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活着就是一种概率吗?有人说「骰子掷一次掷出6的概率为50%,因为只有是6不是6两种事件」,请问如何反驳_概率_试验_频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概率 觉得 就是 概率 试验 频率

本文目录

  • 你觉得活着就是一种概率吗
  • 有人说「骰子掷一次掷出6的概率为50%,因为只有是6不是6两种事件」,请问如何反驳
  • 高中数学概率太难了,学不会怎么办
  • 在茫茫宇宙中,你觉得有生命出现的概率有多大为什么
  • 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底层人员,要想翻身你觉得概率有多大
  • 数学上“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你觉得活着就是一种概率吗

我觉得人的命,天注定。阎王叫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有的人刚出生就死了,而有的人活一百多岁才去世。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的磕磕绊绊,如果你的命该绝了,说不定明天就能查出来你得了癌症。如果你的命不该绝,就算你查出得了癌症,也会自愈。

我觉得人活着也是一种概率,因为“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事件屡见不鲜。

有的人认为只要不出去就不会有危险,但如果你命本该绝的话,那么天花板都会自动掉下来将你砸死。还有那么多在自己家的,车子都会无缘无故开进来将你撞死。这种事就有这么巧。

像新冠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谁能想到怎么就是他首先感染了病毒而不是你先感染了病毒呢。可见人活着也确实是一种概率问题。

国外有个男的一生中被雷劈了7次都没死,可见真的是命不该绝。最后,却因家庭矛盾,举枪自尽了。

所以,人各有命数吧。

有人说「骰子掷一次掷出6的概率为50%,因为只有是6不是6两种事件」,请问如何反驳

跟他玩对赌,他投出6就给他100元,他没投出6他给你100元,反正是50%的概率很公平,多玩几次你能赢套房回来

高中数学概率太难了,学不会怎么办

你好,我是一名大学生,请让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也觉得高中数学概率的相关内容太难了。高考的时候,我非常清晰地记得,当年我高考的倒数第三道大题(也就是概率大题)的第二问被我放弃了。尽管现在回想起来,那道题并不是特别难,可是当时,我放弃它可能仅仅是因为没有信心做出来吧。

进入大学之后,我才真正感觉到“概率论”的重要性。我学习的是金融学专业,无论是《应用随机过程》、《统计学》、《金融工程》还是《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金融计量经济学》,没有一门科目不和概率论打交道。甚至可以说,金融学的本质就是“风险管理”,而风险就是用“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刻画的。

除此之外,在考研数学三里面,“概率论”的知识占22%,在数学一里面也是22%,概率论的知识可以说是极其重要,这是我的深刻感受。所以我想,如果高中的时候我能够沉下心来,认真领会概率论的精髓,也许我现在学习大学的科目就会比现在更加轻松吧。

因此,我的建议是,概率论的知识非常重要,一定要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我认为你可以提前看一看大学的概率论教材,实际上高考概率题有很多就来源于大学的概率论教材。(当然如果马上就高考了,那请不要在这上面浪费太多时间,还是花点时间复习其他知识吧。)

如果你实在学不会的话,那在高考之后选择专业的时候就请避开需要大量概率论知识的专业(比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等等),以免影响大学的学习体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和我讨论交流!

在茫茫宇宙中,你觉得有生命出现的概率有多大为什么

谢谢!这个问题不好说,就是顶尖的专业的科学家也不一定吃得准,原因是人类还没直至宇宙深处,没有可比性,一切都还在幻想中,也许我们这一波文明解释不了!等吧!

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底层人员,要想翻身你觉得概率有多大

为什么是底层人而不是上层人,说明没有具备上层人的条件,生就只有八角命,走遍天下就难满一升,这是先人们早已总结出的人生道理。在如今社会,没有机遇,没有人员关系,没有经济及社会基础等等,下层人始终是下层人,只能是凭劳动下苦力吃饭。也就是只有当舅子的命,如果是独生子女,你连想当舅子的命都没有,检个野舅子当当就算不错了。

底层人有没有翻身的呢?有,但不是很多。古时贫寒人家靠读书考状元,那就从底层一下跳到天上去了,也就是完全彻底地翻身了,穷书生变成了大官人;再就是乱世出英雄,甚至是从草民当上了皇帝,那翻身不是点把点。

还有近代革命英雄倍出的时期也还有不少例子,但这也必定是少数,不是所有是一个底层人都能做到的。

如今社会,唯一的路子只有读书,只要你家的孩子用功读书通过考学,拿到一个什么学位,当个什么家,那你家也将会彻底翻身了,别的概率那就是非常微小的。

数学上“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我是中考数学当百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三十多年。说到“频率”与“概率”的关系,首先要了解初中数学中基本的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用频率估计概率;其次,要知道数学试验的统计量:频率=频数/总次数。频率是通过试验得到的统计量,而概率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用频率去估计(代替)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用样本估计总体

