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汉文帝?汉文帝和汉景帝谁对汉朝的贡献最大_刘邦_汉文帝_皇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汉文帝 刘邦 汉文帝 皇帝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汉文帝
  • 汉文帝和汉景帝谁对汉朝的贡献最大
  • 汉文帝的谥号是文帝,文帝不是比武帝谥号高一级吗,为什么汉文帝功绩没有武帝那么辉煌呢
  • 汉文帝刘恒的军事能力怎么样
  • 汉文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
  • 汉文帝刘恒到底是不是刘邦的儿子
  • “宁遇秦皇汉武,莫遇汉文刘恒”,为啥江湖术士最怕汉文帝刘恒
  • 薄姬生育汉文帝,栗姬之子刘荣做过太子,为什么她们没有正式妃嫔封号
  • 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并不大,为何令后世人称道不已
  • 汉文帝为汉朝第五任皇帝,他有哪些功绩

如何评价汉文帝

刘恒能当上皇,也要拜吕后所赐。刘邦有八子,但吕后只生了汉惠帝刘盈。刘盈死后,吕后为了掌权,对庶出的其余诸子大加迫害,有4人为其所害,只有老大刘肥善终。到吕后逝世时,刘邦的儿子中只剩下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待诸吕叛乱被平定后,大臣们在一番权衡之后,终于把名不见经传的刘恒扶上皇位。刘恒同他的父亲刘邦一样,在皇位来历不明时,总要找一个传说来说明皇帝本来就应该他做。于是刘邦临幸刘恒母亲薄夫人时,薄夫人就梦见了巨龙盘身,然后刘恒就出生了。但不管刘恒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毕竟是“文景之治“的建设者之一,也是西汉王朝的明君之一。之所以在刘恒和儿子刘启统治时期出现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首先要归功于刘邦和刘盈的苦心经营,但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在于刘恒’’贤智温良“的性格。正是他这种性格,才使得汉王朝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得以贯彻和延续,更进一步把老百姓从战乱中解放出来,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他和他的儿子刘启不遗余力的积累,为后来汉武帝建立伟大的功勋莫好了根基。(刘恒是个好皇帝,他有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勤俭持家的美誉。如有错漏字,敬请谅解。)

汉文帝和汉景帝谁对汉朝的贡献最大

‘: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义意重大,无语伦比,汉文帝刘桓乃高祖第四子,大汉第三任皇帝,其母薄太后,身于乱世,低调作人,躬顺贤良,才免被吕后施于毒手,与其母其舅薄昭回到封地代地,施仁政,救灾民,施教化,使萌宠少年有了人生的一次以天下大义为重,以黎民百姓为尊的高尚品德,在吕氏天怒人怨土崩瓦解后,大汉权臣良相们思量再三,迎回了无本无势力的代王为帝,孤儿寡母似好欺点,然代王无愧于高祖之子,威猛持重,忍辱负重,手段高明,先大封了平定诸呂之乱有大功的,陈平,周勃,灌婴,等将相,有立威拥信己方势力,一步步制服了杰傲不逊的大将悍相周勃,有开始了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黄老学术,大力养马,种田养桑积畜力量,对百姓十税抽一,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少又所敖,对外邦蛮夷的匈奴势力以和为贵,嫁公主以保境安民,为大汉后世称雄于世打下了稳定的基础,百年后的唐太宗曾遥祭一代伟帝汉文帝,称他教化万方,积累国为,勤俭节约,治贪打污,为天下计,在自己不久于人世时,言,天下不可因我亡而停嫁娶,不可国中官史皆入朝悼哀,凡四品以下官史皆安于王命勤于政事,不可为吾事而废国事。汉景帝是一位不失于其父之功的另一位伟大帝国,文治武功天下称奇,平七国之乱,惩天下乱臣贼子,谦修明德,文才武备,为其子刘彻打了了坚实丰盈的大汉帝国,不及其父仁德,但武略权谋高于其父。

汉文帝的谥号是文帝,文帝不是比武帝谥号高一级吗,为什么汉文帝功绩没有武帝那么辉煌呢

谥号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褒贬之分。主要是对人物平生中肯的评价。

汉文帝的功绩并没有武帝那么辉煌,这句话说的合适也不合适。

汉武帝当政时期,开通丝绸之路,北驱匈奴,颁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因为他的存在,汉成了一个民族的称号,并引以为豪。

汉文帝当政时期,汉朝才刚刚建立没多久,国内不安定因素太多,国力也经不起折腾,所以过得很憋屈,主要的目标还是与民休息,养精蓄锐。

从表面上看,汉武帝当政时期的汉朝确实辉煌很多。然而,看待问题总要有一个时间线,不能片面。

汉初,国家残破不堪。那个时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国家存活下去。在外,匈奴人对汉朝虎视眈眈。在内,刚刚经历战火,百业俱废,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无法满足。

所以,从汉高祖到吕后、文景二帝,主要的职责就是让国家存活下去。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据《史记》记载: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国家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能够支撑起帝王各种理想抱负的实现。

综上所述,汉武帝确实比汉文帝的功绩大一些,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没有文帝、景帝的积累,汉武帝的功绩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汉文帝刘恒的军事能力怎么样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的军事能力如何?看他的谥号就知道了。

