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上,真正顶级的猛将都有谁?三国有哪些猛将,只以正史为准_猛将_关羽_庞德

本文目录

  • 三国正史上,真正顶级的猛将都有谁
  • 三国有哪些猛将,只以正史为准
  • 东吴有儒将,魏国有良将,为何蜀国尽出猛将
  • 明朝末期有哪些武力高的猛将不是文人
  •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叱咤风云的猛将
  • 三国十大超一流猛将都有哪些人其中谁最厉害,谁最差
  • 中国历史上第一猛将是谁
  •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上,都是猛将的人有哪些
  • 古时猛将带几十兵马或单枪匹马吓退上万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
  • 在长坂坡围攻赵云的四员猛将,武力如何他们最后都是怎么死的

三国正史上,真正顶级的猛将都有谁

本文以正史记载为背景。说到猛将,必须突出两个方面:一是作战勇猛,个人能力突出,二是能带兵打仗,并且颇有战绩,光勇猛没能力,那是有勇无谋,谈不上猛将,比如李广,光能打仗,个人武力不突出,那是儒将,不是猛将,比如周瑜。

换句话说,猛将就是既能排兵布阵、带兵打仗,又能冲锋陷阵、亲手斩敌的将领。按这一标准来聊一聊三国正史上有哪些猛将?

第十三名:周泰

周泰是安徽凤台人,最初投靠孙策,跟随孙策一起讨伐过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周泰因为战功升为别部司马,后孙策让周泰跟随了孙权,宣城之战时,周泰与孙权在宣城遭到山贼的突袭,当时情况万分紧急,山贼的刀都砍到了孙权的马鞍上了,孙权手下士兵都慌了,只有周泰奋勇抵抗。

周泰

此战,周泰为了保护孙权身受十二处伤痕,可谓是伤痕累累,这都是靠勇猛换来的,周泰凭借战功一步步升为将领,孙策去世后,周泰又跟随孙权作战,在三征黄祖之战、赤壁之战、南郡之战中,周泰都立有战功。

濡须口之战,连朱然、徐盛等将领都要听从周泰的号令,这个地位不低了,孙权曾在众人面前解开周泰的衣服,露出了身体上的几十处伤痕,全都是在战斗中受伤的,可以说周泰就是在战争中的枪林箭雨中打出来的,全身伤痕代表了周泰的冲锋陷阵与勇猛善战,这就是一员猛将

第十二名:庞德

庞德是甘肃天水人,最初是马腾的部将,马腾被曹操骗到邺城做官后,庞德就跟随了马超,早年跟随马超与郭援、高干的军队作战时,庞德在战场上亲手斩杀郭援,并将首级带了回来,要知道郭援可是敌方的一员主将,在战场上斩杀敌方将领首级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说庞德英勇善战。

庞德

庞德后来投靠了曹操,在襄樊之战时与关羽对抗,庞德面对三国第一名将关羽毫无畏惧,还想亲手杀了关羽,在作战中,庞德一箭射中了关羽的前额,让关羽对庞德甚为忌惮。最终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天气,用水军围攻庞德,庞德誓死不降,以弓箭来抵御关羽的军队,死战不降,最后被关羽手下俘虏,并宁死不屈。

作为在战场上亲手斩杀敌军大将的人,庞德就是勇猛善战的将领,这种事在整个三国都不超过五人,庞德能让关羽忌惮,说明他带兵打仗也是非常强的,所以也算一员猛将。

第十一名:麴义

麴义是凉州人,最初是冀州牧韩馥的部将,其手下有一支精锐的私兵,后来麴义背叛了韩馥投靠了袁绍,韩馥听说后,亲自率军讨伐麴义,结果被麴义打得大败,麴义帮助袁绍成为冀州牧,并打败了南匈奴的部队。

麴义勇猛善战,他最有名的一战就是界桥之战,当时麴义作为袁绍的先锋率先出战,麴义率领800名盾牌步兵伏地静卧,以身后的千张弩箭为掩护,弩箭之后则是袁绍的数万步兵,公孙瓒以五千骑兵为先锋发起冲锋,以数万步兵为后盾。

麴义

袁绍以麴义的800盾牌兵为先锋对抗公孙瓒的五千骑兵,要知道步兵对抗骑兵几乎没有胜算,而且数量还相差如此悬殊,但是这一战麴义打赢了,步兵大败步骑混合,还斩杀了公孙瓒手下的冀州刺史严纲,麴义一战成名,这可能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步兵击败骑兵的战役。

麴义是袁绍击败公孙瓒的重要功臣,史书记载麴义居功自傲,行为不轨,后来被袁绍所杀,王粲评价麴义精通羌人之间的打斗,其手下都是精锐的士卒,能征贯战,这两个评价说明了麴义既勇猛善战,又颇有战功,算是一员猛将

第十名:太史慈

太史慈是山东龙口人,个人武艺高强,精通骑马射箭,箭法相当高明,不亚于吕布,太史慈早年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单枪匹马救援北海孔融,当时的黄巾军包围了孔融所在的北海国,太只慈一个人趁着黄巾军不注意溜进城内,与孔融商量好,然后又一个人想办法出城。

太史慈

太史慈耍了一个计谋,连续几天在城下故意射箭,等到敌人不防备的时候,突然骑马冲出黄巾军的包围,被追赶时还射杀了几天,这就是太史慈的艺高人胆大,他凭借自己熟练的弓马之术与超大的胆识,冲出城外向刘备求援,然后又带着刘备给的三千援军救援了北海。

太史慈具备了猛将的各种素质,个人能力突出,武艺高强,还能带兵打仗,太史慈后来投靠了扬州刺史刘繇,与孙策作战,在神亭,太史慈带着一个小卒遇到了孙策及其随从的13骑将领,太史慈毫不畏惧,与孙权单挑起来,注意这可是正史上的记载,真的是单挑,当时孙策夺走了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抢到了孙策的头盔。

太史慈后来被孙策俘虏,并投靠了孙策,为孙策立下很多功劳,太史慈招降了刘繇一万多士卒,又抵御了刘表骁勇善战的侄子刘磐,曹操还曾经给太史慈寄过当归,希望太史慈归降自己,可见太史慈当时的名声了,算得上是一员猛将。

第九名:典韦

典韦是河南商丘人,臂力过人,勇猛善战,能单手举起百余斤的牙门旗,年轻人为人报仇而杀人,提着仇人的首级在街上走,数百人不敢靠近,这是标准的猛人。

典韦

典韦后来成为夏侯惇的部将,因为作战勇猛、数有战功,而升为司马,濮阳之战,曹操与吕布作战,典韦等到敌人进到身前五步之内才动手,一个人用短戟击杀十余人,典韦因为勇猛善战后来成为曹操的亲卫。

宛城之战时,张绣投降了曹操又突然反叛,典韦为了曹操能成功脱身,带了十几个人挡住了张绣数千大军,典韦用长戟一击就打断了敌方十余支长矛,身受数十处创伤仍然死战不逃,还用双臂挟住两个敌人打死,战到精疲力尽、全军覆没。

典韦侧重于个人武力,虽然也能带兵打仗,但缺少带兵打仗的经典战役,也称得上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

第八名:许褚

许褚是安徽亳州人,年轻时为了抵御黄巾军的侵袭,许褚联合数千族人成功抵御了万余黄巾军的围攻,很早就显示出独特的军事才能,在当地以勇猛著称,而且力气又大,能倒拖牛尾巴行走百余步,算得上是当时的一个有名的猛人。

