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争议!成吉思汗之孙蒙哥葬身广安_蒙古_华蓥山_成吉思汗

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古第四代可汗,史称“元宪宗”,不幸死于入蜀伐宋的激烈征战中——

没有争议!成吉思汗之孙蒙哥葬身广安

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便知道蒙哥是谁。他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古第四代可汗,史称“元宪宗”。蒙哥称汗时,蒙古帝国达到极盛时期,其西征的铁蹄已跨入了地中海。

蒙哥画像(资料图片)

元宪宗八年(1258),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蒙哥则亲率主力征四川。蒙哥亲征大军分别沿嘉陵江、渠江南下,后蒙哥在攻打华蓥山附近的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期间去世,其死因成为历史之谜,其葬身之地在哪里,也是一个谜。

但在广安华蓥山一带,至今有史料、地名和诸多遗迹与蒙哥埋葬之事耦合,这一切明明在告诉世人:蒙哥就葬在华蓥山一带!

蒙哥葬身何处,长期存在争论

关于蒙哥之死,《元史•卷三•宪宗》记载:“(元宪宗九年)六月丁巳,汪田哥复选兵夜登外城马军寨,杀寨主及守城者。王坚率兵来战。迟明,遇雨,梯折,后军不克进而止。是月,帝不豫。秋七月辛亥,留精兵三千守之,余悉攻重庆。癸亥,帝崩于钓鱼山,寿五十有二,在位九年。追谥桓肃皇帝,庙号宪宗。”从这里可知,蒙古大军反复攻打钓鱼城而不克,在元宪宗九年(1259)六月时,蒙哥就开始生病了,七月癸亥日这天就在钓鱼城附近去世了。

但蒙哥逝后葬身于何处,史界长期存在争论。不少学者认为,蒙哥逝后,其尸身应该是运回北方了。而诞生于13世纪末期的《马可波罗游记》便是这样记载的:“当蒙哥汗的尸体运往阿尔泰山时,护送的兵马沿途杀死了将近两千人。”

但笔者有些怀疑。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商人,他于1271年从意大利出发,1275年才抵达元大都(北京),在中国生活了17后离开。直到1298年,已回到意大利的他因战争而入狱,在狱中遇到一位作家,最终才由他本人口述、作家记录,形成《马可波罗游记》。其本人没有亲眼见证蒙哥尸身的处理过程,而蒙古(元朝)也一直将此事作为皇家最高机密秘而不宣,他记录的也只是民间的传闻,并非正史。故而其关于蒙哥尸身北还的记载可信度不高。更何况,从钓鱼城到阿尔泰山,可谓是数千公里之遥,若遇人就杀,沿途那么多的城镇,怎么才杀死不到两千人呢?

展开全文

笔者认为,重庆地处西南腹地,农历七月不仅是十分炎热的月份,也是雨水较多的季节,人们不禁要问:当时根本没有冷冻恒温的工具和手段,人若死于农历六七月份,死后最多三天尸体就要开始腐烂,而且腐烂的速度极快,加之蜀道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蒙哥的尸身只能尽快下葬,其运回北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若说蒙哥葬于华蓥山一带,也绝非笑话,更可能是真正的史实!

史料所载元宪宗太子,正是蒙哥本人

无独有偶,在钓鱼城上游约百里的渠江江畔,有一乡镇,它就是位于华蓥山麓的岳池县中和镇,这里有一座古墓,当地人俗称太子坟。关于这座古墓,史料也有清楚的记载。

清道光、光绪两个版本的《岳池县志》均如此记载:“元宪太子墓,在治南汉溪龙泉观,离城八十里。宪太子卒葬此。”其中,光绪《岳池县志》还补充记载道:“载《通志》。”

而比清《岳池县志》更权威的清代《四川通志·陵墓》则是这样记载的:“元太子墓【在岳池县南八十里龙泉观,宪宗太子卒葬此】”这里的记载,可比清代的《岳池县志》清楚多了,即墓主人为宪宗太子。