谥号是古代时对一位去世后的帝王、诸侯、文武大臣等身份较高一类人一生文治武功、为人德行、功勋建树等诸多方面的整体评价,也可以说是一个总结,一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当然,后人多关注的是帝王,常忽略了比帝王身份低的一类人,所以在部分人印象中产生了“谥号”是帝王们专享的错觉。

帝王们的常见谥号有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等,这些都是褒谥。他们要么文治武功非常出色,要么比较开明,或者爱民如子,于是被后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惠”代表的是委婉的平庸,不是贤惠的意思,比如汉惠帝刘盈、晋惠帝司马衷等。

还有一些皇帝幼年继位,基本上都沦为了外戚或权臣手里的玩偶,他们的寿命也不长,所以也没有谥号,于是后人便以质、冲、少等相称,也算是形式上的谥号了。

其余如厉、灵、炀都是恶谥,如周厉王、汉灵帝、隋炀帝等,这些帝王生前都做了一大堆民不聊生的事情。

另外,还有哀、思等,虽算不上是好词,但还有些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他们虽有中兴之志,奈何无力回天,如王莽篡权前夕的汉哀帝,明思宗朱尤校(崇祯皇帝)等。

至于被人拉下皇位的皇帝,也没有谥号,后世以“废”相称,如汉废帝刘贺。如果某位帝王正好赶上了亡国,那么谥号是“末”。

综上所述,如果后人对某一位帝王不是很了解,想知道他在某方面的才能如何,看其谥号就有能得出一个大概。就拿汉文帝刘恒来说,他的的谥号是“文”,这就基本肯定了他文治方面的建树,至于军事才能要逊色了许多。

西汉历史,论军事才能,除了汉高祖刘邦,就属汉武帝刘彻了。但平心而论,刘彻要高于刘邦,因为刘邦的军事才能其实是权术与驭人的一种转换量,而汉武帝则是实打实的军事高手。表面上看,汉武帝时期名将辈出,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纵横驰骋,实则他们背后的总指挥官是汉武帝本人。

回到汉文帝刘恒,为什么他的军事才能并不出彩呢?其实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性格。汉文帝是一种内敛型的性格,不做张扬的事情,凡事沉稳对待,不在万不得已之下,他不会轻易使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即便他有军事方面的天赋,也会被压制起来,最终被时间消磨殆尽,以致于后人也不会把他同军事家联系到一起。

二、所处环境。汉文帝继位时,西汉已经建立了22年(前202~前180年),但此时的汉朝还没有摆脱战争创伤的影响,因此当务之急是发展农业经济,恢复生产,解决民生凋敝问题,而不是做诸如发动战争那些高消耗、重破坏的事情。这样一来,又克制了汉文帝军事才能的发挥。

所以,在面对匈奴入侵边境问题上,汉文帝始终保持了克制,一些军事反制与布署也是虚张声势,见好就收。至于济北王刘兴居与淮南王刘长的叛乱谋反,不过癣疥之疾,他们的实力本身就很弱,根本无法与汉中央的力量对抗,所以二位诸侯王的灭亡,也不足以证明汉文帝的军事才能。

三、成长经历。刘恒是刘邦的四子,汉朝建立时才一岁,所以他正好躲过了父亲的“创业期”,是一个完全没有经过战争锤炼的皇帝,因此也决定了他在军事才能方面的先天不足。其实不光是刘恒,刘邦其他儿子都是如此,他们的出生时间决定了他们都吃上了现成饭,于是在军事才能方面集体平庸。

汉文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

汉文帝刘恒,论获得帝位的运气,确实逆天,不说是中华历代皇帝中运气最好第一人,起码也是之一。也只有晋元帝司马睿、宋理宗赵昀、明世宗朱厚熜等寥寥几位,获得帝位的命数能与汉文帝相比。

但是,汉文帝之所以能够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不仅仅是凭借着无与伦比的运气,他同时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异于常人的决断;运、时、智三者合一,才是汉文帝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六十二岁的汉高帝刘邦去世,皇太子刘盈继位,即汉惠帝。朝廷大权则操控于太后吕雉的手里。

吕太后掌握大权后,为了报复当年高帝在位时,和自己及刘盈争夺储君之位的高帝宠姬戚夫人、赵王刘如意母子,先是残酷杀害了戚夫人,又设计毒死赵王刘如意。

此后,为了稳固儿子的皇位,及维护自己独掌大权的地位,吕太后先后杀死高帝第五子赵共王刘恢、逼死高帝第六子赵幽王刘友;高帝第八子燕灵王刘建因病死后,吕太后杀死他的儿子,使得刘建绝后。

高帝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因为是长子,所以被高帝册封齐王,拥有齐地七郡,是天下第一强藩,因此也被吕太后忌恨,几乎被毒杀。刘肥为保命,县城阳郡给吕太后的亲女儿鲁元公主(刘肥之妹),尊奉其为齐国太后,这才躲过一劫,但是之后担惊受怕,早早去世。

