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对自己的国家或政权是怎么称谓的比如汉朝自己称汉朝(代)还是汉囯?为什么说隶书是汉代的主导书体,体现在哪里_汉朝_汉代_文书

本文目录

  •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对自己的国家或政权是怎么称谓的比如汉朝自己称汉朝(代)还是汉囯
  • 为什么说隶书是汉代的主导书体,体现在哪里
  • 汉朝文书(打三国演义人名)
  • 为什么一些古墓都有文书陪葬的他们死了也放书吗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对自己的国家或政权是怎么称谓的比如汉朝自己称汉朝(代)还是汉囯

一般就是以国号相称的

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因为其作者司马迁本身就是汉朝人。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一段,汉朝与匈奴之间往来书信的描述。

汉朝给匈奴的书里面写的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而匈奴的回信显得傲慢了许多,“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不过,却可以看出,当时汉与匈奴之间的互相称呼。汉朝自称为“汉”,而不是汉朝(代)或汉国。

至于后来那些西汉、东汉、蜀汉之类的,是后人为了加以区分才加上去的,这些人的自称统一都是“汉”。


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称呼就略有不同了

如金宋两国的国书最初就是这个画风的。

“大金皇帝谨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或“大宋皇帝谨致书于大金皇帝阙下”

这里就多加了一个大字,可见我们现在的电视剧里常见的“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等等倒也算是合理的。


至于这个“大”字是什么时候加到国号前面去的,水一白就不清楚了,望有识之士告之,不胜感激。

为什么说隶书是汉代的主导书体,体现在哪里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说隶书是汉代的主导书体,主要体现在汉代把隶书当作官方文字使用了,一个朝代有这么大的动作,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隶书,在东汉时已达到顶峰,至今无人超越。

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

隶书是汉代的官方文字。

据了解,已出土的汉碑有200多种。已出土的200多种汉碑中,可谓是“五彩缤纷”,风格各异,而且碑碑都是汉隶精品!这个也可以说明隶书是汉代的主导书体的体现了吧?

汉代倒是出现了一个写草书的草圣张艺,一个行书创造者刘德升,而且他们的草书和行书写的都很好看都很耐看,且后人无超越者。遗憾的是,草书和行书不是汉代的官方书体,起不了主导作用。

以上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汉朝文书(打三国演义人名)

刘表 汉朝主刘姓,文书,古时字画装须装裱(表),汉朝(刘)文书(表)

为什么一些古墓都有文书陪葬的他们死了也放书吗

中国古代的生活方式和丧葬习惯与今天是非常不同的,所以理解起来可能有一些困难。首先,在古代,文字、公文、书籍的地位非常高。仓颉造字被称为“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在古代社会非常受到尊重,甚至书法练字后的草稿都要好好收起来统一焚毁或掩埋,不可以乱丢。

在先秦社会,知识牢牢被统治阶级和贵族所垄断,普通人识字都是非常困难的。偶尔得到几支竹简大多会视如珍宝,一卷书籍甚至可以被当做传家宝而得到珍藏。秦汉时期,只要能够诵读五千字就可以担任负责文书的书记官,和我们今天人人有书念的情况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像一些经典书籍更是只在几个特定的家族或者学派内部流传,在印刷术没有普及的时代,书籍全部必须手抄,当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非常庞大。正所谓汗牛充栋,一部书动辄就要几十卷、上百卷竹简。所以当中凝结的价值自然受到大家的重视。

第二,在古代中国,知识是身份的象征。比如江西汉昏候墓中就出土了许多书籍和经典著作,从刘贺的生前言行可以看出刘贺的行径是非常不遵守儒家要求的,他不是儒生但是墓中却出现了儒家经典。原因也很简单,这些著作在当时是文化的象征,贵族生前藏书,死后葬书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性以标榜自己的内涵。同样的例子还存在于马王堆,马王堆是汉初诸侯王国相和夫人的墓葬,但是其中也出现了大量涉及道家的帛书,这也与西汉初年崇尚道家的风气相吻合。

第三,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从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到西北金关遗址,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的地下出土文件都是官方的公文。尹湾汉墓的主人就是郡功曹,他生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各类文书。根据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墓葬中是主人的阴宅,墓中的摆设也尽量会仿照墓主人生前的居室摆放情况。不仅是日常工作的物品,甚至是生活用品乃至于食物都会被作为陪葬品进入墓中。就尹湾汉墓墓主人功曹的身份而言,百年之后他还要处理公文,这些公文就作为陪葬品进入到了他的坟墓中。而且,汉代的文书管理由于竹简的特殊性,量都非常大,保管不会太久。一些文书在失去时效性之后就会被掩埋处理或者流入到了私人手中,尹湾汉墓就是这种情况。

文:经典守望者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