统计中,通常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的统计量。调查通常有两种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比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这个数据采用的就是普查方式得到的。而国家统计局每季度发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失业率等统计指标,是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获取的。

当统计的总体容量很大,调查耗时费力,调查成本巨大或者试验具有破坏性时,不宜采用普查方式,就要用抽样的方式来进行统计,然后用样本的统计量,去估计总体统计量。这种统计思想就叫做用样本估计总体。

比如:某照明企业生产一批LED灯泡,为统计这批LED灯泡的使用寿命,采用哪种调查方式比较适合呢?因为要了解LED的使用寿命,按试验要求,就必须将LED灯泡变成“长明灯”,一直点亮直至自然熄灭(寿终正寝)。这样试验是具有破坏性的,显然不能用普查方式,只能采用抽样的方式来进行。从这批LED灯泡中,随机抽取50只灯泡作为一个样本,通过试验得到这个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为3000小时,然后我们就说该企业的这批LED灯泡(总体)的使用寿命为3000小时。


二。用频率估计概率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严格确定的事件是十分有限的,而随机事件却是十分普遍的,概率就是对随机事件的一种数学的定量描述。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随机事件,并对生活中的一些不确定情况作出决策。天气预报中,有一个指标叫降水概率。比如,某天降水的概率为2%,是指这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小,我们依据这个概率决策:出门可以不带伞。

但是,不是所有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都可以进行理论计算的,因而,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获取通常有两种方式:理论计算和试验估计

在初中阶段,我们可以掌握的概率模型通常有三种类型1.问题本身没有理论概率,只能通过试验模拟估计(比如,前面举例中,任取一个LED灯泡是次品的概率);2.虽然问题存在理论概率,但计算方法超出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只能通过试验模拟估计(比如,以任意三条线段为边,围成三角形的概率);3.问题是简单的古典概率模型,理论上容易求出概率(比如,掷骰子掷到1点的概率),但也可以通过试验来验证

通过以上的分析知道,无论哪种概率模型的概率都可以通过试验模拟估计。以古典概型掷硬币试验为例,详细说明什么是用频率估计概率。随机掷硬币一次,只有两种可能: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因而正面朝上的理论概率=0.5。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都做过掷硬币试验,通过试验来验证这个理论概率。下面的图表是部分数学家试验得到的数据:

从以上图表可以知道,正面朝上的频率=正面朝上的次数/总次数。比如由上述图表可知,蒲丰共掷硬币4040次(总次数),其中正面朝上的次数2048,这个次数也称为频数,因而,正面朝上的频率=2048/4040≈0.506931。当试验的次数很大时,这个频率稳定在概率的理论值0.5附近。因而,我们可以用试验得到的正面朝上的频率去估计正面朝上的概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这个频率稳定在理论值0.5附近,并不意味着试验次数越大,就越接近0.5。有可能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大,试验得到的频率与理论概率的差距反而扩大了,出现这种情况本身也是一个随机事件,但稳定在理论值附近的趋势是改变不了的,因而我们完全可以用试验得到的频率去估计(代替)事件发生的概率,这种统计思想就叫做用频率估计概率。

下图是本人制作的计算机模拟投币试验:

三。用频率估计概率 蒙特卡罗方法 蒲丰投针试验

蒙特卡罗方法是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计划的成员S.M.乌拉姆和计算机的发明者J.冯·诺伊曼首先提出。这种方法借用世界著名的赌城—摩纳哥的Monte Carlo(蒙特卡罗)命名,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蒙特卡罗方法,在现代金融工程、宏观经济、计算物理、核物理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其实,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一个更早更著名的试验---《蒲丰投针试验》。1777年,法国数学家蒲丰提出用投针试验的方法求圆周率π,他的这种试验方法被认为是蒙特卡罗方法的起源。

蒲丰投针试验中,针与平行线相交的理论概率p是可以计算的,p=2l/πa,其中l是针长,a是平行线的间距,它们都是已知量,因而p可以求出。并且针与平行线相交的频率p1是可以通过试验得到的,因此借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有p=p1,即p1=2l/πa,在这个试验中,我们感兴趣的不是概率和频率(这些都是已知量),而是圆周率!我们对圆周率的值到底是多少很感兴趣,为此,只要将p1=2l/πa变形,即可得到求圆周率π的计算公式:π=2l/p1a

下图是历史上部分数学家通过投针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思想,测得的圆周率的数据:

蒲丰投针试验求圆周率的方法,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刘徽割圆术求圆周率的认知。只不过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蒙特卡罗方法,是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来测量我们感兴趣的事先未知的任何常数的值。

下图是本人制作的计算机模拟投针试验:

结语:

用样本估计总体,用频率估计概率是初中阶段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统计思想。诸如我们常常遇到有关概率统计类数学题目:掷骰子,翻牌游戏,转盘游戏,摸球游戏以及有关游戏公平性的问题,还有设计试验去估计生日相同的概率,池塘里有多少条鱼等等,都是借助这两个基本的统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