所以,在惠帝在位后期,亲兄弟只有高帝第四子,封地在偏僻代地的代王刘恒,和自幼母亲自杀,被吕太后抚养长大的淮南王刘长两人了。

刘恒,是高帝的第四子,母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后宫姬妾,在高帝平定魏地时被汉军俘获,收入高帝宫中。薄姬为人忠厚迟钝,平日里只是织布纺纱,不得高帝宠爱。

高帝四年(前203年),高帝在住在河内宫,听闻身边受宠姬妾谈笑,说起当年与薄姬约定富贵不相忘的约定,心里感到怜悯,于是招薄姬前来侍寝,了结其心愿。之后高帝也并不在意,不过薄姬却因此有孕,于高帝五年(前202年)诞育一子,即刘恒,这也是高帝的第四子。

即使生下儿子,薄姬也不十分得高帝宠爱,之后很少得见高帝,幼年的刘恒只有跟随母亲,默默无闻地生活。

“......汉王闻之,问其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徵也,吾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其後薄姬希见高祖。”-----《史记·外戚世家》

孝惠帝七年(前188年),孝惠帝刘盈去世,吕太后临朝称制,先后扶立孝惠帝两个儿子继位,即前、后少帝。仅存的高帝之子中,刘长自幼被吕太后抚养,此时也不过八岁而已,所以得以免祸,继续留在长安生活。

而刘恒,因其母簿姬不受高帝宠爱,影响到自己也不受父亲刘邦重视,所以得到了当时同样被高帝轻视怠慢的皇后吕氏的同情,由此簿姬与吕太后关系尚可,没有受到迫害。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八岁的刘恒被册封为代王,前往偏僻贫瘠的代地就封,这也躲过了吕太后的注视,在代地平安度日。

因为受到吕太后的同情,在高帝死后,薄姬居然被吕太后奉送到代地,自己的儿子刘恒那里安养,这对比起戚夫人来说,真是强过万倍不止。

自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至高后八年(前181年),刘恒在代地十五年,小心谨慎、恭俭作则,无论对代地百姓官吏,还是对长安吕太后、朝廷清贵,刘恒都谦恭有礼,温和文雅,为人的人品性格受到众人的的交口称赞,代王宽厚仁德的美名传颂在外。相对那些不是骄奢,就是阴狠的宗室诸王,刘恒温和的性格简直太难得了。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病逝,虽然她生前做足了预备,将吕氏家族安排在各个重要位置,期待自己死后吕氏家族能够长保富贵。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吕太后刚去世,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开国老臣,和齐王刘襄、其弟朱虚侯刘章为首的宗室子弟们,就以吕氏准备篡位为由,发动“诛吕”行动,把吕氏家族的一干人等全部诛杀,彻底推翻十余年的吕氏统治,恢复汉室原本的制度。

在诛杀诸吕后,更立皇帝就成为头等大事。原先的小皇帝,虽然是孝惠帝儿子,那更是吕太后的孙子。如果依旧奉其在位,日后小皇帝长大后,难保不会报复。于是,老臣们决定不承认小皇帝及其兄弟是孝惠帝的儿子,把他们全部处理掉,另选新君!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不当立,益更立以继宗庙’。-----《史记·吕太后本纪》

那么迎谁为新皇帝呢,目前的情况自然是要立高帝子孙,而其中,齐王刘襄、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三人资格最足。

齐王刘襄,是高帝长孙,又是最先起兵讨伐吕氏,功劳甚大。诛灭吕氏后,迎立齐王为新君的声音很高。

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是高帝亲子,论资格、血缘,比齐王更近,似乎也是上佳人选。

不过老臣们对于奉齐王刘襄为新帝,还是表示反对。本来大家提着脑袋诛杀了吕氏,就是对于外戚专权忍无可忍,不得已起兵先下手,以免日后造祸。而齐王的舅舅驷均,同样是一个狠辣恶毒、手段严酷的人,一旦迎立齐王,岂不是旧祸才去,新祸又来!为了社稷的稳定和后代子孙安宁,齐王万万不可被迎为新君!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于是,齐王刘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原本以为手到擒来的皇位,就这样鸡飞蛋打、一去不返。只得怏怏地返回齐国封地。

之后刘襄抑郁成疾,很快便因心病难愈而去世,齐悼惠王其余诸子也因此气愤难平,数十年怨恨朝廷,最终在景帝时起兵作乱!这些都是后话了。

淮南王刘长,此时不过十六岁,年少无知,又逐渐显露轻佻暴躁的脾气,也不是良选。而且刘长自幼母亲因罪自杀,父亲高帝刘邦在其四岁时也去世,他是被吕太后一手抚养长大,如同亲生一般。

孝惠帝及吕太后时期,刘长就依仗吕氏而骄纵跋扈、恃宠不逊。如果立其为皇帝,将来很大可能会重蹈吕氏覆辙,并危及诸功臣元勋。所以淮南王也被排除。

刘长日后长大后,果然如同大臣们之前预料的那样,骄横不法、不依诏令,藐视法度,并联联络闽越、匈奴等阴谋作乱,最后被贬为庶人,流放蜀地,途中自杀。果然不得善终。

这样,新君的人选就只有代王刘恒一人了。而代王本人,在诸臣眼里,是宽厚温和、谦逊有礼,个人品行优良。代王母家薄氏,也是小心谨慎、仁慈善良,断不会有吕氏之祸。所以,周勃、陈平为首的老臣们,一直决定迎立代王,继承皇位!

