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最信任的大将李景隆,为什么会成为朱棣的大功臣?徐辉祖的军事能力怎么样如果建文帝用徐辉祖不用李景隆能否歼灭北军_朱元璋_北平_南京

本文目录

  • 建文帝最信任的大将李景隆,为什么会成为朱棣的大功臣
  • 徐辉祖的军事能力怎么样如果建文帝用徐辉祖不用李景隆能否歼灭北军
  • 李景隆和朱棣什么关系
  • 李景隆到底是能力不行还是与朱棣暗通款曲
  •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成功后杀了很多支持朱允炆的大臣,没有杀李景隆,因为他是卧底吗
  •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好的李景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那么不堪
  • 如何评价李景隆是不是建文帝的内奸呢
  • 是李景隆造成靖难之役的最终失败吗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内应吗
  • 靖难之役后,朱棣诛杀了很多人,却唯独不杀李景隆这是为什么
  • 为什么都说李景隆是大明第一战神

建文帝最信任的大将李景隆,为什么会成为朱棣的大功臣

祖宗积德,儿孙有福。

有个积德行善的祖宗无比重要。

李景隆有一个好爷爷李贞。

朱元璋二姐夫李贞画像

请注意上面图片上李贞穿的袍子!

他的肚子部位绣着一只张牙舞爪的五爪金色大龙头,龙身子自李贞的左胳膊盘旋而上,煞是好看。衣服其余部位绣的一团一团的图案,也是一只只的五爪金色小团龙,自带威严。

注意,是龙,不是蟒。

这,很不寻常,皇权时代,除了皇帝外,无人可以穿五爪龙袍。

亲王也不行,亲王穿蟒袍。蟒猛一看也是龙,但蟒只有四个爪子。

可是李景隆的爷爷李贞他就可以穿五爪龙袍,并且让画工画成了像,放进了李家家庙中,传到了现在。

牛不牛?

可是你去翻阅明史,要看看这个李贞到底有什么滔天战功以至于可以身披龙袍。

没有,他无有寸毫战功!文治也没有。

他何德何能?得此殊荣!

李贞是朱元璋的二姐夫。

众所周知,朱元璋年幼时,穷困至极,常常连肚子也填不饱,也没有什么有钱的亲戚。

不过他二姐夫李贞家虽然说不上有多富裕,但饭还是能吃得饱的。小小的朱元璋常常去蹭饭,李贞待他也很好。

并且李贞这个人虽是乡野之辈,见识却很卓著。

当时李贞看见村中有人又买田又盖华屋,还起奢华大墓厚葬亲人,叹气说:“糊涂啊!现在什么世道啊!竟然还打算做富家翁?”

李贞的心胸也很大。

当时中原鼎沸,民多为盗。李贞拿出不多的家产,在村中也召集了几个青壮年,守卫乡里。

如此义举,可就把那些只知炫富的有钱人比下去了,那些炫富者面对汹涌饥民,除了被一抢而空外,什么也不会剩下。

可以想象,年幼的朱元璋一定在他这个姐夫身上一定学到了很多东西。

有些历史学家猜度说,小时候饭也吃不上的朱元璋之所以能识的几个字,除了皇觉寺的老和尚帮助之外,李贞帮他亦不少。

后来朱元璋在滁阳站住了脚,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去投奔。

李文忠这里就不多说了,朱元璋手下一大猛将。如果不是他在洪都顶住了陈友谅的围攻,朱元璋能不能成事还两说呢!朱元璋亲自说过,“吾甥如吾子。”

尽管朱家二姐已经不在,朱元璋和姐夫的关系依然亲如兄弟,兄友弟恭。这不奇怪,朱元璋幼受李贞教诲,得益良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朱元璋把李贞当做了家中的宝贝老人养了起来。

朱元璋建政之后,李贞封恩亲侯、驸马都尉。洪武四年,又加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驸马都尉、曹国公。敕免常朝,赞拜不名,特许穿五爪金龙之龙袍。

富贵等身之外,不用上班干领薪,见了朱元璋不跪不拜,只续亲戚之礼,不讲君臣之别。

和朱元璋穿一样穿五爪龙袍。

这恩宠,天下第一。

什么刘基,什么李善长,什么徐达,什么汤和,什么常遇春,皆比不过。

再后来,李贞年龄大了,朱元璋为了能常常见到他,又在皇城中给他找了一套房子,让他住了进去。

朱元璋本人呢!还真的就常常亲自去李贞那里聊天拜见,走亲戚,兄弟闲叙话。

朱元璋是真拿李贞当亲人,当长辈啊!

