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曾经和两个男人同居,鲁迅和女学生结婚,为何文人多情种?知名女作家丁玲自称李自成后裔,拿出文物作证,学者说是事实,你如何看_小说_临澧_女性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丁玲 小说 临澧 女性

本文目录

  • 丁玲曾经和两个男人同居,鲁迅和女学生结婚,为何文人多情种
  • 知名女作家丁玲自称李自成后裔,拿出文物作证,学者说是事实,你如何看
  • 丁玲的简介有哪些著作
  • 丁玲公园有什么好玩的
  •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张爱玲,萧红,丁玲三人的创作风格

丁玲曾经和两个男人同居,鲁迅和女学生结婚,为何文人多情种

这个命题本身就偏颇,什么叫文人多情种?情种的产生不仅出现在文人当中,哪个人群中没有情种的产生?表现最为突出的应该是演艺界。尤其是影视剧演员中间,可谓是诽闻不断,花絮乱飞。

丁玲与鲁迅都是上世纪的知名作家,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望。Te们个人的私生活应该说还是比较严肃的,人嘛,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饮食男女,都有七情六欲。名人也是人,人的基本需求当然名人包括作家也不例外。

不清楚题主为何突然关心起两个已故多年的知名大作家的个人私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作家对社会、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洞察秋毫,以细节描写使得个人的作品呈现出生动活泼,烘托主题。有些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影子,这也符合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题主将情种冠在两位已故大家头上,是非常不严肃的事情。丁玲与两个男人同居也是有先后顺序的。鲁迅先生娶了个人的学生为妻更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再怎么也不是见一个爱一个,怎么就成了情种?

所以说,对于作家,应该关注的是Te们的作品,而不是作者个人的私生活。人在年轻的时候,无论是男还是女,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人在个人的感情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该说尊重人家的选择,只要不违法,不违人伦道德,应该不求全责备。(原创于:2021/07/09)

知名女作家丁玲自称李自成后裔,拿出文物作证,学者说是事实,你如何看

关于丁玲与李自成的关系,不是史学界的热点问题,也很少受广大文史爱好者们关注,再加上近年来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渐渐淡化,便更少为人所知了。但仔细琢磨这个问题,还是颇有意思。

丁玲是不是李自成后裔?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在反对者当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已经去世的李敖。在李敖的《求是新语》中有一条专门的《丁玲是李自成之后?》,他写道:

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我就不相信这一说法……李自成当红,自然就有妄想症者“自我涉入”,产生“夸大的妄想”或“光荣的妄想”。

李敖还举了英王乔治四世声称自己在滑铁卢击败过拿破仑的例子,言语之间,讽刺意味十足。


是丁玲“冒认祖先”还是确有其事呢?还得从源头来看。

丁玲本名蒋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蒋家大院。她分明姓蒋,如何跟李自成联系起来?根据现在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丁玲的家乡确实有很多和李自成有关的传说故事,而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是说闯军战败时,有一个自称姓蒋的男子携带幼子来到临澧避难,过了些年,他自称挖到了黄金,发了家,从此在临澧定居,蒋氏发展为一个大族。再往后,蒋姓后人有一部分迁回了陕北,另一部分继续在临澧生活。

有些人认为,这个蒋姓男子就是李自成!他并没有战败被杀,而是隐姓埋名隐居于临澧,而且那个挖到黄金的说法也不过是托词,他逃跑时本身就携带了许多财宝,依靠这些才振兴了家业。

对于这个传说,丁玲本人是如何看待的呢?

丁玲曾经写信给学者穆长青,委托他来研究自己的家世,她这么说:

根据这族谱的记载 ,我一点也看不出我和李自成有什么血缘关系。 因为我不治史 ,也无暇及此 ,未能进一步研究立论。 你如有兴 ,尚可进一步探索 ,并向临澧县政府接洽借阅参考。

从中可以看出,丁玲本人并不确定自己和李自成有或是没有血缘关系,而且她知道自己不是专门的历史研究者,所以才希望其他人来研究。

那么就事论事,李敖对丁玲的讽刺是不应当的,这种讽刺本身才是一种充满傲慢的“妄想”。


再来说说李自成,根据正史记载,李自成死在了湖北九宫山,在其他的记载中,有说他死于湖南,也有说他隐居在夹山灵泉寺的。究竟如何,史家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李自成战败时从关中逃往两湖,日渐窘迫,必然会有一些部众、随从逐渐散布此地,其所携带的重要物证也很可能随之流散。这也是两湖地区之所以产生许多关于李闯王的民间传说的重要原因。

