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东夷、南蛮、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终去向如何?_东夷_华夏_西周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国历史上流传上古就有四夷之说,所谓“北狄、西戎、南蛮、东夷”是中国古代的以中原统治四方的地域之说,其“北狄、西戎、南蛮、东夷”不是专指某一地区或民族,但在各个历史阶段其还是有着一些不同的政权存在。

随着华夏文明的融合和中原政权的变化,这些称谓也在逐渐消失。那么我们今天就去了解一下这几个称谓所代表的意义,其指的是古时候哪些民族?这些称谓所代表的民族最终又都消失去了哪里?他们在历史上都有哪些影响?

概况

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称谓,并将其合称为四夷,亦泛指除中原统治中心的其他部族。

《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孟子梁惠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展开全文

从历史资料记录可以看出,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

《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粒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有不火食者矣,衣羽毛穴居。”

在先秦时期,中原民族政权对于四夷的称谓比较笼统,其戎狄不分家,蛮夷常相伴,只是在地域上对中原地区以外的民族的一种称呼,用以区别于中原地区,这一时期的称呼还有诸夷、诸夏等。

至于汉朝则有了一定的概念,形成了完整的夷夏之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针对这些地区民族的统御政策。

这一概念在这之后才逐渐有了更详细的地域区分,甚至很多时候其指的是某个地区的所有政权,而非某个民族政权。这种概念在之后更加明确,并得以发展。

如果说,《史记·五帝本纪》所记的“五帝”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多支远古祖先通过战争、迁徒、融合等多种形式实行重新组合的一个重要阶段的话,那么在距今4000年前至2000年前之间,中国历史则进入到了华夏与诸夷分野,并通过各种形式相互作用、重新整合的另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下面我们以时间线为主导,从多方面去寻求四夷之说的发展和演变,并探究所谓“四夷”的去向。

一、上古时期,东夷有太昊;五帝时代,黄帝战蚩尤

上古时期就有流传东夷之说,而将五帝时代归入这一时期,通过上古之战,对东夷和南蛮这两个流传久远的部族进行一个单独的了解。

(一)黄帝与炎帝,炎黄子孙的华夏基础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其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

黄帝的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他打败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部落。

黄帝统治中原之时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数学、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

相传尧、舜、禹、汤等都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也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相传三月初三是黄帝诞生的日子,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每年的三月三和清明节是今人祭祀黄帝的日子。

炎帝是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和黄帝共称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其部落最早居住于今陕西岐山东部。

①炎帝制耕种之具,种五谷,开辟市场,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等,对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②炎帝还立历日,定星辰,分昼夜,明日月,月为三十日,11月为冬至。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史料记载,黄帝和炎帝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的首领。后来,两个部落相互竞争。

在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后世将黄帝和炎帝称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并自称为炎黄子孙。

华夏后世的所有帝王均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而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

甚至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

《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则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

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其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二)伏羲裔太昊,太昊建东夷

相传,东夷部落的祖先是太昊,而太昊是伏羲的后裔,其也被称为东帝或青帝。

太昊生活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由于黄帝与太昊同为伏羲的后裔,因此也可以说华夏与东夷自一开始的神话时代就属于一个血脉。

《后汉书 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这里说的就是东夷的部落划分,其以图腾信仰为基础,并诞生了多个部族,甚至黄帝、蚩尤、少昊都出于此。

后来,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并以中原地区为居住之地,发展出华夏民族。

而蚩尤败走南方,自此有了九黎蛮苗。

至于东夷则因为长期远离中原地区,逐渐发展出与华夏不同的部族特点。

说到底,传说中华夏起于东夷,而蛮苗也起于东夷,这是华夏与诸夷关系的起点。

(三)黄帝与蚩尤,华夏与蛮苗

九黎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其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部落,他们信仰、崇拜鸟、兽图腾。

也有学者将良渚文化视为羽人或羽民发展而出,而从各种习俗上看,九黎很可能是来源于南方骆越后裔。

译音“黎”在壮语中是“蛇”的称呼。

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

《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

《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称之为“蚩尤九黎”或“九黎蚩尤”。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民族比较集中。其起初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为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部落。

