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位置(求知,人的身体结构图,想了解下,人的身体器官在什么位置)_人体_作用_器官

本文目录

  • 求知,人的身体结构图,想了解下,人的身体器官在什么位置
  • 心脏下面的部位是什么器官
  • 如果把人身体上的所有器官都挪动一遍,那么各个器官挪到哪里才是最佳的
  • 中医对五脏的作用叙述为什么很玄乎
  • 吃动物的五脏,就能补人体的五脏,有科学道理吗
  • 各位中医大神,有谁可以诠释一下心的正确位置
  • 脸上不同部位长痘,代表对应的五脏六腑有问题吗
  • 怀孕以后妈妈的内脏被挤到哪里去了
  • 五脏有病,“手”先知,观察手的变化,五脏疾病早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 人体的五脏是通过韧带连接在脊柱上的吗

求知,人的身体结构图,想了解下,人的身体器官在什么位置

 人体内脏器官散布图(理解人体内脏保证本人的身体)1.人体器官七大零碎组合有:消化零碎、呼吸零碎、循环零碎、排泄零碎、神经零碎、运动零碎、内分泌零碎2.人体根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3.人体器官真实是太多了,说些次要的内脏器官吧。心脏-担任把血液保送到全身各处

  肺--在肺部血液中的CO2扫除,吸收氧气,交给心脏循环至全身

  肝脏--对身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作出处置,如酒精。肝不好的人不能多饮酒就是这个缘由。这个是和胆藏一同的。另内在人体大批缺血的时分肝脏就给补充了。假如少量失血就是骨髓造血了。

  胃和上面的肠子管消化吸收。

  肾很有意思,肾是统管人后天之气的,肾不好表现为性功用衰退,且肾属水,克火,火为心

  肾不好可以直接的对心脏发生影响

  脾脏。西医上说思伤脾。怀念某人太凶猛晚上起来嘴里就是发干,有异味,是由于脾不好影响了胃,进而对口腔形成影响。 4人体次要的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脏,淋巴结,骨髓,淋巴管。

  西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实际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抽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如今外。所以西医学的脏腑学说,是经过察看人体内部征象来研讨内脏活动规律及其互相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依据内脏器官的功用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次要指胸腹腔中外部组织空虚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用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短少的养分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养分、排泄糟粕的功用。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用方面不同于普通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男子胞等。该当指出的是,西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本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用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而虽然与古代医学里的脏器称号大多相反,但其概念、功用却不完全分歧,所以不能把两者同等起来。

  西医学以为,人的无机全体是以五脏为中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一致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络躯体组织器官,构成五大零碎。这是西医学零碎论的一局部。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构造上的某种联络,而且在功用上也是亲密联络、互相协调的。某终身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互相联络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全体性的表现。因而内脏发作病变后也可以互相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保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转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需借助于肺气的推进,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干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养分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假如心血亏虚,惹起肝血缺乏,则可招致血不养筋,呈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呈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求借助血液的运转,才干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需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用正常,才干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招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维持生理功用的绝对均衡。在生理形态下,心阳不时下降,,吕阴不时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状况下,若肾阴缺乏,不能上济于心,会惹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招致肝血缺乏,呈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呈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络,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转。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求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时的补充,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肾精缺乏,可招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缺乏,肝失滋养,可惹起肝阴缺乏,招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痹、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办法去医治。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需用“健脾燥湿化痰”的办法,才干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表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托肾阳的温养,才干发扬运化作用。肾阳缺乏,可使脾阳虚弱,运化正常,则呈现拂晓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招致肾阳缺乏,呈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托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用。肺、脾、肾三脏,一脏功用失调,均可惹起水液媚留而发作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用。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进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接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储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次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其中一腑功用正常,或发作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相互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络,即脏的经头绪于腑,腑的经头绪于脏,彼此经气相通,相互作用,因而脏与腑在病变上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呈现口舌腐败。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正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正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用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相互为用,构成了既统一义一致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义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亲密相关,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医治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迟滞,以发扬其传导功用。反之,若大肠坚持其传导迟滞,则肺气才干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能够惹起大肠传导阻滞,呈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惹起肺肃降正常,呈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医治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均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经过本身的功用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缺乏,可影响膀肮功用削弱而呈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干冷,又可影响肾脏而呈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干冷合邪,稽留三焦,呈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假如未能制止其开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呈现苏醒、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络是很普遍的。它们之间既有构造上的联络,更有功用上的联络。例如脾的次要功用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养分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次要配合外,也要依托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和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互相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全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用更为调和协调,这关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坚持安康有重要意义。