许褚

许褚后来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的亲卫,虽然当着保镖队长的职务,但是许褚经常上战场作战,参与了曹操早年的很多战争,比如讨伐张绣之战、官渡之战、讨伐马超之战等等,许褚在战争中立了很多战功,依靠斩敌首级升为校尉一职。

曹操进军关中时,绕过潼关从他处渡河,曹操带着许褚及数百手下亲自断后,结果遇到了马超率领万余人的进攻,许褚当机立断,一人举起马鞍挡箭,一人划船,以一人之力协助曹操脱离困境,当曹操与马超单独见面时,作为护卫的许褚紧紧跟随,马超原本想劫持曹操的,但看到许褚就不敢动手了。

在曹操打败马超的战争中,许褚亲自上战场,亲手斩敌,又因功升官,许褚就是这样的猛将,既能上战场斩敌,又能带兵打仗,妥妥地猛将

第七名:乐进

乐进是河南清丰人,是个被埋没的猛将,史书记载乐进身材短小,但这并不影响乐进的勇猛,乐进最厉害的就是先登之功,所谓的先登之功就是第一个攻入敌人城墙,或者第一个冲入敌阵的人,冲在军队的最前面,是战争中最危险的,而乐进就是这样一员猛将,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乐进

乐进跟随曹操讨伐吕布、张超、桥蕤时,都有先登之功,在南皮之战中,乐进也有先登之功,第一个冲在前面的将领,一定是勇猛善战并且伤痕累累的人,如果你以为乐进只有先登之功那就错了,乐进还有斩将之功。

在官渡之战中,乐进斩杀袁绍大将淳于琼,这个淳于琼还是当年的西园八校尉之一,在黎阳之战中,乐进斩杀袁尚大将严敬,又先登又能在战场上斩杀敌方大将,这份功劳与勇猛放在整个三国,都没有几人可比的。

乐进还在青泥之战中率军击退过关羽,与文聘一起在寻口之战中打败关羽,在合肥之战中,乐进负责守城,与张辽、李典一起打败了来犯的孙权,典韦、许褚侧重于护卫曹操,而乐进则专门是行军打仗的将军,位列五子良将之一,从乐进的种种记载来看,他就是一员标准的猛将

第六名:张辽

张辽是山西朔州人,最初是丁原部将,后跟随吕布一起投靠董卓,董卓被杀后,跟随吕布,吕布被杀后,张辽投靠曹操,自此开始了辉煌的一生。

张辽

张辽一生有两场战役最为出名,一是白狼山之战斩乌桓单于蹋顿,二是合肥之战八百精兵破孙权十万大军。白狼山之战体现了张辽敏锐的观察力,趁敌人立足未稳,立即发动攻击,当时张辽是此战的前敌指挥,虽然在人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张辽凭借骁勇善战与超强的胆识,将乌桓首领斩杀,这一战张辽是主功。

合肥之战不仅体现了张辽独特的眼光,而且还体现了张辽勇猛的个人武力,他趁孙权大军尚 未完全集结,率领手下八百勇士闯入孙权大营,一通砍杀,严重打击了孙权大军的士气,在人数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孙权手下将士尽然还有人逃走,这就是张辽所表现的勇气让敌人的士气崩溃。

张辽既有勇,又有谋,既能带兵打仗,又懂军事谋略,还能亲自上战场斩敌,简直是全能的猛将

第五名:马超

马超是陕西兴平人,是马腾的儿子,也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马超年轻的时候就在军中历练,有健勇之称,并多次率军作战,马超一生最重要的战争就是与曹操的战争,马超与关中军阀一起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马超在黄河渡口差一点就杀死了曹操。

马超

马超在战场上还要劫持曹操,因为许褚的存在而不敢动手,曹操鉴于马超的实力强大,利用离间计打败了马超,马超失败后,并没有放弃,第二年卷土重来,攻占了凉州治所冀城,在战争中,马超与忠于曹操的军队作战,杨阜与宗祖昆弟七人来围攻马超,都被马超杀死,杨阜身负五处重伤仍然死战,可见马超的个人武力是非常高强的,一个独斗多人,这可不是小说,是正史中记载的。

光凭借这一点,就能证明马超的勇猛过人了,马超还一直带兵作战,要不是他的对手是曹操,想打败马超也那么容易了,马超就是标准的猛将。

第四名:孙策

孙策是杭州富阳人,孙坚的长子,17岁时父亲去世,孙策就承担起家族的重任,2年之后就开始向袁术讨要父亲生前的旧部一起报仇与创业,20岁时,孙策就集结了一批人开始渡过长江到江东创业,仅仅6年的时间,就打下了江东六郡。

孙策

孙策创业时,除了父亲的旧部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支持,完全要靠自己打拼,是非常艰难的,孙策先后亲自率军打败了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山贼严白虎、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整个江东一带,孙策所向无敌、攻无不克。

就连太史慈也被孙策俘虏 ,在正史上明确记载了孙策与太史慈的单挑,两人不分胜负,在后来的战争中,孙策俘虏了太史慈,连太史慈这样的猛将,孙策都能打得难解难分,说明孙策本人的武艺是非常不错的,带兵打仗就更加没有问题,战绩摆在那里,三个没几人能超过孙策的战绩,所以孙策就是一员猛将。

第三名:孙坚

孙坚是杭州富阳人,孙策的父亲,三国前期最厉害的将领之一,孙坚的一生完全是靠军功慢慢爬上来的,孙坚17岁就敢一个人拿把刀抓贼,后来因为平定当地的叛乱而做了官,孙坚参与了平定黄巾起义的战争,是名将朱儁的部将。

孙坚

孙坚还参与了平定边章、韩遂的叛乱,以及长沙人区星的反叛,董卓作乱时,孙坚率军讨伐,他是唯一独自率军作战打败董卓的人,连曹操都不能打败当时的董卓,但是孙坚可以,孙坚两次打败吕布,一次打败董卓,还在战场上杀死了都督华雄,并第一个攻入洛阳城。

孙坚打仗不仅有战绩,还特别勇猛,在与黄巾军的作战中,他单骑深入敌后,受伤落马,以顽强的意志同敌人作战,在与刘表部将作战中,孙坚身中流箭而死,如果不是冲在最前面,也不会中箭而死,孙坚就是一员猛将。

第二名:张飞

张飞是河北保定人,三国时期只有两个公认的万人敌,张飞是其中之一,万人敌这个名头千万不能小看,第一个万人敌是项羽,项羽不仅仅是作战勇猛,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突出,张飞能得到这个评价,与他个人能力与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

张飞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来形容武将勇猛,就说他和关羽、张飞一样,成为勇猛的代名词,在当阳桥一战,张飞带了十几个骑兵,阻挡了曹操数千追兵,曹军不敢上前挑战张飞,这可不是小说,是史书明确记载的。

张郃是曹魏的名将,但跟张飞一比就差远了,宕渠之战中,张飞把张郃打得全军覆没,这是张郃一生唯一的一次大败,名将的失败铸就了张飞的勇猛善战,所以当时的人才称张飞为万人敌,此外还有勇冠三军、熊虎之将的评价,张飞就是妥妥的一员猛将。