------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後,疾外家吕氏彊,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弟薄昭封为轵侯。------《史记·外戚世家》

在朝廷迎接代王的使者到达代地,并说明是迎代王入长安即位来意后,刘恒不是欣喜若狂,而是谨慎观望,以待时局发展。代国郎中令张武认为局面复杂,不可轻易参与,建议称病以观变化。代国中尉宋昌则反对代王称病,认为天赐良机,不可错过。加上诸吕已伏诛,社稷稳固,刘氏江山中兴,如果错过机会,悔之不及。

刘恒经过决断,并以占卜结果为助力,决定立即出发,赴长安即皇帝位。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徐徐而行,随时观望,并让母舅薄昭先行出发,探听虚实,时时回报讯息,以明了局势。

在薄昭不断的传递讯息下,代王刘恒一行抵达长安郊外。刘恒再次停下脚步,驻扎城外五十里,令代国中尉宋昌前往长安打探。宋昌联络薄昭,至灞桥会合朝廷百官,自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以下诸臣都前来灞桥迎接代王。

于是刘恒才行至灞桥边,群臣以臣子参见天子礼节拜见代王,刘恒也立即谦虚回礼,不以皇帝自恃,这使得老臣们心怀欣慰,认为确实没有选错人。

之后太尉周勃要求单独拜见代王,说有机密事宜上奏。刘恒再次谦逊推辞,回答目前身份不便,不宜接见太尉,等到了代国在长安的官邸后会同诸臣后再见不迟。

其实周勃是随身带着天子符玺,准备单独奉上,见刘恒谦虚推辞,也钦佩不已,于是跪着公开把天子印玺献给刘恒,刘恒还是没有接受。

------至渭桥,丞相已下皆迎。还报,代王乃进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闲”。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玺。代王谢曰:“至邸而议之”《汉书---文帝纪》

之后,在代国官邸,代王与诸臣们先是以外藩对朝臣的宾客之礼见面,然后臣子奉上劝进奏章,献上印玺,代王三辞之后,郑重接过国玺,这才表示愿意继承高帝、惠帝所传下来的皇位。之后诸臣再以朝见天子之礼拜见刘恒。

这一刻起,代王刘恒才真正地成为大汉皇帝,也就是后世的太宗孝文皇帝。

而汉文帝刘恒,之所以幸运地得以继承帝位,归其原因:

一、运气逆天;首先是母亲薄姬不得高帝宠爱,因祸得福,被吕太后怜悯,加以善待,母子得以出外就藩,平安生活,躲过吕氏当权时对刘氏宗族的大肆迫害,成为最后幸存的高帝诸子。然后因为母家良善,不会酿起外戚擅权,因此得以被选为新君。

二、时势使然;吕太后去世,诸老臣为自保,也为消除外戚专权,起兵诛杀吕氏,因此必须清除有吕氏血统的惠帝后代、当朝小皇帝,而更立新君。如果不是这样,身为普通外藩的代王刘恒,一辈子也不会摸到皇位的边,只能在代地默默无闻地过完尊贵而平淡的一生。

三、智谋远虑;即使是接到了迎立自己为新君的讯息,刘恒也没有得意忘形,迫不及待地赶紧进京接手皇帝宝座,而是沉稳观察,进一望三,小心翼翼地探听消息,决定之后举措。

面对朝廷诸老臣时,也没有轻佻膨胀、急不可耐,而是稳重谦逊,稳扎稳打,使得诸老臣感觉代王谨慎仁德,不负所托,这才放心地将天子印玺奉上,心悦诚服地尊奉其为新君。

所以说,汉文帝刘恒,虽然以运气逆天的背景获得了皇位,但是同时也具有运、时、智三者的助力,才得以功成。这也和汉文帝刘恒本人所拥有的谦逊、温和、机敏、宽厚的个人品质有相当大的关系。

如果汉文帝的玄孙:同样因运气而被迎立为新帝的昌邑王(海昏侯)刘贺有他一半的优良品质,和微小谨慎的作风,也不至于落得被霍光废黜,从而郁闷而终的下场。这也是后话,不再叙述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庚子初春 于鹤州太平溪畔

汉文帝刘恒到底是不是刘邦的儿子

刘邦一共八个儿子,长子刘肥是同乡曹氏所生,次子刘盈为吕雉所生,三子刘如意为戚夫人所生,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薄姬。
(刘邦剧照)

其中有三子生母不详,即五子刘恢、六子刘友、八子刘建。

七子刘长的母亲赵姬还是张敖的一个小妾。刘邦出征匈奴返回途经赵国,赵王张耳将美妾赵姬送予刘邦侍寝,刘邦走后不久,赵姬发现自己怀孕。赵王张耳不敢怠慢,赶忙将赵姬送到刘邦身边,刘邦又幸得一子。