心脏下面的部位是什么器官

注意了解清楚以后才进行治疗,才进行使用药品,知道人类构造图的都知道该比例的,实在没看过的人体内脏图的的,可以这样推断心脏下边是膈肌再往下是胃 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注意男女的内脏所在位置是不同的。

如果把人身体上的所有器官都挪动一遍,那么各个器官挪到哪里才是最佳的

我认为现在这样的位置是最佳的

首先,大脑一定是占据主导位置的,我们讲究的是一种对称美,从额头到脚底做一条x轴,你会发现人类的结构真的是很美的,而且实用性也很强,你看到对方的第一的部位一定是这个人最美的五官,多好啊!!你的手脚长度刚刚好合适分工配合,屁股的位置可以让你轻松坐下来休息,柔软的五脏六腑也都被身体保护好了

you are beautiful from bottom to the top

中医对五脏的作用叙述为什么很玄乎

中医对五脏的作用叙述为什么很玄乎?这位提问老师,我不知道你说的"玄"是啥意思?我姑且把你所说的这个"玄"字解读为深奥不容易理解吧。哈哈,那是因为你对中医基础理论不感兴趣,或者说你不太了解它。一旦你像我一样爱上了中医药,我相信你不但不会认为中医对五脏的作用叙述很"玄,相反你会像福尔摩斯探案样,一点一点慢慢发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无穷魅力。

上图用红笔打勾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说的肝、心、脾、肺、肾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说的五脏是以古代解剖学知识为基础观察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学说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藏相学说中的肝、心、脾、肺、肾虽与现代医学中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一致,但在各自领域中,无论是生理或者病理的含义都基本完全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

我们人体"五脏"即肝、心、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各司其职,五个脏器在各自的岗位上负责任地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他们有?共同职责就是"藏而不泄"。什么意思?就是负责化生和贮藏精气,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从而维持人体各器官组织正常的生理活动。

为了便于大家通俗理解五脏的作用,我愿努力在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的指导下,跟大家同探讨关于"五脏"的作用。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我认为以五行的特性形象地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和作用再合适不过。所以,我们在了解"五脏"的作用之前,必须稍微知道一点点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表。

下面这张表对初学者而言可能有点懵圈,但没关系,我们目前只看用红色标记圈起来的部分。

从这张图表我们可以非常明晰的了解到人体五脏的肝、心、脾、肺、肾分别归属于五行的木、火、土、金、水。

为什么要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便于理解并记忆,你知道了五行就可以明白五 脏的作用,反之亦然。

下面我们先具体的看一下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与五脏的肝心脾肺肾是如何两两对应的起来的。

  • 木(肝)因为树木有向上生发生长,向外舒展的特性,而我们人体的肝脏喜欢疏泄、通透、条达、喜悦。所以在五行学说中我们把肝归属于"木"。
  • 火(心)因为火有温煦、阳热的特性,很像我们的心火热、阳光又温暖。所以在五行学说中我们把心归属于"火"。
  • 土(脾)由于土地可以化生万物,很像我们人体脾脏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和运化水液。所以,在五行学说中我们把脾归属于"土"。
  • 金(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金子,是否具有清洁、内敛、收肃的特点?而人体的肺部功能主的是气,管的是呼吸,呼出浊气吸入清气的运动过程与金子的清肃十分相似。所以,在五行学说中我们把肺归属于"金"。
  • 水(肾)肾在五行学说中属水就很好理解了,水是液体,有滋润的作用,而肾主水又有藏精的功能。所以肾自然而然归属于"水"。

在五行学说中,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这五行既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也有对立制约的关系,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五脏的作用,所以,我们只讨论涉及五脏中有相互帮助作用的知识点。

这是一张五行相生相克图,我们只需看最外圈木、火、土、金、水绿色键头所示的相生部分

我们从木(肝)开始依次顺着键头往下走,火(心)、土(脾)、金(肺)、水(肾)。这五行具有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关系。因为木可以生火;火燃尽变灰归于土;土可以掩埋金子;金子可以化成水;水的润下作用可以促进木的生长,如此相互促进,使五行(五脏)保持良好和谐的状态。