第一名:关羽

关羽是山西运城人,也是三国第一名将,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曹魏朝堂评价关羽是蜀汉唯一的名将,当年程昱、郭嘉评价关羽是万人敌,刘晔评价关羽是勇冠三军,周瑜评价关羽是熊虎之将,论勇猛,三国没人能比得上关羽,论战绩与名声,三国比关羽强的人也廖廖无几。

白马之战,关羽与张辽同为曹操的先锋一起攻打颜良,关羽冲向颜良中军,直接把颜良杀死,然后下马拔出佩剑割了颜良首级,作为袁军的先锋大将,颜良是白马之战的主将,主将一般不会轻易上战场,而且主将是有很多卫兵保护的,关羽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斩杀颜良,这不是偷袭,也不是计谋,就是面对面直接的斩杀,是三国战场上唯一亲手斩杀敌军主将的侄子,注意是亲手斩杀。

关羽

这就相当于在战场上取敌将首级,在真实的战场中,斩杀敌将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用说斩杀敌方主将,整个三国有几个做到了,关键这还不是关羽的特长,关羽在襄樊之战前期的表现是三国武将的巅峰,这就是威震华夏。

关羽以荆州地方军北伐,打败了曹魏的边城守将襄阳太守吕常、汝南太守满宠,还打败了曹魏的征南将军曹仁,这相当于曹魏的边防军司令,还俘虏了曹魏的左将军于禁和立义将军庞德,于禁的左将军相当于曹魏的卫戌司令,一次性俘虏了三万精锐曹军,这在曹操创业以来,还没有遇到过的重大失败。

关羽的战绩让曹操产生了迁都的念头,逼得曹操调到了半个曹魏的军事力量来对付关羽,也让曹操头一次感受到如临大敌,这是关羽威震华夏的影响。

斩颜良是关羽的个人勇猛、骁勇善战,威震华夏是关羽军事才能的体现,合在一起,关羽就是三国第一猛将。

三国有哪些猛将,只以正史为准

谢谢邀请!

这问题可以说似很难有确切答案。 三国最强武将,设定了正史,也就是说《三国演义》里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都不算数了。

关羽临阵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袁军将领无人能挡,可见其英勇盖世。另外回顾整个“大意失荆州”的战役,关羽在无任何后勤补给和区区不足5万人的兵力,对战有源源不断补给的曹操三波精锐和整个东吴的举国之力,关羽作战中有勇有谋,能充分利用自然和地理优势堪称一代名将。

张飞在《三国志》中都有万人敌的称号,多的不说,长坂坡一战独自率领二十骑为大哥刘备断后抵挡曹操的两千骑追兵,并且成功喝退曹操,着实不简单。挑吕布,战纪灵,平马超,降严颜等等,在正史中,张飞还是一位“儒将”,风度翩翩,并且书法秀美。

正史中的吕布,绝非最强,正史中的吕布,也是一方诸侯,跟曹操、刘备等平起平坐。

正史中的赵云,未有骄人战绩,更多的担任刘备的保镖头子的位置,赵云的战力,应该不弱。

文鸳,绰号“小赵云”,《晋书》里面的万人敌,也被认为是三国末期的第一猛将。有趣的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原型却是文鸳。

典韦,曹操帐下第一任保镖和第一高手。典韦年轻时几百人追赶都不敢靠近,濮阳之战时还亲自与吕布搏杀过,吕布败退。他曾数次救下曹操性命,最出名的就是在宛城曹操劝降了张秀之后侮辱了张秀的婶婶,张秀不堪其辱,临阵反水,偷袭曹操。最后典韦殊死搏斗,才为曹操的逃离赢得了时间。

东吴有儒将,魏国有良将,为何蜀国尽出猛将

在《三国演义》中,蜀汉的五虎上将非常有名,这让人觉得蜀汉的猛将最多。但是实际上蜀汉既有猛将,也有良将。

在正史上,关羽和张飞确实以武勇出名,不仅有万人敌的美名,而且还有实战战绩。像关羽在白马之战冲击袁军,在万军之中杀死敌方主将颜良,张飞在长坂桥据水断桥,率二十骑兵挡住曹军数千追兵,显然两人武艺出众。不过关羽、张飞除了武力超群之外,领兵打仗的能力也不错。

关羽在北伐襄樊时,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先是击败了曹仁,又水淹七军全歼了于禁统帅的援军,取得大胜,逼得曹操差点迁都。曹仁在南郡之战时面对周瑜都打了一个互有攻守,于禁则是曹操手下外姓大将之首。两人都足以称得上良将,结果却被关羽先后击败,那关羽更加是良将了。

而张飞在巴西之战中面对名将张郃,在宕渠、蒙头、荡石一战中大破曹军。张郃被杀了一个全军覆没,最后只带着身边十几人弃马翻山逃得一命。张郃是河北名将,在曹操手下也是外姓大将里排名前五的名将。张飞可以杀得张郃如此狼狈,也当得起良将这个称号。

此外赵云虽然没有演义中那么出彩,带兵机会不多,但是在汉水一战中,赵云大破曹军,曹军自相蹂践,落入汉水中而死的不计其数,其能力也是非常不错的。还有马超等人带兵能力也是非常不错,都可以算良将。

不过蜀汉和曹魏相比人才相对少点,加上实力有限,刘备手下众将表现的机会也相对少,所以总体上感觉这个良将就想多少了。

明朝末期有哪些武力高的猛将不是文人

说个能够单挑大象的勇将:李定国

众所周知,李定国早年便很勇了:只身杀神弩将张令,军中人送外号小尉迟;抗清之路上杀八旗多名大将,两蹶名王后,更是天下震动……因此,明清史料,经常会逮着李定国一通瞎吹,什么通兵法纬象啊,读通鉴纲目啊,总之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的心理愿望。

不过,李定国确实个人武力值很强,比如说能够单挑大象。

一般来说对付老虎,都是我一个滑铲过去怎么怎么样。但李定国运气不太好,单挑过大象,虽然没有滑铲,但好歹也是直接肉搏了。

缅酋……集兵十五万锡箔江,前队巨象千余,夹以枪炮,阵横二十里,中有花象者善突阵,鼓躁而前。文选、定国兵不及十一,且戎器耗散,惟操长刀手槊白棒以斗。前队稍却,定国视战地当象来处有石桥,桥下水深不测。象将及桥,自持长刀迎之,象鼻卷定国,定国跃起避,随其鼻入斫之,象鼻反卷,迎刀鼻断,负痛反奔,群象皆崩。——《南明史·白文选传》

简单来说,就是李定国、白文选找缅甸算账。缅兵看明军人少,集结大军抢先攻下浮桥,切断白文选、李定国的联系,并用象阵包围了李定国。不过李定国也是玩象阵的好手,除了下令让军队全部冷兵器肉搏,自己也亲自上阵与大象贴身肉搏,把一只大象给秒了。