其实后人能质疑刘邦儿子的只有七子刘长,因为整个过程颇像吕不韦邯郸献姬的情节,但是张敖应该没有糊弄刘邦的胆量。至于刘邦生母不详的三子也好理解,她们的母亲极有可能也是刘邦的战利品,何况在吕雉的手下也没有出头之日。刘邦去一闭眼,昔日被宠幸的女人就遭了殃,以致于史书上也没留下记载。
(薄姬剧照)

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原来是魏与豹的女人,韩信灭赵后,魏国后宫的女人全部被刘邦占有。薄姬相貌平平,在这些女人中并不出色,所以也没有引起刘邦的注意,一入宫就把她分到织布坊做苦工。但是薄姬在魏王豹眼里,绝对是一个可以让他做梦的女人。

薄姬的父亲是秦国人,母亲是魏国贵族,二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没等结婚就生下的女儿薄氏。父亲是个苦命人,在薄氏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只能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古人都相信相面算命,母亲魏媪请了当时的知名相士许负为女儿看相,许负坦言薄氏大富大贵之命,日后必为天子之母。既然如此,魏媪心里就有了底,于是将女儿送入魏宫,做了魏王豹的妃姬。

魏王豹听说薄姬有如此贵命,自然将薄姬捧在手心。后来魏豹干脆仗也不打了,谁的势力大他就投靠谁,左右摇摆,毫无节操。他执著的认为天子跟他有绝对的关系,反不是自己当,就是将来薄姬生子儿子当。最终刘邦一生气,派韩信把魏豹给灭了,魏豹的皇帝梦也碎了,女人也归了刘邦。

魏王豹还有两姿色出众女人,一个是管夫人,另一个是赵子儿。好看的女人,刘邦不会放过,长相一般的女人他也不去理会。所以管夫人和赵子儿都得宠了,三姐妹之一的薄姬却从入宫一年多都没有见过刘邦的面。为此两个姐妹没少在背后嘲笑她。
(薄姬剧照)

一日赵子儿与管夫人暗中又在嘲笑薄姬,传到了刘邦的耳朵,出于好奇刘邦专门去织布坊找到了薄姬。刘邦一看,薄姬长的确实比不了自己临幸过的那些女人,但是倒有一种楚楚可怜的气质,于是刘邦发扬了奉献精神就临幸了薄姬一夜。自此刘邦再也没有来过,薄姬却怀上了孩子。

所以,从时间上算,孩子肯定不是魏豹的,从别的方面想,又没人敢替刘邦效劳,结论是孩子的父亲非刘邦莫属。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宁遇秦皇汉武,莫遇汉文刘恒”,为啥江湖术士最怕汉文帝刘恒

“宁遇秦皇汉武,莫遇汉文刘恒”,这句话也不知道从哪儿传出来的,难不成是认为秦皇汉武比较好骗?汉文刘恒更睿智?还是只知新垣平,不知栾大呢?

一、皇帝与术士

所谓术士,最早是关于儒生、道教之士、江湖术士等等的一个泛指。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术士的指代则更狭隘一些。到现如今,除了游戏中的那些术士职业,一般术士也只用来形容那些星相大师、占卜大师之类的了。

而对于“秦始皇、汉武帝、汉文帝”来说,这里的术士更多的则意味着是骗子。

对于他们而言,不管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也好,贪恋权力也罢,在皇位日久,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沉迷上了“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其实也不光是皇帝,现在的很多人也都如此,一个人一旦处于自己非常满意的状态,便总希望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而正是这种诉求给了一些宵小之辈可乘之机。

二、让秦皇伤心的那些术士们

让秦始皇伤心的术士主要有卢生、侯生、韩终、石生、徐福等等。

这里面最有名的莫过于徐福了。

  • 徐福所说的也确实更加活灵活现一些。他对始皇帝说:“在大海之中有三座仙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在山上有仙人居住。可带童男童去寻找仙山,向仙人求取长生不老之药。”说完之后,徐福便带着始皇帝给的数千童男童女,以及数年所用之衣物、药品、粮食等等入海求仙去了,结果几年过去了,都一无所获。后来,始皇帝在东巡之时又碰见了徐福,徐福却说因大鱼挡路,无法远航,需加派射手对付大鱼。秦皇又答应了他的要求。徐福再度出海,却自此不见了踪迹。有人说他去了日本,也有人说他去了台湾,还有人说他死在了海上,终究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此外,卢生和侯生对始皇帝的影响可能比徐福还要大一些。

  • 这个卢生是个燕国人,大概是因为燕人曾经和东胡、匈奴打过仗的关系,他给秦皇带来了一条谶语——“亡秦者胡”。于是,为保国家安危,秦皇派出蒙恬带着三十万人北击匈奴,一举拿回了河套地区。
  • 后来,卢生和侯生因为总骗始皇帝说能找到长生不老药,却拿不回什么正经东西,自然也感受到了危险。于是两人相约着逃跑了,并且还留下了秦始皇“刚戾自用、专用狱吏、刑杀立威”的恶评。结果,他们逃出升天却给其他的方士、术士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秦始皇一声令下,严查京中术士,凡有诽君者,全部拿下。当时一共抓获了四百六十余人,全被秦皇下令坑杀了。这便是著名的“坑儒”事件。

至于韩终、 石生等人,他们也曾为秦皇去寻过仙药,但结局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也在被坑杀之列吧。

