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为什么被称为“诗鬼”?李白,杜甫,李贺等写诗平仄都装在心里吗_李贺_仙人_平仄

本文目录

  • 李贺为什么被称为“诗鬼”
  • 李白,杜甫,李贺等写诗平仄都装在心里吗
  • 谁能解释“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兰是送的什么客

李贺为什么被称为“诗鬼”

谢大圣邀。您问李贺为何被称为“诗鬼“?我认为这和他所处历史年代、社会人文环境和个性特点等有关系。李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李昌谷、鬼才、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能获此殊荣在中国古代盛唐时期占有一席之地绝非偶然。诗鬼李贺(790一816),诗圣李白(701一762),李白当红时李贺尚未出生。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一些史料曾描述李贺的长像:体细、巨鼻、通眉、长指爪等,平添了他的诗风鬼气。他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布囊,得句即写于囊上,暮归整理成诗,其母见他作诗辛苦劳心,曾嗔怪他:“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由此人们不得不为他的付出和执着所赞叹。他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存高远,勤勉好学,曾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乡贡进士”资格,却因受竞争者诋毁,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无奈礼部官僚昏庸草介被排斥之外,终遭谗落第。一生郁欲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英年早逝。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所写的诗赋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的内心苦闷,抒发理想抱负,揭露鞭挞封建剥削制度的黑暗残酷,他又以其大胆辛辣、旷达诡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设计出迷离诡谲的诗文艺术境界,诗风伤感郁结,故后人称为“诗鬼”,我认为恰如其分。李贺的小布袋到底装了多少好诗呢?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望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我看评价是很中肯的,据一些史料载,李贺今存诗242首,他的作品出现“死“字20多个,“老”字50多个,尤其是擅长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幽灵出没,阴森可怖。如果说最好的作品是哪个?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认为《雁门太守行》堪为代表作: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诗鬼不凡!

李白,杜甫,李贺等写诗平仄都装在心里吗

李白,杜甫,李贺等写诗并没有把平仄装在心里。因为:

一,这些唐代诗人的诗是对生活意境的自然抒情和思想,他们是把平仄自然地融入到诗情画意中,并不会被平仄束缚左右。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意境情感思想如何用精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在表达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中自然生发的平仄。他们所表现的平、仄不是绝对的,而是灵活的,更不会有死教条。他们并不会把平仄装在心里,而平仄是出自他们意境情感思想的优美诗句中的自然。

二,我举李白的《朝辞白帝城》头两句为列来阐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第一句的朝与第二句的千两字不论以古韵还是新韵都不相合。李白的《江上吟》头两句“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中的木字与第二句的玉字都是仄声,也不合律。唐诗中的这些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所以我说李白,杜甫,李贺等写诗并没有把平仄装在心里。

谁能解释“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兰是送的什么客

一、有“天若有情”想到的

由问题我想到了另外一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领袖之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但凡有情之物必会走向衰老,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即使苍天也是一样,人间所面临的沧桑巨变同样要历经艰难曲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份富有哲思的雄伟霸气,使这两句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但这并非原创,而是伟人的化用,原文是出自中唐诗人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二、李贺其人其诗

鬼才李贺,一生短暂,仅27年,他没能参加成科考,潦倒相伴。但他却是中唐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共二百多首诗,多丽句佳作。“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想象奇诡,语言瑰丽,诗情凄冷。下面我们就来品一下“衰兰送客咸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原诗: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三、诗起之缘由

李贺在序中对作诗的缘由有所记述:

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在青龙元年,(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命宫官驱车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运往洛阳,欲放置前殿外,在拆盘过程中仙人潸然泪下,为此,做了这首诗。

诗中提到金铜仙人,即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中:“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对于长生之道,从始皇帝起,就未曾停止过,到了汉武帝时依然也想长生不老,于是建了金铜仙人承露盘,求取仙露。当然,历史不断向前,武帝也并未因此而长生。

魏明帝时,为了长生,而迁走金铜仙人,还流传了一个潸然泪下的故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铜人泣泪自然是传说,但可信的是“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总之,铜人是留在了霸城,没搬到洛阳,曹叡最终也没能长寿,逝于36岁。

四、深度之赏析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层,可分三层。以仙人与旁观者交迭的视角,从时光易逝,朝代更替写到被迫迁移再到离宫之感,句句悲情,字字离殇。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武帝当年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落叶,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堪称一代天骄的他,在历史长河中如朝露日晞,转瞬即逝。一夜的车嘶马鸣,天亮之际便销声匿迹。旧时亭台依旧,桂树秋香依旧,但那三十六所离宫别苑却早已淹没在苔绿之中了。

诗人在序中称自己为李唐王孙,并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以平等的身份对视,表现出李贺的傲兀和不受封建等级束缚的狂放。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这四句,诗人投入了无限的想象,他以铜人的视角来讲述:大汉时代早已成为沧海一粟,魏国宫官驱车将要把“我”迁置遥远的洛阳。刚出东门,这酸风便直逼眼眸。唯有伴着旧时明月走出这汉朝宫阙,忆起昔日君主泪落如铅水。

“酸”,风是酸的,射入眼中,泪是酸的,打入心底,情是酸的。这“酸”不仅仅是仙人,也是李贺。那酸涩的清泪如铅水一般沉重,直压心底。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咸阳古道上,秋兰已老,她默默的注视着,送客远离。如若上天像人一样拥有情感,恐怕他也会因沧海桑田、兴亡盛衰的悲情而变老吧!月色凄凉,捧盘仙人在孤独中前行,渭城河水声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

已老的秋兰送客远行,这“客”是谁?

金铜仙人,也是诗人自己。

朱自清先生在《李贺年谱》中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元和九年(814年,一说813,但813年李贺只是请了病假,并未辞官)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官职非常小,从九品上,虽说也是京官,但却是主管朝会、祭祀时君臣版位的次序及赞导跪拜礼仪),从长安向洛阳归去,李贺想想自己“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仕途困厄,壮志难酬,不禁悲从中来,“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五、情感概述

《金铜仙人辞汉歌》,借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出亡国之恸,在铜人与旁观者的视角变换中,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痛的凝重。设想奇创感人,形象鲜明多变。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又无金刚怒目、气峻难平。语言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整饬绵密。不愧是出自诗鬼之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