缅兵尽燔江舟,围定国,定国力战竟日,斩获多。缅兵不退,文选来救,抄其后,大败缅兵。——《南明史·李定国传》

当然,关于人和大象单挑几几开,有谁知道?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叱咤风云的猛将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吕布 吕布(151?-199年2月7日),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 《三国演义》里因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并将其杀死。吕布膂力过人,号称“飞将”,因其外表华美,并有坐骑赤兔马,被称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曹操的一句“吕布非一人可胜”更是奠定了吕布在三国前期无人可胜。 虎牢关前大战关羽、张飞联手不落下风,最后因刘备助战抵挡不住而撤退,而后在濮阳与曹操的战斗中大战许褚和典韦依然不落下风,最后六将齐攻亦能全身而退,三国前期武力数一数二,无愧于三国前期数一数二猛将的称号!最后因被酒所伤又被部下叛变盗走赤兔马和方天画戟被曹操擒杀。
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演义》里以少年将军身份出场,与文丑大战六十回合未分胜负,沦为游侠时挑死黄巾余党裴元绍,汝南时为救刘备瞬杀高览,又三十合击退张郃,刘备与曹操对阵时曾与许褚战过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在汉中之战,勇救被曹操大军围困的黄忠,吓得徐晃与张郃不敢接战。老年时与姜维战数个回合。。
关羽 关羽(160-220年),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160年)六月二十四日”,崇帧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关帝志》,都认为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三国演义》里出场时便与张飞各斩一名黄巾将领,而后在汜水关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助张飞战吕布,在曹操麾下时,于白马坡连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随刘备讨袁术时与纪灵战三十回合,攻长沙时与黄忠大战,用拖刀计将黄忠打败。襄樊之战与庞德战平,却被庞德用毒箭暗算,以至于后来与徐晃大战时右臂少力难以取胜。
。 典韦 典韦(?-197年),陈留己吾人。被称为古之恶来,曾与许褚大战不分胜负,能逐虎过涧,被胡车儿偷走武器双戟,被反叛的张绣军所杀。
马超 马超(公元176年-222年),字孟起,司隶部扶风郡茂陵人,出生于凉州,西凉马腾之子,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世代为凉州豪族并有爵位。《三国演义》里出场时年仅十七岁,连杀李傕部下将领王方、李蒙。潼关之战时与许褚大战两百余合,杀的许褚裸衣卸甲,连曹洪、夏侯渊夹攻,都被马超碾压。葭萌关之战时又与逸以待劳的张飞大战两百余合,杀的张飞丢盔裹巾,两次刘备恐张飞有失。《三国演义》中唯一明面上被评价为仅次于吕布的猛将,被曹操、张松等誉为“不减吕布之勇”!人称“锦马超”。后归顺刘备,蜀汉建立后被封为五虎上将,镇守西平关,令五路伐蜀的羌兵不战自退,羌人奉其为“神威天将军”。后病死,谥号“威侯”。。
张飞 张飞(?-221年),字翼德,幽州涿郡人,《三国演义》里于虎牢关与吕布打的难解难分,而后在徐州时和吕布不分胜负,刘备担心张飞,而后鸣金收兵。入川时轻松打败蜀将严颜,先后与马超、许褚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曾经一次将醉酒的许褚打伤。后来被张达,范强暗算而死。
黄忠 黄忠(?-220年),字汉升,南阳人。 老当益壮的代表人物,《三国演义》里曾在长沙之战与关羽大战百余回合,未分胜负;汉中之战时又与夏侯渊战过数十个回合,亦未分胜负,后在法正的建议下,黄忠占领定军山,居高临下将夏侯渊斩杀。随刘备伐吴时,被东吴潘璋等人联合围攻,受伤而死(历史上在此前病死)。
许褚 许褚(?- 227年),字仲康,谯国谯人。《三国演义》里,曾与典韦、张飞、马超、赵云等大战都没有分出胜负,仅一次醉酒时被张飞打伤。
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太史慈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夏侯惇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曹魏开国元勋,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青龙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夏侯渊

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初期随曹操征伐,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后率军驻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

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于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谥曰愍侯。

张辽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又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等。

濡须之战后,曹操任命张辽、李典、乐进等守合肥。张辽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221年),张辽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后世将其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

张郃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

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夏侯渊留守汉中。215年,率军进攻巴西宕渠,被蜀将张飞击败。后任荡寇将军。219年,从夏侯渊迎战刘备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

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鄚侯,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后与夏侯尚围攻江陵。228年,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败蜀军,迫其退回汉中。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231年,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张郃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

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

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庞德

庞德(?-219年),字令明,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人。

约在初平年间,投奔马腾帐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屡立战功。建安年间,庞德跟随马超征战平阳,抵御袁将郭援、高干,在马上亲斩郭援首级。张白骑在弘农反叛时,庞德也参与战斗。每次出征常冲锋陷阵,勇冠凉州三军。后几经辗转,随张鲁归降于曹操麾下,被授官立义将军,封关内亭侯,食邑三百户。

219年,庞德协助曹仁抵御关羽。两军对垒期间,常骑白马驰骋奔杀,曾一箭射中关羽前额,被关羽军称作“白马将军”。时值汉水暴溢,他率诸将与关羽殊死搏斗,箭镞射尽,又短兵相接。而他格斗益怒,胆气愈壮,力战多时后因小舟被洪水打翻为关羽军所擒。关羽敬重他的刚毅威武,以封将劝降,但他却怒目不跪,怒斥关羽,最终殒身殉节。

甘宁

甘宁(?—220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少年时好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先后随孙权破黄祖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守西陵、擒朱光,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战功赫赫。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他为人仗义疏财,深得士卒拥戴,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周泰

周泰(? - ?),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死于黄武中年,有子周邵,亦数有战功,死于黄龙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

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张绣

张绣(?—207年),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

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初随张济征伐,张济死后与刘表联合。后降曹操,因不满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连和。

官渡之战前夕,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在北征乌桓(207年)途中去世(一说为曹丕逼死),谥定侯。

颜良

颜良(?-200年),东汉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部将,以勇而闻名。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精卒十万,准备攻许(今河南许昌)。建安五年(200年),兵进黎阳(今河南浚县),遣颜良攻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仓猝逆战,被关羽击斩。

文丑

文丑(?-200年),东汉末年冀州牧袁绍帐下的大将。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命文丑率军于延津攻曹操,曹操以诱敌之计大破文丑一军,文丑于此战中丧生。明·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根据此段历史描写关羽斩文丑的故事,并广泛流传于后世。

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泰始九年(273年),邓艾被平反昭雪。

  

河北名将组

邓艾

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泰始九年(273年),邓艾被平反昭雪。

文鸯

文俶(wén chù)(238年?-291年),字次骞(cì qiān),小名阿鸯,世称文鸯。(概述内图片来源:戴敦邦绘《文鸯单骑退雄兵》);文鸯后被人间评价为三国后期第一猛将。

姜维

姜维,字伯约,三国演义里出场时于赵云大战,而后加入蜀汉与曹魏作战。

与邓艾、邓忠均有交手,未分胜负。魏将郭淮、徐质等,都先后死于姜维之手。

三国十大超一流猛将都有哪些人其中谁最厉害,谁最差

古梁镛:天下风云出我辈,虎啸龙吟上九霄!

三国十大超一流猛将都有那些人?其中谁最厉害?谁最差?

