的殖民统治依然很牢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6月,法国战败向纳粹德国投降。法国的投降鼓舞了日本,9月,日军开进印支北部的东京,接管了滇越铁路,切断了中国的国际援助通道。

1941年7月29日,日本与法国维希政府签订了协议,日军获得了在印度支那正式驻军的权力,日军开进了交趾支那,准备南下。法国殖民当局继续维持行政权力。

1945年3月9日,日本推翻法国殖民当局,关押了法国官员,宣布越南国(交趾支那、安南和东京)独立,任命前越南国王保大为领导人。老挝和柬埔寨国王也在日本要求下宣布独立。

1945年7月,盟军统帅部决定,以印支北纬16度为界,北部由中国军队受降,南部由英军受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但此时法国殖民当局官员还在监狱中。胡志明组建的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发动八月革命,推翻了保大政权,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就在中英两国军队开进印度支那接受日军投降时,法国远征军在英军帮助下一起开了过来,准备恢复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

冲突便在谋求独立的越盟与企图恢复殖民统治的法国之间爆发了。

二、反殖民斗争

1924年,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的政策,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胡志明作为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来到中国。

1925年,在中共帮助下,胡志明组建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主要成员为流亡的越南青年,其中不少人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部分越南革命人士回国,在国内进行反法活动。后来在胡志明的努力下,越南共产党成立,不久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隶属于共产国际领导。

1941年5月,为了建立更加广泛的反法西斯阵线,印度支那共产党组织了“越南独立同盟”,号召各界人士为民族独立奋斗。越盟有很强的民族主义色彩。

1944年,越盟得到了美国的援助,包括组建正规军抗击日军。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总统为了铲除旧的殖民主义,提出将印度支那交联合国托管的计划,计划遭到英法强烈反对而作罢。

1945年3月24日,法国戴高乐政府发表声明,提出要重新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由于罗斯福去世,美国表示不干涉法国的决定。

1945年8月,推翻保大政权的越盟开始吸收非越盟人士加入新政府,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胡志明任主席,武元甲任总理和军队主席。

新政府显然不是法军的对手,胡志明立即写信给斯大林,谴责法国违反联合国决议,希望得到苏联支持来阻止法国重返,不过没有得到苏联回应。

胡志明也给杜鲁门写了信,希望美国制止法国,但也没有得到回应。

无奈之下,胡志明只好把希望放在中国身上。胡志明利用前来受降中国军队迟滞法军北上,同时为了争取蒋介石支持,他接受了国民政府支持的越南国民党和同盟会成员加入新政府,并且还解散了印度支那共产党。

除此之外,胡志明还准备跟法国谈判,想用承认法国宗主权的方式来为自己赢得时间。

但是蒋介石有着自己的打算,一方面想废除法国之前在中国的特权,另一方面,想把军队调回去打内战。

1946年3月1日起,中国军队开始从越南北部撤军,法军随即进驻。

胡志明只好和法国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法国承认越南为自由国家,有自己的政府、军队、议会和国库,但是属于印度支那联邦和法兰西联邦。

但是双方很快在交趾支那问题上发生矛盾。交趾支那此前是由法国直辖,法国人不肯放弃权力。

1946年6月1日,法国宣布交趾支那成立一个自治共和国,遭到越盟的强烈抗议。在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中,越盟和法国的矛盾不断升级,法国决定要给越盟一点厉害瞧瞧,最终战争爆发了。

三、战争性质的变化

法军很快就攻占了越南北部的大批城镇,但是越盟的游击队却一直在山林里坚持抵抗,战争陷入了长期化,给法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法国战后经济的恢复。

这场战争本来是一场殖民战争,也只是局限在越盟和法国之间进行。不过二战对殖民主义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一些原殖民地人民纷纷支持越盟。