好了,我们现在对五行有了初浅的认识,再来理解中医对五脏的作用应该轻松很多。

(一)肝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肝的主要作用

  1. 藏血

所谓"藏血"就是说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举例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人体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时,肝就会把贮存的血液向外周输布,用以满足人们生命活动的需要;而当我们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机体外周血液的需要量明显下降,这个时候肝血就回流于肝脏贮存起来,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讲的"肝藏血"及""调节血量"的具体作用。

2.具疏泄、条达、升发、畅通的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肝藏魂",说的是肝可以调畅人的情绪,是人们一切正常精神活动的保障。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我们的人会表现得气平血和,心情舒畅。反之,老百姓常说的"暴怒伤肝"就是肝失去了疏泄、舒缓的功能而表现失常的原因所致。

总之,无论是疏泄、条达、生发还是畅通,故名思义,都是希望人们心情通畅,保持正能量,心平气和,像木树一样沐浴阳光,自然生长,枝叶繁茂。反之,如果我们经常烦燥易怒,势必影响人体肝脏正常的新陈代谢,包括人们常说的抑郁多与肝气郁结得不到舒缓有关。

(二)心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的主要作用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决定性作用。

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点

  1. 心主血脉,也就是说心有推动血液循环或者说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人体充盈的血脉在心脏的作用下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2.主神志,主持精神活动

巜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心藏神",指的就是心有主管精神、思维、意识活动等功能,也就是说心具有接受和反应一切外来信息的作用。

举例

吴敬梓的小说巜范进中举》有一段描写,说范进乡试中了举人因为太过高兴喜极而疯,虽然作者描述夸张,其实非常附合中医理论的"心藏神"以及因欢喜太过痰气上涌迷了心智的"过喜则伤心"理论。

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 心(火)与肝(木)的关系

心与肝的相互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肝的藏血功能与心的行血功能相互依存,通俗地说就是肝若不能正常贮藏血液,心血的运行必定会异常。

另外,由于心主管的是人的精神活动,而肝有调畅情志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心或者肝的病变都可以表现为精神或者神志活动的失常。心与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们常说"心肝宝贝",可见得心肝的相互为用是多么重要。

(三)脾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有运化、升清、统摄血液三点

  1. 运化作用

脾的运化作用概括一下就是把我们人体每天吃的饮食物化为精微物质,并将这些有用的水谷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以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运转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脾的运化功能不仅包括把我们吃的水谷精微物质转输于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脾还有对水液的吸收、分散和转输功能。

2.升清、升提作用

何谓"升清"?就是脾具有我们上面讲到的把水谷精微物质向上布输至心、肺等生理位置在它上面或者说高位的脏器。

另外,脾还有提升的作用,通过脾的升提作用,使我们人体各脏器保持呆在自己应该呆的位置上而不脱垂或者下陷。

3.统摄血液

脾能够统领、管理、控制好血液,使血液只能在脉管内流动。脾之所以有这个作用主要是与脾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脾(土)与心(火)的关系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可以化生血液;而心主管的就是血液,所以脾与心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机制上,二者相互为用。

(四)肺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有五大作用

  1. 主管呼吸

肺部是我们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出浊气,吸入自然界中的清气,人们的生命活动就是在这一呼一吸间维持。

众所周知,今天上半年武汉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人们感染后,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肺部遭到了病毒的侵袭,导致患者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

2.肺气有升宣发散和肃降的作用

如何理解肺气的这个作用,其实不用说的很复杂。我们就把肺想象成一部电梯,这部"电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上、下、进、出,吐故纳新,保持肺脏的呼吸通畅和平稳。

3.辅佐心脏

肺具有帮助心脏对人体的全身进行多方面调节。比如调整呼吸运动、协调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调节气血的正常运行、调节人体水液的代谢等。

4.肺朝百脉

故名思义,人体全身的血液,都是通过经脉齐聚于肺内,然后在肺的呼吸中进行气体的排放和吸收,将浊气排出,将自然界的清气吸收并运行至全身。

5.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是指肺气对于人体内的津液有向上、向外的宣发作用,比如将水谷精微物质布散至全身;又比如将汗液排出体外。通调水道还具有向下的肃降、排泄作用,比如将体内的水液向下输入肾脏和膀胱变成尿液排出。