根据正史《三国志》记载,三国猛将有很多,其中以关羽和张飞二人最为厉害,这两人是三国时代公认的万人敌,而赵云、马超、黄忠则为刘备的爪牙,其他如张辽、徐晃等人,更多的表现在其忠义方面,武力描述不多。

因此,如果要问三国十大超一流猛将都有谁?我们就以小说《三国演义》为基础,进行一番评价。

吕布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

讨论三国英雄,素有“前表吕布,后表马超”之说,再参考三国武将多个版本的排名,只有第一名的位置从未改变,这个人就是吕布,而关于三国武将第二名的争论就有很多,有的人认为是关羽,有的人认为是赵云,有的人认为是典韦,有的人认为是张飞。

吕布作为三国猛将第一名,其武力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虎牢关凭借其强悍的武力,阻挡了十八路诸侯对董卓的讨伐,后来更是单手如老鹰抓小鸡一般擒拿纪灵,可见其力大非凡,辕门射戟更是其高超箭法的印证,三英战吕布,一柄方天画戟左冲右突,力战三英数百招而不败。

赵云

三国第二猛将:常山赵子龙

赵云的武力值在三国时代是非常高超的存在,长坂坡一心救主,七进七出,一把亮银枪舞暴雨梨花,更是在万军之中夺得曹操名剑青釭剑,如虎添翼。

如果说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大难不死,很大程度上源于曹操爱才,不让用弓箭射杀赵云,那么在三国演义随后的故事发展中,赵云武力值不断提升,可以说,纵观赵云一生,除了和吕布无缘较量,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一阵营没有交手之外,在其他人物面前,赵云就是绝对的战神,后期张颌见到赵云就跑,根本就不敢对决一二。

所以说,赵子龙当属三国第二猛将!

关羽

三国第三猛将:关羽

关羽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身高七尺,力大无穷,使重武器青龙偃月刀,重达七十二斤,纵观关羽一生,总是在大家士气最为低落的时刻及时出手,扭转战场局面,杀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莫不是如此。

关羽一生杀敌无数,三国群雄逐鹿,死在关羽手下的名将最多,在关羽眼中,或许只有吕布可以一战,其他的人在他眼中,不过是匹夫而已。关羽的结局令广大三国迷失落不已,年老的关羽遭遇兵败,连续几天几夜疲于应战,加之胳膊旧伤复发,导致其战斗力大幅度下降,最后被宵小之辈俘虏,实在让人难以甘心。

张飞

三国第四猛将:张飞

张飞的武力值非常高,在《三国志》中,关羽和张飞皆万人敌,而飞亚于关羽,也就是说,张飞的武力值稍微比关羽差一点。

张飞一生不服输,早年间好勇斗狠,敢于怒斥吕布为三姓家奴,虎牢关一战,张飞率先发难,最后刘关张三兄弟联手,让天下第一的吕布策马逃跑,扭转了战局!

纵观三国群雄,典韦、张颌等等名将,都是张飞的手下败将,张颌甚至多次被张飞击败,一度闻飞而逃。

典韦

三国第五猛将:典韦

典韦武力值非常高,同时性格好勇斗狠,属于打起仗来不要命类型,有古之恶来之称。

典韦因其高超的武力值和对于曹操的赤胆忠心,因此负责曹操的人身安全,多次护卫曹操安危,后来曹操头脑发昏,和张绣的婶婶干柴烈火,导致神枪张绣叛乱,此战典韦大发神威,为曹操战斗至最后一刻,典韦的去世让曹操心情倍感沉重,痛哭流涕。

马超

三国第六猛将:马超

前表吕布,后看马超,马超的武力值非常强悍,当年杀的曹操割须断袍而逃,马超悍然追击,最后许褚一手撑盾牌防御弓箭射击,一手摇船,在前面仓惶逃命,情况万分紧急,关键时刻,当地的太守放出成群结队的牛马冲击战场,马超部属忙于抢夺牛羊而停止了对于曹操军营的冲击,导致曹操成功脱逃。

马超后来遇到了虎痴许褚,两人战平,遇到张飞,两人战平,虽然除此之外,马超并没有太多傲人的战绩,但是仅仅凭借以上战绩,马超足以傲视群雄!

许褚

三国第七猛将:许褚

三国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英雄辈出,豪杰并起,许褚这样的人物,如果在平常年代,相信也能独领风骚,但是在三国时代,放眼天下,其武力值虽然优秀,但是前面尚有多人可以力压许褚。

许褚号称“虎痴”“虎候”,是一个活的比较通透的猛将,该他猛的时候,他绝对够虎,该他猥琐的时候,他绝对不呈英雄,所以相对于曹操身边的众多将领,即便是在曹丕时代,许褚的结果也是非常好的。

黄忠

三国第八猛将:黄忠

黄忠的武力值一直很难定义,一是黄忠年迈,二是黄忠遭遇了很多强敌,特别是关羽,两人最后打成了平手。

黄忠最为光辉的一战,当属汉中之战斩首夏侯渊,这件事让曹操非常惊恐,要知道夏侯渊可是曹操的心腹战将,武力值不同寻常,刘备手下一员老将尚且如此威猛,遑论其他虎将?

黄忠武艺出众,箭法高超,但是最后黄忠在乱军之中被小将马忠暗箭偷袭,这也是命运使然。

张辽

三国第九猛将:张辽

在大家心目中,张辽的武艺虽然出众,但是无论如何也排不到前十啊,纵观张辽一生,他曾经和许褚联手偷袭关羽,关羽在中计的情况下依然奋力杀退二将,由此可见关羽的武力值远超许褚和张辽。

张辽也曾经和徐晃联手对战文丑,结果一出发就被文丑一箭射中坐骑,只有徐晃一人出战文丑,苦苦支撑二十回合败下阵来,张辽估计摔的不轻,没有继续作战。

但是随着张辽作战经验的丰富,在合肥之战中,逍遥津一役,张辽率800勇士闯入孙权十几万人的大营,一路杀至孙权营前,迫使孙权跳水逃命,东吴大军溃不成军,张辽止啼一战成名。

所以说,纵观三国,张辽有资格进入十大猛将排列。

孙策

三国第十猛将:孙策

小霸王孙策武力值非常高,作战勇猛的同时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知人善用,正是在孙策的努力下,一手开创了江东事业,孙策在政治方面杀伐果断,即便是于吉这种神仙,在触动到孙策的权利面时,孙策照样要砍杀他。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遍观天下人物,小霸王孙策就是其中一位英雄,孙策在战场杀伐果断,勇猛无敌,但是最后死于刺客手中,实在憋屈!

以上为古梁镛认为的三国十大猛将排名,如果一对一进行角逐,其中最厉害的当属吕布,武力值最差的当属张辽。

谢谢大家。

欢迎朋友们支持古梁镛原创。

喜欢的记得转发+关注哦!

