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伏牙到底需不需要拔掉?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_刘备_埋伏_益州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埋伏 刘备 埋伏 益州

本文目录

  • 埋伏牙到底需不需要拔掉
  • 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
  • 古代战争中,埋伏的军队有没有标准说埋伏距敌多远为佳
  • 假如战争中的一方正在埋伏中,突然一名士兵就想咳嗽或者打喷嚏,这时该怎么办
  • 古代掷杯为号真的靠谱吗古代到底是怎样埋伏刀斧手的
  • 庞统明知落凤坡有埋伏,为何还要去送死
  • 十面埋伏的十面都是啥

埋伏牙到底需不需要拔掉

埋伏阻生牙是否需要要拔,首先需要先判断埋伏阻生牙的情况以及牙位,一般成年人埋伏阻生牙常见于下颌智齿,就像下颌和上颌的两个八号牙,其中困扰患者更多的是下颌两个八号牙的阻生牙。建议患者到当地的口腔颌面外科去就诊,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其阻生方向,如果它的阻生方向影响邻牙的生长和功能,建议尽早拔除。如果它完全包在牙槽骨内,不影响邻牙的生长及功能,则不一定需要拔除。

另外一种阻生的情况在青少年中比较多见,即上颌尖牙阻生,建议家长带患儿到当地正畸科就诊,判断这颗埋伏阻生的尖牙能不能被顺利牵出,如果它能够顺利被牵出来,则不需要拔除,可以到当地正畸科就诊,进行开窗手术,将这颗阻生牙牵引出来,引导它萌出到正常位置。

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

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发生在徐州市九里山,因九里山的地势所以为十面埋伏。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 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了消灭刘 邦汉军的机会,而刘邦却从几次全军覆没中死里逃生,而又重整旗鼓。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瓦解了楚军斗志,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古代战争中,埋伏的军队有没有标准说埋伏距敌多远为佳

埋伏作战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出其不意,二是有效恫吓。

出其不意的目的是要出其不意的打击敌军,给敌方造成心理压力,使其方寸大乱,以便获得更多打胜仗的机会。

要做到这一点:

1,首先对敌军将领要有一定了解,一定要将埋伏地点选在敌方认为最不可能的地域,这样才能出奇致胜。

2,对敌方的行径路线和到伏击点的时间,要有相当精准的把握。而且事先要有精心的安排。因为要出其不意的埋伏攻击,从埋伏准备到发动攻击的,直至完成攻击的时间不能太长。

3,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目的是扰乱敌军的方寸,使其出现混乱,所以效果比歼敌更重要。达到目标效果后,就应快速撤退。

4,出其不意的伏击的地点,一般离己方驻扎地应该尽量远一点,以防敌人立马报复。而离敌方驻扎地也要稍远一点,一是防敌人及时营救,二是防敌人主力进行追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出其不意的伏击,主要针对的是敌方运送补济的队伍丶换防移动的敌军丶在敌方各阵地间转移的敌方要员、敌方探路的先锋部队。

历史上有一个典型案例,在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元帅在一马平川的郑太路附近设伏,在同一地点一连七次伏击了日军的补济车队。堪称奇观!

出其不意的伏击,埋伏距敌人经过的路线应该尽量近一些。最好别超过三十米。

还有一种埋伏作战的目的就是有效恫吓,使敌人投鼠忌器,最后是知难而退。

这类埋伏要注意:

1,要充分利用险要的山形地势,让敌人明白对手设了伏兵,不敢轻易靠近。

2,要充分了解来犯之敌的实力和敌方主将的性格与才能。不要轻易与之短兵相接。例如秦将邯彰设伏将项羽军围困,邯彰对项羽的能力了解不够,对项羽军的战斗力也了解不够,结果埋伏没问题,军队数量也占优势,仗却打输了。

3,以埋伏来恫吓敌方,注意埋伏的距离。

面对人数众多的敌军要近距离设伏,一般最好在百丈之内,也就是三百米的样子。目的是打他个措手不及,给敌军造成混乱和恐慌,以便最大限度的杀伤敌军。

敌军人数过多,敌方主将指挥难度大,军队作出反应的时间也要长很多。一旦出现突发的重大混乱,敌方部将们首先会想到自保,然后再搞清状况,再作出反应。如此一来,就会各自为战,一旦有大的风吹草动就会一哄而散。

面对人数不多的敌军时,设伏就要适当保持距离,最好在百丈开外,而且不要主动接仗,最好以弓弩丶枪炮攻击。

敌军人不多,反应相对较快,敌军首脑一旦认为无法逃脱,要么会投降,要么会做垂死抗争,万一遇上项羽那样的悍敌,胜负难测。不如一边远程攻击,一边加强围困来得实际。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法人人读,结果却差异巨大。世事无绝对,对于所学,一定要注重联系实际情况,要活学活用。兵者诡道、险事,一时之失,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假如战争中的一方正在埋伏中,突然一名士兵就想咳嗽或者打喷嚏,这时该怎么办