朱元璋这么干,朱标啊!朱棣啊!以及其他二十余位小王子,包括朱允炆,当然也要去常常拜见姑父和姑姥爷了。

应该说,李贞的李家在朱家皇朝里面地位超然,具有特殊地位。.

这个特殊,特殊在哪里呢?

马皇后娘家无亲人,义父郭子兴的儿子也都没有了,李贞虽然是朱元璋的姐夫这种外戚,相对于朱元璋的儿子们来说,他们的老姑夫李贞可以肩比娘舅之亲了。

难得可贵的是李贞享受如此待遇,他竟然不骄不傲,谦虚得很。衣食住行力求简朴之外,见天还总是教育家人,李家富贵都是朱元璋赐予的,乱世之中能活命也是朱元璋保护的,咱李家要知恩感报!

朱元璋很喜欢。

爱屋及乌,朱元璋对李景隆也恩宠日升,多次派他去湖广、陕西、河南练军,还让他去管理过于西番的茶马贸易,后来干脆让他掌管了左军都督府,主政一方了。

李景隆人长得也帅,戎装一上身,高头大马一骑,身边围上一群大小将领,蛮像那么回事。

朱允炆比李景隆小八岁。

朱元璋崩,朱允炆继位,也才22岁,一个小年轻,信任30岁的、看着他长大的李景隆表哥太正常了,非常正常。

比信任任何一个他的那些小叔叔们都要安心理得,因为这个表哥不可能抢走他的皇位。

可是,朱棣比李景隆要大十岁,他可瞧不起小表侄李景隆,李景隆只是练过兵,当过大将军,朱棣可是真正上战场厮杀过的大元帅。

但是,李景隆后来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这件事,对朱棣很重要,非常重要。

李景隆对朱棣的承认,可以类比百姓家兄弟闹矛盾分家产,请了最重要的亲戚“娘舅”主持分家。

上面说过了, 李贞这个老姑夫完全就是朱家兄弟的老娘舅。

而,所谓“靖难之役”本来就是朱家的家务事,当长房长孙的“谋夺”其他房的财产。朱棣打上门去闹,朱允炆知道错了 ,羞愧“自杀”。

一时间,长房无人了。

怎么办呢?

朱家谁来当家主做大家长?

李景隆背着朱家老姑夫李贞的神牌站了出来,“我看朱老四不错,就他吧!”

这时候,宗法理论上,文武大臣是没有发言权的,朱老四也罢,朱家大孙子也罢,都是你们文武大臣的主子,至于谁当家做主,是主子的家事,不是国事。

李景隆的功劳就在这里!

所以他成了朱棣最大的功臣。

现代人离宗法社会久矣,很多人理解不了这个。

徐辉祖的军事能力怎么样如果建文帝用徐辉祖不用李景隆能否歼灭北军

徐辉祖这个名字是朱元璋亲自改的,原因是徐辉祖的本名叫徐允恭,正好与皇太孙犯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讳。朱元璋给他改成“辉祖”的用意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希望他将徐达忠心为主的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的确如朱元璋所愿,徐辉祖作为徐达的长子,不但继承了父亲生前的爵位,还继承了父亲“忠勇”的品质。

洪武17年,16岁的徐辉祖就已经任职勋卫署左军都督府,可以说他的前半生生涯一直都是在军中成长起来的。洪武21年,20岁的徐辉祖承袭了父亲徐达生前的爵位魏国公。

特别是洪武25年以后,徐辉祖成为了朱元璋刻意培养的对象,曾经被多次委派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等地,督办练边、防边。徐辉祖掌管了中军都督府,成为了朱元璋给皇太孙朱允炆配备的“中军主帅”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历史却没有给他统帅三军的机会,整个“靖难之役”,他只作为后援出场了几次。而就那微乎其微几次的出场,也最终见证了徐辉祖同样是不世出的战将,至少不会输阵任何一个“靖难勋将”。

虽然朱允炆也明白徐辉祖是朱元璋精心留给自己的左膀右臂,也曾拜为太子太傅,但由于他特殊的身份背景(朱棣的大舅子),在朱允炆时期,得不到真正的重用;由于忠贞性格(为朱允炆守节),得不到朱棣的重用,一生处于生不逢时的尴尬处境,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国难思忠臣,在万历4年,成为了受人祭奠的建文忠臣之首;在崇祯17年,更是被追谥“忠贞”。

整个“靖难之役”充斥着荒诞与无法解释,但是最大的真相就是很多朱允炆信任的“忠臣”实际上都在干着背着主子,脚踏两只船的事情。

最典型的莫过李景隆,朱允炆最信任的“南军主帅”,即便犯了天大错误,朱允炆都能容忍的勋贵二代,最终竟然成为了“靖难之役”的首功之臣,请问廉耻在哪?

