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的舅舅与他共患难,他登基后却屡派大臣劝舅舅自尽,为何?_皇帝_大臣_外戚

汉文帝的舅舅叫薄昭,是薄姬唯一的亲弟弟。薄姬自幼的地位就很卑微,身份又是非常尴尬的私生女,一直处于较为压抑的生存环境中。薄姬的婚姻也不美满,薄姬母亲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全然不顾女儿的婚姻幸福,将她送给魏豹为妾。

薄姬虽然后来嫁给了刘邦,身份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事实上她过得依然不幸福。一来,她在后宫的地位很低,与强势的吕后相处并不容易,看似光鲜的生活,其实每天都如履薄冰;二来,薄姬是一位十分聪慧的女子,对于那些讨好争宠之事并不擅长,加之刘邦身边已经有了戚夫人,对她更加冷落。

“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史记》

在代国艰难生存时期,薄姬唯一的亲弟弟薄昭,始终与薄姬母子患难与共、不离不弃,他守在刘恒的身边,充当刘恒的侍卫,陪伴姐姐的同时,也保护刘恒周全。

刘恒对这位爱护自己的舅舅非常感激,两人既是亲人,又有共患难的经历,相处得十分融洽。

患难与共的舅舅

刘邦驾崩后,吕后掌权,外戚的势力空前强大,令文武百官饱受其苦,对外戚干政的事有着刻骨铭心的痛。直到周勃、陈平带头起兵,诛灭诸吕,这块压在文武百官心头的巨石才得以被移除。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选谁当新一任皇帝合适呢?

权臣选新皇帝一般都以“年纪小”、“软弱”为先,因为这样便于控制;忠臣选皇帝一般都会推举贤明、仁德的皇帝,因为这样选对天下黎民是恩德;奸臣选皇帝,一般都会选那种沉迷美色、不理朝政的皇帝,因为这样他们就有机会越俎代庖,趁机掌权。

但这几种情况,与周勃、陈平等人所处的历史背景都不太相同,他们是刚刚通过反抗走出了外戚干政的阴影的大臣,在选新皇帝的时候,将皇帝母家势力的强弱视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展开全文

“大臣议立後,疾外家吕氏彊,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史记》

在诸位大臣看来,刘恒的母家势力非常弱,他登基做皇帝以后,几乎不可能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而且,薄姬一向为人低调,就连吕后都对她宽容三分,在众多大臣的眼中,她更是一位充满智慧且宽仁的女人,这样的母子组合,在当时几乎满足了群臣对新皇帝人选的所有期待。

受邀进京登基的消息传至代国,刘恒母子不喜反忧,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他们有些难以相信,会不会是京城有变,借此虚言骗刘恒前往,再图谋加害?对于刘恒和薄姬而言,有这种考虑完全是人之常情,到底该不该赴京犯险,这是一个问题要么登基、要么被害的重要选择题。

从这件事来看,薄昭对刘恒可谓是忠心不二,甚至可以称之为有恩于汉文帝。既然薄昭对汉文帝这么好,刘恒为何还要派大臣劝舅舅自尽,将他逼入绝路呢?

帝王家的亲情

薄昭对刘恒的忠心不假,与刘恒母子共患难也是真,但在刘恒登基称帝、薄昭封侯以后,薄昭自恃有功,且贵为皇亲国戚,行事愈发的嚣张跋扈。

刘恒派出使者钟毓外出查探时,发现薄昭的侄子薄贵,倚仗权势肆意妄为、罔顾王法,便依照当时的律法将薄贵抓了起来,并按律斩首。

薄昭得知侄子被杀的消息,勃然大怒,直接找上门去质问钟毓。钟毓为人刚正,并未畏惧薄昭,当面顶撞了薄昭,还挑衅着问他能怎么样?薄昭怒发冲冠,抽刀就将钟毓给杀了。

钟毓杀薄贵那是有理有据,依法办事,薄昭杀使者钟毓,却犯下的是死罪。此事传出来以后,关于如何处置薄昭的问题,立刻成为朝中大臣争议的焦点。有人认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薄昭也不能例外;也有人认为,薄昭不仅是皇亲国戚,更是汉文帝的恩人,大汉朝的功臣,惩罚固然要有,但罪不至死。

“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

刘恒逼死薄昭,真正地贯彻了王亲国戚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一直以来,此事被认为是汉文帝刘恒大义灭亲的典范。但事实上,刘恒坚持这样做,应该还有其他原因,否则薄昭所犯的罪并非必死的大罪。

其一,刘恒并非一直都“大义灭亲”,太子刘启用棋盘打死吴王世子刘贤时,刘启就没有受到惩罚。弟弟刘长用铁锥捶审食其,也没受到惩罚;

其二,“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毕竟只是一句口号,曹操践踏青苗,自己违背军规,不也是割须代首吗?所以说,就算是薄昭有罪,只要不是谋反,终归是可以留下一条性命的;

那么,除了“大义灭亲”以外,薄昭的死因还有哪些呢?

第二,前文已经提到,西汉的大臣最担心的是什么?“外戚干政”。当年汉文帝刘恒能够登基称帝,与他的母家势力小有很大的关系,如今薄昭掌握实权,地位尊崇,若是任由他胡作非为而不制止,难免会勾起朝中大臣对“外戚干政”的担忧,从而影响汉文帝刘恒的威严。

汉文帝刘恒是薄昭的亲人,更是大汉朝的皇帝,他是一个顾念亲情的人,否则也不会用心良苦的派大臣两次劝舅舅自尽,这是他身为帝王,能做到的最好关怀了。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