二、汉武帝与栾大

汉武帝也同秦始皇一样,晚年有着贪恋长生不老的名声,不过很显然他的破坏力更大一些。

使他饱受恶名的“巫蛊之祸”便是因此而起,只不过其中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受害者太子刘据和始作俑者江充,那些胡巫们反而成了被利用的工具。

真正骗得武帝很惨的术士,最有名的却是一个叫栾大的人。

  • 此人本是胶东王刘寄宫里的一个小官,人长得倒是非常标致帅气,后来学了几天方术,便辗转来到了汉武帝面前。他自称能通仙,甚至还当众表演了一些“神奇的魔术”,让汉武深信不疑,不但封了他五个将军头衔,还封了乐通侯,甚至还将自己最爱的长女卫长公主嫁给了栾大。
  • 结果,仅仅一年的时间,汉武便发现此人方术很多都不灵验,实乃招摇撞骗之徒,于是一怒之下命人将栾大当街腰斩了,只可惜苦了卫长公主年纪轻轻就又一次守寡了。

三、汉文帝与新垣平

相比于秦皇寻仙、汉武巫蛊事件来说,汉文被骗之事就有些鲜为人知了。


西汉时期,有一种“职业”一直很吃香,叫望气者,即通过观察云气来预测吉凶,汉武寻得钩弋夫人就是受了望气者的指引。

这位新垣平便是一位望气者,而且还是望气者之中的佼佼者,他对汉文帝说长安城的东北方有五彩神气,宜立祠上帝。文帝很“听话”,当即命人立起一座五帝庙。后来,新垣平又找人弄了个“人主延寿”的玉杯献给人主汉文帝,更是让汉文帝大喜。

可是,正在新垣平志得意满之际,汉文手下的丞相张苍、延尉张释之却觉察出了新垣平的猫腻,于是暗中对其进行调查取证,果然发现了玉杯上面的问题,直接将其告到了汉文帝那。

新垣平听延尉张释之说完,当时便吓懵了,不得不将所犯下罪行一五一十都说了。盛怒之下,文帝下令灭了新垣平的三族。

水言水语

纵观三位帝王与术士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欺骗帝王虽然收益极大,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秦皇汉武这里,不管是骗人的术士,还是利用巫术害人的不法之徒,他们欺骗帝王之时,都很少有大臣敢于站出来去指出帝王的问题,都是要等到帝王自己意识到被骗才能真相大白;反观汉文,却有丞相、廷尉站出来,替皇帝排忧解难,这都是文帝为帝宽仁、善于纳谏的结果,臣子们才敢于指出皇帝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宁遇秦皇汉武,莫遇汉文刘恒”倒是显得有些道理了。

最后,再提醒一下诸位看官和我本人,对于一切不太切合实际的想法,我们还是要压制一下,以免给一些小人可乘之机。

薄姬生育汉文帝,栗姬之子刘荣做过太子,为什么她们没有正式妃嫔封号

西汉初年,皇帝的女人只有皇后、夫人、美人三个封号,汉武帝时又增设一个“婕妤”,魏晋时期才开始沿用“妃嫔”这个称号。

“姬”本身就是对女人身份的一个认同,因为秦汉时期只有皇帝的侍妾或身份高贵女人才能以“姬”相称,而决定能不能得到进一步册封的原因有两个,一就是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二就是当时身处的环境。

首先拿薄姬来说,这两个因素都不具备,她入魏宫的时候,很受宠幸,倒不是因为艳压群芳的姿色,而是由于相士一句“将来可为天子之母”的预言,所以魏豹就把后半辈子那点渺茫的希望都贴在了薄姬身上。但魏豹是项羽分的一个诸侯王,而且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他的这个王很寒酸,过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说,地位更是朝不保夕。所以既然魏豹没有大的作为,薄姬只能勉强算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并且随着魏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魏豹被刘邦灭了以后,薄姬又成了刘邦的女人。刘邦宠幸女人看实现,没有过人的姿色他从不理会,何况他也不知道薄姬“可为天子之母”的秘密。再说,以刘邦的性格,就是知道了也不见得会在意。所以薄姬入了刘邦的后宫更没有了受宠幸的资本,甚至一年多来连刘邦的面都没见过。后来刘邦出于怜悯之心与薄姬来了一夜云雨,从此又消失在了薄姬的生活中,但是薄姬却很幸运的怀上了刘邦的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薄姬是个智商与相貌成反比的女人,她更懂得宫廷斗争的险恶,所以生下孩子后给日后留一线生机,主动做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因此,直到刘邦去世她的身份和地位都没有变过。同时,也正是由于她太显得太过“卑微”,所以吕后特别允许其回到代国与儿子刘恒享天伦之乐。吕后去世后,众人拥立了刘恒为帝,从此薄姬才算是迎来否极泰来的人生。
(栗姬剧照)

如果说薄姬还算是一个幸运的女人,而栗姬就是一个很不幸的女人,她的不幸源自于徒有美丽的容颜,而没有足够的智商。

汉景帝有十四个儿,之前已经册封了小薄氏(薄姬侄孙女)为皇后,但是小薄皇后没有生育,所以在册封太子的时候就立了栗姬生的儿子刘荣,可见景帝对栗姬的喜欢非同一般。如果不出意外,等老薄氏去世,景帝很快就会改立栗姬为皇后,但是她却做了一件糊涂事儿,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这个人就是长公主刘嫖。

