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治阶层只懂得打天下不懂得治理天下:布衣朱元璋强势上位_朱元璋_元朝_的是

原创

中国古代有两个人物可以非常贴切的表达他们对皇帝这个职位的憧憬和向往。一个是刘邦说的;“大丈夫生当如此”,另一个就是他的死对头西楚霸王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也”。做皇帝成了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当然朱元璋得势后也有一样的雄心壮志。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出身可以说五花八门,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是对于饭都吃不饱的朱元璋来说,实在是值得大疏特疏。封建王朝中,皇帝出身高贵的有世袭王公,如唐高祖李渊,隋文帝杨坚等。作为底层阶级出身的皇帝,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王朝来说有两个皇帝的出身最有代表性,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明太祖洪武大帝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明王朝作为中国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现在社会,对明王朝的态度更多的是批判,黑暗专制,帝王昏庸无能,明王朝的统治简直就是祸国殃民。但是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的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自古能军者,无人出李世民之右,其次则朱元璋”,千古一帝康熙也称赞他“治隆唐宋”,能赢得这两位的盛赞,朱元璋的能力绝对非同一般。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是从乞丐走向皇帝的宝座,可以说是尝尽了人间百味,他从农村老家出来,一路尸山血海,才一步一步迈向人间至高的位置。

朱元璋的老家是今安徽凤阳人,祖上都是以务农为生,由于天灾,加上元朝统治阶层的救灾的不利,朱元璋那贫困潦倒的家庭也变得支离破碎。他们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苟活者,命运大多是悲惨的,他们颠沛流离,上无遮风挡雨之屋,下无养家糊口之地。连诗圣杜甫这样的高级人才都不得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感慨,可想而知古代底层者的生活定极其艰难,他们被奴役,被剥削,遇到明君盛世还可以果腹,大多数时间,都只能勉强活着。在元朝生活的百姓更甚,元朝用铁蹄踏破中原王朝后,实行了残暴统治。据河南荥阳市出土的一块元朝石碑记载;

桑田变海,万民离散,未知陵谷迁变后,能得几人全家存焉。身不由己,哀痛感伤。遂随大朝兵马北渡黄河,前到元州寓居。诣於大朝戊戌,挈家老幼。”

大意是元朝大军攻占河南之后,田野都被肆意践踏,百姓纷纷迁徙逃难,一个家族能活下来的能有几人?即便是活下来的,也被强行征兵,或者成为他们的奴隶。从字里行间里我们依然能解读到元朝统治阶级并不重视底层群体,元朝的覆灭恰恰是这群不起眼的底层把他们推翻的,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存在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是最好的佐证。

展开全文

元朝疆域地图

元朝统治中原后实行了严酷阶层统治的手法,元朝文人谢枋得在《叠山集》中,对当时社会各个行业之人,作了一个划分,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从中可以看到,代表读书人的儒,排在第九,所以读书人又被称为“臭老九”!可见儒生在中华长达几千的历史长河中在元朝是最不得志的一群人。排名第八位的是歌妓,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读书人的地位比歌妓还低,仅仅高于乞丐,这也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能。当然这仅仅是个人对当时社会各界群体的划分,并不代表统治者的认同,但是文人谢枋说的肯定也是当时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要不然他也不会有如此感慨。

历朝历代,作为帝国的政治统治者,都是优先考虑文人士族阶层的地位和权利,他们某种意义上是与皇权共治天下的。元朝抛弃文人导致的结果便是一百年不到,强大的帝国便轰然倒塌。