中国历史上第一猛将是谁

1950年7月13日,半岛硝烟正浓,我军决定调用最精锐的第四野战军王牌部队组建“东北边防军”以防不测,其中包括驻扎河南地区的“军委战略预备队”第38军和第39军、刚刚打完海南岛战役的第40军,以及在齐齐哈尔开展军垦的第42军。东北边防军最初拟定编制为四个军和三个炮兵师,共约25万余人,各部奉命紧急向丹东地区集结。

(李聚奎上将)

毛主席对东北边防军的领导班子极为重视,最初任命的部队首长名单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开国大将)、副司令员萧劲光(开国大将)、副政委萧华(开国上将)、后勤司令员李聚奎(开国上将)。四野王牌军果然名不虚传,十天后的7月24日,率先开拔的第38军已经火速到达指定位置。

众所周知,第38、第39、40军都隶属于四野第十三兵团,时任司令员为黄永胜(开国上将),但是经过认真的综合考虑,军委又进行了“临阵换将”,以第十五兵团指挥机关为基础,组建了新的“第十三兵团司令部”,任命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开国上将)转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邓华上将)

同时以名将洪学智、韩先楚为第一、第二副司令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第十三兵团部这个配置可谓“兵强马壮,猛将如云”。但是第十三兵团的上级单位“东北边防军”的军政配置却出了麻烦:粟裕将军重病缠身无法赴任,萧劲光正在组建海军司令部机关,萧华主持总政日常工作也很难脱身。

1950年9月中旬,“仁川登陆”之后的半岛战场局势已经非常不利,麦克阿瑟手下的地面部队增加到15万余人,拥有1000余门重炮和500辆坦克,同时还得到远东空军1200架飞机的空中支援。而人民军已经锐减至不足7万人,且已被敌人完成分割,南北不能相顾,不得不实施总退却。

(彭德怀元帅)

根据战后的资料,人民军当时的损失其实是非常巨大的,所余这70000人撤到三八线以北的仅有不足30000人,伤亡被俘达到22000人,另有20000余人建制被打乱后留在南方成为游击队,形势可以说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志愿军出动刻不容缓。

既然粟裕将军病重,那么合适于统帅四野部队的当然是林彪,然而林彪也是重病在身(并且确实也不太支持出兵),谁来出任“东北边防军”总指挥成为最大的难题。10月4日,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奉命赶到北京出席最高军事会议,当时,彭总到会只是参与讨论出兵与否的问题,并且在第一天的会议上并未发言,也发现分歧比较明显。

经过一夜的思考,10月5日复会时彭老总慷慨陈词:“出兵援助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全场一时肃然,毛主席就势提议由彭总率军参战,得到与会者一致通过。

(志愿军司令员)

1950年10月7日,麦克阿瑟狂妄地向人民军发出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同时命令美军越过了三八线继续进攻,就在第二天的10月8日,彭德怀被任命为由东北边防军改称的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委命令的第一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38军、39军、40军、42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所属之炮一师、二师、八师,上述各部须立即准备完毕,待令出动”!

面对当时世界上头号军事强国,率领的是使用“万国牌”劣质武器的解放军部队,在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中国不会也不敢出兵的局面下,深谙“唇亡齿寒”的彭德怀勇挑重担,令人无比折服。并且能够指挥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大败疯狂北犯之敌(十六国联军),一举扭转战场局势,让一向瞧不起国人的西方和日本通通错愕不已,眼珠子掉了一地,毫无疑问,这才是古往今来中国第一猛将。

还能说什么呢?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上,都是猛将的人有哪些

在三国演义中,可称为猛将者,大约不到40人;我们按照阵营归属,分别盘点一下。

曹魏阵营:大约有18人。

恶虎双煞,即古之恶来典韦、虎痴许褚;

五子中的张辽、徐晃、张郃,乐进略次;

曹氏八虎骑中的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另有黄须儿曹彰也是猛人,而后期转投蜀汉的夏侯霸,也能勉强算作猛将;

一些外姓将领,比如庞德、高览、文聘、王双、徐质、邓艾等人。

蜀汉阵营:大约有12人。

五虎大将,即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是演义中的黄金组合;

其余将领,主要有魏延、李严、关平、关兴、张苞、姜维、诸葛尚,而王平、马岱似乎只能算半个猛将。

东吴阵营:大约有6人。

小霸王孙策、东莱太史慈,这两位是东吴的武将明星,可与甘宁甘兴霸并列为东吴三巨头;

东吴虎臣中,除甘宁之外,周泰、凌统稍强,程普只能算半个猛将,而韩当、黄盖等人,还算不上猛将。

至于孙坚么,虽然坐拥江东猛虎的盖天盛名,但是在演义中被华雄追杀到夺命狂奔,属实比较憋屈,因此脱离了猛将行列。

大后期的文鸯,先后隶属于曹魏、东吴、司马家族、西晋阵营,但他最出彩的时刻(单骑踹营退雄兵),属于东吴阵营。

诸侯阵营:大约只有3人。

吕布,三国唯一的神将,战斗力的天花板;

此外,还有华雄、管亥能够上榜,而高顺被夏侯惇四十回合暴打,何曼(截天夜叉)被曹洪五十回合斩杀,所以这两人大概只能算半个猛将。

盘点完毕。

好了,让我们回到本文主题: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三国正史上,均可称为猛将的人,分别都有谁呢?

我们按照上述这份猛将名单,进行全面检索,只看他们在正史上的表现即可。

一、曹魏阵营,猛将7人。

1.典韦。

正史上的典韦善用大双戟与长刀,不仅形貌魁梧,而且力量过人,被军中称赞为“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典韦最初属于飘泊江湖的豪侠,为友杀人之后,“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者”。单手擎旗,确实也是典韦的壮举。

投靠曹操之后,典韦与吕布军团展开了血战。在这场厮杀中,吕布亲自带人作战,而典韦上演了“五步飞戟术”,“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掷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这一战,典韦在正面战场上击退了吕布军团,比演义中生猛多了!

此外,典韦还善于先登死战,“每战斗,常先登陷陈”,濮阳战吕布,就是最好的例证。

典韦之死,与演义剧情基本如出一辙,例如“韦被数十创,双挟两贼击之,贼不敢前”,本文不再赘述。

2.许褚。

许褚有“飞石击贼”的操作秀,还在贼人面前展示了一波力量,“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令贼众丧胆而遁。

许褚归顺曹营之后,被曹操盛赞为“此吾樊哙也”,当即就委任为中宫宿卫。南征张绣,许褚又发狠了一波,“先登,斩首万计”。此外,在官渡之战前,许褚还斩杀了意欲行刺的造反者,所以曹操对他更加信任,“使出入同行,不离左右”

潼关之战,许褚救了曹操两次,可谓大放光彩。

第一次,“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左手举马鞍蔽太祖,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这就是演义中的渭水之战,如果没有许褚,曹操小命不保。

第二次,马超自持勇武,想要在阵前偷袭曹操,“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

3.张辽。

张辽就是个铁血军人,他的彪炳战绩主要有两处,一个是阵斩蹋顿,一个是痛扁孙权。

白狼山之战,曹军仓促应战且人数不足,因此“左右皆惧”,这个时候,张辽站出来鼓舞了士气,并指出敌军阵势不整,认为应该趁机出击,并自告奋勇充当前阵,“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逍遥津之战,曹军七千VS吴军十万,张辽主导了整个战役,而且有两场嗜血厮杀的表现。

第一场,突击战。“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把孙权吓得爬到了土山上,而东吴诸将无人可挡。

第二场,伏击战。张辽在小师桥附近差点活捉了孙权(因为不认识孙权而遗憾放过),但杀光了凌统的三百亲兵,而凌统也被杀到涉水逃生、沿江大哭!

这一战之后,张辽被冠以“江东小儿止啼”的美名。而孙权真的被张辽揍怕了,直到张辽身患重病之后,孙权还不敢侵犯合肥,甚至还劝荐麾下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此外,白马之战中,张辽是关羽的亲密搭档,“(太祖)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在这场战役中,关羽虽然是最耀眼的明星,但张辽的武力输出和突出贡献,肯定也是功不可没!