疑问就在这里:墓主人到底是宪宗,还是宪宗的太子呢?其实,要弄清这个问题,不难。

通过360百科查知,宪宗共有5个儿子:长子班秃、次子阿速台、三子、玉龙答失、四子昔里吉、五子辩都。

《新元史·卷一百十二 列传第九·定宗(宪宗之父)诸子》则记载:“宪宗四子,长班秃,次阿速台,次玉龙答失,次昔里吉。”其中,长子班秃于宪宗八年卒于吉河之南,其余三子在元世祖(忽必烈)期间仍有相关事迹记载。而《元史》则载:“(元宪宗八年)皇子辨都薨于吉河之南。”

综合《元史》《新元史》可知,《元史》中的“班秃”与《新元史》中的“辨都”为同一人,即元宪宗的长子。而360百科将辩都视为元宪宗的第五子,则是明显错误了。“班秃”与“辨都”实乃对蒙古人称名时发音不统一所致。同时也可肯定,元宪宗时期,仅有长子班秃去世。

那么,岳池县中和镇这座被称为天子墓或太子墓的元墓,墓主人是不是元宪宗的长子班秃呢?答案明显不是。

《新元史·卷一百十二 列传第九·定宗诸子》记载:“班秃。宪宗七年,与弟玉龙答失、昔里吉从车驾渡漠,至玉龙栈赤。八年,卒于吉河之南。”从“渡漠”“至玉龙栈赤”“吉河”这几个涉及具体地名的词来看,明显是在北方。其中,玉龙栈是古代有名的驿站,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境内。

想必现在大家可以明白了吧!结合元宪宗本人死于川东地区的史实,清代《四川通志》所载元太子墓的“宪宗太子”,其实就是元宪宗本人,只是写书人竟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常识性错误:把宪宗当作太子了。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岳池县中和镇太子坟,墓主人就是元宪宗蒙哥。

太子坟为蒙哥假墓,真身或葬华蓥山

该墓的具体位置在中和镇龙泉寺村1组,濒临渠江,毁于1986年。据当地村民赵宣贵回忆,该墓如面包状,就像一个蒙古包,是用黄泥巴垒成的一个圆圆的土丘,高10余米,地面直径20来米,老百姓又称为“黄泥巴梁子”。1986年搞社教,村里掀起改田改土热潮,便决定把天子坟挖去改土,“每天有几十上百个民兵去挖,但黄泥巴粘性极强,大家断断续续挖了将近3个月才挖完。”挖到里面时,是一间高1米多的石屋,打开石门后,只见内壁上刻有很多人像,戴着官帽,还有四个像是披着头巾,就像历史书画的成吉思汗的那个样子。石屋正中就是石棺材,里面盛了一半的水,“人们以为有宝物,待把水舀完后,里面什么也没有,骨头渣渣就没一点。”由于石棺太笨重,人们无法移走,便只好留在了原地。

成吉思汗衣冠冡(资料图片)

岳池县中和镇太子坟现仅存石棺

根据赵宣贵的描述,该墓与成吉思汗衣冠冡极其相似,而其四个人像与蒙哥的身份也较耦合——蒙哥为蒙古第四代可汗,四个人像或许就是包括蒙哥在内的蒙古四代可汗。不过,由于石棺内空无一物,说明该墓仅是一座衣冠冡,一座掩人耳目的假墓而已。那么,蒙哥真身又葬在哪里了呢?

成吉思汗画像(资料图片)

结合蒙哥去世时的炎热气候,蒙古军队也肯定希望能就近找一个避免蒙哥尸身快速腐化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有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华蓥山山顶,尤其是华蓥山宝鼎。华蓥山宝鼎海拔1500多米,是华蓥山次高峰,但由于鹤立群山、虎踞四县的地势,其冬季积雪比华蓥山最高峰高登山的雪还要厚。清代《华银山志》更有“盛夏飞霜,先秋作雪”“八月始雪,来年四月始化”“雪积巅岭,至夏始散”等语句来形容华蓥山宝鼎独特的气候条件。因此,蒙哥的真身葬于华蓥山宝鼎的可能性较大!

