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谁内证到经络气的循行路线?祝华英所讲经络理论是正确的吗_经脉_黄帝内经_经络

本文目录

  • 有没有谁内证到经络气的循行路线
  • 祝华英所讲经络理论是正确的吗

有没有谁内证到经络气的循行路线

金栋按:此说有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旨。《内经》认为,经络气是人体死亡后解剖发现看到的,经典有明说。如《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据史籍记载,汉代[新帝]王莽曾组织进行过一次人体解剖,见《汉书·王莽传》,说:“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可见,今本《内经》中有关脏腑经脉的解剖数据,或与此有关。

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则会发现,阴阳五行说是其推演中医经典《内经》核心理论体系之工具,即“以五脏附会五行为中心的脏腑学说”、“以十二经脉附会三阴三阳为次的经络学说”及“以五运六气附会三阴三阳五行后起之运气学说”等。中医脏腑经络之实质,虽源于古代粗浅之解剖知识(见《经水》篇等),但由于古代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注重附会阴阳五行说之关系去推演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中医才有习惯上所称的“五脏六腑十一经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此等名称。

目前有传世本无名氏《内证观察笔记》、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与应用》,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古代圣人在养生修道、炼道过程中“由自身显示体证(内证观察)出来的玄机奥妙”。殊不知,实非如此,此已远离《内经》之本旨矣!

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当时尚未有“十二经脉”名称,只有“十一脉”之名。脉之“十一”当源于“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国语·周语》)之推演,故阳脉有六条(天六)阴脉有五条(地五。缺臂厥阴,即缺手厥阴心包经)。由十一脉演变为十二经脉,“添上心包这一脏,只是为了凑够六脏六腑”(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以附会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说。“足见十一经脉说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脉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此与圣人“内证反观”何干?试问,此时又有哪个圣人出现?

可见,在古代,经脉(络)的前身是“脉”,且经络与脉的形态基础是一样的,即血脉、血管。“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 ,“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汉书·王莽传》)。脉是气血(如营气、血液等)运行之通道,具有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之功能,此为脉的最初含义,源于古代粗浅之解剖。脉之前冠以“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络”等数字,则是推演而来!台湾学者李建民谓之“数术天学”(《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即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为方法,构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了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等多方面之功,已经远离了“血脉”最初之含义了!(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所以李建民说:“‘脉’的意涵,在整部《内经》不是给予严格的界说,而是将其放在庞大的阴阳五行的网络组织下,(推衍)其理论知识。古代医者并不关心‘脉’的实质,而是取天地阴阳与之类比,甚至是做天人同构的推衍。……例如,每个人都有三百六十五节、十二经脉等等‘以应天地’(《灵枢·邪客》),但这套系统并不是通过解剖人体可得的。”(《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

即经脉之“十二”是天人相应类比推演而来。

赵洪钧《内经时代》认为,《黄帝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其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并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为什么经脉(络)的实质,至今解剖没有找到、没有被证实?读《黄帝内经》则会发现,十二经脉,乃由天人相应体系类比推演而来,且《内经》多篇论述这个问题。所以赵洪钧先生说“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而来,“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的证实”(《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是有道理的!

祝华英所讲经络理论是正确的吗

我认为,存在即合理,祝华英所讲经络理论应该是正确的。

首先,笔者是个爱好广泛的“杂家”,确实有一段时间“钻研”过《黄帝内经》和针灸,最近,在老婆的威逼、感召下,又开始了“灌肠”。我的思想一般来讲还是比较顽固的,因为所学比较正统,很难接受一些听起来很玄幻的东西。我的改变在于对事物发展理论的再认识。比如,灌肠。按一般道理来讲,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但“一日三餐”都是科学的吗?都是合理的吗?原始社会,人们同打虎同吃肉,打到老虎了饱餐一顿,如果冰天雪地,几天打不到老虎,还不是要忍饥挨饿?所以,古无定法,我们也就不必拘泥于古法、传统。

《黄帝内经》里面确实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五行对五脏。其实,哪有那么玄乎啊!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医学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针灸、按穴、土方、中药和“望闻问切”等,都是精华。要想针灸,就必须知道穴位。而“穴位”是一个抽象概念,但绝不能怀疑它的存在。

昨晚,我一觉醒来,感到头昏脑涨,我忽然产生了头脑风暴:头脑发热,到底头脑会不会发热?经过苦思冥想,我认为应该会的。不然,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心跳加快,头脑“发热”了呢?头脑发热的反义词就是“头脑冷静”!看来,人,这个生物体,就是一架机器,有各种零部件,有动力,有运动,运动就会消耗能量,产生热量。反之,一旦冷静下来,就会心平气和,就不会躁动。

西医理论,就是把人当成一台机器,可以拆卸,可以组装,可以刀削斧劈。而中医也把人看成一台机器,但这个机器是个整体,有经络贯通全身,哪里有阻滞,哪里就会生病,正所谓“不通则痛”,要想止痛,就必须疏通经络,因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据说,祝道长幼时多病,成人后发奋自学中医。他在学习和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被十二经脉、经筋、经络、奇经八脉等错综复杂的经脉路线和分支路线引入了茫茫之境。为了探索和求征“十二经脉”的玄机奥秘,祝道长于六十年代开始修身炼性,参悟人生长寿之法,逐步将祖国医学与仙学相贯通,终于在“胎息“境界中证悟出“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揭示了数千年来所失传的“十二经脉“真谛;并将古圣人所隐秘的部分详尽剖析阐明,以成全璧。

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学说最丰富、最关键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灵枢》的核心所在。由于对其认识须以修真体悟为基础,而经脉之无形部分运行的实相历来被道家视为天机秘而不宣,因而古今医书之论述或悖谬失当,或语焉不详,鲜有准确解释。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度,人们的认识也会与时俱进,不懂的,不能轻易否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