最能体会朱允炆心情的崇祯皇帝最终也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建文2年4月,李景隆带着60万南军征讨燕军,却在白沟河被朱棣“精准”设伏,此战虽然凶险,但是毕竟南军人多势众,更何况平安、瞿能皆是实战检验中,新成长出来的一批实际实力强悍的战将。但是就在形势开始一边倒,朱棣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在史书里,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发生了,中军主帅李景隆的帅旗,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大风给“刮”断了,瞬时战况逆转。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在原本一边倒的大顺境下,却被砍了脑袋。平安也被燕将朱能大败。

燕军撵着南军跑,南军死伤十余万,等李景隆退守济南的时候,60万大军几乎挥霍殆尽,人送外号“运输大队长”。

而最后才得到命令进去战场的徐辉祖不但掩护了李景隆撤退,还全师而还;然而这并不算什么,此后驰援在安徽睢水总兵何福与副总兵平安,又在今安徽灵璧西南的齐眉山大败燕军,斩杀燕军悍将李斌。此战打得燕军闻听“徐辉祖”,便不寒而栗。

然而就在徐辉祖准备扩大战果,继续挥兵北上的时候,却如当年岳飞在朱仙镇,接连收到十二道金牌,不得已而撤回南京。

徐辉祖在整个“靖难之役”战争期间,就像一块垫脚石,需要垫脚了,才会被用到;不需要了,立马扔一边。而且关键的是用一代名将给一个战五渣做垫脚石。

因而徐辉祖的真实统帅级战力也是无从得知的,毕竟没机会和“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朱高煦正面交锋过;更没机会和“硕果仅存”的朱棣正面硬刚过。

这种场面之所以不会出现,最主要的隐忧,朱允炆是不会说出口的。朱允炆宁可用表兄李景隆而不用爷爷替自己挑的徐辉祖做主帅,本质就是因为徐辉祖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担心并没有实现,反而是事实不断印证徐辉祖的忠心。

最终战争的失败的本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用谁为将,而在于朱允炆那颗优柔寡断的心。李景隆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纨绔,完全不会打仗,只是他的屁股已经坐到了朱棣那边,(所以李景隆的屁股坐到了朱棣那边,本质也是他身份属性决定的,他是武人勋贵的后代,朱允炆一旦坐稳以后,所有的武人勋贵将继续失去政治舞台)所以他就成了草包、饭桶的形象。

换句话说,只要朱允炆用对人,不优柔寡断,当初听徐辉祖的意见,擒拿朱高煦;哪怕后来就是瞿能、平安这类角色作为统帅,朱棣也没有赢面。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李景隆和朱棣什么关系

没有李九江就没有成祖的上位,两场主要的战役不但成就了朱棣的上位,也输掉了朱元璋的一番苦心,但是朱棣上位后还封九江太子太师,但是别的人又看不起这种输出来的功劳,又被弹劾削职,输出来的缘分到那个时候截止。