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肺(金)与脾(土)的关系

人体气的生成主要是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决定着人体气的是否充足和盛衰。

另外,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而脾有运化的作用,一个通调一个运化,肺与脾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形成相互为用的关系。

(五)肾

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脏器,由于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所以我们往往称肾为"命根子"。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有以下四点

  1. 肾藏精

肾藏精是说肾对精气有封藏的作用,而肾的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的物质,是促进人们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肾有一个最伟大的使命就是主生殖,人们肾中精气的盛与衰直接影响生殖功能的健康状况。

2.肾主纳气

人的呼吸虽然由肺主管,但如果肾的精气充足可以帮助肺所吸入的清气保持一定的深度,并保证呼吸的均匀,防止人的呼吸浅表化。简单说就是可以帮助肺吸入的清气深入到人体需要的各部位。

3.肾主水液

肾主水如果往深处讲那还是有很多内容需要介绍的,但我们面对的读者不见得都是学中医药的。所以,我们只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摄入的食物或饮用的水、饮料、水果等都有水份的存在,而肾可以让这些水液中清者被机体所用,浊者经过代谢排出体外。

4.对脏腑的温煦和濡养

肾除了藏精的功能,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就是能够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和温煦、推动作用。

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肾(水)与肺(金)的关系

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和水液、津液的代謝两个方面。肺主管的是呼吸,而肾的纳气作用可以让吸入的清气更加深沉;肾主水液而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所以,肾与肺二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根据五行学说理论肾(水)与肝(木)的关系

肾藏精,肝藏血。精与血有相互滋养和转化的关系,中医认为"精血同源",也有说"肝血同源",所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肝与肾相互依存,息息相关,谁也不能离开谁而单独存在。

以上回答是本人基于对中医基础理论粗浅的理解和认识,对提问老师关于五脏作用叙述作出的稍微解释,希望提问老师不会认为我的解释又是一篇"玄文"。

其实,如果要完全彻底地将五脏的作用叙述是否很玄这个问题回答更加透彻,还需运用更多的知识点来支撑和认证,那将是我非常乐意做的事情。

写了这么多,也尽量搜索了些更确切的图片插入文中,为的是能够方便读者理解并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提问老师看到并改变"五脏作用叙述很玄乎"这个观点,那将是我最希望得到的结果。

吃动物的五脏,就能补人体的五脏,有科学道理吗

吃啥补啥,是传统老话,也是古人经验。并且有一定科学道理,因为相同脏腑其结构必有相同之原素。肠道平滑肌多,平滑肌的组成原素必多。心肌也是一样,等等!

各位中医大神,有谁可以诠释一下心的正确位置

《素问》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因为我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据十多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经验,创编转心舞,并连续练习了十年时间,感觉身轻体健超过了我青少年时期,真是神奇。所以:古中医的心指人体的左在胯骨关节和尾椎骨三个中心,其外延展至盆骨。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练习转心舞,才有可能比较容易体会到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神奇。

脸上不同部位长痘,代表对应的五脏六腑有问题吗

★额头——表示心火旺,血液循环有问题,脾气不好,常生气.
★左脸颊(肝)——容易感到疲劳,口干,肝功能不好.
★右脸颊(肺)——容易感冒,过敏体质.
★鼻尖到下巴之间(内分泌)——内分泌不正常,尽量多吃清淡的食物.
★两眉之间鼻谷之下(肺)——容易胸闷、心悸,容易被吓到,无法负荷激烈运动。
★两眼、鼻柱之间(肝)——肝机能不好,最好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喝酒、抽烟。
★鼻尖(脾胃)——胃火大,消化系统异常。
★鼻翼(肺)——当气不顺时就很容易冒出痘痘。
★两侧太阳穴(胆)——在经络中是属于汇集与舒解的位置,当消化系统不良时就会长痘。
★颧骨之下(小肠)——消化系统不好,营养不容易吸收。
★两颊之下至耳朵(肾)——身体虚寒,生殖内分泌系统异常,最好少碰冷饮或是寒性食品。
当你脸上长痘的话,你可得注意一下你的饮食,最好坚持以下这个“三多两少”饮食原则:
1. 多锌。锌可以增加抵抗力,你可以从玉米、扁豆、黄豆、萝卜、蘑菇、坚果、肝脏等食物中摄取。
2. 多维他命。维A对肌肤有再生作用(红萝卜、菠 菜、生菜、杏子、芒果、动物肝脏)。维B2及维B6则可 参与代谢蛋白质,促进脂肪代谢,平复暗疮。当然,也要注意对维C和维E的摄取哦。
3. 多粗纤维。促进胃肠蠕动,加快代谢,使多余油脂排出体外。(全麦面包、笋、大豆)
4. 少肥甘厚味。如动物油、芝麻、花生、蛋黄等油脂食物。
5. 少辛辣腥臊。辛辣食物易刺激神经和血管,容易引起痘痘复发,而腥臊则容易起过敏反应,令皮肤恶化。