刘嫖是汉景帝的姐姐,一个贪婪的女人,她本身就有显贵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并不满足,她还想让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当皇后。于是刘嫖找到了栗姬,开门见山说了自己的想法。刘嫖原以为这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因为没人敢不顾忌她长公主的权势,结果被栗姬一口拒绝。原来刘嫖为了巴结景帝,频繁往宫里选送美女,栗姬早就对其怀恨在心,所以仇恨让她失去了理智。
(刘嫖剧照)

刘嫖在栗姬这里碰了一鼻子灰,毫不气馁,转身又在刘彘(汉武帝刘彻)身上打起了算盘,聪明的王夫人(武帝母亲)一看机会来了,求之不得啊!她可知道刘嫖呼风唤雨的本事。于是二人联手,一唱一和,演起了双簧,刘嫖负责在景帝面前诋毁栗姬,王夫人则在暗中使用计谋,没多久刘荣被废,栗姬被打入冷宫。

所以,尽管栗与皇后之位一步之遥,但是由于其做事太刻板,结果不仅与荣华富贵失之交臂,而落了个忧郁而终的可怜下场。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并不大,为何令后世人称道不已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好皇帝评选的话,汉文帝作为候选人绝对不会掉出前五名的排名。文帝的好,可以说发自内心,而这一切又和他的出生,还有面对的时局,和他所真心实意施行的政策有关,皇帝都不完美但是汉文帝接近完美。

汉文帝刘恒是个苦命的孩子,生母薄姬是投降的魏王豹的王妃,因为貌美还有学识而被刘邦赏识并且进入刘邦的后宫,之后生下汉文帝刘恒。之后聪明的薄姬为了避祸主动要求跟随儿子刘恒去封地,才躲过之后的“诸吕之乱”。

在“诸吕之乱”之后,朝廷重臣开始给皇帝做海选,毫无根基而又以贤明著称的汉文帝被选入视野。

于是在公元前180年刘恒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这件事看上去是好事情,运气好的没边了,居然撞大运做了皇帝,其实吧,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那时候的汉帝国,可谓百病缠身,内忧外患,充满危机,一片凋敝景象。

当时时局到底如何我们继续看。

汉朝自从高祖登位开始其实一直都不太平,先是攻灭各地割据诸侯王,,后来诛杀功臣,之后连连用兵,刘邦也在匈奴哪里吃了大亏,才有白登之围,和后来的和亲政策,刘邦死后,又遇见匈奴扣边吕后卑颜屈膝选择忍辱,之后就是吕后之乱,当时情况是吕后专政,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吕氏封有三王,引起朝内大臣和朝外诸王嫉妒,酿成“诸吕之乱”。

随后“诸吕之乱”被周勃陈平等人带头平定。

这就是西汉开国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而着一系列事情持续多久,准确的说有23年。一个国家23年都在风雨飘摇,不停内乱那当然是民不聊生。

据史料载:刘邦时期物价就已经开始飞涨,当时1石米的价格需要1万钱,也就是说120斤大米要现在2000 元人民币,比现在米价贵多啦。而购买1匹马则需要100两黄金。

于此同时,商业行为也非常混乱,商人投机倒把囤积曲奇想象严重。这貌似已经成为汉初的顽疾。

当时民间的现状是,“人相食,死者过半”,很多百姓房子没有,土地也没有,失业在家又找不到工作,政府也没钱救济,无奈只能到处流浪,就形成啦流民。流民问题一直是封建帝国最大问题之一,流民代表的就是不稳定,明朝就是亡于流民。

以上是帝国内部经济问题,还有个大问题就是藩王割据问题。

汉初刘邦以复古分封和郡县制二种方式制定帝国制度,当时分封有异姓功臣为王者七国,同姓子弟为王者九国,不仅如此,还有侯国一百余。这些封国和封侯俨然独立王国。

他们将自己封国封都视作自己都私有财产,故而尽心经营,千方百计地壮大国力,而对中央政府,只是每年象征性地交点“保护费”为税赋。

中央政府要管理全国却无钱可用,地方封国和封侯却是富得流油,其中又以吴王刘濞为最,他的封地有铜山在手,居然自行铸钱,还靠近海边可以煮水为盐,盐铜一直是封建帝国的财富根本,一个中央政府没有盐铁一个地方封王却有,这就难免尾大不掉。而吴王刘濞有如此多财富,野心当然是随之增加。

侯国富有,中央贫困,按现在说法,是部门经理比董事长拿的年薪还要多。

也因此高祖刘邦,汉惠帝,吕后及中央高官都厉行节俭,粗衣淡饭,实则是国家没钱,不得已而为之。

当时都汉帝国就是如此,强枝弱干,外有匈奴,内有流民,经济凋敝,财政困难。

而这个时候上台的汉文帝,你认为他做皇帝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吗?

汉文帝登位,形象的比喻就是在走钢丝绳,稍微不留意就有性命之忧,封国,内部流民,外部匈奴,都可以要他命。

汉文帝就是面对如此危局上台的,那么他是怎么做的?