李景隆到底是能力不行还是与朱棣暗通款曲

李景隆,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人。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
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袭爵曹国公,奉旨出京练军,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
建文帝时期,参与削藩行动。靖难之役时,拜大将军,征讨燕王朱棣,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兵败失利,导致攻守形势逆转,坐罪夺职,召回朝中。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致使南京失守。
明成祖时期,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增加岁禄,列于群臣之首。
永乐二年(1404年),受到连番弹劾,被削爵圈禁,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李景隆的特殊地位,给朱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兵败,折损兵马,最后的开金川门投降,都是大功劳,除了朱棣之外靖难军还有哪个将军有这样的功劳?
所以,朱棣当皇帝之后,封他为推诚宣力武臣,位列诸功臣之上,诸功臣咸不平。否则的话一个败军之将,一个投降的降将,能给他这么高的荣宠?除了李景隆之外还有一位在建文朝就坐实了间谍身份的徐增寿,此人也被朱棣加封,再加上李景隆本身就是曹国公,执掌都督府,所以他的地位高过了靖难功臣。
至于后来为什么杀他,第一,他搞事情,史料记载是骄横跋扈。第二,他实在配不上这么高的地位。
此人不是百无一用,不是白痴,但是才能也是平平无奇,靠着袭爵和朱元璋的赏识有了当南军统帅的资格,而又因为间谍的身份,为朱棣当上皇帝立下头功,这些都源于他曹国公的身份,而极少有因为他本身才能的。
李景隆丧师辱国,建文帝没有处分他,不管这个政令有多么匪夷所思,总之建文对李景隆是仁至义尽,然而李景隆在间谍之路上一往无悔,最终彻底葬送建文帝的江山,在朱棣当上皇帝,尊崇无两之际,又因为人品问题被整死,可见此人的人品令人无法恭维。
所以,此人人品极差不可能因为什么深明大义,觉得建文不行,朱棣是个好皇帝投诚,他要不是个胆小如鼠平庸无奇的将军,那就是个间谍。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成功后杀了很多支持朱允炆的大臣,没有杀李景隆,因为他是卧底吗

李景隆在燕军攻入南京时开门迎敌,欢迎燕军到来,朱棣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南京。此等功臣为何要杀,必须奖励。但是朝廷议事时,朱棣都让李景隆位于班列之首,其中含义无人知晓。就算李景隆有功,但毕竟是建文帝那边过来的叛军将领,也没必要这么高的待遇。李景隆卧底一说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只待后人猜测。。。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好的李景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那么不堪

朱元璋并没有看走眼,李景隆的军事能力并不弱。但是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大有“内奸”的嫌疑。笔者打算从李景隆的出身,他和朱棣的关系,以及靖难中的实际表现这三个方面着手,来聊一聊他究竟是不是内奸。

根正苗红的二代勋贵

李景隆,小名九江,是大明开国功臣追封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不仅仅是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曹国公,他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身份: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之母是朱元璋的二姐,而且姐弟关系非常好。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李文忠之母去世,随后不久即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李文忠和老爹李贞浪迹天涯,四处逃难。直到四年后打听到了朱元璋的消息,父子二人才算安定下来。念着姐姐、姐夫当年照顾自己的恩情,朱元璋把外甥当亲儿子养,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把李文忠的名字改为朱文忠。

李文忠“沉毅有智勇”,为明朝的建立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李文忠在公爵之中排名第四,仅次于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和郑国公常茂。其中常茂是靠着他老爹常遇春的功劳,李善长是文官,大明军中实际的二号人物就是李文忠。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诸将臣谕之曰:“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五十八》

李景隆画像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初一日,曹国公李文忠去世,享年46岁。两年之后,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有野史说李文忠其实是被老朱所杀,这是得多恶毒才能说出这话?朱元璋是什么人?是敢做不敢认的人么?如果李文忠真是被舅舅赐死,那绝不会死后追封岐阳王。朱元璋对外甥过早去世十分伤心,再加上李景隆帅气儒雅,很快就让他成为朝堂之上炙手可热的红人。

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出于种种原因,后世之人将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的能力捧到了天上,认为建文帝正是没有重用他,才导致了靖难战争的失败。李文忠死于洪武十七年,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李景隆和徐辉祖二人的起点差不多,一开始都是朱元璋着重培养的二代勋贵。

但是通过几年的历练,两人在老朱心中的地位出现了明显的差距。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李景隆是太子太傅,徐辉祖却没有被列入东宫班底。

蓝玉案之后,李景隆挂平羗将军印,出任甘肃总兵官。甘肃一带是西北防御的重中之重,朱元璋选择让李景隆出镇,无疑是对他能力的最大认可。李景隆在甘肃一待就是五年,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才匆匆回京。此时朱元璋的身体已经江河日下,召李景隆回京,显然是来出任托孤大臣的。

李景隆从洪武二十年跟着宋国公冯胜一起北伐辽东开始,到洪武二十六年独立坐镇甘肃,朱元璋对他的考察时间是充分的,对他的能力也是信任的。老朱作为白手起家的典范,笔者以为不需要质疑他的眼光,李景隆必然是有能力的。

朱棣剧照

燕王和曹国公的关系

李文忠虽然和朱棣辈分相当,但二人之间差了22岁,理论上燕王和李景隆的年龄应该相差无几。事实上二人确实可能从小一起长大,相互之间知根知底,这从朱棣喜欢称呼李景隆的小名“九江”就可以看得出来。