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后来随着迁移发展,其定居于长江流域,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也有人认为上古之时,长江、汉水流域都是九黎之地。

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以蚩尤为首,共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酋长,而蚩尤是大酋长。

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

距今约5000年前,炎帝与黄帝结盟,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蚩尤以失败告终,九黎迁徙向更为偏远的南方山林。

《风俗通义》说:“颛顼有子曰黎,为苗民。”同时,古代《苗经》及苗民《姓氏歌》都说古代苗民大姓的首领是“纹黎够尤”,即“九黎蚩尤”。

“蚩尤九黎”也是苗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更是华夏古史传说中的三大部落联盟集团(黄帝、炎帝、蚩尤)之一,其首领蚩尤是苗族世代崇拜的英雄。

(四)后稷之子举族迁徙,远离犬戎,建立周国

周朝的先祖不窋,是后稷的孩子,在夏朝太康失政时,带领本族人到了现在的甘肃庆阳定居,与当地的犬戎杂居。

后来周人不堪戎狄的侵扰,从不窋的孙子公刘开始举族迁徙,直到古公亶父时定居在陕西周原,通过在周原的发展,到周武王时建立了周朝。

二、夏、商、西周之时,诸夏与四夷的融合逐渐形成华夏

上古时期,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适宜,雨量适中,土壤肥沃,故较早便进入城廓农耕社会,此时以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

由于在当时的中原之外的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夷者,带弓之人也。

华夏之外为四夷

华夏两字使用之初,是指中原(河南)一带,或有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地方。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夷字有多重含义,其主要意思是“平”。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夷字“从大从弓”。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 因此有所谓“东夷”为东边的弓箭手的说法。

传说和古典文献记载认为射去九日的后羿是东夷领袖。

但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尸或者人字,和弓无关,因此以夷字“从大从弓”认定夷字为弓箭手之说可能是汉代人穿凿附会而来。

此时的夷应有多重含义,泛指周边所有民族,即四方之人的含义。

诸夏与诸夷

所谓华夏,即汉族的前身,其直接来源是夏、商、周这三个时代的民族。

诸夷,则泛指当时华夏周边诸族。

华夏与诸夷的分立及其相互斗争、相互融合,最终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都充分说明了夏、商、周各有来源,如果从族系发展的角度来看,三者之间曾经存在着长期的独立并存关系;而如果从建立中原王朝的角度上看,则有着先后继承的关系。

不过,这三者其最初都不是以汾、渭、伊、洛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土著居民。而关于夏人的来源和先夏人民早期的居住地,目前则仍然很难说清。

因此,总体来说,早期的诸夷与诸夏是属于一个不断相互融合的阶段。

(一)夏、商、周的起源与诸夏形成,诸夏的融合

1、夏朝

夏朝建立前夕,夏人的活动中心是在晋南地区,大禹和夏启创建的夏朝,则以晋南和豫西一带为中心。

当时,我国境内南北各地分布着众多文化族群,这些部族都同时经历了由氏族向国家的历史转变过程,而由于夏人建立的国家地望居中,故称中国。

2、商朝

商人来源于夏朝统治中心的东北方向的东夷集团,其起初臣属于夏,至汤时,西商伐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不仅占有了夏朝的疆域,同时还继承了夏朝的文化,使夏人和商人在文化上实现了融合。

3、西周

周人兴起于商的统治中心西部,其先后为夏、商的西部方国。

至商朝末年,西周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武王时,其联合西方和西南各部族,东下击败商,占领当时的中原,建立西周。

夏成为天下共主初期时,商人远在东方,周人偏处西土。相对于商人和周人,当时的夏人居住于中央。

武王击败商以后,在夏朝的统治中心伊洛平原上营建洛邑,作为控制天下的中心。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巩固统治措施,同时也证明周人对夏、商以来传统文化的认同。

当时周公制礼作乐,其就是以继承夏、商优良文化传统作为基础的。

孔子颂扬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4、夏、商、西周文化融合,是为华夏

鉴于西周对夏、商文化的认同,因此西周时期原来的夏人、商人和周人都可以称为夏人。

夏人所居之地处于华山脚下,当时,这一带的土著居民早在仰韶文化以来,便普遍流行以玫瑰花图案作为族群标志,因称为华人。

至西周时期,由于三个时代文化的认同,所以接受西周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及其所辖人口便得名为“诸华”,或称“诸夏”,合称则为“华夏”。