华蓥山宝鼎(航拍)

冬雪中的华蓥山宝鼎光明寺

华蓥山宝鼎挖出神秘古墓,墓主人疑为蒙哥

就在2002年,华蓥山宝鼎光明寺挖开了一座神秘的古墓。据当年在该寺作住持的释普圆回忆,人们当时根本不知道那里有一座墓,也丝毫看不出有墓的痕迹。当时是为僧舍楼配建粪池,便在僧舍楼后面的山坡余脉处开挖。这条山坡从山顶的普贤殿延续而来,在开挖的余脉处近2米高。在挖掉了几乎看不出人工堆砌痕迹的余脉后,竟露出了由石灰和泥土紧密黏合的混泥层,厚约30公分,将混泥层挖开后,又露出了整平的大石盖板,当用大钢撬撬出缝隙的那一刹那,一股白烟从墓室飞出。后来取开盖板后,只见一具身材高大的骨架躺在里面,释普圆将尸骨一点一点往外移时,他明显感觉到尸骨的头部要比普通人的头骨要大。电话里,释普圆语气肯定地说:“很明显,这不像是汉人,也不像本地人,更像北方少数民族。”

也就在发现古墓的当晚,在庙里居住许多年的的多位居士竟梦见了同一形象的人物:身材魁梧,戴头盔,着战袍,像个将军,和韦驮菩萨十分相似。

而这形象,竟与在庙内卖香蜡纸烛多年的另一老居士贺忠辉(女)几年前的梦境如出一辙。今70多岁的贺忠辉回忆说,那时,光明寺开始重建还没几年,住房都是临时搭成的棚,一天夜里,她来到古墓处(当时她根本不知那里有墓)撒尿,当晚就梦见一位极像韦驮菩萨的人恶声质问她:“你为什么要在这里撒尿?”她当场就被吓醒了。

华蓥山宝鼎光明寺供奉的韦驮菩萨像

光明寺挖出神秘古墓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有人报了警,连省上的文物考古专家就来了。正当专家们准备对该墓发掘时,周边信众蜂拥而来,强烈阻止挖掘,考古专家们也无奈放弃。事后应信众的要求,释普圆又将移出的尸骨逐一还原,并将古墓重新盖上,再找来周边的建筑废料,将古墓垒上。

至于墓主人是谁,无人知晓,因为墓内没有任何字刻,也没有能证明主人身份的其他器物。释普圆根据墓龛上的一幅图案,认为那是北宋风格的,便将墓主人暂定为北宋高僧,并命人刻下了北宋高僧墓碑置于墓前。但释普圆至今也没法解释的是,自古以来,国内从未见有任何高僧将自己的墓做得如此隐蔽的,“或许,这位墓主人根本就不是一名僧人。”

当问及墓内当时有什么贵重的器物时,释普圆说,几乎什么都没有(另有人说当时发现了一个金碗)。

今光明寺住持释通觉认为,墓主人骨架高大,符合当时北方蒙古人的特征,加之古墓如此隐蔽,而墓内陪葬极少甚至没有,再结合蒙哥死于征战的史实,墓主人极可能就是死于钓鱼城下的蒙古帝王蒙哥大汗。

清代《华银山志》从另一角度似乎也印证了这一推测。时著《华银山志》的华蓥山伏虎寺僧人释昌言在志书中搜录了华蓥山众多古迹与风物,并通过光明寺遗存的古碑详细记载了光明寺从唐朝到清初发生的事,从唐至清,除元代之外,其他朝代均有乡民捐建或修复寺庙的记载——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光明寺及华蓥山宝鼎在元代是禁足之地——为何禁足,必然与秘葬蒙哥有关了。