怀孕以后妈妈的内脏被挤到哪里去了

其实怀孕以后准妈妈的内脏会发生很大的位移,由此还会让准妈妈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

怀孕以后妈妈的内脏被挤到哪里去了

怀孕以后,随着胎儿的增大,准妈妈的内脏大多被积压到了一旁。

  1. 胃部向上挤压(胃容量减少):一般整个孕期准妈妈的胃口会经历食欲不振到胃口大开再到食欲减少的过程,其中食欲减少就是胎儿增大挤压到胃部而导致的。
  2. 肠道被挤到上面和两边(消化能力减弱):怀孕以后准妈妈之所以要少吃多餐,适量运动,其实也跟肠道功能减弱有关。毕竟随着胎儿增大,准妈妈的肠胃一直是被挤压着的。
  3. 膀胱向下挤压(导致孕妇尿频):孕期尿频一般出现在孕晚期多一些,而这主要就是因为准妈妈的膀胱被增大的子宫挤压到了。

除此之外,准妈妈脊椎的变化也很大,毕竟肚子显怀以后,准妈妈的身体重心有多向前,从而从脊椎有所变化。

总之,怀孕以后,为了胎儿更好的发育成长,准妈妈的内脏都被挤到一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脏有病,“手”先知,观察手的变化,五脏疾病早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中医讲,有诸内必行于诸外。

双手,堪称是生命的“第二张脸”。

小小的一对手掌,会“泄露”身体健康的“秘密”。

尤其是五脏的健康,一旦出现病变,手上会先出现“异常”,切莫忽视!

五脏有病,“手”先知,出现5大异常,及时检查,切莫拖延

异常一:大鱼际缺乏弹性——警惕心脏病

人的双手,最饱满的地方,就是大鱼际,应是最饱满,最有弹性的。

一旦大鱼际缺乏弹性,需警惕心脏疾病,切莫忽视。

用拇指按压此处,然后松手,看它的状态,若松松散散,回弹慢,代表心血循环系统功能下降,特别需要注意心脏的保养了。

异常二:手掌发红——警惕肝脏疾病

健康人的手掌颜色,应该是淡粉红色,并且比较均匀。

手掌出现红点,或发红,用手指按压后,会变成白色,几秒后可恢复原状。

此时,很可能出现了“肝掌”,肝功能出问题了。

当慢性肝炎者,恶化成肝硬化之后,十分容易出现肝掌,一定要及时检查。

异常三:手心发黄——警惕脾胃疾病

手心位置,是中焦的显示区,中焦是食道、胃、肝、胆等所在的位置。

如果手掌心发黄,说明脾胃出现了问题,需注意养护。

异常四:手指末端粗大——警惕肺部疾病

手指末端粗大,医学上称之为“杵状指”。

杵状指,也叫鼓棰指,表现为手指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

末端指节明显增宽增厚,指甲从根部到末端呈拱形隆起,使指端背面的皮肤与指甲所构成的基底角等于或大于180°

杵状指的出现,说明身体末端缺氧严重,此时肺多半已病变不轻,许多肺部肿瘤和慢性脓毒性疾病、肺内分流都可引起杵状指。

异常五:小拇指指甲苍白——警惕肾脏疾病

小拇指,对应肾器官,如果,小拇指色泽苍白,有白斑,甚至是干枯无光泽,警惕人体的肾脏功能出了问题。

45岁后,想要长寿,还要养成四个长寿习惯:

一、多喝茶,少饮酒

喝茶,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可以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建议可以选择一些传统的茶饮,还可以自制一些具有养生功效的草药茶,根据需求,合理的选择。