(二)诸夷与诸夏,征战与交流

1、西戎灭商后,犬戎复灭西周

西戎出现较早,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殷周之际,有鬼戎、余无之戎等。

确定地以戎作为族称始于周代,在灭商以前,戎主要用来称呼周国附近与周国为敌的各部落,其集中于周国以西的陇山地区,故称为西戎。

在西周兴起时,西戎仍是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称,并且其在不同时期也有着许多不同的名称。

周文王曾经统御西戎诸部,就是打着“征殷之叛国以事纣”的旗号,即以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部落与方国的兼并,有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

而后,西戎诸国不断强大,犬戎甚至灭亡了西周,这就是曾经的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灭商时周王统御西戎,而西周灭亡也有西戎参与。)

①鬼戎

这一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称的族群,他们已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在战争中各部落靠着一定的结盟统一号令进行协作。

②犬戎

犬戎又叫猃狁,其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犬戎灭亡西周后,进一步壮大,此后,犬戎便成了华夏民族最大的敌人之一。

2、北狄与西戎,此时不分家

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是古代华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狄”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

《尔雅·释兽》说:“麋、绝有力,狄”。

《礼记·乐记》说:“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

考古文化证实,北狄在最初时以游牧为主,其曾至燕山以南、河套、阴山地区,并且受到商周文化影响较深。

其族姓为厘(同音),起初也称山戎,春秋时的北狄也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鬼方、猃狁,属于羌戎族系。

商代甲骨卜辞,常见“奚”的称号,其指外来的被俘虏作为奴隶的人。加上南北朝时期的奚族的推断,此时的奚就是北狄的一种称呼。

考古发现,到商代晚期与西周时期,阴山以北也进入了青铜时代,在南西伯利亚、鄂毕河上游及哈萨克地区,分布着命名为卡拉苏克文化的青铜文化。而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北狄的起源,其与商有着很大的联系。

3、南蛮多山林,于中原偏远

南蛮的称谓最早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其描述指南方额头有纹饰的族群即是南蛮,多喜欢吃生菜。

①夏朝时期,南蛮主要为三苗。

②商朝时期,南方的蛮族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

③周朝时期,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比较有名的有:扬越、荆越、百越、南蛮、荆蛮、巴、蜀、濮、闽等部落或方国。

周昭王时期,曾三征南方蛮族,导致天子六军覆没,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了南方,当时南方蛮族借助地理优势,其势力发展非常强大。

4、东夷多沼泽,后羿篡夏,成康复国,淮夷称雄

夷的族称,最早出现是在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古籍记载在夏时代的东方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

而九夷都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夏朝与东方诸夷关系的记载。

《竹书纪年》所载,夏代还有淮夷、蓝夷;《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一作岛夷,字形近似致误);青州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与淮海之间扬州也有鸟夷(一作岛夷)。

“夷”这个字最早出现于西周金文,但在这之前以象形的“尸”“方”为主。古人认为,“尸”“方”就是东夷。

郭沫若先生说:“尸方当即东夷也。征尸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则殷代之尸方乃合山东之岛夷与淮夷而言。”

西周金文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

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其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的称谓。而这些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时期对东方部族用不同地理方位的概括。

西周早期仅见有“东夷”,周公、成王东征的对象金文中记载都概称为东夷。

《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当时史料记载,东夷主要是在今山东省中南部,此为东夷起源之地,也是夏、商时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

夏、商、西周与东夷的战争都很频繁

夏启杀有穷氏后益自立为后(王),传至太康,发生了有穷氏后羿“代夏政”的大变革,接着寒浞代羿,前后40年,少康复国。一直到少康儿子后杼才消灭有穷氏,使夏朝得以巩固。

在之后东夷的活动地点从今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转移到泰山以东。

而夏朝灭亡时,即夏桀在鸣条之战失败以后,逃往南巢,就是东夷的地区。

东夷与商朝也长期兵戎相见,其征伐时间延续较长,规模也较大,远涉淮河流域。

史料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东夷”,“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