比如印度、缅甸等国不断批评法国的军事行动,锡兰、马来亚、新加坡等地的码头工人拒绝为法国船只服务。

英国原本坚定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在这种情形下,也不敢再公开支持法国的军事行动,曾经答应的武器和军队援助直接取消了。英国自己也面临着印度和缅甸等殖民地问题。

美国原本就想打击殖民主义,所以也不支持法国。此时美国关注的是苏联,而印度支那此时跟苏联还没啥关系。

1947年10月8日,陷入困境的法国殖民当局在交趾支那组建了傀儡政府,由法籍越人阮文春任总理。

1948年6月5日,法国人又把被两次赶下台的前国王保大从香港接了回来,宣布“承认越南独立”。

法国给予越南名义上的独立,让越盟成了叛乱者,法军的军事行动变成了“维护越南的独立稳定”。

此时冷战已经开始,法国便大肆宣扬胡志明的共产主义背景,希望以此来得到英美支持。

美国人很纠结,他们不希望法国恢复殖民统治,所以一直没有承认法国扶持的越南国保大政权,但又不愿意共产主义得势,于是就默许了法国将马歇尔计划给的经济援助用于印度支那战争。

对越盟来说,情况就越发艰难了,什么都缺乏,军事人才,武器弹药,食物药品等等,已经快支撑不下去了。

此时的苏联一心关注欧洲,而中国陷入内战,根本无暇关注。至于那些同情越盟的印度、缅甸等国,也都仅仅只能口头鼓舞,不可能提供物质援助。

1949年,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对越盟来说,反殖民斗争几乎陷入了绝境。然而就在这时,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了,越盟绝处逢生。

1949年12月底,胡志明派代表前往北京,要求军事和经济援助,中国当即就同意了,不顾自身的困难,开始为越南提供援助。

1950年,中苏先后承认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对西方阵营产生了强烈冲击。

美国很快就承认了法国扶持的越南国、柬埔寨王国和老挝王国,开始改变外交政策,从之前的反殖民主义变成了防止共产主义渗透,并开始对法国殖民当局提供援助。

中国的援越抗法很快也开始了,经济上不仅援助武器弹药、粮食钢铁,还修复了中越之间的交通,帮助越南整顿货币。军事上则在中国境内建立军校,培训越南军事人才,另外还派了规模庞大的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帮助制定军事战略部署等。

中美两国插手后,印度支那战争已经不仅仅是法国和越南之间的事情了,这场战争虽然还是反殖民战争,但已经深深的染上了冷战色彩。

四、战争结果

在中国的援助下,越盟军队很快脱胎换骨,乌鸦变凤凰了。

1950年秋季,越南人民军主动出击,连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改变了北方的局势,从之前的游击战开始转变为运动战。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中国出兵印度支那的担忧加剧,开始加强了对法国的援助。

不过美国援助越多,法国的依赖性就越强,美国对印度支那的影响就越大。这是法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美国给的援助都依附着条件,就是要求法国终结殖民主义,让印度支那三国获得更多的独立。

在美国援助下,法军一度取得了优势,摧毁了许多越盟的根据地。但当朝鲜战争陷入僵局,中国加大对越南的援助力度后,法军就遭到了一系列的败绩。

1952年,印度支那的法军司令塔西尼去世,更是沉重打击了法军的士气。

与此同时,越盟还与柬埔寨和老挝的反法力量取得联系,在柬埔寨和老挝也掀起了反法抵抗运动。

法国已经不堪重负,此时联邦德国重新崛起,也让法国感到了更多压力,法国不希望在欧洲的兵力少于德国。此时,法国已经萌生和谈想法,想把军队撤回欧洲,防范传统敌人德国。

不过这时候美国不同意,美国人认为如果和谈,就等于把印度支那让给了共产主义,这样一来势必会对整个东南亚产生冲击。他们要求法国制定新的进攻计划,承诺给予更多的援助。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改变了外交政策,主动和西方缓和关系。在这种形势下,朝鲜停战谈判重新开始并最终达成,这对法国影响很大。法国也开始谋求和谈,希望用和谈的方式来确保自己的利益。

