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说汉唐和亲45.文成公主成为西藏的度母_松赞干布_吐蕃_公主

被神化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玉树停留了一段时间,因此,文成公主在玉树一带有很多传说,文成公主庙也建在此地。后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一同去往拉萨,中间,松赞干布可能先期回到拉萨,而文成公主可能在两年或三年以后到达逻些。松赞干布专门营建宫室安置文成公主。这就是布达拉宫的由来,只是松赞干布所营建的宫殿后来毁于雷电和战火,今天的布达拉宫是

17

世纪,也就是近

1000

年后在原址重新营建的。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对吐蕃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和亲的目的是大唐与吐蕃的友好和睦,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这也使得文成公主成为最成功的和亲公主的代表。自从文成公主和亲后,唐与吐蕃再未发生冲突。不仅如此,松赞干布还帮助唐朝使节王玄策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641

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

年,当时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有来无往非礼也,因此,唐朝廷也派使者前往印度。公元

647

年,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奉

唐太宗

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但天有不测风云,这时统治天竺众多诸侯小国的

戒日王

伏帝国

君阿祖那趁乱篡位自立。正巧这时大唐使节带着大批绢帛文物来到,阿祖那派出千余兵将伏击唐使,把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狱,所带的贵重货物自然收入自己囊中。

但是,王玄策还是有办法的,他冒险终于越狱成功,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尔,抵达吐蕃,拜见了松赞干布并说明了遭劫的情况。松赞干布认为天竺国是有意挑衅,破坏他与大唐朝廷的关系,于是派遣大军讨伐天竺,王玄策在借得尼泊尔骑兵七千及吐蕃骑兵一千二百名的帮助下,再入天竺,与阿祖那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通过巧布“

火牛阵

展开全文

”,一举摧毁阿祖那亲自统率的七万战象部队,生擒阿祖那,使天竺诸国恢复了安定与和平。

被囚禁的唐朝使节随从人员被救回。

其次是文化方面的影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在唐蕃文化方面的交流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从衣食住行,到生活用口,从文化典籍到风俗时尚。举一个小例子:在唐史的记载中,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以红颜料涂面),松赞干布立刻废除这项习俗。松赞干布虽然一时禁了吐蕃人的“赭面”,但是“赭面”是有生命的,以至于后来传播到了长安,传播到了中原,并成为一种时尚。

赭(

zh

):是一种颜色,指红褐色,所谓“赭面”就是以这种红褐色的颜料涂脸。“赭面”在雪域高原,既有实用价值,也有审美需求。首先是实用价值,到过雪域高原的一定会对高原的阳光有深刻的体会,雪域高原的紫外线十分强烈,皮肤再好的人也经不住高原的阳光,不信找一个细皮嫩肉的江南美女上高原晒上几年,没有高原红那就对起高原了。高原上的紫外线、高原上的阳光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因此,“赭面”就有了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把脸上涂成红色的有利于保护脸上的皮肤。

为什么?

这是因为红色光波最长,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而其他颜色就相对较弱,所以大家在夏天穿红色衣服能阻止紫外线,防止皮肤被晒伤。吐蕃人在生活中发现“赭面”可以有效地保护面部皮肤,为了保护皮肤,因此产生了“赭面”。

其次,“赭面”还有审美的价值,当“赭面”成为一普遍现象时,它的审美意义也就产生了。“赭面”使男人雄壮、有如神助,更使女性神秘,不可琢磨,恰似披戴婚纱,因看不透而产生一种想象中的美。

特定的地域环境他就了特定的习俗。“赭面”成为吐蕃文化的一个标志性风俗

虽然文成公主不喜欢,松赞干布也因为公主的不喜欢而禁止,但多少年以后,唐朝首都长安却接受了这个动作,因此,才有了白居易的诗:“圆鬟无鬓堆髻样,

斜红

不晕赭面状。”至近现代已演化为一种牧区妇女的面饰习惯

是高原古老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

文成公主和亲在文化方面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上,而受到公主影响,松赞干布“渐慕华风”一方面,遣贵族子弟赴长安学习诗书。另一方面,又派中国的文化之人介绍中原文化。松赞干布对唐的文化十分欣赏,相比于吐蕃,大唐无疑是先进的,尤其在人文方面可以震撼。。

第三,是宗教建筑方面的影响。

为什么把宗教与建筑这二个好像不沾边的东西放在一块?因为搁在文成公主身上,它们就沾边了。唐朝是佛教重要的输出国。尼泊尔尺尊公主入吐蕃,带来了佛

8

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则带去了佛

12

岁等身像。为了安置二个佛像,松赞干布布下令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大昭寺在前,小昭寺在后,大昭寺面西,小昭寺面东,这是有着含义的。