商纣王与东夷大规模的战争是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西周建立后,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为诸侯,在武王去世后武庚联合东夷攻击西周,引发了周公东征。

当时东征主要的两个对象为:奄和薄姑

①奄在今山东曲阜县旧城东,这是少昊集团的中心所在。

②薄姑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

③两国都属于少昊集团,是商代方国。西周初也是东夷势力最大的两国。

《孟子·滕文公》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代奄,三年讨其君,灭国者五十。”

周公,成王东征以后,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于齐,封周公子鲁以镇东方。

到西周中期,淮夷在淮河地区兴起,成为东夷中势力最强的一支。而成康以后,周王朝与东夷最主要的对手就是淮夷。

而在之后成王又经过多次东征,才最终使得东夷彻底安静下来。这期间,齐、鲁方得以安稳立国。

西周晚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文献中关于东夷的军事活动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区,然而其分布范围,都没有超出海岱与淮河流域。

周穆王(约为公元前976年—公元前922年)时,东夷势力的中心转移到了淮河流域,以淮夷概称东夷。

史料中记载,南夷与南淮一同出现,应该指的是荆楚。而西周晚期,王室衰微,诸侯日强,南方的楚、东南的淮夷都成为周室的威胁。

西周建立初期,

武王曾封纣王叔叔箕子为箕子朝鲜的国王

,此有时也被看作是东夷之一。

三、华夏四夷相分离,先秦四夷之说

西周建立以后,其分封区域以外的地方,称之为“四土”亦或“四方”,这些地方的所居之民,统称为“四夷”。

华夏与四夷的分离形成的同时,双方之间的较量和势力也就同时处于此消彼长的状况下。

西周晚期,周室衰微,四夷不断侵入周室统治中心,最终灭亡西周。

而随着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且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趁机迅速壮大,并不断吞并各个小的国家,在此过程中,诸夷与诸夏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战国时期,在诸夏大国的基础上,涌现出一批诸夏与诸夷融合的区域性中心。

①秦向西方和西南方发展,形成诸夏与西戎、羌西南夷各族的融合中心;

②燕、赵向北方和东北方向发展,形成诸夏与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的融合中心;

③齐向东南沿海地带发展,形成诸夏与东夷、徐夷、淮夷等族融合的中心;

④楚向南方发展,形成诸夏与百越、百濮、西南夷等族的融合中心。

春秋以来进入中原的戎狄各族以及居住于各大国周围的戎狄小国,纷纷被大国兼并和同化。

至此,在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先后进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带的诸夏与诸夷,经过异化而又同化这样一个漫长的、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出现了趋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一)戎狄不分家,秦国一统西戎八部。

西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是当时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族的泛称。

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

应劭《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

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诗经》中常有周朝与西戎战争的史诗,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秋中期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

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期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

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

西戎兴起

1、春秋初期时,戎有七种,即: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无终;允姓之戎,即阴戎或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犬戎,亦称畎犬、昆夷、绲夷;骊戎;戎蛮。

2、秦兴起时有西戎八国,即绵诸、绲(犬)戎、翟戎、镕戎、义渠、大荔、乌氏、朐衍。这八戎大概位置原是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随着壮大而不断东迁,迫使周室东迁。后西戎部族逐渐到达甘肃东部地区,距离秦国最近。

3、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

4、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间,有许多部落,不相统一。

西戎衰亡

由于秦国与西戎临近,其交流最多,战争时有发生,义渠王为秦宣太后设计杀死,义渠戎被灭;秦厉公灭亡大荔戎;至秦穆公时,其得到绵诸戎派来的试探秦国情况的由余,并反过来了解西戎诸国情况,一举统一西戎八国。

同时,林胡、楼烦一同被赵灭亡;燕国则驱逐东胡并设北边与东北五郡;而山戎则消失于历史之中。

西戎诸国还有一些比较弱小的附属部族,如羌。

《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

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的羌指氐羌诸部,广义则是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二)戎狄之分后,北狄融入东、西胡,匈奴南下