中国也希望和谈,获取一个和平的经济建设环境。

不过美国一直在阻挠和谈,美国担心朝鲜停战后,中国可以将更多力量投入印度支那,所以美国希望尽快发起攻势,美国甚至想把印支问题国际化,再次组织联合国军进行干涉,这个想法遭到法国极力反对,英国也不同意。

1954年3月-5月,法军在奠边府战役失利,法国完全失去了继续战争的信心。在全世界都在提倡和平的氛围下,美国最终也被迫参加日内瓦会议,开始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谈。

经过三个月的谈判,日内瓦会议最终达成停战协议,越南、柬埔寨、老挝获得独立。不过越南被分成了南北两部分,以北纬17度为界,南方由法军接管,北方由越盟接管。根据协议,两年后法军从南方撤出,南北方同时进行大选,选出统一的政府。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最终以殖民者的失败而告终,法国耗费了上百亿美元,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内阁频频更换,印支总司令也换了8任。而越南北部几乎所有城市和村庄都被夷平,越南民众死伤约50万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五、历史影响

日内瓦协议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落幕,越南、柬埔寨、老挝脱离了旧殖民主义统治,走上了民族解放的道路。

对英法等欧洲殖民帝国来说,这场战争是对殖民体系的一次沉重打击。法国统治下的殖民地,比如阿尔及利亚就受到日内瓦协议的鼓舞,立即展开了游击战。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解放运动随后蓬勃兴起,五六十年代,殖民地纷纷独立,英法殖民帝国瓦解。

然而对于印支三国来说,在冷战格局下,小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为了独立,他们不得不选边站,选择投靠某一个阵营。这场战争染上了很深的冷战色彩,印支地区成为中美角力的前沿,更是两大阵营对抗的前线。

日内瓦协定虽然签订,但是美国对这份协定很不满意,最后也没有在协定上签字。美国想把第一次印支战争变成第二个朝鲜战争,想找回在朝鲜失去的东西。日内瓦协定的签订被美国视为红色中国的又一次胜利,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1954年7月22日,就在日内瓦协议签订的第二天,美国迫不及待的召集盟国讨论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

9月8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签署了《马尼拉条约》,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目的是为了遏制红色中国。

条约违背了日内瓦协议,把南越、柬埔寨和老挝都置于这个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保护之下。美国建立起了从日本、韩国、台湾、琉球一直到东南亚的反共包围圈,与中国的敌视激化了。

对中国来说,由于美国将台湾纳入了反共包围圈,并且和台湾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国家统一的任务变得遥遥无期。

为了打破孤立状态,中国加强了对北越的援助,从之前的军事援助改变为全方位的援助建设,建立起一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同志加兄弟”关系,这种不正常的国家关系为后来的关系破裂埋下了隐患。

为了打破美国的遏制,中国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缓和跟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争取他们的中立,参加了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越南的分治不可避免,为了巩固反共包围圈,美国决定取代法国在印支的地位。美国绕过法国,直接对柬埔寨、老挝和南越三国进行援助。法军撤退后,美国加大了对南越吴庭艳的援助,派出了庞大的军事顾问团。

1955年4月30日,吴庭艳宣布日内瓦协议是法国殖民地代为签订的,南越无需遵守,随后进行了单方面的选举,推翻了国王保大(悲催的保大再一次下台),建立了越南共和国。

为了反击吴庭艳破坏日内瓦协议的行为,胡志明在中苏支持下于1956年也举行了大选,越南从此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一直到1975年才恢复统一。

总的来说,战争虽然结束,但是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几年之后,美国亲自上阵的越南战争就爆发了,将两大阵营的对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法属印度支那的历史