临澧蒋家的确曾经收藏有10多件高等级的明代器物,比如双耳带盖龙凤玉扁瓶、镂空雕龙玉饰牌,有人专门撰写过一篇《临澧蒋氏家族藏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但是凭借这些器物就能证明蒋家是李自成后人吗?恐怕还是不能,因为蒋家获得这批器物的途径,已经说不清楚,完全有可能是在闯军战败时设法购得甚至是缴获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不支持蒋家是李自成后人。根据民间传说,蒋家是依靠李自成携带的珍宝才发了家成了大族,可是实际上,临澧蒋氏早在北宋就发迹,远祖蒋之奇是跟苏轼同榜的进士,除了元代外,其他时段蒋家可谓世代簪缨,又何须借助闯王珍宝呢?

丁玲的简介有哪些著作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10月12日出生生。湖南临澧人。现代女作家。丁玲是常用的笔名。此外,还有彬芷、晓菡等笔名。卒于1986年3月4日。幼年丧父。从小深受母亲反抗封建礼教、主张妇女独立自强思想的熏陶。小学时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和林纾译述的外国小说及《小说月报》等 。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在这期间,在与瞿秋白、向警予等人的交往中,接触到社会革命的理论,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同时也丰富了生活阅历。从1927年至1929年间的作品,收入《 在黑暗中》、《自杀日记》等集中。这些作品描写冲出封建家庭的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和新的生活,但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空虚、伤感甚至绝望的情形。莎菲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由于富有时代色彩,又写得大胆细腻、形象生动,获得读者的强烈共鸣。从此成为引人注目的女作家。

丁玲公园有什么好玩的

丁玲公园位于白马湖中学旁,沿着南大门入口的台阶步入园中,登上了门口的小山,从这里可以看见公园内“冰之湖”的全貌。以该湖为中心,东岸的丁玲广场和北岸的珍珠广场隔湖对望,四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和景观系统环绕四周。沿着园区逆时针一路前行,满眼都是绿色,亭子、假山、石块错落有致地分散在树间,弯曲的小路划分出不规则的区域。市城投龙马公司副经理欧成介绍说,绿色植物中乔木已经全部栽种到位,还有部分灌木和草丛待栽。在湿地景观保护区,按照规划将原场地范围内大量的水塘、河涌贯穿连通,形成生态幽静的休憩环境。有摩天轮,有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街,还有数座风格迥异、独具韵味的桥。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张爱玲,萧红,丁玲三人的创作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三位女作家张爱玲,萧红,丁玲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意识表现了她们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创作特点.她们敢于将传统地位中始终扮演“配角“的女性在文学中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打破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是新式女性。

1939年,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

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此后,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这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是张爱玲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让她饱受非议的一段经历。同年,张爱玲不仅创作了《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还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散文集《流言》,并且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因此她的小说不能归于任何一个小说流派,而是个独特的存在,为中国小说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张爱玲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的价值。其小说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

张爱玲的小说,与丁玲、冰心等女性作家的作品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远离抗日救国的主流话语,把眼光投向了“婚姻、爱情、家庭、女人的挫折、女人的处境——一个充满女性气息的世界”。其小说集《传奇》刻画了一大群真实地生存于男权文化之下的女性群像。在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一样,从女性本体出发,怀着对经济和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孜孜于女性悲惨命运的写作,通过对一系列女性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的描写,既揭示了男权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及习俗对女性的摧残,更将笔触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从女人原罪意识出发,对女性自身的人格弱点进行了思索与批判,开启女性批判立场。

张爱玲是人物刻画的巧匠,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变态人物形象和各色人物,尤其是对两性心理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由此反映出人物心理的进展,体现了作者对人物丰富复杂内心的深切理解,揭示出某种社会根源,使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深度。小说的叙事方式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并利用反讽和参差对照的写法构成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在时空设置、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等方面的结构安排上独具匠心,使小说呈现出色彩纷繁的面目和悲悯苍凉的美学基调,将读者一步步引进作者营造的苍凉世界里去。小说意象的营造丰富而传神,她善于将声音、气味、色彩等感官调动起来,具有鲜明的视角性和立体感。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别具一格,词语既典雅又通俗,既艳丽又灵透,造语新奇,“通感”手法运用得当,艺术感觉异常敏锐精微。