春秋时期,戎狄虽有区域划分,但其称谓仍然处于比较笼统的阶段,两者也处于时常交融的阶段。

狄作为对民族之称,在《春秋》中记载其始于春秋中期;但《国语·郑国》则记载其于西周末已经出现。

这一名称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

《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

此时,《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一时期,晋献公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也仍常常混称。

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有许多部落,是对中原诸夏的威胁,但当时其仍与西戎及伊洛地区之戎统一称为戎,只在方位上称为北戎,是为后来的北狄。

至春秋中后期,出现了对狄的记载,因其在北,称为北狄。

在狄的族称出现以后差不多100年间,又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许多称号。

战国晚期,胡人兴起,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丁灵。

战国末年及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

春秋时期北狄与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

进入战国,他们有一部分在胡人南下后逐渐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部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狄在春秋时,其北方与燕为邻的称为山戎;战国末由于分布在东匈奴以东,被称为东胡。

战国时胡人南下,陕北、山西、河北等地的赤狄、白狄应有相当多的部分已被同化于胡人之中。因此,春秋时的北狄与胡人、东胡族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在于胡人起源于阴山以北,东胡人起源于大兴安岭山原,而羌戎起源于陇山地区不同;联系在于鬼方、猃狁及春秋时的北狄,有相当多的部落融化于胡人之中,成为胡人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他们的起源也都与商有着关系。

(三)南蛮多林沼,巴蜀、吴越、荆楚闽

南蛮地区环境湿热,条件恶劣,以山林沼泽为主。

先秦时称南蛮、荆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

楚国一度也被称为楚蛮,后来楚努力学习中原文化,并不断在战争中兼并蛮族,从一个五十里的子爵国逐渐发展成为方圆五千里的南方大国。

楚国是消灭蛮族最多的诸侯国,大部分蛮族融入了楚国。

(四)融入齐国成华夏,自此东夷多外国

西周后期,东夷又出现徐夷,其建国徐国,徐国在徐偃王发展下越来越强大,不断威胁周边国家。

周穆王与楚合击打败了徐偃王,再至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彻底灭亡徐国。

同时,先秦的东北夷,还包括肃慎(息慎同音异译)。

《史记·五帝本纪》叙述舜时“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在来贡的诸民族中有息慎。

《集解》引郑玄的注解说:“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

这一时期又有箕子朝鲜,其在商灭亡时由纣王叔叔箕子建立。

一直到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其打败了东夷,东夷逐渐融入齐国。

四、秦汉四夷多变化,秦皇汉武威加内外

(一)秦霸西戎,开疆拓土

随着秦历代君王对西戎的打击,到秦穆公时已经将西戎基本统一,而大量西戎部族融入秦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之际,除了融入华夏民族的大多数部族,还有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

(二)北狄与东胡,匈奴之兴起

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

其中丁灵及以后铁勒、敕勒等译名,都在语音上可以与狄相通。

》但丁灵、铁勒、敕勒是对这些民族的汉语译名,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两者语源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这一时期,汉武帝采取“隔绝胡羌”的政策,同时使用赵充国在湟中屯田以制诸羌的举措,说明西汉时对羌与胡已经明确加以区分。

《史记》、《汉书》却没有为诸羌立传,

羌人的祖源与史迹仅附在《匈奴传》中叙述

,《后汉书》有《西羌传》。

此时未融入华夏的北狄部落则成为匈奴一部分。

到汉武帝击败匈奴,匈奴分裂,南匈奴归附汉朝,再到后来东汉对匈奴的不断打击,匈奴逐渐西迁,而北狄大多消失。

剩余一部分北狄部落,在转向农耕后,在辽代渐渐消失,融入华夏。

(三)收服百越,并南海,南蛮归附

战国末期,随着秦统一六国的步伐加快,秦始皇灭亡了楚国。

其命令大将王翦攻打百越,并设立了会稽郡。

几年之后,秦始皇又发动几十万大军南征百越,攻下了整个百越,包括吴越、闽越、南越、瓯越等,一直到今天的南海地区,百越人开始归属于秦朝的统治。

到汉朝时期,汉武帝攻下了南海国,并征服了西南夷,进一步向南扩张。

经过两汉几百年的统治,南蛮大部分汉化,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至汉末三国时期,南蛮基本融入华夏,未融入者也远遁山林,人口稀少。再经过蜀汉的打击,其极少数开始向缅甸一带迁徙,大多数融入当地生活。或融入汉族,或成为少数民族,但都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四)东夷渐消失,融入秦