靖难战争开始后,朝廷首选的统兵大将并非李景隆,而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但是在真定的一场偷袭战中,耿炳文不幸战死(据当代考证结论)。消息传回南京,引发了朝野震动。无奈之下,朱允炆只能不顾忌李景隆和朱棣之间的亲密关系,让他挂帅出征。耐人寻味的是,朱棣听到李景隆挂帅的消息乐坏了,在他口中,这位曹国公是一个就是一个赵括一般的无能之辈。

上语诸将曰:“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輙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明太宗实录卷四上》

通过上文的简单梳理,李景隆跟着宋国公北伐的时候,朱棣还没跟蒙古人干过仗呢。后期你燕王坐镇北平,可人家李景隆戍守甘肃也不是吃素的。其实二人除了李文忠的纽带外,还有一层姻亲关系。

李景隆的正妻袁氏,是正一品高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袁洪的女儿。袁氏有一个兄弟叫袁容,娶了朱元璋的孙女永安郡主为妻。永安郡主又是谁呢?燕王朱棣的嫡长女。

靖难之后论功行赏,一开始没轮上朱棣的女婿袁容,又是李景隆跳出来说袁容当年有固守北平,“驱逐敌旅”的功劳。问题是这所谓的“敌旅”,不就是你自己么?为了小舅子封爵也是拼了。

丽正门

靖难战争中的诡异表现

在靖难战争中,李景隆和朱棣有两次正面对抗,分别在郑村坝和白沟河。

  • 郑村坝之战

先说郑村坝一战,当时朱棣率精锐北上偷袭大宁,打算收编弟弟宁王朱权的精锐护卫。李景隆得到消息后大举北上,先是分兵包围通州,切断外围燕军与北平城的联系。随即又在北平九门每个城门之外筑起营垒,对其完成全面封锁。最后在北平以东的郑村坝设立九座大营并亲自坐镇,准备和南下救援的朱棣决战。

从战略角度出发,李景隆的布置没有问题。但是在攻打丽正门(今前门)的时候,明明大将瞿能快要得手,李景隆却不发援兵。表面上是嫉妒瞿能摘得头功,实际上呢?此后朱棣果然率军南下,靠着神奇的天象渡过白河之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恶战。这一场历时7个小时的激战(自午至酉),《太宗实录》记载朱棣一方斩首数万级,俘虏亦数万人,但却并未击溃李景隆。双方各自回营,准备次日继续。

结果当天晚上李景隆丢下辎重,一溜烟退回了德州。关键是你自己跑也就算了,至少派人给包围北平的部队捎个信吧。李景隆只顾着自己,就把那些官军给扔在了北平。胜负未分你就跑,还死道友不死贫道,怎能让人不怀疑?

是夜,景隆尽弃其辎重,拔众南遁,遂获马二万余匹。诸将请追之。上叹曰:“杀伤多矣。降皆释之,遁者不须追也。况天气冱寒,饥冻而死者亦不少。宜抑止锋锐,勿过伤生。”诸将乃止。时敌兵违九门者尚未知景隆遁,犹固守不退。—《明太宗实录卷五》

靖难战争剧照

  • 白沟河之战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兵出德州,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兵出真定,两路大军缓缓北上,再次向北平杀来。接到消息的朱棣调集精锐南下,双方在白沟河一线展开对峙。

这一次官军改变战法,既有熟悉朱棣打法的大将平安率骑兵突击,又准备了大量的新式武器“地雷”。结果在第一天的遭遇战中,燕军遭到惨败,整个建制都被打散,朱棣本人身边甚至只剩下三人,好不容易才逃回大营。

景隆、英、杰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四月二十五日,朱棣指挥全军渡过白沟河,再次和官军展开决战。当时朝廷方面的大将平安和瞿能已经在对决中占据了上风,甚至朱棣本人都差点为瞿能所杀。当时朱棣已经把所有的牌都打了出来,而朝廷一方李景隆的中军还没有出动。一旦这支生力军压下,燕王一方很可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李景隆的中军帅旗突然倒了。古代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靠旗语进行指挥,因此帅旗一倒,前线官军都以为李景隆的中军出了问题。一时之间,官军旗号混乱,阵型开始松动,最终遭遇了崩盘。史书上记载是战场上刮了一股妖风,但是这面帅旗究竟是被刮断的,还是被人砍断的?大概只有李景隆自己知道。