1858年9月,法国人在越南中部的岘港登陆。法国要求在岘港设立领事馆等单位,但被越南政府拒绝,法国因此而占领岘港。1861年,法国占领了西贡(今胡志明市),六年后又占领了南圻,并将其更名为交趾支那。为了拥有整个越南的宗主权,法国与中国爆发中法战争,并在1883—1885年的期间占领了越南中部和北部及柬埔寨,将越南中部更名为安南,北部更名为东京。1885年,中法签订天津条约,中国正式放弃越南的宗主权。1887年10月,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正式成立。随后在1893年的法暹战争(暹为暹罗,即泰国)中,老挝也被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之中。虽然法国拥有中南半岛地区的实际统治权,但之前各王国的皇室仍被当作傀儡一般地被保留。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法属印度支那曾经爆发过数次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战争,但都被法国统治者镇压下去。 1940年9月,二战正打得如火如荼,亲纳粹德国的维希法国默许日本的军事力量进入越南北部,这让正在与日本进行战争的蒋介石极为不悦。中南半岛对日本的太平洋与东南亚战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很快日本以法属印度支那为跳板占领了荷属东印度。同时,日本保留了法国的政府结构,主要的管理权仍操在法国官员手中。1945年3月9日,法国解放,德国的势力不断败退,美国也在太平洋上不断逼近日本本土,日本政府因此决定全面加强对中南半岛的控制程度。日本驱逐了法国官员,宣称中南半岛为日本保护下的“独立”国家,直到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投降后才告终。

战后,越、老、柬三国都爆发革命,寻求独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在1945年9月2日宣告成立。而法国也试图恢复其在中南半岛的统治,1946年3月18日,法国军队开入越南北部地区,同时法国挟持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在越南南方的西贡成立越南国,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1954年5月,奠边府战役结束,法国败局已定。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发表了《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交战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协定》,法国承认印支国家的独立,法军逐步撤出,越南被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并在1956年7月进行自由选举后统一合并。其中胡志明领导的位于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倒向苏联和中国的共产主义国家一边,南方的越南共和国则受到美国的大力扶持。之后,南方的吴廷琰在美国的支持下决定拒绝这场选举,从此越战逐渐爆发升级。老挝和柬埔寨同样在1954年独立,但没有被卷入越南战争。

东南亚唯一内陆国老挝,为何和越南的关系如此紧密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老挝和越南的关系就一直非常的亲密,前两年越南前任领导人陈大光去世,老挝还为他举行了2天的国葬。一个国家为另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举行国葬,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肯定不一般。老挝之所以跟越南的关系亲密,主要有四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老挝和越南都是法属印度支那独立出来的国家,法属印度支那共有三个国家组成,这三个国家分别是柬埔寨、老挝和越南。

在法国殖民者占领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后,这三个国家的人民为了反对殖民统治,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因为存在共同的敌人,在法国殖民者被赶走之前,印度支那三国的关系非常亲密。一直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印度支那三国才开始出现矛盾,在三国的关系交恶后,越南凭借着武力优势,控制了老挝和柬埔寨,成为了印度支那的“老大”。从老挝获得独立至今,越南一直都对老挝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是老挝和越南关系亲密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越南的“国力强大”,老挝为了自身的安全,只能跟越南搞好关系。很多人看到越南“国力强大”这四个字,都会感到十分的疑惑,实际上在东南亚地区,越南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大国”。我们对比一下东南亚半岛上的其他国家,就会发现越南的实力确实比较突出。老挝是一个人口只有700多万,GDP只有181亿美元的小国,越南是一个拥有9500万人口,2449亿美元GDP的“大国”。

越南的实力超过了老挝十倍,老挝为了自身的安全,肯定不能得罪越南。第三个原因是越南控制了老挝的出海口,老挝想要保持海上贸易往来,就不敢得罪越南。老挝是东南亚唯一一个内陆国,由于老挝没有出海口,老挝的大部分进出口货物都需要经过越南的港口运输。越南控制了老挝的软肋,假如老挝和越南的关系出现裂痕,那么越南完全可以通过切断老挝的出海贸易路线,给老挝经济造成巨大的打击。