当时的汉文帝是被大臣拥戴成为皇帝的,刚来的时候他心里也没底,大臣心里也没底。

一群都没底的人在一起,难免不互相怀疑。

可是汉文帝不同他有他的人格魅力,就算心里没底,甚至有一丝惶恐。但是以“仁孝宽厚”著称古今的他,拿出来自己的人品作为赌注。

在所有朝臣还有天下人怀疑的目光中,他以坦然承认现有局面为前提下,力求舒缓矛盾双方的情绪,力求一个相对平缓的态势。

在局势稍微缓和之后,他开始施行新政,以“轻刑法,减赋税,亲懦臣,求贤良,年岁收成不好就下沼责己,又不大更张, 一意与民休息”为政策主导。

可以说将治理地方的权利全部交出去,而他只制定大政方针。将会有的各种阻力降低到最低。

对于当时汉帝国的时局而言,需要的是“戒急用忍”,在“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的贫困现实之下,大刀阔斧的改革肯定是适得其反。

那么什么才是解决根源问题,不过是让“百姓有饭吃,不至成乞丐;百姓有房住,不至成房奴;百姓有地种,不至成草寇,百姓有工作,不至失业,这才是最紧要的民生工程。

至于那些尾大不掉的诸侯王,真的没功夫也没能力搭理,只能放之任之,等待时机。

公元前178年,刘恒下诏,“除田租税之半”,就是将耕地租金从15税1改为30税1。随后在公元前168年这个政策又实施了一次,也许是他觉得这样的力度还远远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公元前167年,刘恒干脆下诏,将田租全免。

虽然不久之后又恢复30税1的租金,但刘恒和他的帝国已经向天下昭示了一种决心,这种决心在他登基后成为一种不可动摇的治国理念,那就是以民为先,与民休息。

在恢复国力几年之后,汉文帝开始想办法解决尾大不掉的诸侯王问题。

公元前164年,齐王刘则死,无子继位,刘恒以齐国开刀,将其分为六国,之后在同年,封淮南王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实际上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削弱了侯国的实力。

虽然诸侯坐大的局面未有根本的改变,但至少在一定层面上创出了安定与发展的模样。

随着汉文帝与民休息政策的施行,汉朝国力开始显著恢复。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以万计,用来串起铜钱的绳子已经断了;国家粮仓里的粮食多得连粮库都存不住了,新粮下面压着旧粮,有些粮食已经腐败得无法食用。

如果将帝国比喻成一家公司,那么在刘恒继位之前的汉帝国刘氏企业无疑都快要破产

很多大企业正摩拳擦掌地准备清算,比如外患匈奴,比如内患的诸侯王,比如流民。

他们无不磨拳搽掌,盯上所有能抢夺的一切。

还好,还好,万幸的是,新董事长刘恒上台,经过一番董事会决议,通过“破产保护”之后的汉王朝终于凤凰涅槃。刘恒抓住了所能利用的全部机会,随着帝国蒸蒸日上,他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领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帝国接班人,这句话汉景帝刘启可能不止一次地从父亲汉文帝刘恒的口中听到。实际上,汉景帝也是这样做的,他继位以来始终兢棘业业,如履薄冰。因为帝国的好梦才刚刚开始,远未到弹冠相庆的地步。令他最担忧的,不在内廷而在外藩。

他要承先帝之业,让帝国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大”,就必须对各地藩王做彻底的清除。这也是后来汉景帝”七国之乱“的根源。随着汉文帝汉景帝二位帝王的励精图治,终于才有啦汉武帝的犁庭扫穴,成就大汉盛世和汉民族之荣光。

历史的承接就是如此发人深省,汉武帝伟大,汉景帝也伟大,但是诺要说最伟大的,我看还是开创者汉文帝。

汉文帝为汉朝第五任皇帝,他有哪些功绩

汉文帝前面有四任皇帝,高祖刘邦,孝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

刘邦逝世后,吕后专权,刘盈、刘恭、刘弘只是陪衬而已。待到吕后去世,周勃、灌婴、陈平这些重臣立即动手,把吕氏势力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他就是汉文帝。

好女人旺三代。刘恒的母亲薄姬就是这样的人。她做事低调,谨言慎行,心态佛系,不与后宫争宠,不为自身争利,既保护了自己,又确保了儿子的平安。娘俩在代国时,生活的小心翼翼,把小小的代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赢得了好名声,为以后刘恒上位创造了条件。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的稳固基础是汉文帝打下的。我们看一下他的主要功绩。

“摘桃派”刘恒入京称帝后,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他采用拉打结合的手段,恩威并施,迅速稳定住了局面。

汉文帝对自己很抠,但对待老百姓却很不错。他废除了一些极不人道的酷刑,兴修水利,长时间不收田赋,让百姓休养生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力日益强盛。

在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后,边疆的严峻形式就凸现了出来。北边的匈奴,南越的赵佗,都对国力不强的大汉朝形成了威胁。面对“胡强南劲”的局面,汉文帝采取了非常正确的策略,北拒匈奴,南抚赵佗,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汉文帝,真是大汉子民的福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