结语: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仰仗的基本盘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这批人仇视朱元璋,要改革洪武朝的一切。除了削藩以外,武勋贵族也是打压对象。从李景隆的出身,和燕王的关系,以及实战经验来看,他在靖难战争中的表现是不合常理的,他的“内奸”身份是值得怀疑的。至于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的举动,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前期那么多的铺垫,难道是准备跟朱允炆一起陪葬么?当然不算。

如何评价李景隆是不是建文帝的内奸呢

李景隆这哥们是不是朱棣的内奸,肯定不会写在历史上,因为后来写历史的那支笔在朱棣手里握着。

即便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卧底,也是一个24K纯金猪队友。三年靖难之役中,一往无前的败人品,顺道把建文帝带到坑里了。

我们从靖难之役的过程来看看,这哥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个卧底吧!

李景隆

李景隆可是大明朝板上钉钉的红二代,还是将门之后,他爹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功臣第四,封爵曹国公,只有徐达、常遇春和李善长位列其前。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太祖亲写悼文致祭,配享太庙,赐葬钟山,可谓哀荣极高。

所以,李景隆这哥们上来就是曹国公,可谓人生赢家,直接赢在了起跑线上。朱元璋还非常看重这个年轻人,给了他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的锻炼机会。

应该说这段锤炼的岁月里,李景隆没有表现出坑爹货的本质,朱元璋没准还把他当成朝廷栋梁留给了孙子。

等到朱老爷子蹬腿了,李景隆成了建文帝心里最靠谱的领兵之将。当他决定开始削藩,李景隆带着军队开到开封,包围了周王朱橚的王府,将其全家压回南京废为庶人。

等把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这几个软柿子捏完了,建文帝终于踢到了铁板。

他最强硬的叔叔朱棣在北平挑起大旗,准备帮侄子清理一下身边的坏蛋(靖难)。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允炆任命六旬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领兵十三万讨伐朱棣。但被朱棣趁八月中秋之机劫营成功,大败于南军于滹沱河北岸,耿炳文逃入真定城中,闭门固守。

朱允炆一看老将不灵,在黄子澄的推荐下,以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要说朱允炆真给李景隆面子,凑了五十万大军给他,出征前还亲自到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其“便宜行事”之权。

就这么着,李景隆在众望所归下,走上了坑爹败人品的大道!

燕军这边听说,朝廷以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朱棣高兴的都乐了,对身边人说:“李九江(景隆小字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朱棣话说的很清楚,这兄弟就是个坑,别搭理他。

他根本没搭理李景隆和他手下的五十万大军,自己带人跑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研究兄弟宁王手下的蒙古骑兵去了。只给胖儿子朱高炽,留下了姚广孝和一万老弱残兵守北京城。

朱棣算是没说错,李景隆真是个坑。要是换别人得到这个情报,还不得乐出鼻涕泡来?

李景隆得出的结论是“要谨慎!”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李景隆来到北平城下,五十万大军将城池围了个里三成外三层。姚广孝趁着来了寒流,命人在城墙上浇水。第二天南军将士傻眼了,两手一摊对李景隆说:“墙上都是冰,俺们爬不上去!”

李景隆也两手一摊,天儿不给力,这也不怨我呀!

爬不上城墙也无所谓,攻打城门也一样能进城。南军都督瞿能都已经率千余人杀入了张掖门,但李景隆令旗一挥“要谨慎!”,没有后援的瞿能只能又退了出来。

估计要是李景隆攻下北平,俘虏了朱高炽,后世一定会有人说,这是朱棣借刀杀人之计,好让当时更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上位。

十一月,带着蒙古骑兵回到北平,李景隆见势不妙一路南逃,给朱棣留下无数军资甲帐。

要说朱允炆真是信赖这兄弟,仗都打成这熊样了,还认为是他权利太小,驾驭不了手下将领,又赐给了他黄钺弓矢,可以行使“专征伐”之权。

结果这个运输大队长,带着六十万大军进驻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再次扔下全部辎重跑回济南了,把守济南的铁铉气得直翻白眼。

连续两次丧师辱国,李景隆自己也觉得没法混了,回到南京后大臣群情激奋,要治他的罪,又是朱允炆强压下了重臣的建议,让他回家凉快去了。

回家凉快已经算非常宽厚了,李景隆两次大败几乎耗尽了朱允炆全部家当,之后战争态势逆转,朝廷再难保持进攻态势。

李景隆打仗不灵也就算了,等朱棣兵发南京时,他又蹦高表示要出城和朱棣玩命,结果打开了金川门。燕军一拥而入夺了南京城,旋即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