第四个原因是老挝的高层领导和越南的关系比较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老挝内战末期,越南派遣数万军队进入了老挝,帮助老挝人民党取得了国家控制权。老挝人民党是由越共的老挝籍党员组建的,因此老挝人民党和越共的关系非常亲密。从老挝建国时期开始,老挝高层领导和越南的关系就一直很好,双方这种友好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现在。

虽然越南和老挝的关系比较好,不过越南本身也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因此越南并没有能力帮助老挝摆脱贫穷。目前老挝为了能够发展自身的经济,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策略,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保持了相对友好的关系。近年来老挝GDP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只是由于老挝GDP的基数比较小,老挝想要彻底摆脱贫困,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行。

如果中南半岛四个国家(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统一,在国际上会有怎样的影响

正好,这四个国家我都去过。

如果这四国真的成为统一国家,人口将接近2亿,中南半岛也基本成为了一个整体,除了缅甸和马来西亚北部。

我暂且先为它取一个国名。当然不能叫中南半岛联邦了,因为中南半岛是中国单方面的称呼。国际上把中南半岛叫做中印半岛,就因为在中国和印度中间?当然啦,我若是把他们国名称做中印半岛联邦,恐怕他们也是不会同意的,自己的国名是其他国家的名字组合,这也太欺负人了。我估计他们会取这样一个大气的名字——东南亚半岛联邦共和国。首都肯定会选在金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泰国和越南这两大头,肯定不会同意把首都放在对方地盘的,于是会折衷放在柬埔寨。

东南亚半岛联邦共和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人力成本低。在经济发展上潜力很大,但实际成效并不会太突出。因为此国教育和基建的薄弱,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军事上,东南亚小霸王越南加上泰国,军事实力在东南亚绝对是扛把子了,旁边的缅甸心里估计会有此害怕吧,古代缅甸人打仗太厉害,经常把泰国虐到灭国。马来西亚心里也会暗暗担心,泰国如果再对南部几府用力时,生怕它会用力过猛,到时自己敢怒不敢言。

再来看看大版块的地缘格局,东南亚半岛联邦共和国因为紧邻中国和印度,基本无缘区域内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国地位。在国际上的话事能力,基本也就相当于印度尼西亚的水平吧。

最大问题的,这四个国家,如何能搞到一起?泰柬老在文化上更接近,越南作为儒家文化圈国家,对老柬两国曾经的军事压迫,以及在柬埔寨驻军时与泰国军队的小规模交火,都会让其他三国很是忌惮。在四国里,越南和泰国谁当老大?说不定这两大宝贝还要硬肛一波。

中国的立场,当然不希望中南半岛成为统一的政治军事体啦。

越南战争中,南越伪军为什么打不过越南人民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41条回答。

说几个要点:

第一,军事方面的因素。

南越军队同北越军队,有着巨大的差距。

南越军队其实是战后法国和美国扶持起来的一支军队,有着鲜明的特点。

表面上南越军队规模很大,有七八十万规模(71万正规军,还有10万人的空军和海军),其实绝大部分都是防御性地方部队,战斗力低劣 。

真正比较有战斗力的,是南越10个师,大约二三十万人而已,同北越100多万大军相比是不值得一体的。

什么叫做防御性部队?本质上同武装保安差不多,只能防御城镇农村,没有什么重武器,也没有进攻作战的训练和经验。

而南越的防御型部队,同北越的进攻性野战部队,战斗力上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众所周知,防御作战其实难度有限,就算新兵蛋子也可以蹲在碉堡里面向外开枪。相反,进攻则必须是训练有素、装备尽量、经验丰富的部队才可以胜任。

所以,南越的防御性部队,面对北越的大举进攻其实是不堪一击的。

那么,为什么南越的军队会变成这样?