大昭寺的兴建却是有故事的。故事说大昭寺开始动工后根本建不起墙,修了就倒,为什么?因为拉萨河谷是一个罗刹魔女的形状,只有将庙建在魔女的心脏部位上才,庙才能建起来。传说在尺尊公主没有办法的时候,文成公主和唐朝的工匠们通过上观天象下察地理,推算只有在一个地方才能建起大昭寺,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是一片湖水和

沼泽地

哪儿有在沼泽地中建庙的?尺尊公主不同意。松赞干布相信文成公主和唐人的智慧,所以,拿起尺尊公主的手,从上面摘下一个戒指,对公主说,这样吧,我将戒指抛向天空,它在哪里落下,就在哪里建寺,让上天决定吧!结果,戒指准确地落在了那片湖水中。然后,大昭寺就建立起来了。

要在湖水中建寺,需要用土填湖。传说填湖用的土是白山羊驮来的。今天我们都知道,牦牛是高原之舟,是西藏传统的运输工具,可建大昭寺为什么偏偏用山羊?充满神秘的解释是,文成公主推算出如果不用山羊驮土,那土就永远不能把湖填平。“羊驮土”还就成为拉萨名称的由来。藏语里“白山羊”发“热”音,“土”发“萨”音,后来,“热萨”演变为“拉萨”,这也是“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一说的缘由。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所以有人推断:在拉萨河谷建造大昭寺是松赞干布的政治谋略,一为迁都做准备,使吐蕃王朝走出狭窄的山南地方,二面是摆脱山南旧贵族势力的牵制。而拉萨河谷是西藏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交界处,吐蕃王朝算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部落,当时,松赞干布刚刚征服拉萨河谷北面的一个叫“苏毗”的牧业部落。估计,松赞干布要用牦牛来驮土的话,就得从山南征调,那样势必引起贵族“劳民伤财”的非议,还不如用征服来的牧业部落的山羊来干,即经济又省事。“羊驮土”还形成了一座城市的名字:藏语里面“白山羊”发“热”音,“土”发“萨”音,久尔久之,“热萨”演变为“拉萨”,其意义,也由“白山羊驮土”转为“圣地”了。

第四,就是经济社会方面影响。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

360

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

300

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

60

种,

100

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

4

种,诊断法

5

种,医疗器械

6

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于是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吐蕃人是这样赞美文成公主的。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

文成公主

把三千八百种粮食,带来咱们藏土。

藏地从此开始,种上了各种粮谷。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

文成公主

把五千五百名工匠带到咱们藏土。

西藏

地区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门户。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

文成公主

带来了五千五百各种各样的牲畜,

给藏地洁白乳酪,打下了丰产的基础。

因此,文成公证被神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藏传佛教中,文成公主是度母,也就是菩萨。在藏文《西藏王统记》中,有这样一则传说,说观世音菩萨觉得藏民已经开化,教化时机已到,就从身上放出四道光芒。一道从右眼发出;一道从左眼发出;一道从额头发出;一道从心中发出。从右眼发出的照到了尼泊尔王妃的胎中;从左眼发出的照到了唐朝皇后的胎中;经过

9

个月另

10

天的孕育分别诞生了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从额头发出的光照到了雪域悬崖,变成了六字真言的法身像。最厉害的是菩萨心中发出的光,照遍雪域,最后汇聚到南日伦赞王妃的胎中,孕育了伟大的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与二个公主的死也很神奇,他们都是佛的化身,二位王妃先溶入松赞干布的身上,赞普又溶入本尊神像的心间,然后发出八道光明分别照在八个不同神和度母的心上。

作为历史人物的文成公主已经很难复原了——通过佛教的需要和文学的加工,她已经成为一个神话式的人物,一个度母,即菩萨。因此,我们很难剥离,关于她的记载,究竟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传说,哪些有加工,哪些没有加工,它们似乎已经浑然一体了。因此,这个在《新旧唐书》中没有多少记载的历史人物,这个甚至没有名字的女性,在吐蕃那里作为大唐的一个滤镜,被放大了。在今天的西藏有很多关于她的传说,真假以辩,甚至有些相互矛盾。但无论怎么说,她却是出使吐蕃王室的第一个唐朝女性,而她和亲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甚至形成了一个文成公主现象。她是唐代和亲的典范。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

650

680

布达拉宫珍藏的壁画:《文成公主进藏联姻图》

原作者:平说平论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