说真的,老朱皇帝在石头城留下的防御体系,要不是李景隆这货打开金川门,燕军还真不一定能打的下来。

从他们围攻铁铉防守的济南城来看,燕军真没多少攻城能力,这一点和李景隆攻北平如出一辙。

如久攻南京不下,战争形势未尝不会发生变化,但李景隆的出现,让这种可能性没有机会发生。

朱棣登基后,建文帝身边的文臣武将都死得很惨。

唯独李景隆这哥们,居然变成了“靖难第一功臣”(“景隆犹以班首主议”),受封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增禄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孙世世承袭,赏银四百两、彩币四十表里、钞四千贯”,甚至超过了大功臣丘福。

最逗的是李景隆的封赏一出,群臣都惊得鸦雀无声。见此情景,朱棣在龙椅上悠悠的说了一句“默相事机!”

这简直就是明朝版的“你懂得!”

最后,你觉得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谁知道呢?!没准儿,人家和朱棣就是这么心有灵犀呢!


是李景隆造成靖难之役的最终失败吗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内应吗

至少人家李景隆在洪武年间是实打实地凭自己的功劳升的官。

《英雄记》曰:

初(孙)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馀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军到广成,去阳人城数十里。日暮,士马疲极,当止宿,又本受卓节度宿广成,秣马饮食,以夜进兵,投晓攻城。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城中守备甚设,不可掩袭。於是吏士饥渴,人马甚疲,且夜至,又无堑垒。释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行十馀里,定无贼,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

这吕布还不是孙坚的内奸呢,一旦有心捣乱,都能把没遇到敌人的董卓军弄得一团糟。如果李景隆是内奸,且不说带兵投敌了,像吕布一样捣乱总可以吧。李景隆带的是互不熟悉的五十万大军乌合之众,后勤不力缺衣少食,想煽动兵变何其容易,但他竟然一路推进到敌方老巢还形成围攻,甚至还一度攻了进去。后来朱棣还曾经攻打李景隆中军不入。瞿能攻进城那次,因为官军没有合练过,其他军队和瞿能不熟,若是其他军队争功不配合,瞿能也只能提前领盒饭。

主要还是朱允炆的领导责任。

当初朱允炆对皇爷爷提出过自己担心藩王造反,朱元璋问你打算怎么办,他说先礼后兵,朱元璋觉得这么做就没问题了。但事实上朱允炆削藩都是直接兵,从没按自己之前说的那样先德化。

前期坐失良机,有机会扣押朱棣儿子,有机会提早动手,就是不动,动了其他人,等于提醒朱棣:只要还想活命,就赶紧造反。

然后又所托非人,张信倒戈,还没开打就送了张昺谢贵葛诚等人头。 等慢慢的朱棣人多了还得到外挂朵颜三卫,急于擒杀朱棣求富贵的人就少了,观望和倒戈的人就多了。朝廷和燕军相持时间一长,量变引起质变,朱允炆就不再有全国敌一隅的碾压优势了。朱元璋的儿子辈兔死狐悲心向朱棣很正常(参考刘彧刘子勋之争),孙子辈里寄予厚望的晋王全程不在线。

耿炳文的善守不善攻让朱允炆难以满意,有战绩的徐辉祖又因为是朱棣的妻兄而不被信任,换成了李景隆。

虽然方孝孺等人曾以七国之乱失败给朱允炆打气,但就他那套君臣班子,就算天上掉下十个周亚夫而且全在他这边,也都被那几位文官弹劾死了。讽刺的是,方孝孺以前还写过一篇讽刺自以为知兵者的故事。更讽刺的是,徐辉祖得不到信任,徐增寿却顺当地做着内奸。