4.曹彰。

黄须儿曹彰,在演义中三合败刘封、一合刺吴兰,属于强一流猛将,而正史中的曹彰,同样勇猛。

曹彰自幼“好为将”,从小练就了射术,“善射御”,而且膂力过人,能够“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曹彰成年后,一直为曹操镇守大北方,因作战彪悍而威震塞外。

在一次战役中,曹彰以数百骑兵和步卒大战数千乌桓骑兵,取得惨胜,贼众乃退,而曹彰越战越勇,“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在酣战半日后,曹彰的铠甲中了数箭,但继续向北追杀,“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在汉中之战中,刘备派出了义子刘封,曹操怒而大骂,“待呼我黄须儿来,令击之”,但是曹彰驰援赶到之后,汉中之战已经基本结束了。

5.庞德。

庞德最早跟随马腾,“每战,常陷陈却敌,勇冠腾军”,在平定外族的多次战斗中屡立战功,升为校尉。

在讨伐郭援、高干的平阳之战中,庞德担任先锋,亲手斩杀了贼首郭援,“大破之,亲斩援首”!曹操平定汉中(张鲁)之后,庞德归降,“太祖素闻其骁勇,拜立义将军”,看来对于庞德之勇,曹操也是颇有耳闻啊。

樊城之战,庞德放出了“我不杀羽,羽当杀我”的誓死豪言,然后在战场上刷了一波暴力操作,“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

如果抛开三国演义的传奇色彩,那么庞德比马超勇猛多了!

6.曹仁。

演义中的曹仁,似乎只善于守城,或者善用毒箭,但武力并不突出,曾被关平轻松杀退;但是历史上的曹仁,除了善守之外,还是个善于带领骑兵作战的狠人。

在早期的一系列战役中,曹仁都是独当一面的骑兵统领,“仁常督骑,为军前锋”,有多次攻城、克敌的记录。这些记录,远非夏侯惇、夏侯渊、曹洪等人可比。

曹仁最典型的战例,就是江陵保卫战。曹仁亲自披挂上马出城厮杀,只见他跃马跨过城沟,直接突入敌阵,最终将牛金救回,并且两次反身杀回阵中,将散落在阵中的步卒全部救出!

这次表现,曹仁收获了诸多荣誉,“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而长史陈矫甚至不吝赞叹道“将军真天人也”

真实的三国历史,完全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高武世界,作为一名主将,能够亲自下场厮杀,就已经凤毛麟角了,像曹仁这种冲入敌阵、救出友军、令三军敬服者,绝对是当仁不让的猛将了!

7.乐进。

乐进虽然身材短小,但异常彪悍,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悍不畏死,最善于先登死战,“以胆烈从太祖”,“皆先登有功”

官渡之战期间,乐进逮了一条大鱼,“力战,斩绍将淳于琼”;黎阳之战,乐进再次斩将,“击谭、尚(袁氏兄弟)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南皮之战,乐进再次先登作战,率先攻破了南皮东门。

青泥之战,乐进的对手是关羽,但乐进的表现异常生猛,先后将关羽军击退。

8.其余人物。

此处申明一点,本文的讨论范围是猛将系列,而名将≠猛将。

所谓猛将,主要侧重于武力过人、作战勇猛;而名将主要侧重于统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指挥兵团作战的战绩等。

因此,像张郃、徐晃、文聘、夏侯渊、邓艾等名将,他们在历史上没有亲身厮杀的勇武表现,因此就难以称之为猛将了。

夏侯惇,被人戏称为常败将军,还有被几名路人甲挟持做人质的尴尬经历,除了被高顺等人暴揍,还被流矢射瞎了一只眼,这与猛将相去甚远!

王双、徐质,在历史上几乎不值一提;曹洪、夏侯霸等人,也没有过人的表现。

所以,曹魏阵营中的猛将,只有典韦、许褚、张辽、曹仁、庞德、乐进、曹彰这7人。

二、蜀汉阵营,猛将2人。

罗贯中拥刘反曹,所以他把蜀汉阵容的武将都塑造成了大杀四方的超一流猛将,但正史中的蜀汉集团,却只有关羽、张飞这两位真正的猛将。

1.关羽。

关羽是公认的三国第一猛将,这一点毋容置疑,只要稍懂三国历史的爱好者,应该都不会提出质疑,更不会哗众取宠地质疑关羽的战绩。

如果说水淹樊城最能体现关羽的统御能力,那么白马之战则是最能体现关羽勇武的战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我们仔细品味一下细节,就能感受一下关羽的勇猛之处了。演义中的关羽斩颜良,有很大的场外因素、意外因素和突袭成分(熟读演义者都懂),而三国志中的关羽阵斩颜良,那可是所有三国史料中绝无仅有的在正面斩杀敌帅的超级秀场,这次临阵斩将,放到中国其他朝代的史册中,也是难得一见的光辉战绩。

2.张飞。

张飞最出名的两次战役,一次是入川之战、义释严颜,一次是巴西之战、暴击张郃。其实,在长坂坡之战前,张飞的名声早就打出来了!

郭嘉、程昱、刘晔等人,均称赞关羽、张飞为“万人敌”,周瑜称关羽、张飞为“熊虎之将”,这些称赞含金量十足,因为它们来自于敌对阵营重要人物的肯定,而绝不是自己人的互相吹捧。

遗憾的是,蜀汉不置史官(更有可能的是蜀汉的史料在成都之乱中被毁了),所以张飞早期的很多战绩,根本无从查证,而三国志对于张飞的记载,也是寥寥数语!

当阳桥,张飞据水断桥,他身后只有二十余骑,对面可是曹纯的虎豹骑,但张飞一夫当关,竟然将对方的虎狼之师镇住了。笔者认为,这正能体现出张飞的勇武,也足以证实郭嘉、周瑜等人所言非虚。

3.蜀汉其他将领。

赵云,两次营救阿斗(长坂、截江),都没有具体的武力表现,而汉水之战中的表现,远远达不到三国演义中的神勇,而且这一段记载出自于《云别传》,属于史料中的孤证,可信度有待商榷。

马超,没什么突出的战绩,还差点被阎行戳中了脖子;

黄忠,虽然在定军山之战中立功甚伟,但那要基于刘备的指挥有方,而且夏侯渊是战死于乱军之中,绝非被黄忠亲手斩杀。

魏延、姜维、王平等名将,统御能力不错,但勇武层面缺乏相关记载;关平在历史上并没有突出事迹,而关兴、张苞几乎没上过战场!

所以,蜀汉阵容中,真正的猛将只有关、张二人。

三、东吴阵营,猛将2人。

1.太史慈。

东吴阵营中真正的猛将,严格来说,只有太史慈。

太史慈的突出事迹主要有两处,一是在北海报恩时单骑击杀反贼,二是在以少对多的情况下酣战孙策,这两处事迹与演义中基本相符,本文不再赘述。

2.其他将领。

孙策,被曹操盛赞为“猘儿难与争锋”,但他并没有突出的武力展示。神亭岭之战,孙策身后有十二骑,都是蒋钦、周泰这样的猛将,而太史慈身后只有一个不知姓名的曲阿小将,此战最终的结果,孙策抢了太史慈的手戟,而太史慈夺得了孙策的头盔,无论是胆气上,还是气势上,都是太史慈略胜一筹。

孙策虽然一统江东,但他绝对依靠个人的勇武,而是出众的帅才。所以,孙策是名将,但称不上猛将。

至于甘宁、凌统、程普、周泰等人,在勇武层面上都乏善可陈,譬如凌统在逍遥津之战中被张辽揍哭了,而甘宁却只是擂鼓助威和指挥射箭,还不如凌统凶悍呢,至少凌统冲上去了!