不同的茶饮,还有不同的养生之效。

谷谷丁黄桑叶茶——降三高

谷谷丁水提取物具有降低正常及致病动物餐后血糖的作用。还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将黄桑叶称为“神仙叶”,黄桑叶总黄酮可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梗死面积,说明黄桑叶总黄酮能够增强缺血区心肌的抗损伤能力,有效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二者相互搭配,可以帮助降三高,对心脏有益。

刺玫菊茶——疏肝理气

刺玫菊也就是野生的小玫瑰花,味辛、甘,性微温。

刺玫菊还可以疏肝理气、暖胃消食,促进血液轮回,可以舒发体内郁气,起到镇静、安抚、抗抑郁的功效。

二、饮食清淡,七八分饱

人50岁过后,人体的咀嚼、消化等功能都逐渐减退,其中少吃多餐,多吃深色蔬菜和全谷食物,有利于身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健康程度。

因此,50岁以上的人,要注意口味清淡,少荤多素,少盐多醋,食物也以稀烂为主,主食以粗粮为主,饮食七八分饱即可,这种饮食方式,使得老人身体更加健康。

三、心气通

生气、愤怒等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如在焦虑、愤怒、怨恨时,会导致胃黏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加速胃部病变。

而气大伤身,每生一次气,寿命也会减少一点。

有研究显示,经常生气的人,患有癌症的概率,比一般人高出很多。

因此,早晨可以适当的照照镜子或者聆听聆听音乐,对舒缓自己的心情很有帮助。

四、远离烟酒

香烟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化学有毒物质,吸烟不仅对自身健康有威胁,也增加了“二手烟”来源。根据《2010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报告》测算,中国有7.4亿人遭受二手烟之害,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每年死于二手烟暴露的人数超过10万人。

有关专家研究发现,每天酒精量达160克以上者,10年内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为92%。所以,护肝先从戒酒开始,除少量红酒,白酒、啤酒都不宜多饮。

人体的五脏是通过韧带连接在脊柱上的吗

五脏是中医概念,韧带云云,则是西医解剖学概念。

题目或许是想问,人的内脏器官在体腔内是怎样固定位置的吧。内脏并非连接在脊柱上的。

我们常说的五脏六腑,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但是这与西医解剖学中的说的内脏并非一回事。

内脏器官范围很大,上至口腔下至肛门,但不包括心脏。

内脏, 囊括了人体四大体征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心脏属于脉管系统,现代内脏学,心脏是排除于内脏之外的。

各器官在体腔内固定位置,靠的是支持组织,包括骨骼、韧带、肌肉、淋巴、筋膜等。

骨骼形成包裹内脏的固定空间,肌肉作为垫子,垫在骨骼与器官中间,称为“隔肌”。其中还有筋膜包裹着食道、气管淋巴系统形成“纵膈”。

维持器官位置固定,最重要的组织是韧带和系膜。韧带将各个器官“吊”起来,系膜维持器官与韧带位置的相对固定。韧带、系膜共同将每个体内器官分隔开。

吊住器官的韧带并非连接在脊柱上,上端是在咽喉除用食道和器官韧带“吊”着胃和肺,胃、肺下方由横隔膜托着,横隔膜本就可以说是一类肌肉,肌肉整体包覆于胸腔骨骼上。肝、肾、胰等器官,靠韧带和系膜吊在腔壁肌肉上,虽然只有一面,但也都有筋膜来维持位置的相对固定。肠则由肠系膜固定。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没有韧带和系膜的话,其实内脏就是“堆”在体腔内的。各种系膜、筋膜、网膜,解剖学上称之为“系膜悬挂”,虽不连接在脊柱上,但都有自己固定位置的方式。

再说下去就有点血腥了。我们看电影,有人肚腹被剖开,肠子流出,就是因为系膜被割断了。或者现实中,我们做手术,缝合患者腹腔时,也不用特意考虑每个器官摆在哪里,依次放回去就好,韧带和系膜自然会自行调整的。

事实上,人的体腔内的器官可以说是整个“一挂”,以解剖学的角度讲,从舌头到小肠,是一个整体。打开体腔,不用费什么力气,只需要切断某些结缔组织,人体内的这些器官可以呈一坨的样子全部拿掉。

所以实际上,对于内脏器官更重要的是肋骨和腹壁,这不关脊柱什么事。

而在中医里,脾,是起托举作用的。气血之说,不是解剖学上的东西,但是脾有升清作用,可以理解为它供给着韧带和系膜所需的能量。所以我们说,保健,必须要健脾,它是保健的基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