在多次中原王朝的征伐和周围诸侯国的打击下,东夷逐渐衰弱。

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东夷已经不复存在,一部分融入了齐国,另一部分成为秦朝的子民,没有东夷部落或者诸侯国的存在了,完全融入了华夏,

秦汉以后的东夷,主要是指先秦的东北夷,又将倭人列于其中,是泛指东方的民族和国家,与先秦东夷在地区与民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甚至不再是一个概念。

五、五胡入华,四夷进夏

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进入华夏的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中国五胡十多个政权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

五胡入华导致中原汉族人口大量降低,但也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进一步融合,随着后期统一的隋唐政权的发展,未主动融合民族被迫迁回北方,甚至向西迁徙。

这其中,

一部分白人蛮族回迁,并逐渐消失于华夏

经此之后,大多数的原来先秦时期的四夷民族基本融入华夏。

六、唐朝及以后,多部族融合,新的民族逐渐形成

四夷这一称谓至唐代则又有所变化,并随着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诞生与消亡,四夷的各个称谓分别有了新的概念:

1、东夷:高丽、百济、新罗、倭国(日本)等。

2、西戎:吐蕃、泥婆罗、党项羌、高昌、吐谷浑、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天竺、罽宾、康国、波斯、拂菻(东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等。

3、南蛮:林邑、真腊、陀洹诃陵、东女国、南诏、骠国等。

4、北狄:突厥、回纥(

回鹘)

、铁勒、契丹、奚、室韦、靺鞨、渤海国等。

这一时期,四夷指的更多的是外国或者外族,而非华夏初建时期的其他同源的部族,其中只有吐蕃、突厥、契丹、靺鞨、回纥、室韦、奚、铁勒、南诏、党项羌、吐谷浑等属于华夏民族的部分。

而这一状况也在之后的宋辽时期得到基本的融合,各民族如辽时的契丹一样,主动同化,融入华夏民族。

宋以后,至明清,吐蕃成为华夏西藏民族。而未融入的南诏除迁移至东南亚部分,其他要么融入华夏,要么成为少数民族之一,北狄演变的游牧民族逐渐演变成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等。

关于四夷文化的考古发掘

1、东夷,代表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口文化等。

东夷是四夷之中文明进程最快的人群,到了秦汉之时,他们已基本融入了华夏民族。

2、南蛮,代表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和涌浪文化等,以及三星堆文明。

南蛮的后裔多数都成为华夏之人,也有一些变为少数民族,如苗族、壮族、土家族、布依族和彝族等。

3、西戎,代表文化为仰韶文化等。

秦汉之际,西戎人群大部分都融入了华夏民族。现代的羌族就是西戎的后裔,部分藏族人也来自西戎。

4、北狄,代表为石峁文化等。

北狄人的后代多数都加入了华夏族,一部分成为现代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等的成员,

有部分白人回迁或逐渐消失

在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中,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而所谓的四夷之说,其也非对外族而言,而是当初夏、商、西周对除其本身团体的其他群体的一种地域性定义。

甚至初期对于秦楚,亦称蛮夷,它不代表民族,其更多的含义是距离统治中心距离远近的群体的集体称谓。

乃至后期随着民族融合发展,其很快在秦汉之际消失大半。到后来的唐朝乃至再往后的朝代称呼的四夷之说则不同,后世的四夷更多的指的是外族和外国了。而此时即便华夏各地的偏远少数民族也不在四夷之中。例如清朝将英国称为西夷,但藏族则不再四夷之列,因为这时的四夷是专指外国与外族。

谢谢品鉴!

感谢收藏、点赞、分享、关注、转发!

看图、读书、听历史,文章有点长,如果读累了可以点击右上方的“耳机”按钮,听书也很放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