张爱玲散文所体现出的情、趣、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同她在散文中所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段分不开。首先,在文体上,她采用了议论小品文的文体。其次,在语言的运用上,她采用的是形象的叙事语言和精警的议论语言交替的使用。在散文中,她常用的一个艺术手段就是采用一些物化的意象将人物、景物或心情传达得精致、细腻、形象可爱,充满着艺术的韵味和精致。

作家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

文学创作1933年3月,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

文体特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语言特点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临澧佘市镇高丰村。

1922年丁玲赶往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1923年丁玲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

三十年代初期,丁玲就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

丁玲发表小说的时间要晚一些,《梦坷》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的1927年和1928年,冰心、庐隐、冯沅君诸人早已名声闻达于世,但是后来者异军突起。以表现五四落潮时期一种时代的苦闷和刻画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复杂性格而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别人没有能够写出,而新文学史上也无可替代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有《梦坷》《暑假中》等一批作品,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一举成名的丁玲写作十分勤奋,短短两年间她就有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小说集出版。这些作品题材内容不尽相同,,思想艺术水平有高有低,但都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寻求出路的社会反叛情绪和社会批判意识。尤其是,其中那些表现青年知识女性生活的作品,透过五四以后到五卅前夜凝重的时代,氛围的描写,楔入主人公心灵的深处,开掘出一种深深的时代的失望和痛苦。表现出热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和对于未来的朦胧,而热切的憧憬。

丁玲没有辜负时代的厚望。她从描写知识,女性的苦闷和,痛苦的狭隘天地里挣脱出来,开始正面描写社会革命斗争,表现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1930年初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接着,又以《1930年春上海之一》和《1930年春上海之二》作为参加左联后向读者的献礼。这些作品诚然未能摆脱早期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的公式,但是,放在左联时期,许多同类性质的作品中作一比较,小说对于革命者心理的描写和性格的刻画却是比较真实自然,也比较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家对于自己笔下的生活和人物,并非仅仅有理性的认识而没有生活的真实的体验,两篇《1930年春上海》,尤其如此。这说明作者陷入恋爱与革命的冲突里去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超越和突破了既有的创作模式,对于丁玲来说,这种创作上的转变,无疑是宣告了她的创作将和时代一同前进的可喜信息,宣告了丁玲对于创作危机的超越。丁玲从此跨进革命文学作家的行列。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

综观丁玲的创作可以说她在现代文学史中是有独特贡献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的特色鲜明而有个性,主要有两点:第一,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她创作的阶段虽不同,但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思想穿透力这一创作追求,却是一以贯之的。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到解放区创作真诚地揭露封建观念和种种现实弊端,都清楚地反映了作家深邃眼光下现实主义创作的力度。女性文学突破个人狭小范围,恰恰以丁玲的革命姿态和现实主义创作为标志。她是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第二,丁玲小说创作艺术的创新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丁玲善于写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长于透视性格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重视表现人物情感和讲求写作笔触细腻,这在女性作家中更显其艺术的独特。莎菲、贞贞、陆萍等形象,在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很少有丁玲那样在刻画时将自己人生的体验,尤其是女性生活的感受,深深融合在她们身上的;尤其那来自心灵的振荡、灵魂搏斗的对于历史变革感受深切的描写,更凸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性。丁玲创作从最初的革命文学的峻急,到后来的深入现实的厚重,以及从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与她突进主体(作家)和客体(人物)双重内心深处密切相连的。

最后,不妨从丁玲早期小说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简析中,进一步印证作家的审美个性和艺术探索。这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它在《小说月报》1928年19卷2号上发表后,主人公莎菲这个“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便引起了当时文坛极大的震惊,作家也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声誉。这正是五四落潮以后知识女性精神追求和心灵颤动的生命真实在莎菲身上的集中体现。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叛逆的、苦闷的、彷徨的知识女性形象。莎菲充满矛盾的性格,在她与懦弱的苇弟、表里不一的凌吉士失败的爱情选择中得到充分揭示。莎菲从封建家庭出走,崇尚个性的真正解放,但总是求爱失爱,在无乐可寻中抱着“及时行乐”的幻想。她鄙视社会的隔膜、欺骗,以个人的孤独的灵魂进行倔强反抗。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反抗充满着病态,而敏感、多疑、怪癖和狷傲,则构成其性格的基本特征。丁玲以这个形象生动折射出时代剪影,即五四的个性解放随着历史的进步只剩下了凄厉的哀伤和疲惫。作家高度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面貌,并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率真的心理描写,深入到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翻开了五四以来郁达夫式的感伤抒情小说新的一页 ,从而也奠定了作家全部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的基调。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