朱元璋的父亲就是给人当长工的一个佃户,也就是种地的。等庄稼熟了,十斤麦子中,地主各种理由要去6斤,交税1斤,剩下的别说吃饱了,全家人每人喝碗粥都不够,所以人生开局是上帝掷的骰子,我们无法决定,但是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就成了能力的一种体现。朱元璋就是在乱世时期中,紧紧的抓住了时代的潮流,利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不过对于吃不饱饭的朱元璋来说,他当时可没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幼年时,老家因为遭遇灾荒的原因,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相继死去。为了活下去,朱元璋只能离开老家,四处流浪乞食为生。他给人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很早以前有游戏界网友戏言:开局一个碗,说的就是朱元璋。因缘巧合之下由同乡好友汤和引荐当了大头兵,最后靠能力与智慧做了万人之上的雄主,这跟他的努力与体会人生百态是分不开的,可见磨炼是对生人高度最好的升华。

元末农民起义是一笔乱账,因为当时各路诸侯城头变幻大王旗,今天张大王,明天赵皇帝。怎能是一个乱字可以说得清,不过命运在这时候开始眷顾朱元璋,他从军后有幸成为元帅郭子兴的亲兵,由于幼年的乞讨经历,他比其他人更加有见识,而且勤于学习,舍得钱财,每次打仗的战利品,都要拿出来分给袍泽兄弟。再加上他有勇有谋,会打仗,所以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他身边。

元末割据势力图

郭子兴也很欣赏他,慢慢的有意栽培他,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养女马姑娘许配给他,这个马姑娘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大脚马皇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贤后之一。可惜在任何时候,农民起义都是非常难的。不仅仅是因为统治阶级势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起义者的自身素质也存在巨大问题,当他们尝到甜头后,便不思进取,原地踏步,享受着当下的繁华,往往因为一点利益就大打出手,不顾全盘格局,太平天国便是最好的例子。

马皇后画像

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同样避免不了,内部明争暗斗,郭子兴虽说是集团董事长,但是在董事会上没几个董事跟他同心,再加上他本人嫉贤妒能,不久以后矛盾就彻底爆发,朱元璋看出这些人是不会成事的,为了今后打算,主动申请外出招兵。这样既能躲开权力争斗的漩涡,也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可谓一箭双雕。朱元璋外出后招兵买马,小时候的伙伴纷纷来投,一时间朱元璋声势大涨,实力也得到巩固。后来郭子兴因病去世,朱元璋以他的能力跟声望接管了他的旧部,奉小明王为领袖,成为了一股独挡一面的势力。后来又加纳了徐达,常遇春等猛将,李善长,刘伯温等谋臣,可谓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在那个义军遍地的时代,朱元璋并没有被眼前的一些胜利冲昏头脑,他正确的运用了朱升赠送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要知道称皇帝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但是能不能做成皇帝那可就是千难万险的征途。只要有了实力,不想当皇帝也不行,没有实力,想当皇帝也白搭。就跟那句流行语一样“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你要是脖子不好,给你顶皇冠你也得犯颈椎病。朱元璋就是个明白人,在各路诸侯狂热的白日梦中。他是众人皆醉己独醒,不争一时之长短,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最终赢得了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机会。估计到自己的实力已经可以上牌桌了,他先后发动进攻,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一系列地方势力,统一了整个江南。并准备好了登上决赛的擂台。直面最后的对手——元朝政府。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严明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礼贤下士,对士族阶层礼贤下士;勤劳政事,兴修水利,关注民生。更重要的是,他志向远大,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小地主,他要的是整个天下。终于在平定了整个南方后。他在公元1367年命令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期望能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一统华夏。北伐异常顺利,毕竟像元朝政府这样作死的行为没有人不痛恨,一统天下的愿望指日可待。

北伐路线

这时,朱元璋的名义上的领导小明王非常配合的死于一场意外,于是在众望所归中,朱元璋登基称帝。从一个乞丐,到登上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完成了人生最华丽的转变。作为社会底层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对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为了提醒自己不忘本,他禁止奢靡,提倡节俭,鼓励生产,严惩贪官,休养生息,拉拢士人阶层。于是才有了后人称颂的“洪武之治”。朱元璋的经历再次告诉我们一个永恒不破的真理:想要过得好,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