主要还是法国人、美国人的计划。

南越的军官同北越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有强烈的民族倾向,内心中反感一切白人。

后来南越总统吴庭艳就是公开和美国对抗,被美国煽动政变杀掉了。

美国人认为,如果将南越扶持为一支北越那样的进攻性部队,且不谈能不能办到,就算办到了也是塑造了另一个敌人。一旦南越有了强悍的军事实力,不需要依靠美国了,也就独立自主,美国根本左右不了。

所以,建立这种防御性部队,符合美国的需要。

第二,南越军队即便防御上也有很大问题。

在越南战争中后期,战争的主力已经是美军,南越军队只是起到次要的辅助作用。

即便是防御作战,南越军队缺乏师一级的协调作战,必须在美军的协调和指挥下进行作战。在一次次战役中,美军是作战主要力量,同时指挥南越将军们进行配合。

所以,美军一旦撤退,南越军队根本无法阻止师一级的协同作战,也没有相关的作战经验。

如果北越是一支乌合之众军队还好办,但北越军队骁勇善战,前后同法国、美国这些强敌打了20年,可以说是世界上素质最高的军队之一。

南越军队刚刚独立作战,就遇到如此强的对手,惨败也就不稀奇。

第三,南越内部问题严重。

北越的党政军是一个牢固的整体,内部凝聚力很强,内斗很少,是一个高效的指挥团队。

相反,南越则是南方资产阶级集团的大杂烩,资本家、商人、宗教人士、地主甚至黑社会集团、地方军阀、土匪海盗的利益共同体。

这个集团内部分歧严重,互相频繁内讧,凝聚力非常差。

南越第一任总统吴庭艳在1963年被政变杀死,随后到1975年南越崩溃差不多12年内,南越政府竟然换了12个领袖,相当于1年换一个。

南越领导层内部混乱,可见一斑。

第四,北越军队的强大。

北越军队恰恰符合一支强大军队的全部要素。

从二战开始,北越前身的越盟部队就开始同日军作战,很快锻炼出一支精干的部队。

在法越战争中,当时装备还比较差的北越部队,硬是打垮了法军,控制了北越全境,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英勇善战的百万大军。

在美越战争中,北越军队已经连续战斗了30年,各方面都已经很成熟。就单兵素质而言,北越士兵不亚于美苏士兵,是全世界最强的军人之一,规模又有100多万。

本来北越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应该远远不是美军对手。

但北越得到中国和苏联的巨额军事援助,得到了庞大的经济和军事输血。

在越南抗美战争期间,中国共向越南提供了总价值高达40亿元人民币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包括枪支177万余支、火炮3万余门,坦克、装甲车810辆、飞机 165架、艇船 117艘、汽车1.5万余辆。

加上越南之前援助的武器,中国光是援助北越的枪支就有220万支。当时北越军队不过100多万,等于差不多每个士兵有两支中国枪支。

至于火炮3万多门,也是非常夸张的。

除了军事援助以外,经济输血也很重要。整个越战期间,中国共向越南提供500万吨粮食以及五花八门的生活物资,让北越完全能够满足生活和作战需要。

其实当时这样一支100多万规模的北越军队,任何国家都难以对付,更别说南越。

第五,南越老百姓对于北越的主张并不太抗拒。

越南人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到今天也是如此。

越南在中国清末时期亡国,沦为法国殖民地,越南人被法国殖民者奴役,成为亡国奴,这是深深的民族屈辱。

而越南有着千年的历史,不是那种刚成立的国家,也不是什么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

大部分越南人是支持国家统一的,南越的老百姓也是如此,无非是由南越统一还是北越统一。

在北越占据优势,有可能统一南越时,南越老百姓大多无动于衷。他们对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并没有太多认识,认为反正大家都是越南人,不会有大的不同。

实际上北越统一南越以后,除了恶整南越军警宪特人员,对老百姓也没有骚扰,甚至还允许他们自由去美国和其他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南越的民心并不是百分之百支持自己的政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