华蓥山宝鼎光明寺今重新修复的疑似蒙哥之墓

古代军事机构黎梓卫,或为蒙哥守墓而设

与蒙哥秘葬华蓥山一带相应的,还有华蓥山麓的黎梓卫这一古地名。

卫是元明时期的军事机构。元代主要为皇家卫队,或保护帝王家族,或保护帝王家族墓葬,如钦察卫、贵赤卫、阿速卫等。据史料记载,忽必烈时,为守卫成吉思汗衣冠冡,专门从成吉思汗宫廷守卫者中挑选出五百户人,命名为达尔扈特。到了明代,卫所制则普遍使用,如天津卫、威海卫等。另外,国内几乎不见以卫命名而又不曾是军事机构的地方。

因此,黎梓卫作为属军事机构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应为元代秘设——毕竟作为蒙古第四代可汗埋葬于此,元朝不可能不派军驻守。因为明代的卫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因不涉及皇家秘密,也不需秘设,各省有哪些卫,至今有文献可查。如《大明会典》几乎收录了明朝建立以来所有的卫所,但就是没有黎梓卫的踪迹,而在黎梓卫上游不到百里的广安州府(今广安区)所在地,却有广安千户所,《大明会典》可查。这说明,黎梓卫不属于明代的军事建制,而应是元代军事机构。

根据《元史》所载,蒙古灭宋后的元朝,驻守川东地区的军队主要来自山西的平阳、太原二府。如:世祖至元四年(1267)二月,签平阳、太原人户为军,“不以是何户计,验酌中户内丁多堪当人户,签军二千人,定立百户、牌子头,前赴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所辖东川(即川东)出征。”又如:大德八年(1271)八月,太原多个县遭遇天灾,“雨雹陨霜杀禾”,“四川、云南镇戍军家居太原、平阳被灾者,给钞有差。”

黎梓卫是今四川省岳池县中和镇的古名,据《岳池县志》,民国初年,黎梓卫更名为中和镇。就在1989年,家住中和镇龙泉寺村天子坟附近的村民段美全做砖取泥时,挖出土了一枚铜印(出土处距天子坟仅两三百米远),上刻“太原朱记”,该铜印现藏于岳池县文管所,暂定为明代,但结合《元史》所载,笔者更倾向于元代。

岳池县文管所收藏的“太原朱记”铜印印鉴

古代铜印,一般多作军队帅印之用。“太原朱记”铜印的出现,更加印证了黎梓卫作为元代军事机构的可能性!若属元代,我们必须得思考在此设卫的原因了——它极可能是守卫蒙哥墓葬的皇家卫队了。

或许有人要说,蒙哥尸身若要葬于华蓥山宝鼎,可以直接从钓鱼城沿渠江北运至合川香龙镇,再直接上华蓥山宝鼎,而无需再继续北上到岳池中和镇、再通过陆路来一个大大的折回——上世纪30年代,驻扎于华蓥山宝鼎的华蓥山游击队成员陈联诗便经常通过这条路线前往重庆购买枪支。其实,要解释清楚也不难。

或许,蒙哥死后,蒙古军当时还真想把蒙哥尸身运还北方,但北上仅不足百公里而抵达今中和镇时,其尸身估计已腐臭得不行了,这才抄近道将蒙哥尸身秘密葬于华蓥山宝鼎。这里还需说明的是,华蓥山宝鼎在华蓥市成立之前,一直属于岳池县的领地,按《岳池县志》(1911-1985)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岳池人前往宝鼎朝圣,必过黎梓卫(中和镇)。也或如此,当年蒙哥尸身在运抵黎梓卫后,再沿朝圣大道将蒙哥真身秘葬于宝鼎,并在渠江畔修筑假墓,同时在此驻军封山,从而再不担心蒙哥真身之安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马可波罗游记》关于蒙哥尸身北还的记载。笔者认为,蒙哥死于钓鱼城后,其尸身确实北还了,但北还的距离太短了,仅北还不足百公里后,就决定秘葬于华蓥山巅了,而不是距钓鱼城数千公里之遥的阿尔泰山,故而沿途所杀遇见之人也不足两千。

退一步讲,如果蒙哥真身未秘葬于华蓥山中,那么,元朝立于华蓥山麓、渠江江畔的元宪宗假墓又有何意义呢?其在此设黎梓卫又有何意义呢?难道,这些东西都是毫无关系的偶然存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