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大。我参加两山轮战时也执行过类似的潜伏任务,我们是在口中含上一颗小圆石子,时刻提醒你不要发出声音,再加上铁的军纪,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本人怕将小石子咽入腹中,就将它压在舌尖下,没成想效果绝佳,不仅提神醒脑,而且生津止渴,压饿开胃又能抑制烟瘾。想戒烟的朋友可以试试。

古代掷杯为号真的靠谱吗古代到底是怎样埋伏刀斧手的

掷杯为号的本质,是事先准备好杀手,在对方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将对方杀死。这种行动要想成功,动手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太早或者太晚都可能失手,所以需要一个统一的号令。摔杯为号虽然是演义小说中的说法,有比较强的戏剧性,但从本质上来看,还算是靠谱的。

比较高明的设计,其实是不需要掷杯为号的,事先已经确定什么时候动手。这方面,最经典的例子是李密杀翟让。

李密走投无路时,投靠了翟让,翟让把领导权交给李密,但翟让身边的人都很不满,李密因此决定动手。

在一次大战之后,李密在自己的营中设宴,翟让带了一大帮人过来喝酒,大部分随从都被请到别的帐中去喝酒。李密亲自陪伴翟让,喝酒中间,他拿出一只名弓给翟让看。翟让是武将出身,当然要拉弓试一试。当他把弓拉开那一瞬间,李密手下一个名叫蔡建的剑士抽出宝剑,从后面一剑斩杀了翟让。

估计当初也是这位蔡建把名弓拿给翟让的,并顺势站在他的身后,所以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蔡建一动手,就相当于摔杯为号,其他人也在各个帐中同时动手。翟让的兄弟、侄子和亲信都一起被杀,徐茂公也差一点被乱刀砍死。单雄信事先被李密收买,毫发无损。

这次行动不需要摔杯为号,也不需要特意隐藏刀斧手,只是设计精巧,号令整齐,所以非常成功。

那么,在这一类行动当中,刀斧手的埋伏也是很有学问的。

我们先说一个历史上失败的案例。

唐文宗时代的甘露之变,李训谋划铲除仇士良、鱼志弘等宦官,事先把一些武士埋伏在左仗,然后声称左仗的石榴树上降下了甘露。唐文宗就派仇士良、鱼志弘等太监前去查看。

仇士良等人走到那里,突然“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仇士良等人一看,知道有埋伏,慌忙逃走,整个计划完全失败。

在这里,李训的计划漏洞太多,而且刀斧手的埋伏做得太不好,藏在幕布之后,被太监们看到,而且兵士的兵器还叮叮当当乱响,可见,行动的组织非常差。最要命的是,当行动败露时,没有人及时对那些士兵发出行动的号令,眼睁睁地看着太监们逃走。

真实的历史上,隐藏刀斧手的最好办法是合理的设计,比如袁崇焕在双岛诛杀毛文龙。

袁崇焕是文臣,毛文龙是武将,而且随身带了许多兵将前往双岛。袁崇焕事先“设幄山上,令参将谢尚政等伏甲士幄外”。

毛文龙来到,一部分部卒在山下就被隔绝开来,在山下的交拜等活动结束后,袁崇焕和毛文龙步行上山,毛文龙的一大部分随从又被留在了山下。如此一来,陪同毛文龙上山并最终进入幄帐的亲信已经所剩无几,根本无法和帐里帐外的武士相对抗。所以,当袁崇焕拿出尚方宝剑,要对毛文龙动手时,他根本就不敢反抗。

庞统明知落凤坡有埋伏,为何还要去送死

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还。庞统字士元,荆襄人士。统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识,又精通谋略,他被庞德公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演义中,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周瑜去世后,庞统曾有意投靠东吴,只因大骂公瑾得罪了江东,只得投靠刘备。庞统投靠刘备后,成为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受益州刘璋的邀请,率军入川共拒张鲁。

次年刘璋因但心刘备取益州,拒不拨发粮饷,刘备与刘璋之间产生间隙。建安十九年,刘备与庞统约定共取雒城,按照约定,庞统走小路,刘备走宽敞得大道。然而不幸的是,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伏击,中箭身亡。于是有人便产生疑问,以庞统的智慧可以看出落凤坡小路有伏兵,为何还要去送死呢?个人认为,庞统走小路,有着深刻的原因,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刘备曾多次暗示庞统小道有风险,庞统依然选择小路,这是有意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与益州刘璋产生间隙之后,刘备军与川军已经多次交兵,魏延更是活捉了冷苞,可以说两军矛盾不可调和,战事一触即发。再次关键之际,庞统向刘备进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取中计:攻下雒城,然后在徐图益州。

