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发现公主墓,曾被盗墓贼光顾,棺中不朽女尸遭盗墓贼如此待遇_和亲_目的_王朝

前言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不少的历史人物,有骁勇善战的将军,有满腹经纶的文人雅士,有计策无双的外交使者,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和那些牺牲在政治权力下的皇室宗女。

根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与汉和亲。和亲的另外两个别名是和戎,和番。和亲是为了达成各种目的而使用的政治联姻,一般多是中原王朝与外族或者是中原王朝与其他国家。从广泛意义上讲,和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和亲制度最早起源于汉朝。不管和亲制度最早发源于春秋战国,还是汉朝,但是和亲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清代。并且几乎历朝历代都产生了次数较多,原因各异的和亲事件。

和亲

历朝历代的皇室宗女都无法改变自己成为政治外交工具的命运,对于她们而言,她们出生在皇族世家,享受到了许多平凡女子享受不到的荣华富贵,但她们也需要为她们所享受到的奢华生活做出回报,于是她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大多都远嫁他乡,饱受异乡之苦。其中大部分皇室宗女在出嫁后客死他乡,命运极其悲惨。

展开全文

正文

比如《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中记载着: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昭君出塞和亲,昭君和亲在当时是汉元帝为了加强汉王朝对于南匈奴的民族友好和睦而实行的联姻政策。后有唐太宗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嫁吐蕃,以促进唐王朝与吐蕃交好。到了元清时期,皇族宗女政治联姻就更加成为一种常态。据统计元朝有38位皇族宗女成为和亲公主。清朝仅仅只是加到远藩蒙古的和亲公主就有不少,而且清朝还和其他外族有和亲联姻的关系,相信这个数字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考古发掘

197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流传着一个传言:曾经有一个盗墓贼发现了一个公主墓,盗墓贼在这个墓中发现了一副制作精美,高规格的棺椁,棺椁中有一具不朽女尸。这具女尸保存得很好,近乎完整。这具女尸头戴金冠,身上是华丽的服饰,手上戴满了珍贵的金银珠宝。盗墓贼见此情此景欣喜若狂,将女尸身上的金银珠宝全部掠夺,然后扬长而去。考古学家们听到这个传言后立刻前往赤峰找寻到这个曾被盗墓贼多次光顾的公主墓,并展开抢救性发掘。不过结果比考古学家预想的还要严重,墓室里一片狼藉,墓中的陪葬品被盗掘一空,消失殆尽。更加严重的是考古学家们并在墓中没有找到那具传言中的不朽女尸。

于是考古学家们猜测,女尸很有可能被盗墓贼们在洗劫墓室时给带出墓外丢弃在荒郊野外了。考古学家对于女尸遭受如此不公的悲惨的待遇很是痛心,对盗墓贼的如此行径很是气愤和唾骂,希望这些盗墓贼早日受到法律的严惩。

考古学家还对这位公主的身份进行了推测,这极有可能是一位嫁到蒙古的和亲公主。但由于缺乏大量的资料,无法考证这具女尸的具体身份和年代以及有关这位公主的历史。

那些远嫁他乡的和亲公主,为国家和王朝政治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的功绩对比起征战沙场,平定一方的战士而言也并不逊色。

干尸

和亲是王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之一,它同时也是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亲政策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之中,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和亲的政治目的可以划分为4类。第一类是以达到结交安抚强敌为目的的和亲。

这一类是由于中原王朝军事实力无法匹敌其他民族或国家,而不得以将皇室宗女政治联姻,其目的就是希望结交安抚外邦实力,缓解军事冲突。

第二类就是以赏赐附属国为目的的和亲,这一类主要是针对向中原王朝朝觐的附属民族或国家,统治者将皇室宗女下嫁给附属民族或国家的首领、统治者,以达到证明接受朝觐的一个见证。

第三类就是以促进双方发展为目的的和亲,这一类和亲多发生在唐代。这类和亲对于联姻的政治双方均有好处,会加强两方的政治、经济、外交上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类就是以达到分离瓦解其它联盟为目的的和亲,这一类和亲的皇室宗女出嫁主要是为了瓦解其它的联盟或友好关系,达到自己本国统治者的政治目的。这一类的和亲公主一般来说出嫁后的命运极其忐忑,悲惨。

亘古通今,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地向前驶动。相信在历史的车轮向前进发过程中的推动力有一部分来自于那些和亲公主。

参考文献:

《汉书》

《中国古代和亲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