对了,还有那句著名的“别让我有杀叔之名”。流传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的确不忍杀叔。我觉得也未必说不通,因为已经逼死了一个湘王了,虽然湘王的谥号是戾,不像朱允炆有愧疚的样子。一种是暗示在战场上杀死朱棣,别让朱允炆活捉了他从而不得官宣判叔叔死刑。但如果是这种情况,还不如不说呢,人家梁元帝想杀侄子萧誉、侄孙萧栋、弟弟萧纪的时候,都对手下交代得很清楚,不要活的,手下也没会错意,梁元帝根本不需要挥泪审谁斩谁。近一点,他皇爷爷朱元璋本身也是个很好的学习对象,当初以一副“他有大罪,我不忍也不想杀但不得不杀”的姿态杀了红巾军老将邵荣,彻底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朱棣杀奔南京以前,山东的城池往往即使被燕军攻占也很快被收复,但事实上,朱棣已经主宰了战局,盛庸、铁铉已经陷入被动。等朱棣渡江,梅殷不知道在干什么,陈瑄率水师倒戈,朱允炆终于发现了徐增寿是内奸,然后……审也不审,问也不问,直接杀了。

用网友的话说,朱允炆这个皇帝也是当得相当的不容易,遍地都是生路,他硬是自己开发出了一条死路,然后走完了。

靖难之役后,朱棣诛杀了很多人,却唯独不杀李景隆这是为什么

朱棣不杀李景隆有两种可能,一是李景隆不用杀,在靖难之中并没有真正的威胁到他,而且李景隆还是开国功臣之后,身份特殊。二是李景隆是一个隐藏很深的卧底。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一、李景隆的身份。

李景隆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之子。

毕竟是开国元勋还是第三功臣之子,而且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与朱棣是姑表兄弟,说起来朱棣还是李景隆的表叔父,这样一来李景隆身份是相当特殊了,还是朱棣五服之内的血缘亲人。

最关键的是朱棣靖难兵临南京城下时,是李景隆与谷王开的金川门,这样一来李景隆属于弃暗投明了,更不能杀了。

二、卧底之说。

靖难之役刚开始时,耿炳文负责镇压朱棣,结果耿炳文出师一个月,战于滹沱河北,大败。建文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换将李景隆,赐其斧钱,专征伐,领兵五十万。

朱棣听说李景隆挂帅,大喜过望,对他的部下说:“此人膏梁需子,谋寡而骄,色厉而馁。从前汉高租自称只能将兵十万,他如何将得了五十万兵。看着,他一定会坑害了自己。

结果还真如朱棣所言,李景隆是一败再败,损兵折将直接把五十万家底给打光了。最后建文帝无奈之下只能换将盛庸。

这时候建文帝可能想来一把驭人之术,并没有治李景隆的罪,反而让他和谷王去守南京的金川门,结果没想到朱棣兵临城下以后,这两个人马上开城门迎接朱棣,使朱棣完成了最后一步。

更诡异的是,靖难之后朱棣登基,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分明就是以头号靖难功臣来对待的。

不过永乐二年,李景隆先后遭到周王、成国公、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人连番弹劾,被削爵圈禁至死。

通过朱棣在靖难之初评价堂堂开国第三功臣之子李景隆是烂泥扶不上墙,然后这货果然是屡战屡败,一直给朱棣送人头。最后干脆献金川门导致南京失守,又诡异的被朱棣以头号功臣对待,不久又落得一个削爵圈禁的下场。分明就是一出卧底助主逆袭成功,然后给赏赐,再然后兔死狗烹的故事。

所以李景隆很有可能就是朱棣隐藏在朝廷中最大的卧底。

以上第一种推理原因是绝对没问题的,第二种卧底说,只是宋安之的个人看法,还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为什么都说李景隆是大明第一战神

民间传说中日两大战神,一个是大明第一战神李景隆,另外一个就是日本战神小早川秀秋。

大明战神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将门之后。在靖难之役,一年时间,丧失几十万。先是进攻燕王朱棣的大本营北平,都已经几乎破城了,李景隆下令收兵。然后被朱棣内外夹击,全军崩溃。

1400年,李景隆再次率领60万大军北上河北,结果被数万燕王军队就杀的落花流水。1年多时间,导致明军主力已经全部损失。1402年燕王朱棣突然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主动投降打开了城门。

张廷玉评价李景隆是: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景隆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诸宿将多怏怏不为用。说白了就是长得高大帅气,贵气十足,但是本质就是一个笨蛋,啥也不行。

日本第一战神小早川秀秋,则是在1600年关原之战,属于丰臣军,但是却当内奸,战场倒戈,导致丰臣军惨败,德川家成为幕府将军。因此被誉为关原战神。但是,李景隆和小早川秀秋的下场都不好。

都是卖主求荣,结果李景隆虽然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进城。但是很快就被抄家,剥夺封爵,终身软禁起来。小早川也是关原之战刚刚结束2年,在1602年,其55万石封地,就被没收了,家族从此败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