只是去雒城有两条道路:南边有小路,可以取雒城西门,山北有大路,可以取东门。庞统知道小路有危险,为了让刘备规避风险,庞统宁愿选择小路。毕竟刘备是三军主帅,在庞统看来,三军可以没有庞统,但不可以没有刘备。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玄德曰:“吾自幼熟于弓马,多行小路。军师(庞统)可从大路去取东门,吾取西门。”庞统曰:“大路必有车邀拦,主公引兵当之。统取小路。”

庞统取小路保护刘备,除了因为刘备是三军主帅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刘备对庞统有知遇之恩,并且十分敬重庞统。庞统投靠刘备,是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庞统在投靠刘备之前,曾参加考试,刘备见庞统文笔很好,对事物有独特的了解,这才让他去做了县令。庞统因嫌弃官职小,并没有认真管理。后来张飞前来追问,庞统却在几个时辰之内,将百日公文全部处理殆尽。

张飞感到十分惊奇,奏报刘备,刘备不顾阿斗生病,星夜赶路,亲自前来探望庞统。次日庞统醒来,声称口渴让人前去买酒,并将酒壶扔给刘备。刘备二话不说,给庞统买了一壶酒。庞统却对刘备说:刘皇叔,你以为这样就可以感化被你伤过的人吗?我庞统去意已绝。刘备又亲自送庞统,并且将自己的坐骑送给庞统。这才感动他,从此庞统誓死为刘备效力。

显而易见,刘备对庞统有知遇之恩,一个想寻求人才,一个想寻找明主,二人一拍即合。而庞统却深深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毕竟他不像东吴孙权那样傲慢。庞统投靠刘备后,食则同桌,睡则同榻而卧,刘备对其十分敬重,宠爱有佳,庞统更是感激刘备的恩惠。因此在选择去往雒城的道路上,庞统宁愿以身犯险,也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其次庞统以身犯险,也是让刘备夺取益州要名正言顺。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胸怀大志,诸葛亮隆中对更是为刘备规划了美好的蓝图:夺取荆州,攻取益州,吞并汉中,出秦川直取两都,进而扫平天下。当时刘备已经拥有荆襄之地,也有心攻取益州,只是担心益州为刘璋基业,都是汉室宗亲,刘备不忍心下手,再者说他也出师无名。故而益州名仕张松、法正,因益州刘璋昏弱,曾多次劝刘备攻取益州,就连庞统诸葛亮也多次相劝,刘备只是不肯。在刘备看来,如何出师有名,收服益州人心,这才是重中之重,毕竟刘备不想饱受世人的唾骂。

庞统也看出了刘备的用心,想取益州却担心不得人心。后来刘璋拒绝提供粮饷,这是有意逼迫刘备撤军得意思,刘备大怒,将来使大骂赶回。这时刘备与刘璋之间已经有很大矛盾。庞统再次劝说刘备进取益州,率军直取成都,并为刘备成功规划三条路线。而刘备却采取攻取雒城,然后再相机而动的策略,其实庞统心里明白,刘备依然是有所顾忌。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比为上计。杨怀、高涪,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而将闻之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回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

因此庞统取小道,明知其有危险,正是想借此机会与川军交并,制造更多的矛盾,让刘备攻取益州能够出使有名。只可惜,庞统与刘备换马而行,在落凤坡被当成刘备,被乱箭射杀。虽然刘备有了讨伐益州的名义,却损失了庞统这样的谋士,况且庞统享年才三十六岁,这是何等的可惜。

再次庞统明知小路有风险,却没有料到被乱箭射杀。其实庞统在选择小路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刘璋心怀不轨,况且当时川军和刘备军益州交兵。庞统知道小路有伏兵,但还是有着侥幸的心里。其实即便庞统不被射杀,甚至没有负伤,刘备都有讨伐益州刘璋的理由。毕竟刘备当时是以撤回荆州为借口进兵的,而庞统在撤退的路上遭遇伏击,这是刘璋的无义之举,这也正式标志着刘璋向刘备宣战。毕竟是刘备帮助刘璋,赶走了张鲁,降服了马超。也就是庞统其实没有必要死在落凤坡,以此来成为刘备出兵的理由。

只可惜,庞统当时与刘备换马而骑。川军将士又将庞统当成了刘备,这才下了狠手。因此庞统死的如此惨烈,也是出乎意料的。显而易见庞统走小路以身犯险,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只是他不知道后果会如此严重。

你是如何看待庞统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十面埋伏的十面都是啥

十面埋伏的十面都是哈?我记得,十面埋伏,是古代的一句成语,十面埋伏是发生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与韩信战争的故事。十面埋伏是刘邦的几十万大军,从十面设伏把韩信的军队,全方位包围圈的情况。后来十面埋伏,又改为了四面楚歌的意思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打江山时,爱读古代书藉,常常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自己的伟大智慧与古代有价值的战争经验教训相结合,打了若干个大战略的战争取得一个又一个大胜利,其中也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战略战术起的作用。为此,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是有价值而永远都可以借而用之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