3.文鸯。

文鸯是三国大后期的猛将,也是西晋早期的第一猛将。

连夜踹敌营、单骑退雄兵,是文鸯的得意之作,在《晋书》、《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被罗贯中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演义中。这两个桥段,大家都很熟悉了,本文也不再引述。

四、诸侯阵营,猛将1人。

1.吕布。

吕布在演义中被拔高到三国第一猛将、神级战将,但他在历史上就逊色很多了,不过仍不失为一名猛将。在三国志、后汉书中,均记载了吕布“以弓马骁武给并州”,也就是说,吕布之所以能够在并州军中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弓马娴熟和骁勇尚武。

在三国志中另有记载,“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这个飞将,是否言过其实呢?

首先,他在守卫长安期间,曾经与郭汜单挑,“布以矛刺中汜”,后来郭汜被左右骑兵所救。

其次,他在投靠袁绍期间,曾经与张燕的黑山军连番酣战。吕布骑着赤兔马,带领部将成廉等人在黑山军中往来冲突,每天数次,均能斩杀首级而还,“陷锋突陈,遂破燕军”

这两处表现,还是很强的吧?

陈宫评价“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荀攸评价“布骁猛”,陈琳评价“勇如吕布”,这些大咖的评价,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吧!

2.其余将领。

华雄、管亥、何曼等人,在史书中基本就是一笔带过,不提也罢。

结语:在三国演义中以及三国正史上,均能称为猛将者,共有12人,分别为曹魏阵营的典韦、许褚、张辽、曹仁、庞德、乐进、曹彰,蜀汉阵营的关羽、张飞,东吴阵营的太史慈、文鸯,以及诸侯阵营中的吕布。其余名将,均有各自的高光军事战绩,但难以猛将称之。

古时猛将带几十兵马或单枪匹马吓退上万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

古代打仗讲究排兵布阵,各兵种的合作使用。武将单挑的时侯的确有,唐将薛仁贵曾三箭定天山,郭子仪单人独骑退回纥兵。那是几十年疆场征战竖立的威名产生的效应,而且身后还有几十万军队做后盾。单是靠几十个人吓退上万军队,那是小说家的书上江湖。

古代行军打仗依靠的是实力,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粮食供应不上,军心就会焕散,楚项羽十万能征惯战的楚军也会全军覆没。项羽之勇千古无二也无力扭转失败命运。其次才是指挥官的勇敢,一头狮子领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领导的一群狮子。

再次,军事谋略也非常重要,兵者诡道也,军队统率必须知已知彼审时夺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做到出奇制胜。南北朝时期南朝名将陈庆之,手不能拉弱弓,不能长时间骑马,但他长一个精明的大脑。每次大战经过计算。

他的七千白袍军一路北上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连克坚城,击溃北魏五十万大军,洛阳小儿歌曰:“名师大将莫自劳,千军万马避白袍。″可见,靠几个人的武勇打败敌人千军万马的故事只能存在小说之中。

在长坂坡围攻赵云的四员猛将,武力如何他们最后都是怎么死的

围攻赵云的四员猛将分别为:马延、张顗、焦触、张南

赵云被这四人围攻,是长坂坡中最惊险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当时赵云跌入陷马坑,善于捡漏的张郃赶紧挺枪来刺,赵云坐下的那匹照夜玉狮子,凭空跃起,跳出坑外,张郃大惊之下赶紧跑路了。赵云刚稳定身心,正要纵马而走,忽然被马延、张顗、焦触、张南团团围住。

后面赶的是马延、张顗,前面阻的是焦触、张南,将赵云围定。赵云力战四将,曹军一齐拥至。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

这一场杀,赵云面对蜂拥人群的围攻,大杀八方,不过马延、张顗、焦触、张南这四位竟然都成功保命。也正因为这场血浆四溅的恶战,高坐景山之顶的曹操终于不淡定了,才派曹洪下山问话赵云,并最终发话“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马延、张顗、焦触、张南,四人武力如何?

这四人原本都是河北将领,而河北将领除了颜良文丑、淳于琼等,其他基本都投降曹操了,比如张郃高览、吕旷吕翔等。

曹操官渡大捷后,袁绍败亡,张郃高览、吕旷吕翔先后投降到曹操麾下;曹操又乘胜追击,追剿袁尚、袁潭、袁熙三兄弟。马延、张顗本来是袁尚的先锋官,在曹操攻取冀州城期间,这二人被吕旷吕翔招降,投到曹操麾下,被封为列侯。焦触、张南本来是袁熙的部将,在曹操攻取南皮期间,这二人主动带兵来降,也被封为列侯。

由于这四人在此前没有任何武力表现,因此很难定位他们的武力。但是结合长坂坡其他被赵云干掉的将领来看,他们都是一个层次的,比如夏侯恩、晏明、钟缙、钟绅等,因此,这四人充其量就是三流武将。这四人围攻赵云时,如果不是海量的小喽啰们蜂拥冲了上来,他们几个的小命也够呛。

另外多说一句,可叹袁绍,四世三公,河北基业深厚,麾下名将如云,可一旦兵败,昔日的将领们动作出奇的一致,纷纷投入到曹操的麾下,誓死抵抗的几乎没有。不得不说,从识人用人方面,从拉拢人心方面,袁绍和曹操差着好几条街。

马延、张顗、焦触、张南之死

焦触、张南,死在了火烧赤壁前夕,马延、张顗,死在了火烧战船之后。我们先来看看焦触、张南之死,这二人的死,纯碎是自找的!

在“锁战船北军用武”这一回中,曹操在链锁战船后,耀武扬威跃跃欲试,而焦触、张南二人求功心切,及时的跳了出来,请求杀到江口,夺旗鼓而还,以立北军之威。曹操对他们的请缨不以为然,说他们生长在北方肯定不熟练水战,二人大叫着立下了军令状,领哨船二十只,穿寨而出,望江南欣喜进发。

焦触船先到,便命军士乱箭望韩当船上射来,当用牌遮隔。焦触捻长枪与韩当交锋。当手起一枪,刺死焦触。张南随后大叫赶来,隔斜里周泰船出,两船相离七八尺,泰即飞身一跃,直跃过张南船上,手起刀落,砍张南于水中。

我们再来看看马延、张顗之死,这二人的死,纯碎是被逼无奈。

马延、张顗,没有资格深入曹操的水军大寨,属于打外围的,带领三千军马,在后山坡下立了旱寨。曹操被黄盖的火船冲击后,先后遭遇到了甘宁、周泰、韩当、陈武、蒋钦、程普、徐盛、丁奉等人的围追堵截,在逃亡过程中,曹操奔逃至马延、张顗的旱寨,合兵一处。曹操继续溃逃,并让这二人开路。

马延、张顗二将飞骑前行。不到十里,喊声起处,一彪军出。为首一将,大呼曰:“吾乃东吴甘兴霸也!”马延正欲交锋,早被甘宁一刀斩于马下;张顗挺枪来迎,宁大喝一声,顗措手不及,被宁手起一刀,翻身落马。

韩当、周泰、甘宁,都是江东名将,这四人死在他们手下,也不算亏了,只能说技不如人而已。

此外,吕旷、吕翔兄弟,在南郑之战期间,一个被赵云刺死,一个被张飞刺死,能被这两位当世虎将刺死,也算是他们的造化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